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从学校与合作学习、教师与合作学习、课堂与合作学习、学生与合作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策略、合作技能等方面,多方面勾勒了作者在合作学习研究与实践道路上的所思所想,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基础。很为可贵的是,20多年来作者紧密贴近一线教学、教师、学生,试图寻找指导我国教育工作者开展合作学习的方法。既是对目前我国学校、教师、学生从事合作学习的经验总结,又对今后一定时间内合作学习的实践指明了方向,是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合作学习研究者进行研究、实践的推荐阅读书目。 郑杰 著 郑杰,曾任上海市北郊学校校长,现为自由教育者和撰稿人,出版《战略的胜利》《忠告中层》《给校长的建议》《学校的秘密》《从校长到幕僚》《顾此失彼》《边走边叹》《没有办不好的学校》等专著。因其观点新锐,被戏称为“另类校长”。 自序 为了合作的学习 在我当中小学教师的经历中,我教过10年高中,其中有5年在高三,而后换了一所学校教初中,再后来曾经尝试教小学五年级。虽然教的学段跨度很大,但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从未间断过。我是1996年秋天才知道教学中可以使用合作学习的,才知道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学得更积极,让教师教得更轻松。于是,我迷恋上了合作学习,直到现在,成了合作学习的“土专家”。我离开中小学后一直在从事教育培训和咨询工作。在对教师的专业培训中,为了说服大家如我一样喜爱合作学习,我会与大家分享我曾经尝到的“甜头”。我告诉我的同行们只要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合作学习,我们就不会那么辛苦,就如我以前在当副校长时还兼着班主任工作,同时教两个高三班的语文,而且高考中学生们还考出了令人骄傲的成绩。我告诉他们要创造“奇迹”并不难。当时这么大的工作量都没有把我压垮,什么原因呢?总结下来是因为我懂得怎么让学生学,只要等读完这册书的前半部分,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洞察力确实非常锐利,尤其是在剖析人际互动中的权力动态时,那种不加修饰的直白让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有一种天赋,能够穿透那些社交场合中常见的礼貌性外衣,直接触及到人们行动背后的真实驱动力——无论是隐性的需求还是赤裸裸的利益诉求。书中关于“信息不对称”的论述部分,我反复读了好几遍,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日常决策,不再简单地将失误归咎于运气或能力不足,而是将其置于信息流动的系统性缺陷中去考量。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在讨论到一些历史性的宏观案例时,作者的叙述显得有些过于宏观,缺少了微观层面的细节支撑,这让我在试图将理论模型套用到现实世界的小规模团队管理时,遇到了障碍。我个人更倾向于那种脚踏实地的叙述,最好能附带详细的访谈记录或者数据支持,这样才能让人真正信服。总而言之,这本书在理论构建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但若能在细节的丰满度和案例的代入感上再加把劲,其说服力无疑会更上一层楼。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如此的疏离而精准,像一台经过精密调校的仪器在输出数据报告,几乎没有多余的情感色彩和华丽辞藻的堆砌,这对于习惯了煽情或叙事性写作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个适应期。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才真正进入作者设定的那种冷静的分析语境中。它更像是一本方法论的蓝图,而不是一本鼓舞人心的宣言。书中对于“风险评估矩阵”的构建部分,逻辑链条严密到令人叹服,每一步的推导都基于前一步的既定前提,这极大地帮助我梳理了过去在复杂项目中经常感到混乱的决策过程。唯一让我感到略有挫败的是,书中的某些术语定义似乎是作者自创的或者沿用了非常小众的学术体系,这迫使我不得不频繁地翻阅附录或者查阅外部资料来确保理解的准确性,这无疑打断了阅读的连贯性。对于那些希望快速吸收知识的读者来说,这种对知识背景的“预设门槛”可能会造成一定的阅读阻力。我希望作者在再版时能考虑增加一个术语表,让读者能够更顺畅地沉浸于这种高度结构化的思维方式中。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观点极具颠覆性,它挑战了我长期以来对人际互动中“善意”的默认假设。作者对“非零和博弈”的阐释,彻底重构了我对合作本质的理解,让我意识到许多看似成功的合作,其底层逻辑可能建立在脆弱的平衡之上,而非稳固的信任基石。书中引用的那位社会学家关于“信任的稀缺性”的论断,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回响,我甚至开始重新审视我过去的一些商业往来。然而,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上似乎存在一些跳跃性,从一个关于国际政治经济的宏大章节,突然过渡到一个关于小型工作坊内部冲突解决的微观案例,这种跨越尺度的跳跃,虽然展示了理论的普适性,但给读者的认知转换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需要读者自身去搭建中间的逻辑桥梁。此外,我注意到书中引用的统计数据大多来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西方研究,虽然这些研究的经典性毋庸置疑,但在当前的数字信息时代,它们在解释当前社会现象时的实时性和相关性上略显不足。期待未来能看到更多基于当代情境数据的验证和更新。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别出心裁,封面那种哑光的质感,摸起来很舒服,而且色彩搭配得相当有品味,初拿到手里就给人一种沉静、内敛的感觉。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大小和行间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深度思考的书来说太重要了。不过,说实话,我对开篇的几章内容有些困惑,感觉作者似乎用了大量的篇幅来铺陈一些宏大的理论背景,虽然我知道这可能是为了奠定坚实的基础,但对于急于进入核心议题的读者来说,初期的阅读体验略显缓慢。我期待着能尽快看到那些关于实践操作的、更为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如何跨越文化差异进行有效的利益平衡,或者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设计出公平的激励机制。这本书的物理实体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但愿内在的知识结构也能像外表一样,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引导我穿越那些晦涩的学术迷雾,直达精髓。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纸上的文字堆砌,而是能真正成为我案头必备的、时常翻阅的工具书,其重量和质感都暗示着它所承载的知识的厚度,这让我对后续的阅读充满了期待,也略微有些敬畏。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高强度的智力马拉松,它要求读者全神贯注,稍有走神,就可能错过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因为作者习惯于用极其精炼的句子表达多重含义。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预期管理”时所展示出的那种近乎冷酷的理性,它教导我们如何诚实地面对他人的期待,而不是用空洞的承诺来粉饰太平。书中的图表设计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它们简洁明了,完美地可视化了复杂的变量关系,使得那些抽象的互动模型变得具体可感。如果非要鸡蛋里挑骨头,我认为这本书过于侧重“理性人假设”,对于人类行为中那些非理性、情感驱动的巨大影响力,讨论得略显单薄。在现实世界中,情绪、偏见和身份认同往往是合作能否维系的决定性因素,而本书似乎将这些“噪音”最小化了。这使得它在解释那些基于深厚情感联结(如家庭、民族)的长期合作时,显得力量不足。总体来说,这是一本优秀的思维工具箱,但我们可能需要用它来补充我们对人类复杂性的理解,而非完全替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