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象棋残局攻杀法 畅销书籍 棋牌游戏 正版 | ||
| 作者 | 黄少龙,段雅丽 | ||
| 定价 | 36.00元 | ||
| ISBN号 | 9787509625675 | ||
| 出版社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
| 出版日期 | 2013-09-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重量:0.4 | |
| 版次:1 | 字数: | 页码: | |
| 插图 |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 |
棋赛竞争十分激烈。由于双方棋力接近,开局较量如果分不出先后时,进行中局较量;如果还分不出明显优劣,要进行残局决战来分胜负了。这样的局例,在重大比赛对局中占的比重,不可忽视。有时棋战刚进入中局不久,便兑掉双车,然导致马炮残棋的较量,也是对双方残棋功夫的考验。为了主宰棋局决战的命运,读者须学习残局的经典战法,从而能够百战不殆。 |
| 编辑推荐 | |
| 作者介绍 | |
黄少龙,中象棋大师,南开入学教授。1984年创办南开大学象棋研究中心,历任天津市棋类运动协会副、天津市高等院校棋牌协会、中大学生象棋协会秘书长等职。1977年获全象棋个人赛第3名,以后参加中对菲律宾象棋赛及中对法象棋赛,均取得优异成绩。1986年获香港奥林匹克金奖。1990年获伦敦举办的世界计算机奥林匹克大赛铜奖。1997年参加象棋个人际邀请赛,获同内组。2008年应邀赴新加坡担任*棋赛棋局讲评。 |
| 序言 | |
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灾难,油墨似乎都不太均匀,有些页面的字体边缘都有些模糊不清,看得我眼睛很累。更别提内容组织了,作者似乎是把所有的知识点一股脑地塞进来,完全没有一个清晰的逻辑脉络可循。我本来是想系统学习一些新的理论模型的,结果翻开第一章就陷入了迷茫,它一会儿讲A理论,下一段又跳到B技巧,中间没有任何过渡性的解释或者案例串联。读起来感觉就像是在听一个语无伦次的人不停地讲述他脑子里闪过的所有想法,重点完全抓不住。我不得不经常翻阅目录,试图重建作者的思路,但目录本身也显得杂乱无章,分类标准极其模糊。比如,一些基础的原理性讲解竟然和非常高深的实战案例混在一起,完全不符合学习的认知规律。对于一个希望通过阅读提升棋力的棋手来说,这种结构上的混乱,极大地削弱了文字的有效性。我强烈建议出版社重新审阅一下校对和排版工作,这完全对不起它“畅销书”的定位,简直是在浪费读者的宝贵时间。我甚至怀疑这批次的印刷质量是不是有问题,因为拿到手的几页纸张手感也特别粗糙,不像正版书籍应有的质感。
评分从装帧和设计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设计风格完全停留在上个世纪的审美水平,色彩运用陈旧,图文排版也显得非常拥挤。更关键的是,棋盘图例的清晰度极成问题。很多棋盘的标注符号(如箭头、着重点)印得非常淡,尤其是当棋盘本身因为纸张质量问题略微泛黄时,这些关键信息几乎就“隐身”了。我在对照棋盘走棋时,经常需要眯着眼睛,甚至需要借助放大镜来确认某个标记究竟是表示“尖着”还是“打吃”。这种阅读体验的低劣,直接干扰了对复杂变化图的分析。一本关于棋艺的书籍,图示的质量应该是重中之重,因为棋艺的学习本质上是视觉和空间逻辑的学习。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偷工减料了。如果我买的是一本电子书,我可以接受分辨率略低,但作为一本印刷品,这样的图例质量是完全不可接受的。每次我试图跟随作者的思路推演复杂变化时,都不得不因为看不清图示而感到一阵阵的挫败感。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过于学术化和教条化,读起来完全没有一点亲近感,仿佛在阅读一本枯燥的大学教材,而不是一本面向广大爱好者的畅销棋谱。作者的用词习惯似乎更偏向于理论物理或者抽象数学,充满了诸如“收敛性”、“拓扑结构”、“势能梯度”这类高度抽象的词汇,来描述本应非常直观的棋盘上的攻防态势。我理解作者可能想提升作品的理论深度,但这种过度包装的结果是,将大量有潜力的读者拒之门外。很多时候,我需要停下来,查阅大量与象棋无关的词典,才能勉强理解他正在描述的那个场景。一个好的棋书作者应该能用生动、精确的语言来描绘棋盘上的动态美感,让读者在阅读时仿佛身临其境。然而,这本书的文字冰冷而疏远,缺乏情感和感染力,读起来非常累,更像是一种负担而非享受。我期待的是一种能激发我对残局研究热情的作品,而不是一本需要我打起十二分精神去“破译”的文本。
评分这本书的案例选择实在不敢恭维,与其说是经典残局的解析,不如说是作者个人战绩的展示集锦。很多局例都来自一些年代久远的、对现代棋风参考价值不大的对局,或者干脆就是一些极其罕见的、在实际比赛中几乎不可能出现的“理论残局”。我期望看到的是那些反复出现的、决定胜负的关键性残局,那些能帮助我在紧张的比赛中快速找到正确着法的模板。然而,这本书里出现的大多数局面,都需要极高的计算深度才能解决,对于中等级别的棋手来说,投入产出比太低了。更令人沮丧的是,很多关键的行棋路线,作者只是给出了“此路不通”或者“此处为妙手”的结论,却鲜有对“为什么”的深入剖析。比如,某个特定的弃子战术,书中只给出了弃子后的后续三步棋,然后就直接跳到了最终的胜势,中间那个从“劣势”到“均势”再到“优势”的微妙心理和技术转化过程,完全被跳过了。这种“只告诉你答案,不教你思考过程”的教学方式,对于真正想提高棋艺的人来说,简直是空中楼阁,毫无帮助。
评分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在某些极度细分的领域似乎触及了一些我以前没听闻过的冷门知识点,这点值得肯定,毕竟市面上大多数棋谱都是老生常谈的变例。然而,作者在阐述这些偏门知识时,所采用的论证方式过于晦涩和片面。他似乎坚信读者已经具备了极高的先验知识储备,上来就抛出复杂的数学公式或者极为简化的图示,却很少提供详细的推导过程或者不同视角下的比较分析。举个例子,他提到了一种所谓的“动态平衡点”理论,听起来很有新意,但当我试图在实战中运用时,发现这个理论的适用边界非常狭窄,而且作者完全没有给出如何判断当前局面是否符合其理论框架的清晰标准。这使得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盲目地猜测作者的意图。这本书更像是一份作者个人的研究笔记的集合,而不是一本面向广大棋迷的教学参考书。一个真正好的教程,应该能将复杂的概念层层剥开,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读者理解;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在考验读者的理解能力,而不是在帮助读者学习。我对其中几处断言持保留态度,因为缺乏足够的实证支持,显得有些武断和主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