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娜·德·波伏瓦具有开创性的作品重塑了我们对于性别与身份的看法。如果没有她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我们今天所知的性别理论根本无法想象。作为法国存在主义的核心人物之一,波伏瓦所提出的“成为女人”和女性作为绝对的“他者”的概念,是女性主义研究与讨论中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之一。本书引导读者了解西蒙娜·德·波伏瓦的思想的主要领域,包括:
• 存在主义与伦理学
• 性别与女性主义
• 文学与自传
• 性经验、身体与衰老
本书援引了波伏瓦的文学和理论作品,对于初次接触这位关键性思想家的读者来说,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指南读物。
##唯一的新知来自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其余内容在以前的阅读中断断续续地都了解过。存在主义的自由理论经过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嘲讽后,变得有些可笑。波伏瓦的主张“女人不是生而为女人,而是成长为女人的”,一言以蔽之,女人是他者。在男权中心社会,女人是按照理想女性的物化模型来长成的。解构主义说,男人和女人并非是严格二元对立的,男人之所以为男人,是因为有他者的女人存在,反之亦然。如果没有女人的存在,男权中心便不复存焉。也就是说,男人和女人是互为依靠的两个概念,他们远非是互为异己的概念,反而是切己的。当然这并非是在为男权开脱。相反正因为女人是如此切己的,男人才如此地握紧权力不松手,因为女人在时刻冲击着那看似严明的界限,那一堵墙。关于女人的物化和他者概念阐述,精神分析学似乎讲得更好。文学介入说很可笑。
评分《第二性》的原创并不是很高,更多的是将一些哲学思想(不全是萨特)在特性领域的运用,脱离哲学背景空谈波伏瓦的女权主义无疑是愚蠢的。女权主义的问题在于,他者意识过强,被攻击为男性思维的很多东西,实质其实是资本主义思维或者别的什么东西,未必与性别有那么大的关系。波伏瓦更有意思的地方是“情境”概念对萨特伦理学过于天真的假设的修正,以及文学观对于独特性与普遍性张力的解决方案。PS:在反对“西方资产阶级中年异性恋白人男性”的各种思潮中,女权主义已占据明显的“政治正确”的地位,虽然有大胡子和萨义德,不过非资产阶级和东方人还是很惨,连小猫小狗都不如……
评分##一本好的导读书应该做到3点,1.简单、清楚 2.精当 3.不因前两者而掩盖思想复杂和艰深之处。 这本书前两点做的很好,但读得太过于通畅的哲学读物,十有八九都是简化、肤浅化了的可疑书籍,于是,这本地铁读物非常非常非常可疑。翻译很好,适合入门。
评分##文学的部分启发最大(但是好像也不是波伏娃原创的)
评分##通俗好读系列#一本系统读波伏娃著作前的“指南”。赞同书尾的对话,也惊讶于这是早年豆瓣小组合作的“结晶”。1.波伏娃认为自己是作家,而非哲学家。2.《第二性》和《晚年》并不是一种绝对的知识论,而是一种方法,提醒我们关注特定情境的特殊性。3.揭示压迫是解放的步骤。4.波伏娃那一时代西方女性主义运动和著作给我们的遗产之一是,私人和公共空间,个人和政治之间的分割都可以被质疑的。5.波伏娃的女性主义警醒我们认识到,我们各自不同的个人筹划与女性主义投入之间的关系,肯定团结性,集体性的责任。
评分##一本好的导读书应该做到3点,1.简单、清楚 2.精当 3.不因前两者而掩盖思想复杂和艰深之处。 这本书前两点做的很好,但读得太过于通畅的哲学读物,十有八九都是简化、肤浅化了的可疑书籍,于是,这本地铁读物非常非常非常可疑。翻译很好,适合入门。
评分##自由与否并非绝对 而与个体"情境"相关 无法选择拒绝/接受之情境即为"现实性" Beauvoir大贡献在于将"身体"视为情境之一. 于是乃有<第二性> 女性是绝对之他者(the absolute Other) 女性气质(femininity)实为建构(construct) 社会被构造以维持父权制意识形态. 而后再有<晚年> 老年同样被认为是文化而非生物事实 (意识形态)要求他们被动/善良/平和与世界脱离关系--老年暴露了(资本主义)文明之失败. 后之女性主义对Beauvoir挑战有趣在于 女性"反抗"第二性通往完整主体性路径 是否仅有"男性化"一途
评分##这本书的讲解清晰明了,推荐“晚年”那一章:波伏瓦对老年现象的研究,对我很有启发。译者与她老师萨莉·肖尔茨的对谈也是全书内容的点睛之笔。
评分##情境:在存在主义中,情境用来描述我们追求一项筹划(project)的自由与我们无从选择的被给定的世界之间的关系。(P2)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