基本信息
书名: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2:孩子的画如何看怎样教
定价:25.00元
作者:(日)鸟居昭美,于群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5407501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畅销二十余年的划时代育儿经典,涂鸦早教孩子全面成长。
妈妈们影印手抄非常多的育儿经典,口碑相传二十余载,成就孩子一生受益。
·创造力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根本能力。创造力的枯萎意味着自发性、自主性,甚至是自制力的衰退。而孩子在幼儿期及少儿期的绘画活动,正是培养一个人创造力的*关键手段。
·我们成人想要画画的时候,即使买齐了各种画画用具也往往怎么也拿不起画笔。但令人既羡慕又嫉妒的是,孩子们却不是这样,他们在创造性的生活中每天都能获得感动,他们能够随时畅快自由地开始艺术创造活动。如果教育方式不当使得这时的孩子变成了不会画画的孩子,那就意味着,在孩子*应爆发旺盛创造力的时期反而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这对于~个孩子来说,是多么遗憾的事情啊!
在人的品格形成过程中,*早发展的是情感能力,情感是人类行动的动力源泉,它左右着人类的行为方式和性格。情感能力的成熟,是每个孩子品格形成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学龄前阶段的情感教育。作为情感教育之一的艺术教育,对于幼儿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
·儿童就像艺术家样,每天都会进行绘画游戏。和成人艺术家不同的是,儿童在绘画过程中保持着完全的自由,他们因快乐而画画,保持着艺术的纯粹。正因为如此,孩子的画能够成为他们整个人格的纯真反映。绘画活动是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生活,如果扭曲他们的绘画作品,就如同扭曲他们的人性发展,会造成沉重打击。孩子画画的本质是表达内心的感动,这是人类*好的教育形式。理解孩子的画,就是通过绘画去读懂孩子的心,通过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共鸣和交流,在孩子内心铭刻与建立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意识。
——(日)鸟居昭美
内容提要
本书是《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的姊妹篇,是日本教育家鸟居昭关的另一部教育经典力作。
本书更加系统地论述了孩子从出生到九岁这个阶段涂鸦和绘画的特点,从教育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深入讲述如何保护孩子的天性和尊重孩子个性发展,如何通过正确的引导,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在书中,作者详细对比分析了孩子在不同教育环境下的绘画作品,深刻揭示环境和教育者的态度对孩子创作的影响,并指出如何针对孩子不同的年龄段特征,帮助孩子通过画画来发展各个方面的能力。
本书尤其适合幼儿教育工作者、小学教师、美术教育工作者以及。到九岁孩子的父母阅读。
目录
章 孩子的成长及绘画的作用
1.1 成人的画和孩子的画有何不同
被误解的儿童画
教孩子画成人画的误区
对孩子唯命是从的父母
聪明的父母这样做
孩子画不出画的原因
培养人类创造力的关键期
孩子就是艺术家
如果孩子央求你给他画画怎么办
成人的画与孩子的画有什么不同
人不可能独自生存
和一位失聪青年的偶遇
通过绘画在孩子的心中建立对他人的尊重
1.2 成人如何参与孩子的绘画活动
用语言引导的方式培养孩子画画
语言引导为什么能够激起孩子对绘画的积极性
把语言与文字过早产生联系的孩子
形式化和真实感受混杂在一起的画
画中没有融人真实感受的部分
画中真情实感令人感动的部分
感动能克服形式化的绘画方式
让孩子画画的是印象而不是绘画技巧
1.3 造型游戏培养什么
要在幼儿期治疗手指上的“蛀牙”
如果科学工作者的手上也长了蛀牙
培养手的基本能力很重要
品德教育与造型游戏的关系
第二章 孩子的身心发展及其绘画的鉴赏方法
2.1 绘画能力的发展规律
猿类是不是更擅长画画
“一根绳式”的教育观
文字和绘画,先出现的是哪个
文字从绘画发展而来
不会画画的悲剧
孩子的身心发展有适应性和规律可循
2.2 一到三岁孩子的发展规律及其绘画的鉴赏方法
从手开始
手的劳动产生涂鸦
捏的动作从两岁开始
眼睛给线条带路
令绘画有内容的是语言
在绘画方面发生从猿到人的本质飞跃
2.3 保护孩子的涂鸦与绘画热情
绘画积极性减退的孩子
情感是行动的动力
“三无主义”扭曲了孩子的情感
情感转化为热情
不喜欢一个人画画的孩子们
要保证孩子有游戏伙伴
请给孩子准备好绘画环境
2.4 四到九岁孩子的发展规律及其绘画的鉴赏方法
语言能力的发展与绘画能力的发展
丰富与语言相对应的印象
凭印象画画的四岁儿童
五六岁开始对事物之间的关系产生浓厚兴趣
六岁左右基底线登场了
开始关心事物的变化及排列顺序
是正面描绘的“展开式画法”
能从三个角度画人物肖像的七岁儿童
迈向成人阶段步的九岁儿童
第三章 亲眼见证孩子的绘画发展过程
后记
作者介绍
鸟居昭美,日本教育家、画家。日本现代儿童早期绘画行为研究人。他不仅是颇具建树的幼教理论专家,也是素质教育的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他毕生以提高日本新一代儿童的教育素质和全面发展为己任,向日本建言献策,他的理论和实践也深刻影响了日本文部科学省对美术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初为人父母的,特别是对艺术教育一窍不通的家长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我记得我刚开始尝试教我家那个小家伙画画的时候,那场景简直是一场灾难——他拿起蜡笔,不是画在纸上,就是试图把整张画纸塞进嘴里,而我呢,只能手忙脚乱地进行“抢救”。这本书的开篇,并没有直接给我什么高深的理论,而是非常接地气地描述了孩子涂鸦时期的心理状态。它用一种近乎唠家常的语气,告诉我,那些看似毫无章法的线条和色块,其实是孩子在探索世界、建立空间感和表达情绪的原始方式。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观察力培养”的部分,它提供了一系列简单到令人吃惊的亲子游戏,比如一起去公园,不是去野餐,而是专门去数树叶的形状和颜色的细微差别。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急于教“怎么画”,却忽略了“怎么看”。通过实践书中的一些小练习,比如每天十分钟的“静物对视”,我发现孩子开始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前所未有的兴趣,他不再是机械地复制我画的太阳,而是开始主动告诉我,今天的太阳为什么是有点蔫蔫的橘红色。这种从“技法导向”到“体验导向”的转变,是这本书带给我最核心的启发,它让我放下了功利心,真正开始享受陪伴孩子创作的过程。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翻开这本书时,是带着一种审视和怀疑的态度,毕竟市面上关于儿童教育的书籍汗牛充栋,大部分内容都充斥着空泛的口号和遥不可及的期望。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仿佛一位经验老到的幼儿园老师,非常细致地拆解了不同年龄段儿童绘画发展的里程碑。比如,书中关于“三到五岁儿童的形象符号化”的论述,简直就是对我家大宝近期作品的精准画像。他画的人都是“火柴人”,四肢细长,头部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我以前总觉得这不够“像”,现在才明白,这正是他们认知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他们优先表达的是最重要的信息,而不是视觉上的精确比例。书中还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一个简单的评估框架,不是用来评判“好”与“坏”,而是用来判断“发展阶段”。它教会了我如何“解码”那些看似混乱的画面,理解孩子在用什么方式组织他的视觉世界。例如,当孩子开始尝试使用透视感,即便画得歪七扭八,也应该给予高度肯定,因为它标志着认知上的飞跃。这种基于发展心理学的解读,让我在面对孩子的“不成熟”作品时,能够保持一种科学的、有耐心的态度,极大地缓解了我作为家长的焦虑感。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有一种令人安心的沉稳感,它不像有些育儿指南那样充满激昂的口号,反而更像是一本艺术治疗师的私房笔记。我最欣赏的是它对“材料选择”和“环境创设”的精到阐述。很多家长,包括我,都倾向于购买昂贵、专业的画材,认为“好马配好鞍”。然而,书中用大量的篇幅说明了为什么有时候简单的泥巴、沙子、甚至是厨房里的面粉和水,对孩子的感官发展更为重要。它强调的是“过程的触感”和“即时的反馈”,而不是最终作品的“精致度”。我根据书中的建议,清理了家里的“艺术角”,不再把画笔和颜料锁在柜子里,而是把它们放在一个开放式的架子上,并鼓励孩子自由取用。起初我很担心会弄得一团糟,但出乎意料的是,这种“自主权”的给予,反而激发了他更深层次的创作欲望。他开始混合颜色,观察颜料滴落的效果,甚至尝试用手指作画。这种对“自由探索”的推崇,让我真正理解了艺术教育的核心——培养的是创造的勇气,而不是服从的规范。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处理“纠正错误”和“给予反馈”这两个敏感点上,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情商。作为家长,我们总想在孩子画错比例或颜色时立刻指出来,帮他们“走捷径”。但这本书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直接干预”。它提供了一系列“提问式引导”的技巧,比如,当孩子把天空画成绿色时,我们不应该说“天空是蓝色的”,而是可以问:“哇,你今天的心情是不是很像绿色的草地一样充满活力?你希望这片绿色的天空里有什么东西呢?” 这种提问方式,巧妙地将对“事实”的纠正,转化成了对“想象力”的延伸。这不仅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孩子为自己的创作选择负责。此外,书中关于如何保存和展示孩子作品的建议也极具实用价值。我学会了不再把它们随便塞进抽屉,而是定期举办家庭“小画展”,即使只是用夹子夹在墙上,那种被“看见”和“重视”的感觉,对孩子的自信心提升是立竿见影的。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结构设计非常人性化,它不像一本教科书那样死板,更像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急救手册”。我发现我不是从头到尾读完的,而是根据我当下遇到的问题,随机抽取章节阅读。比如,当孩子因为画得不像而沮丧时,我就会立刻翻到关于“失败与重塑”的那一节,里面关于“接受不完美才是最好的开始”的论述,总能帮我迅速调整好心态。尤其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对“艺术与学科交叉”的探讨。它不是孤立地看待绘画,而是将其与数学中的形状认知、语文中的情感表达联系起来。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如何通过画一棵“生长中的树”来理解时间流逝和生命的周期。这种跨学科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们亲子阅读和创作的素材库。它真正做到了将艺术教育融入日常生活,而不是让它成为一项额外的、令人倍感压力的“任务”。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教我们如何培养一个未来的画家,而是教我们如何通过艺术的媒介,培养一个更全面、更具感知力的个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