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名称:哈佛心理课
作 者:李英
定价:38.00
ISBN号:9787205088644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开本:16
装帧:平装
页码:229
出版日期:2017-4-1
印刷日期:2017-4-1
序言 获得重塑自我的力量
Lesson 1 哈佛成功心理课——跟上哈佛人的脚步,拥抱属于自己的成
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 3
一棵树苗的力量 5
立即向目标奋进,拒绝拖延 6
小桑德的高飞梦 7
敢于认错,保持人格的完整 8
在“付出—收获”的良性循环中成功 9
只增加1毫米 12
不要告诉我诬陷者是谁 12
时间越用才越长 13
成功无捷径,羡慕“成”不如积累“功” 14
不要轻言放弃 15
别被自己的心态困住 16
多尝试走一下其他“途径” 17
一个实现梦想的女孩 18
Lesson 2 哈佛幸福心理课——幸福生活保养法,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感动让内心充满力量 19
脱下那沉重的水晶鞋吧! 20
做自己的旁观者 21
唤醒你身体里的积极力量 23
免费的无价幸福 24
内心简单快乐,幸福如影随形 25
容人三分,心不累 26
内驱力太强或太弱都是病 27
把鲜花转送孤儿院 28
保持清醒和判断力 29
心宽才能体健 30
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 31
“雷声过后一ding会下雨” 32
健康的心理是生命的阳光 33
Lesson 3 哈佛社交心理课——轻松赢得别人的关注,破解人脉困局
沟通时不可忽略的本质 34
送邮票只是借口 35
把握好距离,保护好关系 37
被尊为贵宾的小诀窍 37
为什么总是遇人不淑 39
唯有沟通能够消灭假想敌 40
使言谈富有新意 41
时刻带着与人交往的通行证 42
门卫和将军,谁更爱摆架子? 43
赞美要真心 44
充当好老板的“陪衬” 45
牵着小人的腿,堵住小人的嘴 46
关于一颗糖果的实验 47
人生路上的同行者 48
内驱力太强或太弱都是病
倘若信才写了一半,圆珠笔突然没有墨了,你是随手拿起另一支笔继续写下去还是四处寻找一支颜色相同的笔,在寻找时思路又转到别的方面去了,而丢下没写完的信不理?或者,你是否被一本间谍小说迷住了,哪怕明天早上有一个重要会议,你读到凌晨4点仍手不释卷?
又或者,你突然爱上了编织。每天回到家的diyi件事情就是拿起编织针,煞是正经地织着毛衣。虽然只是重复动作,却搞得茶饭不思,如果中途有别的事情打断,只要有机会,就得接上。尽管织完了也并不着急穿。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
1927年,心理学家蔡戈尼做了这样一个试验:
她将受试者分为甲乙两组,让他们同时演算相同的并不十分困难的数学题。让甲组一直演算完毕,而在乙组演算中途,突然下令停止。然后让两组分别回忆演算的题目。其结果乙组记忆成绩明显优于甲组。
这是因为尽管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全神贯注,但一旦问题解开了就会松懈不再在意,因而问题会被很快忘记。
......
6堂心理课,揭示精英与普通人迥然不同的内在武装;78个心理法则,有效提高你的内在动力、情绪管理力和幸福力,帮你停止内耗、修炼强大心智,从容优雅地掌控人生。
《哈佛心理课》将哈佛心理课的教育理念渗透到职场奋斗、人际交往、生活心态、教育、理财这些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旨在帮助内心敏感、勇于自省和力图自救者,通过阅读本书,学会与自己内心对话的方法,使自己走出心理困境,获得心灵的解放,更精que地走向强大和幸福。
李英,畅 销书作家。深谙于心理和人际沟通研究,出版过多部书籍,并长期为各大报刊、网站撰写文章。发表文字50余万,深受读者喜爱。
关联模板【结束】节点,请勿手动操作节点内的内容! !!
关联模板【结束】节点,请勿手动操作节点内的内容! !!
关联模板【结束】节点,请勿手动操作节点内的内 容! !!
这本书,虽然名字叫《正版 哈佛心理课》,但我翻开之后,却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活得更像一个人”的指南。我一直以为心理学都是深奥的理论,什么弗洛伊德、荣格,听起来就让人头大。结果这本书劈头盖脸就是生活中的例子,身边人的故事,甚至还有我自己的影子。比如,它讲到“认知失调”,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明明知道抽烟有害健康,但还是忍不住点上一根,那种内心的矛盾和自我安慰,就是典型的认知失调。书里举的那个例子,一个人明明不喜欢某个同事,却还要假装热情地和他打招呼,事后还觉得自己“情商高”,简直太真实了。我感觉作者不是在教你什么高深的心理学模型,而是在帮你梳理那些我们每天都在经历,却从未深究过的心理活动。它没有给我什么“成功秘诀”,而是让我开始留意自己和周围人的情绪是如何流动的,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言语和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多么复杂的心思。我常常在想,如果我早点读到这本书,是不是就不会在很多事情上犯下那些愚蠢的错误,或者说,能用更温和、更理解的方式去处理它们。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改变别人,而是改变我们看待人和事的方式。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照一面镜子,看到了自己从未注意到的小细节,然后,小心翼翼地去打磨它们。
评分刚拿到这本《哈佛心理课》,我原本期待的是那种充满理论、需要啃读的学术性著作,想着或许能学到一些“高精尖”的心理学理论,然后用它们来分析人群、洞察人心。然而,读进去之后,我发现自己完全错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平实,更像是朋友间的聊天,分享着一些关于情绪、沟通、人际关系的感悟。它没有那些复杂难懂的术语,也没有枯燥的实验数据堆砌。相反,它通过大量生动的生活化场景,比如家庭矛盾、职场社交、朋友间的误会等等,来阐释一些非常实用、却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心理学原理。例如,书中关于“同理心”的讨论,我一直以为就是简单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但读完之后才明白,真正的同理心需要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包括去识别对方的情绪、理解他们的动机,甚至去预判他们的反应。它让我反思,自己以前在与人沟通时,是不是常常过于关注“我说了什么”,而忽略了“对方听到了什么”,以及“对方真正理解了什么”。这本书没有给我提供一套完美的沟通模板,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框架,让我能够更有意识地去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摩擦和误解。感觉就像在学习一种新的语言,一种更能够与人建立深度连接的语言。
评分我一直对“自我提升”这个概念非常感兴趣,总觉得人生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学习和进步。当看到《正版 哈佛心理课》这个书名时,我立刻被吸引住了,觉得它或许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升级”自己的方法。然而,读这本书的过程,却让我有点措手不及,因为它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你应该怎么做”来变得更好,而是更多地引导我去“看见”和“理解”自己。它通过讲述一些非常日常的心理现象,比如我们为什么会产生嫉妒,为什么会在压力下做出一些非理性的选择,为什么会对某些人产生莫名的好感或厌恶。这些描述非常细致,也特别真实,让我常常有“哎呀,我就是这样!”的恍然大悟。它没有给我一套“速成秘籍”,反而是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动机,那些影响我们决策的非理性因素。我发现,这本书更像是在教我如何成为一个更了解自己的人,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接纳自己,也才能更有效地去影响自己。它不是那种能让你立刻掌握一项新技能的书,但它却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你对生活、对人生的看法,让你在面对挑战时,多一份从容和洞察。
评分当我翻开《正版 哈佛心理课》时,我满心期待的是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关于如何“掌控”人际关系,或者说,如何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游刃有余的“技巧”。毕竟,名字里带有“哈佛”二字,总会让人联想到一些高效、系统的方法论。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却是一种截然不同的体验。它没有教我如何去“操纵”别人,也没有提供一套“万能公式”来解决所有社交难题。相反,它更多地是在引导我去理解“人性”本身,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做出某些行为,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会感到不适。书中的例子非常贴近生活,比如为什么我们会对那些“得不到”的东西念念不忘,为什么我们在群体中会更容易被煽动,为什么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有时会成为人际关系破裂的导火索。它没有给我一套“攻略”,而是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他人的互动模式,学会去倾听,学会去感知,学会去理解那些隐藏在言语和行为背后的情绪和需求。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在给我“上了一课”,一课关于如何更深刻地理解这个世界,如何更温和地与人相处,以及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评分我一直以为像《哈佛心理课》这样的书,会是一本充满理论、需要严肃对待的“硬核”读物,想着要带着笔记本,仔细地做笔记,然后反复研读,才能有所收获。但是,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却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料。它没有那些艰深晦涩的术语,也没有冗长的学术引用。相反,它以一种非常轻松、甚至有些调侃的语气,讲述着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各种心理现象。比如,书中关于“选择性忽视”的描述,让我一下子想起了自己在逛街时,明明知道自己不需要某个东西,但看到打折就走不动道的窘境,那种自我欺骗和合理化,原来都是心理在作祟。它没有给我一套“操作指南”,而是让我开始对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多一份审视。我常常在想,原来那些我一直觉得是“正常”的反应,背后可能有着更深层的心理原因。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睿智的朋友,在闲聊中,点拨你一些关于人性和心理的道理,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它没有给我什么“大道理”,而是让我体会到,原来心理学并非高不可攀,它就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等待我们去发现和领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