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了解中国近代中央地方各级行政机构组织法的基本读物,全书历史阶段划分明晰,中央、省、县、市四级建制构建清晰、分述得当,使用资料多为官方正式颁布的法律法规、文献资料,*威、充分、详实,是不可多得的行政法著述。
《民国政制史》上、下册,甄选民国政府自1911至1936年的官书公报报章杂志,分门别类精细梳理各时期政府组织制度,上册为中央政府,下册为省制与县制。全书将民国分为临时政府时期、临时约法时期、新约法时期、法统争执时期、法统放弃时期、初期之国民政府时期、近来之国民政府时期等七个时期,就各时期民国政府各级政府机关组织配置,法定职权与法定职责一一条分缕析,详加考订,资料详实,著述严谨。
上册中央政府部分。梳理了临时政府时的大总统、参议院及行政各部;临时约法时的大总统、参议院、国务院、行政各部、文官制度、审计制度、国会、司法制度;新约法时的大总统选举法、总统府、各部官制、参政院、立法院,审计院、平政院与行政诉讼、文官考试制度、预算制度等;法统争执时的北京政府、南方政府、贿选宪法等;法统放弃时的临时执政政府、法制院、参政院、善后会议、军事善后委员会、财政善后委员会、北京军政府等;初期之国民政府时的党治、政府组织法、国民政府、行政各部会局、军事机关、立法权及法制机关、司法权及司法机关、监察权及监察机关、直辖机关;近年之国民政府时的党治及训政、政府组织法、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直辖机关等。
下册省制与县制部分。省制,共分七章,分述了省行政机关、地方军政机关、省议会、省临时参议会、省司法机关、特别区域行政机关、省县间的行政机关。县制,共分六章,记述了县组织法规沿革、县行政机关、县议会及县参议会、县司法机关、县之下级组织、各省县组织概略。市制,共四章,介绍了市组织法规沿革、北京政府时代的市制、国民政府成立后的市制、各市组织概略。最后,附本书专家导读。
钱端升(1900-1990),中国著名法学家。活跃于民国时期政治学界,其合作著作《比较宪法》被收入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后于2010年纳入“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再版。
萨师炯(1913-1973),政治学人,身前系西北师大教授。本书1944-1946年间的修订版由萨师炯独任。
本书其他作者,如郭登皞、杨鸿年、吕恩莱、林琼光、冯震,均任教于中央大学法学院行政系,1949年后情况不详。
我对民国史一直情有独钟,总觉得那个时代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转折点,充满了理想与挣扎,探索与幻灭。在众多历史题材中,我尤其关注“政治制度”的演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国家如何运作,人民的命运又如何被影响。而“中央政府”,无疑是政治制度的重中之重,是国家权力的核心所在。这本书的出现,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系统性的视角,来梳理民国时期中央政府的建构、发展与变化,填补我对这一领域认知的空白。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干巴巴的制度介绍,更希望作者能通过对史实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展现出那个时代政治人物的智慧与局限,以及制度设计背后的复杂考量。我渴望理解,在那个充满变数的时代,中央政府是如何在内外交困中艰难求存,又是如何在制度的探索中不断试错。这本书的份量也让我感到安心,相信它会是一次充实而富有启发性的阅读体验,让我对民国政治有更透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实在令人眼前一亮,沉甸甸的质感,封面设计古朴又不失庄重,散发着历史的厚重感。拿到手上,就迫不及待地翻开,尽管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仅仅是目录和前言部分,就足以让我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功力。我本身对民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就颇感兴趣,尤其是它如何从帝制走向共和,这个转型过程中的各种制度设计和权力博弈,一直是我想要深入了解的。这本书的书名点出了“政制史”,并且聚焦于“中央政府”,这正是我所期望的,因为它涉及到国家机器的核心运作,是理解那个时代一切变化的基础。从目录来看,似乎涵盖了从辛亥革命到国民政府时期,不同阶段中央政府的组织架构、职能划分、人事更迭等各个方面,这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呈现一个清晰、系统的民国中央政府演变脉络,而非零散的史料堆砌。我已经开始想象,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如何沉浸其中,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探寻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他们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一步步构建起一个全新的国家体制。
评分翻开这本书,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我并非历史科班出身,但对这段风云激荡的中国近代史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民国时期纷繁复杂的政治格局,总觉得隔靴搔痒,缺乏系统性的理解。这本书的标题“民国政制史:中央政府”精准地击中了我的痛点,我渴望了解的是,在那个从帝制转型为共和的特殊时期,中央政府是如何从无到有、从混乱走向有序的,它经历了哪些曲折,又留下了哪些值得深思的经验教训。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冰冷的制度条文,更希望作者能通过翔实的历史文献和严谨的分析,描绘出那个时代中央政府的实际运作图景,包括其权力分配、部门设置、官员选拔、以及在面对内忧外患时所做的决策过程。我相信,一本优秀的政制史著作,能够帮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理解那些关键的历史节点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些制度设计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我已经准备好,将这本书作为我探索民国政治史的起点,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一步步深入其中。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就必须深入了解其政治运作的底层逻辑。而民国时期,恰恰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充满剧烈变革的时期,各种政治力量的角逐、制度的探索与碰撞,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独特景观。特别是“中央政府”这个范畴,它承载着国家意志的形成和执行,是理解权力结构、政策出台、甚至社会变迁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严谨而又不失生动的方式,为我揭示民国中央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所采取的应对策略、以及其内部运作的复杂性。我期待的不仅仅是那些抽象的制度名称和组织框架,更希望通过书中详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去体察那些在体制内运作的个体,他们的决策如何影响历史走向,他们的努力又在多大程度上推动或阻碍了国家的进步。这本书的厚度也预示着其内容的深度,我已准备好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认真钻研,争取能够从中获得对民国政治制度形成和演变的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近代史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中央政府”这个概念,它意味着国家权力的核心,是理解整个时代走向的关键。我常常在想,在那个从旧王朝崩塌到新国家建立的过渡时期,中央政府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它的权力来源是什么?又是如何去管理一个幅员辽阔、百废待兴的国家的?这本书的书名恰好点明了我的需求,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作者能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深入剖析民国中央政府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组织架构、运作模式、以及在权力博弈中的角色。我期待能够读到关于那些关键制度是如何被设计、被实践、又被修正的论述,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化的描述。这本书厚重的篇幅也预示着其内容的丰富和深度,我希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民国政治内核的大门,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那个时代复杂的政治生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