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师发展论

高校体育教师发展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治华 著
图书标签:
  • 高校体育
  • 体育教师
  • 教师发展
  • 专业发展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 师范教育
  • 体育教育
  • 职业发展
  • 教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42623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041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师职业发展的趋势,也是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走向。我国教育改革与时俱进,紧跟世界的时代步伐,应时而出的“素质教育”、“终身学习”、“终身体育”等一系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既具时代气息,又赋予教师全新的历史使命。高校体育教育是培育中小学体育师资的摇篮,只有在抓好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整体推动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高师体育院校的术科教师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骨干力量,决定着我国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应立足现实,从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更新与重构。《高校体育教师发展论》从高校体育教师从业所需的教学知识入手,探索高校体育教师尤其是术科教师所需的教学知识及其发展的途径、方法和手段,以期为体育术科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作者简介

  杜治华,男,2000年毕业于西安体育学院体育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2003年在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课程班进修学习一年;2007至2010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主持山西省教育规划课题1项、校级课题3项。发表国内外核心刊物论文3篇,省级刊物论文2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及问题的讨论
第三节 相关研究述评

第二章 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与技能
第一节 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的技能

第三章 高校体育教师的能力及培养途径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讨论
第二节 国内外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能力的研究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
第四节 新课标下体育教师能力的要求与培养
第五节 培养体育教师能力的基本途径

第四章 高校体育教师文化修养
第一节 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发展
第二节 职业素质的发展途径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
第四节 高校体育教师的修养与人文评价
第五节 高校体育教师文化缺位与重建

第五章 体育教师的角色转变
第一节 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性
第二节 寻找教师教育角色偏移的现象
第三节 教师角色问题的解决
第四节 展望体育教育教学的角色与效果

第六章 体育教师的师德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规范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第四节 师德建设与素质教育
第五节 体育教师师德建设方案

第七章 高校体育教师发展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
第一节 体育教师素质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体育教师素质发展的困惑及措施
第三节 体育教师素质发展的趋势
第四节 教育理念和教师职业的变化

第八章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
第一节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压力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第四节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第九章 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发展
第一节 基本素质
第二节 职业素质
第三节 职业素质的发展
第四节 高校体育教师素养现状与对策

第十章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第一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化发展途径

第十一章 体育术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研究的设计和过程
第二节 学生时代课程学习的作用
第三节 职前教育与培训的作用
第四节 在职教育、培训、参与各类专业活动的作用
第五节 术科教师教学知识发展影响因素与对策
附录
参考文献
编者的话 翻开本书,我们将一同踏上一段探寻人类精神世界深邃奥秘的旅程。本书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力求引导读者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与知识的融汇,旨在启迪智慧,拓展认知边界,并为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在这种背景下,保持对知识的渴求,并具备融会贯通、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书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而编纂,它汇集了不同领域、不同视角的深刻洞见,期望能为读者搭建一座连接多元思想的桥梁,帮助我们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洞察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本书的内容涵盖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诸多重要思想流派、科学革命的里程碑式成果、哲学思考的精髓,以及艺术审美在塑造人类精神世界中的独特作用。我们并非简单罗列事实,而是着力于梳理这些思想和成果背后逻辑链条,探究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演进过程以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这种深入的剖析,我们希望读者能够超越碎片化的信息,建立起更为系统和立体的知识体系。 在科学层面,本书将带领读者回顾那些颠覆性的科学理论,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到近代科学的诞生,再到现代物理学和生命科学的蓬勃发展。我们将审视这些科学突破是如何挑战传统观念,如何改变我们对宇宙、生命乃至自身的认知。科学的魅力不仅在于其解释世界的力量,更在于其驱动人类不断探索未知、突破极限的精神。本书将强调科学思维的严谨性、实验的重要性以及理论创新的价值,鼓励读者以开放的心态拥抱科学,以批判的精神审视科学。 在哲学领域,本书将深入探讨那些塑造了人类思想史的伟大哲学家及其核心观点。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从康德的批判哲学到尼采的存在主义,我们将尝试理解这些哲学思潮如何回应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如何探讨真理、道德、自由、意义等根本性命题。哲学并非高高在上的玄思,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它关乎我们如何理解世界,如何做出选择,如何度过有意义的人生。本书将鼓励读者进行独立的哲学思考,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艺术审美方面,本书将展示艺术作为人类情感表达和精神寄托的重要载体,如何超越语言的局限,触动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将从文学、绘画、音乐、建筑等多个维度,审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杰作,理解它们所蕴含的情感力量、文化内涵以及艺术形式的创新。艺术的价值在于其唤醒我们对美的感知,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并让我们体验到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本书将引导读者欣赏艺术,理解艺术,并从中获得启迪。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人类社会结构的演变、政治思想的变迁,以及经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我们将审视不同社会制度的优劣,理解意识形态的形成与冲突,以及技术进步在重塑社会形态中所扮演的角色。理解这些宏观层面的力量,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个体在历史进程中的位置,以及我们所肩负的责任。 本书的编纂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启发读者主动思考为宗旨。我们不预设读者应有的知识背景,而是力求以清晰、生动的语言,将复杂的概念进行梳理和呈现。书中出现的论述,并非定论,而是引发进一步探讨的起点。我们鼓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积极地与书中的观点进行对话,提出疑问,寻找证据,形成自己的判断。 我们相信,每一个个体都拥有巨大的潜能,能够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反思,实现自我超越。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其所包含的知识本身,而在于它能否激发读者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最终帮助读者构建起一个更为丰富、更为深刻的精神世界。 值此之际,我们怀着诚挚的心情,将本书呈献给所有对知识充满热情、对人生有所追求的读者。愿本书能成为您求知路上的良伴,与您一同探索智慧的边界,共品知识的甘醇。 目录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与思想的萌芽 第一章:人类的起源与早期文明 1.1 早期人类的生存智慧 1.2 文字的诞生与知识的传承 1.3 古代埃及与两河流域的辉煌 1.4 古印度文明的哲学与宗教 1.5 古希腊文明的理性光辉 1.5.1 哲学的摇篮:爱奥尼亚学派 1.5.2 智者学派与辩论术 1.5.3 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 1.5.4 希腊化时代的哲学流派(斯多葛主义、伊壁鸠鲁主义等) 第二章:中国古代思想的智慧宝库 2.1 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 2.1.1 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 2.1.2 道家思想: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2.1.3 法家思想:君主集权与法律治国 2.1.4 墨家思想:兼爱非攻、尚贤使能 2.1.5 其他重要学派(阴阳家、名家、纵横家等) 2.2 孙子兵法与军事智慧 2.3 养生与医学的传统 2.4 诗词歌赋与文学艺术的魅力 第二部分:理性之光与科学革命 第三章:中世纪的智慧沉淀与思想转型 3.1 罗马帝国的遗产与基督教的兴起 3.2 伊斯兰文明的知识汇集与传播 3.3 欧洲中世纪的神学与经院哲学 3.4 阿拉伯数字与数学的进步 3.5 欧洲的文艺复兴前奏 第四章: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觉醒 4.1 艺术的繁荣与人文精神的回归 4.2 宗教改革与思想解放 4.3 地理大发现与世界视野的拓展 4.4 科学思维的萌芽:从占星术到天文学 第五章:近代科学革命的奠基 5.1 哥白尼的日心说与天文学革命 5.2 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 5.3 伽利略的观测与实验精神 5.4 牛顿力学与万有引力定律 5.5 科学方法的确立:笛卡尔与培根 5.6 解剖学与生理学的突破 第三部分:启蒙之火与现代思潮 第六章:启蒙运动与理性精神的传播 6.1 洛克的政治哲学与天赋人权 6.2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 6.3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与人民主权 6.4 伏尔泰的自由与宽容 6.5 狄德罗与百科全书的编纂 6.6 科学知识的普及与理性主义思潮 第七章:工业革命与社会变革 7.1 蒸汽机的发明与动力革命 7.2 机械制造与生产力的飞跃 7.3 交通运输的变革:铁路与轮船 7.4 城市化进程与新的社会矛盾 7.5 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第八章:浪漫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 8.1 浪漫主义的兴起与情感表达 8.1.1 文学中的浪漫主义(歌德、拜伦、雪莱等) 8.1.2 音乐中的浪漫主义(贝多芬、肖邦等) 8.1.3 绘画中的浪漫主义(德拉克洛瓦、透纳等) 8.2 批判现实主义的诞生与社会洞察 8.2.1 文学中的批判现实主义(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等) 8.2.2 绘画中的现实主义(库尔贝、米勒等) 8.3 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 第四部分:观念的冲突与未来的展望 第九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潮 9.1 《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与历史使命 9.2 剩余价值论与资本主义批判 9.3 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革命 9.4 不同社会主义流派的探索 第十章:科学的深入与哲学的演进 10.1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宇宙观的革命 10.2 量子力学与微观世界的奥秘 10.3 达尔文进化论的深远影响 10.4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与人性的探索 10.5 存在主义哲学:萨特、加缪的思考 10.6 语言学转向与分析哲学 10.7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 第十一章:多元文化与全球化视野 11.1 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11.2 全球化进程中的挑战与机遇 11.3 文化多元主义与身份认同 11.4 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 11.5 技术进步的双刃剑: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 第十二章:艺术的边界拓展与审美新范式 12.1 现代艺术的探索与革新(印象派、立体派、抽象表现主义等) 12.2 当代艺术的多元形态与观念表达 12.3 电影、摄影作为新兴艺术形式 12.4 流行文化与大众审美的变迁 12.5 艺术与科技的融合 第十三章:通往未来的思考 13.1 人类智慧的未来走向 13.2 知识的整合与跨学科研究 13.3 批判性思维与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13.4 应对不确定性时代的策略 13.5 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 结语:求知之路,永无止境

用户评价

评分

《静水流深:中国古代文人心境的日常与升华》 初读此书,便被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气息所吸引。它不似那些大开大合的历史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古代文人那看似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中,却能在字里行间捕捉到他们内心世界细微的律动和深刻的情感波动。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文人在诗酒唱和、山水游历、读书品茗、甚至园林栽种中的心绪起伏。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却被赋予了哲学的意味和审美的光辉。书中对于“闲”的理解尤为令人赞叹,它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审视自我、体悟人生的重要时机;“静”的追求,则是一种内在的平和与豁达,是对喧嚣尘世的超越。作者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文人的心境进行了别具一格的解读,例如陶渊明的田园情怀、李白的浪漫洒脱、苏轼的旷达超然,以及那些默默无闻的文人在困顿中依旧坚守的清高与自适。读罢此书,仿佛与那些古老而美好的灵魂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内心也随之沉静下来,开始反思自己当下的生活状态,以及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静水流深”的安宁与力量。

评分

《时代浪潮与教育变革: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史研究》 这是一本令人振奋的学术著作,它以宏大的历史视角,深入剖析了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演变轨迹,勾勒出时代浪潮如何深刻影响并塑造了教育理念的变革。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将教育思潮置于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下进行考察,力求展现其内在的逻辑与张力。读来,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亲历着知识分子的探索与求索,感受着他们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教育救国之路的坚定信念。书中对维新变法时期、辛亥革命前后、五四运动前后等不同时期代表性教育家的思想进行了细致的辨析,尤其是对他们思想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之处,阐释得鞭辟入里。作者在梳理思潮脉络的同时,也注重挖掘其背后深层的社会文化根源,例如西方思想的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再造等,使得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此外,书中关于教育与国家现代化的关系、教育公平问题在近代初期的萌芽等讨论,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本书不仅是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史的珍贵史料,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思想史著作,对于理解中国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评分

《诗词里的中国:山河风月与人文精神的交融》 这本书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将中国古典诗词的壮丽山河、细腻情感与深厚人文精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作者并非仅仅在解读诗句的字面意思,而是以一种充满温情与敬意的笔触,带领读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笔下的风花雪月,去体味他们对家国天下的情怀。书中选取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经典诗篇,从李白的豪迈奔放,杜甫的沉郁顿挫,到苏轼的旷达豪情,李清照的婉约凄美,每一个篇章都充满了独特的韵味。作者在解读诗歌的同时,还穿插了大量与诗歌相关的历史掌故、名人逸事以及作者对诗歌意境的独特感悟,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和乐趣。例如,在品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作者不仅阐述了苏轼的人生际遇,更引发了我们对于人生短暂、宇宙永恒的哲学思考。这本书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了诗词的生命力,发现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并非只是尘封的文字,而是蕴含着与我们当下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感与智慧,它们依然能够触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慰藉。

评分

《人工智能时代的颠覆与重塑: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前瞻》 这是一本极具前瞻性和警示意义的著作。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深刻揭示了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颠覆着我们所熟知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乃至人类的认知方式。书中并非简单地罗列AI技术的最新进展,而是着重探讨了这些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实际应用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从自动驾驶到智能医疗,从个性化教育到虚拟现实,AI正在重塑各行各业的运作逻辑。然而,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技术进步的赞美,而是勇敢地提出了AI发展所带来的潜在挑战:就业结构的剧烈变动、数据隐私与伦理困境、算法偏见可能加剧的社会不公,以及人类自身在智力与创造力方面的重新定位。书中关于“AI奇点”的讨论,虽然带有一定的 speculative 性,却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人类未来走向的深刻思考。作者呼吁我们必须以更加审慎和负责任的态度来应对AI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积极构建人机协同、和谐共生的社会新生态。这是一本值得所有关心未来社会发展的人士认真阅读的著作,它为我们理解正在发生的变革提供了深刻的洞见,也为我们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评分

《消失的村落:乡村记忆的田野调查与文化遗产保护》 这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与田野精神的学术力作。作者以严谨的学风和深厚的感情,深入中国广袤的乡村大地,用脚步丈量土地,用镜头记录变迁,为我们留存下了一份份珍贵的乡村记忆。书中描绘的那些正在消失的村落,不仅仅是地理空间上的点,更是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欢笑与泪水、勤劳与智慧的文化载体。作者通过对村民口述历史的收集,对古老建筑、传统习俗的细致考察,以及对乡村社会结构的变迁进行深入分析,展现了中国乡村在现代化浪潮中的生存困境与文化传承的挑战。书中对那些被遗忘的乡村技艺、失传的民间故事、以及渐渐淡去的邻里乡情的描写,读来令人唏嘘不已,也引发了我们对“乡愁”更深层次的思考。作者在记录这些“消失”的片段时,并没有流露出过多的悲情,而是以一种更加冷静和客观的视角,探讨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对乡村衰落的记录,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根脉的寻访与呼唤,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绝不能遗忘那些滋养了我们精神家园的古老记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