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心的育儿理念,为中国宝宝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有中国特色的育儿百科,中国原创科普育儿经典
中国妈妈的专业育儿百科,新生代父母中有口碑的育儿宝典
畅销170万册,原创育儿一枝独秀
中国有影响力的育儿专家郑玉巧大夫*近新的修订
专业、很受喜爱的原创育儿百科*近新的定本
《郑玉巧育儿经·郑玉巧教妈妈喂养(科学喂养定本)》教给新手父母如何喂养孩子,科学育儿宝典。
郑玉巧育儿经 ·喂养理念
1.没有一个妈妈不想母乳喂养宝宝。
2.坚信母乳充足,妈妈就胜利一大半了。
3.没有不会吃奶、吃饭的宝宝,只有不会哺乳、喂饭的妈妈。
4.没有偏食、厌食的宝宝,只有饮食搭配不合理的父母。
5.食物没有好的,保持多样性均衡性就好。
6.不是越胖越好,宝宝肥胖会造成严重后果。
7.父母的食欲就是孩子的胃口。
郑玉巧,1982年毕业于承德医学院医疗系,从事医疗工作30年,长期的一线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儿科危急重症的诊治和保健、妇产科合并内科疾病的诊治方面有较深的造诣。2006年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特需专家、儿科主任医师。2011年创办二炮总医院儿童医学喂养中心。2012年创办郑玉巧育儿中心。
在国家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获省级科技成果奖三项,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一份研究报告获第11届国际新生儿大会宣读权。1997年始为多家母婴杂志撰写育儿科普文章,字数累计超过百万。为5家媒体出任孕产育儿咨询专家,回答来自全球的咨询超过近十万条。2002年始创作育儿科普著作。2004年出版《郑玉巧育儿经?婴儿卷》。2007年出版《郑玉巧育儿经?胎儿卷?幼儿卷》。2010年出版《郑玉巧给宝宝看病》、《郑玉巧教妈妈喂养》。科学的育儿理念和方法受到业内人士和众多父母的一致好评。
*篇 新生儿期(第1个月)
概述
·乳类食物是6个月以内婴儿*重要的营养来源,除了乳类食物,不需要吃任何其他种类的食物。
·/母乳喂养,母乳不足时选择母乳与配方奶混合喂养(简称混合喂养)。只有完全没有母乳或不能母乳喂养,才选择婴儿配方奶喂养。
·婴儿配方奶是*佳母乳替代食物。虽然配方奶成分接近母乳,但*好的配方奶也不能和母乳相媲美。
·不要选择鲜牛奶、鲜羊奶、米汤、豆浆、面糊等不科学和陈旧的喂养方式。
·如果宝宝是配方奶喂养,在新生儿出生一周内不要喂全奶,要稀释成3:1奶(3份全奶液,1份水)。
·新生儿白天睡眠时间超过4小时,夜间超过6小时,必须唤醒喂奶。
·新生儿期*好每天测量体重。体重增长情况是衡量喂养好坏的重要指标。
·纠正月子中集中过量进食、蔬菜水果摄取不足和过量摄取单一食品(如鸡蛋)的不良饮食习惯。
·多吃海产品以补充DHA。如果妈妈或宝宝对海产品过敏,妈妈也不能喝含有DHA的配方奶,需补充DHA胶丸,每天1粒。
·哺乳期妈妈需要适当运动和户外活动(晒太阳获取维生素D),适当控制高油脂、高热量、高糖食物,避免生育性肥胖。
·要想乳汁多,只重视吃喝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愉快的心情、充足的睡眠、频繁喂奶。
·宝宝出生*初1周,妈妈的乳汁可能很少,让宝宝频繁吸吮,这一周体重不升是正常的,不要轻易给宝宝喂配方奶。
……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叙述逻辑很有趣,它似乎有意地在“理论阐述”和“妈妈的内心独白”之间进行切换。有时候,作者会抛出一个看似简单的喂养建议,紧接着就用一段非常贴近生活的、甚至带点幽默感的口吻,来模拟孩子可能出现的反应以及父母可能会产生的挫败感。例如,在处理“夜奶”问题的章节,它没有简单粗暴地说“断奶时间到了”,而是用一种带着同理心的笔触描述了妈妈在半夜被惊醒的疲惫,然后才给出循序渐进的调整方案。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教科书,而是在和一个真正理解我的“战友”交流。它提供的解决方案总是充满了人情味和可操作性,避免了那种高高在上的指导感。
评分我是在孩子进入高铁期(高速成长期)的阶段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对各种奶粉、辅食添加的时间节点搞得焦头烂额,总觉得外界信息太多,互相矛盾。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定本”气质——它不追逐最新的网红育儿法,而是回归到一些朴素且经过时间检验的常识上,但用现代科学的语言重新阐释了一遍。我记得其中关于“添加辅食”的章节,它没有过度强调“必须在某个精确的日期开始”,而是将重点放在了观察宝宝的“准备信号”,比如对大人食物的强烈兴趣、稳定的颈部支撑能力等。这种弹性处理,让我感觉育儿的自主权回到了自己手中,而不是被育儿专家的时间表绑架。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稳健,没有使用夸张的词汇来渲染恐惧,更多的是用一种沉静、可靠的语调,引导父母建立起对孩子生理节奏的信任,这一点对于心理建设帮助巨大。
评分这本育儿书读起来,感觉就像请了一位经验丰富、又特别知心的邻家长辈在耳边细细道来。它不是那种干巴巴地罗列标准和数据,而是充满了实操的智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如何处理孩子“挑食”和“辅食添加”时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比如,书中提到一个小技巧,当宝宝对某种新食物抗拒时,不要强迫,而是尝试用不同的烹饪方式或者和他们喜欢的食物“混合登场”,这一下就让我茅塞顿开。我之前总是在固定的时间点强塞,结果弄得双方都不愉快。这本书的重点似乎在于建立一种和谐的喂养氛围,而不是单纯追求吃多少克、多少毫升。它教会我的更多是如何“读懂”孩子发出的信号——是真饿了,还是只是嘴馋,亦或是需要陪伴。这种注重“心流”而非“刻板流程”的叙事方式,让原本充满压力的喂养过程,变得更像是一场有趣的探索和双向沟通,极大地缓解了我初为人母时的焦虑感。
评分我特别喜欢书中穿插的一些“常见误区大揭秘”环节,它们直击了当前社交媒体上流传的各种令人困惑的育儿谣言。比如,关于“补钙”和“果汁摄入”的讨论,作者用简洁明了的数据和长期的观察结果,迅速地戳破了许多夸大其词的宣传。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过滤网”,帮助父母将注意力集中在真正影响孩子健康的关键因素上,而不是被那些花哨的、成本高昂的“智商税”产品分散精力。它鼓励父母相信自己的判断,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并强调健康的基础在于均衡的日常膳食结构,而非依赖昂贵的保健品。这种务实到近乎“反潮流”的态度,让我对这本书的推荐度飙升,因为它确实帮我省下了一些冤枉钱,更重要的是,守住了孩子的健康底线。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它不像是一本查阅手册,倒像是一部循序渐进的成长指南。我个人非常欣赏它对“喂养工具”和“厨房准备”的介绍部分。很多育儿书会直接跳到“如何喂食”,但这本书花了好几页篇幅去讨论如何挑选合适的餐椅、勺子,甚至是处理食物残渣的卫生问题,这些都是日常中最容易被忽略,但又直接影响喂养体验的细节。它让我意识到,一个舒适、安全的喂养环境,和食物本身一样重要。例如,书中关于如何清洗搅拌机和储存自制辅食的卫生建议,细致到连我这个有些洁癖的妈妈都觉得非常到位和放心。这种对“全流程体验”的关注,体现了作者对新手父母的真正关怀,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如何做得更省心、更安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