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政制史(上册):中央政府 [History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民国政制史(上册):中央政府 [History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端升,萨师炯 等 著
图书标签:
  • 中华民国
  • 政治史
  • 政制
  • 历史
  • 上册
  • 中央政府
  • 近代史
  • 政治制度
  • 历史研究
  • 民国时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404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7864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History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政治、法律、历史、行政管理者、大学以上相关研究人员、实务工作者

本书是了解中国近代中央地方各级行政机构组织法的基本读物,全书历史阶段划分明晰,中央、省、县、市四级建制构建清晰、分述得当,使用资料多为官方正式颁布的法律法规、文献资料,*威、充分、详实,是不可多得的行政法著述。


内容简介

《民国政制史》上、下册,甄选民国政府自1911至1936年的官书公报报章杂志,分门别类精细梳理各时期政府组织制度,上册为中央政府,下册为省制与县制。全书将民国分为临时政府时期、临时约法时期、新约法时期、法统争执时期、法统放弃时期、初期之国民政府时期、近来之国民政府时期等七个时期,就各时期民国政府各级政府机关组织配置,法定职权与法定职责一一条分缕析,详加考订,资料详实,著述严谨。

上册中央政府部分。梳理了临时政府时的大总统、参议院及行政各部;临时约法时的大总统、参议院、国务院、行政各部、文官制度、审计制度、国会、司法制度;新约法时的大总统选举法、总统府、各部官制、参政院、立法院,审计院、平政院与行政诉讼、文官考试制度、预算制度等;法统争执时的北京政府、南方政府、贿选宪法等;法统放弃时的临时执政政府、法制院、参政院、善后会议、军事善后委员会、财政善后委员会、北京军政府等;初期之国民政府时的党治、政府组织法、国民政府、行政各部会局、军事机关、立法权及法制机关、司法权及司法机关、监察权及监察机关、直辖机关;近年之国民政府时的党治及训政、政府组织法、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直辖机关等。

下册省制与县制部分。省制,共分七章,分述了省行政机关、地方军政机关、省议会、省临时参议会、省司法机关、特别区域行政机关、省县间的行政机关。县制,共分六章,记述了县组织法规沿革、县行政机关、县议会及县参议会、县司法机关、县之下级组织、各省县组织概略。市制,共四章,介绍了市组织法规沿革、北京政府时代的市制、国民政府成立后的市制、各市组织概略。最后,附本书专家导读。


作者简介

钱端升(1900-1990),中国著名法学家。活跃于民国时期政治学界,其合作著作《比较宪法》被收入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后于2010年纳入“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再版。

萨师炯(1913-1973),政治学人,身前系西北师大教授。本书1944-1946年间的修订版由萨师炯独任。

本书其他作者,如郭登皞、杨鸿年、吕恩莱、林琼光、冯震,均任教于中央大学法学院行政系,1949年后情况不详。


目录

第一编 中央政府
第一章 临时政府时期[辛亥(1911年)至民国元年(1912年)
三月]
第一节 临时政府之成立
第二节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之基本精神
第三节 临时大总统
第一项 临时大总统之选举
第二项 临时大总统之职权
第三项 临时大总统之直辖机关
第四节 临时参议院
第一项 临时参议院之构成
第二项 临时参议院之职权
第五节 行政各部
第一项 部之职权
第二项 部之组织
第二章 临时约法时期[元年(1912年)三月至二年(1913年)
十一月]
第一节 临时约法之基本精神
第二节 临时大总统
第一项 临时大总统之职权
第二项 临时大总统之直属机关
第一目 参谋本部
第二目 国史馆
第三节 临时约法中之参议院
第一项 参议院之组织
第二项 参议院之职权
第三项 参议院之会议
第四项 参议院委员会
第四节 国务院
第一项 国务员与国务总理
第二项 国务会议
第三项 国务院及其附属各机关
第一目 国务院秘书厅
第二目 法制局
第三目 铨叙局
第四目 印铸局
第五目 蒙藏事务局
第六目 临时稽勋局
第七目 法典编纂会
第八目 全国水利局
第五节 行政各部
第一项 部之职权
第三章 新约法时期[二年(1913年)十一月至五年(1916年)六月]
第四章 法统争执时期[五年(1916年)六月至十三年(1924年)十一月]
第五章 法统放弃时期[十三年(1924年)十一月至十七年(1928年)五月]
第六章 初期之国民政府[十四年(1925年)七月至十七年(1928年)十月]
第七章 近年之国民政府[十七年(1928年)十月至现今]

精彩书摘

  《民国政制史(上册):中央政府》:
  第一项 临时大总统之职权
  依据临时约法,临时大总统的职权如次:
  (一)公布法律权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②。此项权力,实为一般国家元首所共有,而在内阁制之下,又几成为大总统之一种义务。
  (二)命令权临时大总统,为执行法律,或基于法律之委任,得发布命令,并得使发布之③。在此种命令权之下,所发布之“命令”,在形式上自与一般法律不同,不过为执行法律或基于法律之委任而发布者,常含有普遍性与强制性。
  (三)关于制定法律之权此项权力,系指与制定法律有关系之权,而非指直接制定法律而言,大别言之,可分两种:即法律提案权与要求议会复议权,关于前者,临时约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临时大总统得提出法律案子参议院。”关于后者,临时约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临时大总统,对于参议院议决事件,如否认时,得于咨达十日内,声明理由,咨院复议;但参议院如有到会参议员三分二以上仍执前议时,仍照第二十二条办理。”(即由大总统公布施行。)大总统之复议权,本为总统制国家所采用。临时约法既已采用内阁制,即承认内阁须执行国会多数议员之意见,而又与总统以复议权,则总统如有三分一以上议员之拥护,即可克服多数者之主张,实属不甚合理。
  (四)制定官制官规权临时约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盖实与法律提案权之性质相似。
  (五)任免权任免权一般可分为国务员与非国务员两种。临时约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免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同法第四十七条又规定:“国务员受参议院弹劾后,临时大总统应免其职;但得交参议院复议一次。”前者,系摹仿美国制度。实际上,在一般内阁制国家,国务员之任用,虽须视国会多数的意志为转移,而在形式上经过国会同意之手续者,似不多见。行政元首任免非国务员之权,如在文官考试制度发达之国家,并无多大意义,不过其在中国,自属别论。至于国务员受弹劾时,大总统得提交国会复议,将“弹劾”与“不信任”混为一谈,亦殊不合理,其唯一之作用,仅为减少弹劾权之滥用而已。
  (六)军事权军事权通常可分军政军令两种,军政权包括军队之给养维持补充等,军令权则包括调遣、编制等,其权限较为重要。两者在名义上虽常属之元首,但关于前者,常有其他执行机关(如陆军部等)代为行使。后者则多受有法定之限制。临时约法第三十二条规定“临时大总统,统率全国陆海军队”,依内阁制精神,此种权力,亦仅为元首之名义上权力而已。
  ……

前言/序言

  中央大学法学院于二十五年(1936年)秋有行政研究室之设,招致各大学毕业生若干人,在政治系诸教授指导之下,从事于中国行政之研究。惟是此项工作,至大且繁;问题既多,又俱非简易。研究每一问题,必法律与实施并重,而历史之演进,尤为必要之基础。苟欲将无数之行政问题作一有系统之研究,举凡历史的演进,法律的规定,与乎实际的状况,一一尽述,良非某一学系或某一研究所所能胜任,更非五六人所能尽其事。必多数研究机关,多数研究人员,积多年分工合作之共同研究,始可稍获眉目。故中大法学院于设立行政研究室之始,初不敢自期于短期内能有若何成绩。同人之所愿努力者,即在三四年内,能将民国各种行政问题,择其较重要,较易知,较与前代(即民国以前)无关连者,一一加以研究。如能有成,然后再研究较艰难而与前代较多关连之诸问题。行有余力,则更及较不重要之问题。凡他处已经研究得有成绩之问题,则同人当力避重复。
  根于上述计划,同人等乃有民国政制史之试作。民国政制包含甚广;在各种问题未有个别研究以前,本无从下手。此种困难同人知之甚谂,知之而仍敢有此尝试者,则以同人于着手研究民国各行政问题之始,不能不明了民国中央及地方政制之大概故也。
  就范围而言,本书中央与地方并重,举凡民国二十五年来中央及地方各种制度,无论合法非法,俱当有所述及。但亦有从缺者:蒙藏等等制度,以需较专门之研究,未及;前数年共产党在江西等处所采之政制,则以材料难以获得,未及;各实验县,则以略述无意义,细述则占篇幅太多,亦未及。
《民国政制史(上册):中央政府》是一部严谨而详实的学术著作,旨在深入剖析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而复杂的转型时期——中华民国建立及其早期中央政府的运作。本书不涉及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文化思潮、经济发展、地方自治,或是与中央政府运作无关的军阀割据、党派斗争的细节,而是聚焦于国家政体构建的核心命题,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清晰、立体、有血有肉的民国中央政府图景。 全书上册以“中央政府”为核心,标志着中国传统帝制政权向现代共和政体迈出了关键一步。从辛亥革命的爆发,到北洋政府的成立,再到国民政府的早期整合,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探索、博弈与变革。作者通过对大量一手史料,包括官方档案、奏折、电报、外交文献、政治人物的日记与回忆录、报刊杂志等进行细致梳理与辨析,力求还原当时历史的真实面貌,揭示民国中央政府在权力结构、组织形态、运作机制、法律依据等方面的演变轨迹。 本书首先从辛亥革命的政治遗产谈起。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新生的共和政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将重点梳理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人与清廷围绕政治体制改革的种种努力与妥协,特别是关于国体、政体、中央集权的初步设想与争议。这部分内容将详细探讨临时约法颁布的背景、意义及其在确立共和原则上的初步尝试,并分析其在实际运作中遇到的困难与局限。 接着,本书将深入剖析北洋政府时期中央政府的建构与演变。北洋政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国”中央政府,其政制设计与实践,深刻影响了后来的中国政治走向。作者将详细考察北洋政府时期,以总统制、责任内阁制等不同政体形式的实验,分析各派政治势力在争夺中央控制权的过程中,如何运用宪法、法令和政治手腕来塑造政府的权力结构。本书将重点关注内阁的组建与解体、权力中心的转移、以及各部门的职能划分与运作效率。同时,也会梳理在这一时期,中央政府在吸收西方政治理论与实践经验方面所做的尝试,以及由此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本书的另一重要篇章将聚焦于国民政府的早期阶段,即国民党在南京建立中央政府及其巩固中央统治的努力。作者将详细分析国民党如何通过“训政”的政治理念,构建其在中央政府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军事、财政手段来整合国家,削弱地方势力,实现一定程度的中央集权。本书将深入探讨国民政府的组织架构,包括国民政府委员会、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五院制”的理论基础与实际运作,以及各院系之间的权力分配与制约关系。 在对中央政府的组织架构进行梳理的同时,本书还将深入探究民国时期中央政府的法律基础与宪政实践。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到后来的宪法草案,再到各种法律法规的制定与颁布,本书将考察这些法律文本如何反映当时的政治现实,以及它们在多大程度上被实际遵循。本书将重点分析宪政思潮在民国初期的传播与影响,以及各政治派别在宪政问题上的不同立场与斗争。 此外,本书还将对民国中央政府的财政体系、人事制度、以及与外部世界的互动等制度层面的问题进行考察。例如,中央政府如何筹集财政收入,如何进行预算管理,如何建立与管理公务员体系,以及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处理国家主权与外交事务。这些制度层面的分析,将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理解民国中央政府的运作逻辑与历史命运。 本书在写作上,力求摆脱简单的事实堆砌,而是注重对史料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解读,揭示事件背后的政治逻辑与权力博弈。作者将避免空泛的议论与主观的评价,而是依据史料,客观地呈现不同政治力量的诉求与行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制度后果。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基于严谨学术研究的、关于民国中央政府政制演变的历史图景,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近代国家建构的艰难历程,以及其中蕴含的宝贵历史经验与深刻教训。 本书的上册,以“中央政府”为焦点,是整个《民国政制史》系列的基础与核心。它为读者理解后续关于地方政制、政党政治、司法体系等更广泛的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清晰地认识到,民国中央政府的建立与演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充满曲折、探索与妥协的复杂过程。这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现代国家政治制度构建规律的深入探究。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民国史一直情有独钟,总觉得那个时代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转折点,充满了理想与挣扎,探索与幻灭。在众多历史题材中,我尤其关注“政治制度”的演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国家如何运作,人民的命运又如何被影响。而“中央政府”,无疑是政治制度的重中之重,是国家权力的核心所在。这本书的出现,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系统性的视角,来梳理民国时期中央政府的建构、发展与变化,填补我对这一领域认知的空白。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干巴巴的制度介绍,更希望作者能通过对史实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展现出那个时代政治人物的智慧与局限,以及制度设计背后的复杂考量。我渴望理解,在那个充满变数的时代,中央政府是如何在内外交困中艰难求存,又是如何在制度的探索中不断试错。这本书的份量也让我感到安心,相信它会是一次充实而富有启发性的阅读体验,让我对民国政治有更透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实在令人眼前一亮,沉甸甸的质感,封面设计古朴又不失庄重,散发着历史的厚重感。拿到手上,就迫不及待地翻开,尽管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仅仅是目录和前言部分,就足以让我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功力。我本身对民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就颇感兴趣,尤其是它如何从帝制走向共和,这个转型过程中的各种制度设计和权力博弈,一直是我想要深入了解的。这本书的书名点出了“政制史”,并且聚焦于“中央政府”,这正是我所期望的,因为它涉及到国家机器的核心运作,是理解那个时代一切变化的基础。从目录来看,似乎涵盖了从辛亥革命到国民政府时期,不同阶段中央政府的组织架构、职能划分、人事更迭等各个方面,这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呈现一个清晰、系统的民国中央政府演变脉络,而非零散的史料堆砌。我已经开始想象,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如何沉浸其中,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探寻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他们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一步步构建起一个全新的国家体制。

评分

翻开这本书,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我并非历史科班出身,但对这段风云激荡的中国近代史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民国时期纷繁复杂的政治格局,总觉得隔靴搔痒,缺乏系统性的理解。这本书的标题“民国政制史:中央政府”精准地击中了我的痛点,我渴望了解的是,在那个从帝制转型为共和的特殊时期,中央政府是如何从无到有、从混乱走向有序的,它经历了哪些曲折,又留下了哪些值得深思的经验教训。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冰冷的制度条文,更希望作者能通过翔实的历史文献和严谨的分析,描绘出那个时代中央政府的实际运作图景,包括其权力分配、部门设置、官员选拔、以及在面对内忧外患时所做的决策过程。我相信,一本优秀的政制史著作,能够帮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理解那些关键的历史节点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些制度设计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我已经准备好,将这本书作为我探索民国政治史的起点,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一步步深入其中。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就必须深入了解其政治运作的底层逻辑。而民国时期,恰恰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充满剧烈变革的时期,各种政治力量的角逐、制度的探索与碰撞,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独特景观。特别是“中央政府”这个范畴,它承载着国家意志的形成和执行,是理解权力结构、政策出台、甚至社会变迁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严谨而又不失生动的方式,为我揭示民国中央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所采取的应对策略、以及其内部运作的复杂性。我期待的不仅仅是那些抽象的制度名称和组织框架,更希望通过书中详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去体察那些在体制内运作的个体,他们的决策如何影响历史走向,他们的努力又在多大程度上推动或阻碍了国家的进步。这本书的厚度也预示着其内容的深度,我已准备好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认真钻研,争取能够从中获得对民国政治制度形成和演变的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近代史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中央政府”这个概念,它意味着国家权力的核心,是理解整个时代走向的关键。我常常在想,在那个从旧王朝崩塌到新国家建立的过渡时期,中央政府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它的权力来源是什么?又是如何去管理一个幅员辽阔、百废待兴的国家的?这本书的书名恰好点明了我的需求,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作者能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深入剖析民国中央政府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组织架构、运作模式、以及在权力博弈中的角色。我期待能够读到关于那些关键制度是如何被设计、被实践、又被修正的论述,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化的描述。这本书厚重的篇幅也预示着其内容的丰富和深度,我希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民国政治内核的大门,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那个时代复杂的政治生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