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把可怕的两岁变成可爱的两岁! 一提到所谓的“可怕的两岁(Terrible Two)”,家长们往往会联想到孩子突如其来的怒意、坚决不从的挑衅、生龙活虎地东奔西走……众所周知,两岁的孩子以可怕而闻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确也是名副其实。不过,两岁的孩子同时也处在人生奇妙而又重要的过渡阶段。这一突破期会成为好的时期还是坏的时期,取决于家长能否了解孩子的天性,是否能制定出清晰的育儿目标。 在本书中,著名家庭心理学家、专栏作家、在美国拥有读者数量多的育儿专家之一的约翰·罗斯蒙德,详细阐述了想要顺利度过这一可能出现混乱的时期的秘诀,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父母进行育儿:如厕训练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建立有效奖惩机制控制咬人等过激行为涉及儿童领地意识的相关问题 希望这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够帮助家长激发出两岁孩子的佳状态,让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取得成功,在人际交往中无往而不利,同时平稳且富有创造性地度过整个青少年时期。
第1 章 整体情况 // 1
大约在孩子两岁的时候,父母开始引导孩子进行为重要的转变,亲子关系也随之发生相应
的转变。他们从为人父母的“服务季” 进入“quanwei季”。如果这一年的转变成功了,那他们就把孩子转变成了社会上富有责任感的一员。
良好的开端 / 4
养育季的变换 / 6
错误的教养理论是绊脚石 / 7
少有人走的路:如何成为“兼职母亲” / 11
所有亲人向前迈出一大步 / 15
后阶段 / 17
回溯 / 20
答疑解惑 / 22
第2 章 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 33
由于自然规律所限,两岁孩子的身体功能的发展尚未赶上心智技能的发展。他们也许能够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却不能够采取必要的措施去付诸实践。这种身心不一致的沮丧感,常常会以一种突然的、强爆炸般的形式表达出来。
发展的里程碑 / 40
发掘孩子好的一面 / 42
实例:买太多玩具的后果 / 50
实例二则:看太多电视的后果 / 52
读书给孩子听 / 56
生育间隔 / 58
答疑解惑 / 62
第3 章 有新意的管教 // 101
如果你能理解为什么两岁的孩子会有让人讨厌的举动,那你就没有理由为他的行为感到恐慌或生气了。就两岁的孩子而言,有三个非常重要的教养目标:设置一些限制,但不要妨碍孩子的能力发展;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和挫折耐受力;让孩子相信他的世界由你主宰。
管理学步儿童周边的环境 / 105
有效的沟通 / 113
一分预防 / 116
坚守规则 / 122
控制还是纠正 / 124
为恰当的管教设定先例 / 127
量力而行 / 131
不好的字眼 / 133
答疑解惑 / 135
第4 章 小马桶 大冒险 // 161
对孩子进行如厕训练时,(1)训练者或父母应该正确划分教学阶段;(2)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期许;(3)采取合适的策略应对出现的问题。没错,就是这样。听起来很复杂吗?并没有。各位很快就能感觉到这些方法不仅不复杂,其实还十分简单。
准备工作 / 167
五“心”金言 / 173
“ 光溜溜与75 美元”如厕训练法 / 176
让我们开始训练吧! / 182
智者一言:那些关于男孩的小问题 / 184
坚持到底 / 184
便盆闹钟 / 185
安全门 / 188
向儿童马桶圈过渡 / 190
出门在外 / 191
答疑解惑 / 192
第5 章 告别睡前闹剧
—怎样让孩子一夜好眠 // 201
上床睡觉的重点其实在于父母和孩子要学会适应别离。年龄较小的孩子对独自一个人上床睡觉会产生抵抗情绪,而父母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方式将会深刻地影响孩子将来怎样面对和处理其他有关别离的情况。
一团混乱的睡前时光 / 203
向同睡一张床说不! / 205
答疑解惑 / 210
第6 章 “我的地盘我做主”
—孩子的领地意识与攻击性 // 243
学步儿童是可以做到在发脾气的时候不随便打人或者咬人的。但是要实现这一点,他们的父母必须不再宽容他们的所作所为。这里的不再宽容指的并不是要生气,因为愤怒只会让情况恶化。这种不再宽容不仅要表达得坚定明确,还要建立在冷静的基础之上。
分享 / 247
答疑解惑 / 251
第7 章 谁来照看孩子
—居家育儿与日托机构的两难选择 // 269
从孩子出生的DIYI天起,父母一方或双方就不断地和孩子用声音和动作交流互动。这让孩子获得安全感,让他们信任周围的环境。即使是训练有素的日托机构工作人员也无法和孩子的父母相提并论。
“ 转变中”的美guojia庭 / 271
依恋 / 274
保姆、家庭看护等 / 278
选择儿童集体看护机构的指导原则 / 280
一箭双雕的解放之路 / 283
朝夕相处还是相对独立 / 284
答疑解惑 / 288
第8 章 写在后的话 // 301
“这是坏的时代,也是好的时代。” 用这句话来形容孩子的学步期真的再合适不过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尽管有时会惹出许多麻烦,但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非常讨人喜欢的。父母此时制胜的诀窍就在于要区分什么时候让孩子自由探索世界,什么时候不让孩子闯祸。
从文学角度评价,这本书的叙事张力控制得极好,它成功地在“夸张的描述”和“真实的情感内核”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许多育儿书,要么写得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写得过于情绪化,让人觉得矫情。但这本书,它有着一种知识分子的清醒和实践者的疲惫交织在一起的独特韵味。我尤其欣赏作者对“重复”这种教育手段的重新定义。她没有一味地指责父母的重复唠叨是失败的表现,而是将其视为这个特定年龄段儿童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甚至是一种仪式感。这瞬间减轻了我对自己“耐心不足”的道德谴责。同时,书中对室内环境和外部环境的互动描述,也十分精彩,例如,一次简单的户外探险如何能成为解决室内矛盾的“特效药”,这种观察的敏锐性,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家的客厅布局和后院的潜力。总而言之,这本书读完后,我的书架上多了一本“防弹衣”,它不能阻止子弹(挑战),但能极大地增强我面对它们时的心理防御能力。
评分我是一个追求效率的人,平时看书倾向于快速抓取重点。但这本书,我必须放慢速度,甚至要隔几天才能读完一个小节,因为它不是那种让你一口气读完然后合上的书。它更像是为你打开了一扇窗,让你看到窗外那个你原本以为自己很了解,但实际上知之甚少的“小世界”。书中对于时间感的错位描写,尤其让我感同身受。例如,作者描述的五分钟等待开饭时间,在孩子那里如何被无限拉伸成一个世纪那么漫长,那种对当下时刻的绝对占有欲,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我甚至开始反思,我们成年人又是如何用“明天”、“等会儿”、“以后”来敷衍和消耗我们的时间的。这种思维的碰撞,是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它不仅是关于养育,更是关于个体生命体验的不同维度如何激烈碰撞的哲学思考。那些关于“界限设定”的探讨,也不是简单地画条线,而是探讨了在爱与规则之间,如何建立一种既有弹性又不失坚定的连接方式。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松散,却又无比紧密,它像一个充满各种零碎宝石的盒子,你需要自己去拼凑出最适合你的那幅图景。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读过不少号称能解决“叛逆期”问题的书籍,但大多都是老生常谈的理论堆砌,读完后感觉知识量增加了,但实际操作起来依然是一团乱麻。直到我无意间接触到这本,它给我的冲击是结构性的。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她似乎能钻进孩子的脑子里,然后用一种近乎人类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去解构那些看似毫无逻辑的行为模式。比如,关于“为什么非要用蓝色的吸管喝水”的执念,书里没有简单归结为“固执”,而是从儿童认知发展的特定阶段切入,阐述了那种对“掌控感”的极度渴求是如何体现在这些微小选择上的。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看一部高智商的心理纪录片,每一个案例都无比鲜活,每一个分析都直击要害。它不是在说教,而是在提供一套观察世界的“新镜头”。读完后,我不再急于“纠正”所有行为,而是开始尝试去“解码”行为背后的需求。这带来的变化是微妙而深刻的,家庭氛围的紧张感明显降低了,因为我的预期管理做了巨大的调整。这本书的文字密度很高,需要反复咀嚼,但每一次回味,都会有新的感悟浮现,绝对是那种可以放在床头,时不时翻阅的“工具书”,尽管它看起来不像一本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育儿界的“照妖镜”,它毫不留情地撕开了为人父母后那些光鲜亮丽外表下的真实窘境。我是在朋友的极力推荐下,抱着“希望找到一点点安慰”的心态翻开的,结果发现,它压根就不是什么心灵鸡汤,更像是一本让你在深夜里对着墙壁沉思——“我是不是哪里做错了”的实录手册。作者的文字功力是值得称道的,那种将日常生活中的鸡毛蒜皮描绘得如同史诗般宏大的叙事手法,让人在捧腹大笑的同时,又感到一阵阵深入骨髓的疲惫感袭来。比如,书中对“拒绝穿鞋”这件事的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剖析,简直是我家客厅上演的年度大戏的完美复刻。我清晰地记得有一段描述,孩子如何能在一秒钟内从天使模式切换到恶魔模式,并且其切换速度完全打破了物理定律,那种荒谬感,让我差点把手中的咖啡喷出来。更绝的是,它没有提供任何“万能钥匙”来解决问题,而是将焦点放在了“理解这种混乱的本质”,让你意识到,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所有人都被卷入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拉锯战。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你如何“赢”,而在于让你接受“输”的常态,并在这种常态中找到一丝喘息的缝隙。它让你明白了,那些不眠之夜、那些无声的呐喊,都是这段旅程中无法避免的“背景噪音”,学会与之共存,或许就是最好的成长。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情绪爆发”的描绘,简直是文学界的奇迹。它把“发脾气”这件事,从一个单纯的“不良行为”,提升到了一个复杂的人类情感表达的范畴。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讨论了“无理取闹的午后商店哭闹事件”,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还原了那种环境的压抑、父母的尴尬、以及孩子内心翻江倒海的无助感。那种“全世界的目光都在盯着我”的羞耻感,在书中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忍不住回想起好几次自己在公共场合的“战败经历”。但有趣的是,作者的笔锋并非纯粹的抱怨,而是透露着一种近乎“黑色幽默”的自嘲和释然。她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甚至有点“粗粝”的语言,打破了许多育儿神话中对“完美父母”的刻板要求。读这本书,就像是和一个经验丰富、阅尽千帆的老友深夜对饮,她不会给你空洞的鼓励,而是递给你一杯烈酒,让你直面现实的残酷,然后告诉你:“是的,我们都这样过来了,你也没什么好怕的。”这种坦诚,比任何正襟危坐的理论都来得更有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