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他为什么离我而去:40招帮孩子应对亲人离世》全方位解决孩子成长难题。
40个亲子活动引导家长帮助孩子:
表达他们复杂的感受
区分幻想和现实
即使失去了芙亲人也能健康成长
著名教育专家《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倾情推荐,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赵刚作序推荐。
内容简介
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未满18周岁的孩子经历亲人离世的痛苦这种痛苦经历的后果表现为其中10%-15%的孩子都出现了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比如抑郁。研究表明,孩童时期经历的悲哀痛苦和以后学业无法达到理想结果睡眠质量差、情绪不稳定、举止不良以及注意力无法集中等问题关联甚巨。当亲人离世时,孩子们面对的是千变万化的感受、思绪、虚幻感以及疑问。《他为什么离我而去:40招帮孩子应对亲人离世》旨在提供可以帮助孩子正确理解和应对亲人离世的失落的活动。
作者简介
埃里卡·吕温伯格(美),专业咨询师、儿童心理问题专家、纽约普瑞特学院客座助理教授。
埃伦·高德灵(美),注册治疗师、儿童心理问题专家。作者经常在医院进行儿童治疗的指导工作,有很好的临床经验、目前为新泽西州哈肯萨克大学内的约瑟·M。桑扎里儿童医院儿童创造性艺术法治疗服务中心主管。
精彩书评
这是一套必须经由家长或教师和孩子的共同参与、共同消化才能获得功效的书。我们生活中的困惑和问题很多,解决的途径:一是从理论上认识,二是从方法上改善。这套书提供的是方法,但它是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的。家长或教师如果善用这套书,则会使其成为良好的教育辅助工具。
——名教育专家、超级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
这套针对4-14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心理和社会问题而设计的图书,极具针对性,其特色表现在理念超前、内容全面、形式活泼、即学即用。全套12本书如同12个各具特色的孩子,令人珍爱。相信广大家长阅读后会难以释手。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赵刚
这套《即学即用亲子教育互动指南》的作者都是专门研究各种孩子问题的专家,在长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过程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本套书都以亲切的口吻向孩子和家长讲述了各个活动的具体操作过程,非常适合孩子们阅读。
——著名教育专家、“中国当代早教之父”冯德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这套书理念超前、实用有趣;作为一位妈妈,我认为这套书是联系我和孩子的纽带,作为一名读者,我感谢这套书带给我的惊喜和快乐!
——家庭教育专家、“开心妈妈”屈开
我们都喜欢拿来就用的东西。这套《即学即用亲子教育互动指南》很大的特点就在此处——即学即用。
——畅销书《天才是教出来的》作者赵菊英
目录
推荐语
序一
序二
序三
编委寄语
写绐家长的话
丧亲之痛和成长阶段
孩子悲痛的过程
复杂和有创伤性的丧亲之痛
写绐小朋友的话
活动1 所有的事都变了
活动2 你能控制的和你不能控制的变化
活动3 你眼中的自己和他人眼中的你
活动4 你有很多情绪
活动5 你的人生是一次旅行
活动6 你有一个后援团
活动7 每个家都独一无二
活动8 一个让你感到舒适的特殊地点
活动9 已逝亲友送给你的礼物
活动10 万物皆有寿命
活动11 死亡有很多成因
活动12 你的亲人是怎样去世的
活动13 和亲友一起做过的特別的事
活动14 你的亲友喜欢什么
活动15 每人脹中的死亡都不相同
活动16 疾病 事故和自然灾害
活动17 死亡让身体停止工作
活动18 他的死不是你的错
活动19 葬礼
活动20 人们送礼物是为了表达关心
活动21 用来怀念逝者的地方
活动22 关于死后事的信仰
活动23 保持在一起的感觉
活动24 悲伤的感觉会变
活动25 人们表达悲伤的方式各不相同
活动26 希望事情可能会下同
活动27 回忆逝者的时刻
活动28 假装自己是十超级英雄
活动29 玩耍也没有问题
活动30 倾诉你的忧虑
活动31 当你感到愤怒时
活动32 有些事情改变了,有些没有
活动33 你永远都是你
活动34 带些东西去你怀念逝者的地方
活动35 你希希望自己曾经说过的话
活动36 珍惜和已逝亲友的记忆
活动37 回艺很重要
活动38 和别人分享你的回忆
活动39 人生有起有伏
活动40 照顾好自己
精彩书摘
复杂和有创伤性的丧亲之痛
复杂的丧亲之痛牵扯到很多之前的问题,比如其他的死亡事件或者其他东西的失去、情感的易挫性,或者同时发生的多起死亡。有创伤性的丧亲之痛源自于突然的、出乎意枓的、极端的或者灾难般的死亡事件。下面的行为是孩子存在复杂或有创伤性的丧亲之痛的表征,如果孩子在死亡事件发生一个月后还有以下表现的话,就意味着有寻求专业建议或者丧亲心理治疗的必要了。
睡眠模式的改变
孩子可能会无法入睡,在半夜时经常醒来,做噩梦或者难以醒来。他们会想要和家长一起睡,但这并不是睡眠模式改变的信号,而是经历过亲友死亡的普通表现,反映出在一天结束时,当儿童表现出脆弱、疲劳以及害怕的时候自然会寻求安心感的需要。
游戏模式的改变
做游戏的时候要么会表现得特别有攻击性要么会表现得特别消极。孩子可能会在分享、游戏合作性或者是否想要和其他孩子在一起等方面发生改变。孩子会对微小的损失做出夸张的反应或者通过游戏表现自己的丧亲之痛,而这些通常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实际上,孩子会在游戏时反复进行和死亡有关的主题,试图去理解发生了什么。
……
前言/序言
(书名)他为什么离我而去:40招帮孩子应对亲人离世 悲伤是一条河流,而孩子,尤其年幼的孩子,往往会发现自己被卷入其中,不知所措。当生命中重要的人,如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甚至是心爱的宠物永远离开时,孩子所承受的不仅仅是失去,更是一场关于理解、情感表达和重新找到生活平衡的艰难旅程。这本书,正是为了陪伴孩子走过这段旅程而生,它不提供“速效”的治愈,也不回避悲伤的真实与复杂。相反,它致力于为家长提供一套实用、充满爱心且尊重孩子发展规律的指南,帮助他们以更有效、更富有同情心的方式,引导孩子理解并应对亲人离世带来的深远影响。 本书的核心在于“理解”和“陪伴”。我们深知,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死亡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着神秘和恐惧。尤其当死亡突然降临时,孩子常常会陷入混乱,他们可能无法理解“永远消失”的含义,或者将自己与离世者之间的某种行为联系起来,产生不必要的内疚感。因此,本书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家长以适合孩子年龄和理解能力的方式,解释死亡的现实,建立关于生命的连续性和爱的永恒性的认知。这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通过故事、比喻和开放式的对话,一点一滴地解开孩子心中的疑惑。 在理解的基础上,情感的疏导和表达变得至关重要。孩子不会像成年人那样,通过语言条理清晰地表达内心的痛苦、愤怒、困惑和失落。他们的悲伤可能表现为行为上的改变,如退缩、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现生理上的不适。本书提供了40个具体的策略,这些策略并非生硬的“招式”,而是基于儿童心理发展和丧亲辅导的深刻理解,旨在创造一个安全、支持性的环境,让孩子能够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感受。这包括鼓励他们绘画、写作、玩耍,或者仅仅是静静地坐在一起,让他们知道,他们的任何情绪都是被接纳和理解的。 本书尤其强调“无罪感”的建立。孩子常常会陷入“如果我当时怎样怎样,他/她就不会离开”的思维模式。这种内疚感会成为他们悲伤过程中最沉重的负担。本书提供了多方面的方法来化解孩子的无罪感,比如帮助他们认识到死亡往往是不可控的,与他们自身行为无关;通过回忆美好的时光,让孩子专注于与离世者之间积极的联结;以及引导他们理解,继续生活是对离世者最好的纪念。 “分离”并非终点,而是“联结”的新起点。死亡带走了生命,但带不走爱。本书着重于帮助孩子理解,即使离世者不在身边,他们依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保持联结。这可以是对离世者的思念,可以是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来延续他们的存在,可以是继承他们的某些价值观和品质。本书鼓励孩子以健康的方式纪念和怀念,让他们明白,失去并不意味着彻底的告别,而是一种新的存在方式的开始。 对于家长而言,丧亲本身也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本书的每一页都充满了对家长艰辛处境的理解和支持。它认识到,家长需要在自己承受悲伤的同时,还要扮演好孩子“引路人”的角色。因此,本书提供了清晰的指导,帮助家长管理自己的情绪,找到喘息的空间,以及如何平衡照顾自己和孩子。书中也包含了一些关于如何与学校、社区沟通,以及在特殊场合(如节日、生日)如何处理的建议,这些都是在孩子哀伤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 本书的40个策略,贯穿了儿童成长和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从学龄前孩子对死亡的具象化理解,到青少年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追问,本书都提供了相应的策略和沟通技巧。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理解和应对悲伤的方式会有所不同。本书尊重这种差异,并提供了个性化的建议,确保家长能够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些策略。 例如,对于年幼的孩子,本书可能会建议使用绘本、玩偶等道具,将抽象的“死亡”概念具象化,用他们能够理解的语言解释身体的停止运作,强调离世者去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或者“变成了星星”的比喻,同时解释这不代表他们的爱消失了。对于稍大的孩子,本书会引导他们理解死亡的不可逆性,鼓励他们用画画、写日记或者制作纪念册的方式表达情感,并帮助他们区分“生者”和“逝者”在身体和情感上的界限。对于青少年,本书则会触及更深层次的生命哲学和存在意义的探讨,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寻找自己的应对方式,并理解哀伤是一个漫长且非线性的过程。 更进一步,本书也探讨了“遗忘”与“记忆”的微妙平衡。孩子可能会在某个阶段,似乎“忘记”了悲伤,甚至表现出“正常”的生活状态,这常常让家长感到困惑。本书解释了这是孩子自我保护和适应机制的表现,也提供了如何适时地唤起回忆,巩固良好记忆的方法,避免孩子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因为“空白”而感到不安。 此外,本书还涵盖了关于“复原力”的培养。悲伤虽然痛苦,但也可能成为孩子成长和学习的重要契机。本书旨在帮助孩子从失去中汲取力量,发展出更强的心理韧性,让他们明白,尽管经历了巨大的痛苦,他们依然能够再次感受到快乐,重建美好的生活。这种复原力并非遗忘,而是将失去的经历内化,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并从中获得成长的养分。 本书所提供的40个策略,覆盖了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沟通,到特殊情感时刻的引导,再到长远心理健康的维护。它们是: 关于死亡的解释,从基本概念到具体过程,用孩子能懂的语言。 如何回应孩子关于死亡的各种问题,包括那些令人不安的。 识别和理解孩子非语言的悲伤信号,如行为改变、情绪爆发。 创造安全的表达空间,鼓励孩子倾诉、哭泣、愤怒。 绘画、写作、音乐、游戏等表达性治疗的运用。 如何处理孩子的内疚感和自责。 引导孩子理解死亡的不可控性和非个人性。 培养孩子的“纪念”行为,如制作纪念品、种植纪念树。 关于“永远”的理解,死亡并非爱的终结。 如何帮助孩子维持与离世者的情感联结。 应对家庭重要日子的策略,如生日、节日、忌日。 如何与学校、老师沟通,争取支持。 如何管理和疏导孩子的愤怒和抱怨。 处理孩子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 如何避免和回应孩子的“分离焦虑”。 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悲伤表现差异。 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睡眠和饮食习惯。 如何处理孩子可能出现的“角色扮演”游戏中的死亡情节。 教会孩子寻求支持,如与信赖的成人交流。 关于“时间”的作用,悲伤并非线性的,而是波浪式的。 如何识别孩子需要专业心理帮助的信号。 家长如何管理自己的悲伤,同时照顾孩子。 如何平衡“向前看”和“不忘记”的原则。 鼓励孩子重新发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培养孩子的韧性和适应能力。 关于“复原力”的定义和培养方法。 如何帮助孩子理解生命的脆弱与珍贵。 关于“告别”的仪式感,不论大小。 如何回应孩子关于“天堂”、“来世”等宗教或哲学观念的提问。 如何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不同观点和应对方式。 鼓励孩子保持社交活动,不因此而孤立。 如何理解和回应孩子可能出现的“退行”行为。 关于“帮助”的意义,倾听比建议更重要。 如何将失去的经历转化为成长的养分。 关于“爱”的永恒性,即使生命消逝,爱也永存。 如何帮助孩子理解“放下”并非遗忘。 关于“叙事疗法”在儿童丧亲辅导中的应用。 如何帮助孩子构建积极的自我形象。 鼓励孩子成为“生命的支持者”。 关于“希望”的传递,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 这本书不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因为悲伤从来就没有简单的答案。它提供的是一种陪伴,一种理解,一种力量。它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能力在失去中找到自己的力量,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它致力于成为家长手中最温柔、最有效的工具,帮助他们与孩子一同,穿越悲伤的迷雾,走向充满爱与希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