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给我的孩子讲哲学
定价:15.00元
作者: 罗热-保尔·德鲁瓦,姜丹丹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562472698
字数:
页码:9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至简的话语,至深的启示。
★法国青少年人手一册的畅销书。
★这本书是哲学家与自己十六岁女儿关于“哲学”的谈话,它们娓娓道来,带读者慢慢进入充满奇遇的、思考的世界。
★这是一套向青少年传授基本价值观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提倡宽容精神的精品丛书,它将引导青少年思考一个个当活中的问题。丛书由法国专家和作家撰写,从法国出版社Seuil引进版权。
内容提要
哲学既不是一桩令人伤脑筋的活动,也不是一件自然、自发的活动。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层次上进行哲学实践,正如搞音乐、体育或数学。人们可以作为初学者、得到认可的实践者、作为业余爱好者或专业人士。
关键在于好好开始,远离对哲学的幻觉、偏见或者含糊的见解。这正是本书的宗旨:关于人们称之为“哲学”的整体性与多样性,为年轻的初学者提供一种易懂、恰切的理念。
我希望,这一本小册子对那些想开始了解这种活动究竟是什么的男孩、女孩真正地有用。因为,这种精神活动构成一种无穷无尽的快乐、惊诧与自由的源泉。
目录
作者介绍
罗热-保尔·德鲁瓦(Roger Pol-Droit),法国当代哲学家。《世界报》“读书专刊”的专栏作家。德鲁瓦在佛教思想研究、西方古典哲学的重新诠释、哲学思想的普及教育等领域作出贡献,在2004年获得法国荣誉骑士勋章。
文摘
那么,什么是哲学呢?
我们将一起去寻找。而我希望,我们能找到。但是,别期待会立刻有一个答案。这不能用一句话来解释。
让我们试一试吧!
不,这行不通的。一本字典会告诉你,比如,“哲学”这个词意味着,在古希腊文里,“爱智慧”。你可能会像,这应该会很无趣。因为,“智慧”必然让人想到,“要学乖!”,而孩子们很不喜欢听到。这样的话,你就不能往前走,因为,需要问自己,人们称作的“智慧”,由什么内涵构成。你可以学习到“哲学”这个词意味着什么,但你总还是不能明白哲学实际上是什么。
如果给我这个词的意义,我当然就会知道,这指的是什么了!
完全不是这样。当你学习了“日本”这个词是亚洲的一个国家的名称,这样并不意味着你就认识了日本。或者说,想象一个孩子不知道“数学”意味着什么。你给他一个定义:“研究数字与形状的科学”。现在,那个孩子了解了这个词的意义。他或许能运用它。难道你能说他就知道了数学究竟是做什么研究吗?
不,当然不能。
你瞧……光有词还不够!认识某种东西,这并不仅仅意味着知道一个词,这也必然地意味着,要有一种体验。当你开始去做计算、公式论证、算术、代数或几何学时,你会知道所谓“数学”究竟是什么。至于日本,通过读相关的书、看展览、看电影,当然还有去当地看看,你才会认识这个国家!
那么,是否可以说要了解哲学,也需要进入其中?
如此!你已经很好地把握了要领。哲学,需要进入其中。但是,这不是一个国家,不是人们可以前去参观的一个地方。如同数学一样,不如说,这是一种活动。
……
序言
我花了周末整整两天时间,沉浸在作者对“何为真实”这个古老命题的探讨中,可以说,他的论述逻辑之严密,构建体系之宏大,完全超出了我原先的预期。作者并没有采取那种高高在上、故作深奥的学院派腔调,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充满耐心的智者,一步步引导读者剥开日常经验的表层,直抵现象背后的本质。他对康德、尼采等哲学巨匠观点的引用和辩驳,处理得极其巧妙,既保持了对经典的敬畏,又展现了自己独立而批判性的思考,绝非简单的知识堆砌。特别是他分析“时间的不可逆性”时,运用到的那个关于记忆与遗忘的类比,简直是拨云见日,让我对时间流逝的感悟产生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世界的方式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偏移,不再轻易接受表象,而是会习惯性地去追问“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这并非一本速成指南,而更像是一次深入的思维训练营,需要投入时间去消化、反刍,但其带来的认知升级是实实在在的,令人感到充实而满足。
评分在我看来,一本真正的好书,不仅要教会你“知道什么”,更要启发你“如何去生活”。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表现出色。它没有直接给出“你应该做什么”的道德指令,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挑战读者既有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例如,在讨论“责任”时,作者引导我们思考,当我们把责任完全推卸给外部环境时,我们究竟是获得了解放,还是陷入了另一种更深层的无力感之中。这种对个人能动性的持续追问,像一把温柔却坚定的手术刀,切开了我们习惯性的自我辩护。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日常工作中的冲突、家庭关系中的误解,乃至对社会新闻的判断,都多了一层“形而上”的审视维度。它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会潜移默化地成为你内心一个持续发声的“理性之声”,在你犹豫不决或随波逐流时,提醒你回归到更深层次的自我追问和价值坚守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伴读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庄重感,一看就知道是用心制作的精品。书页的纸张选用的是那种略带米黄色的高级纸,不刺眼,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而且油墨的印刷质量非常精良,字体清晰锐利,排版疏密得当,连页边距的留白都恰到好处,体现了出版方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我尤其欣赏封面设计上那种极简主义的风格,没有过多花哨的图案,仅用几种沉稳的色彩和富有张力的字体组合,就成功地营造出一种深邃而引人思考的氛围,让人忍不住想探究里面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智慧。光是捧着这本书,阅读的仪式感就大大提升了,感觉自己不再是随便翻阅一本读物,而是在进行一场严肃的精神探索。即便是作为家里的藏书,它也能很好地衬托出书架的格调,显示出主人对知识和品质的坚持。这种对实体书本身的尊重,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足以看出出版社在成本控制之外,对内容载体的重视程度,绝对是一次成功的视觉和触觉体验的结合。
评分坦白说,我对这类跨学科的著作往往抱持着谨慎的态度,因为很多时候,作者试图跨越太多领域,反而容易导致每方面都蜻蜓点水,缺乏真正的洞察力。然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到了极佳的平衡。作者在探讨伦理学问题时,巧妙地引入了社会学的人群行为模型,并结合了神经科学中关于决策机制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分析框架。他没有将哲学孤立地看待,而是将其置于人类文明、社会结构乃至生物本能的广阔背景之下进行审视。这种宏大的视野,使得他的结论更具有解释力和说服力,避免了空谈。比如,他如何解释集体非理性现象时,那种将古希腊悲剧的结构性缺陷与现代信息茧房的形成过程进行类比的分析,精准而犀利,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广博的学识储备和卓越的知识整合能力。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更全面的、不被单一学科视角所束缚的思考工具。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个人特色,它不像传统的哲学著作那样,充斥着僵硬的定义和晦涩的术语,反而充满了文学作品般的灵动与生命力。作者似乎特别擅长运用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寓言片段,甚至是某些艺术作品的解读,来作为他哲学论证的支点。举个例子,他在阐述“自由意志的困境”时,引用了一个关于老木匠和一张椅子的民间传说,这个故事本身就充满了宿命的张力,被作者赋予了深刻的哲学内涵后,原本抽象的理论立刻变得鲜活可感,仿佛触手可及。这种将高深理论“去精英化”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的阅读门槛,使得哲学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成为一种可以参与的、充满趣味的对话。这种融合了思辨的深度与叙事的温度的文风,让我读起来丝毫没有压力,反而常常会因为某个绝妙的比喻而会心一笑,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所在,是能够滋养心灵的文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