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学会喂给孩子“心理营养”,真正实现育儿轻松又高效。
父母在孩子0-7岁时要做的重要事情
——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
超过十年时间,一万多个个案,全部以“心理营养”为核心,解决父母育儿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为什么我们处理完孩子的头一个偏差行为,第二个很快又会出现?孩子肯定知道偏差行为只会给他们带来排斥和厌恶,为何还是乐此不疲?
林文采博士认为,作为一个人,生命的原本状态,必然是渴望人见人爱,被人喜欢和接纳。出现上面的问题,合理的逻辑必然是:孩子需要比得到别人的喜爱更为重要的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也必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东西,如果它不是食物和水——我们称为生理营养的东西,那么,它是什么呢?
经过十多年时间,在积累了超过一万个个案后,2001年,林博士提出了“心理营养”的概念。一个人7岁前,他所需要的心理营养如果没有得到满足,他的一生都会处在寻找当中,并会因缺乏和寻找而带来各种问题。令人惊奇和兴奋的是:只要父母亲开始加强对孩子的心理营养,孩子的生命就真的如同得到了滋养,生命的“五朵金花”就能粲然绽放。
内容简介
正如身体的健康需要物质营养,
孩子心灵的成长与心理力量的强大必须获取足够的心理营养。
在成长的不同阶段,给足孩子恰当的心理营养,也就给了他一生幸福的底层代码。
本书中,作者阐述了“心理营养”的理念,同时介绍了气质理论在亲子教育中的应用。结合“心理营养”的理念和气质理论,作者从12个方面全方位回答了父母育儿中的常见问题。
五大心理营养:无条件的接纳;此时此刻,我生命中你十分重要;安全感;肯定、赞美、认同;学习、认知、模范。
生命中的“五朵金花”:爱的能力;独立自主;联结;价值感;安全感。
12个方面的问题:安全感 、情绪管理 、性格难题 、行为偏差 、社交与社会化 、夫妻关系 、妈妈的自我成长和支持 、父亲养育 、隔代养育 、性教育、疑难表现 、其他生活琐事
作者简介
林文采:林文采博士:马来西亚籍华人,美国心理辅导学博士,美国临床辅导学博士。著名亲子专家,马来西亚萨提亚中心首席导师,中国NLP学院萨提亚首席专业导师。
从事辅导25年,担任广播电台心理辅导节目主持人15年。目前在马来西亚、中国等地进行教学、辅导工作。林博士以美国心理学博士的功底学习萨提亚模式,是目前不可多得的理论架构与个案治疗并重的萨提亚导师。
伍娜:自由撰稿人,长期为《父母必读》《父母世界》《我和宝贝》《好主妇》《妈咪宝贝》《菁》等多家育儿杂志供稿。现供职于游戏力工作室。
目录
上篇:基本理念
1.五大心理营养,“喂”出健康孩子!●diyi个心理营养:无条件的接纳
●第二个心理营养: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z重要
●第三个心理营养:安全感
●第四个心理营养:肯定、赞美、认同
●第五个心理营养:学习、认知、模范
2.先天气质:认识孩子,因材施教
●为什么要学习“天生气质”?
●如何观察孩子的“天生气质”?
●怎样根据“天生气质”因材施教?乐天型孩子:z在乎关系,拥有人际交往的优势!忧郁型孩子:感受细腻深刻,天生完美主义者!激进型孩子:勇猛执着,容易取得成就!冷静型孩子:小心谨慎、思维能力强!3.生命的五朵金花
下篇:问题与解决方法
1.安全感
2.情绪管理
3.性格难题
4.行为偏差
5.社交与社会化
6.夫妻关系
7.妈妈的自我成长和支持
8.父亲养育
9.隔代养育
10.性教育
11.疑难表现
12.其他生活琐事?
精彩书摘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可是,我们也许不知道,就像需要身体营养一样,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还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如果幼年时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在其后的一生中他都会不断寻觅,并因此引发各种状况,直到找到曾经缺失的心理营养。
●我们常喜欢为孩子做我们“认为”z好的事情,而实际上,一个稳定平和的妈妈只要做到陪在孩子身边,观察孩子需要什么,然后满足他,就是孩子安全感的z好来源。
●如果说在安全感的给予方面,妈妈比爸爸更重要。那么在肯定和认同这个部分,爸爸的重要性要大过母亲。……满3周岁的女孩开始对爸爸有大量的需求,她很希望多和爸爸在一起,希望得到爸爸的肯定、赞美、认同,希望爸爸对她说“女儿很漂亮”“女儿很乖”“爸爸很喜欢这个女儿”……如果孩子对爸爸的这些渴望得不到满足,就比较容易感觉失落,然后用吃来填补。
●就像其他任何生物一样,人是跟着自己的生命本质去发展的,而原本所具备的生命力一定会提供足够的能量,供他展现自己生命的本质。但如果情绪太多、内在干扰太多,生命力的消耗就会太多,这就意味着,孩子不能用他所有的生命力来学习、行动、跟人交往、调整自己、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现在很多孩子被贴上胆小、退缩的标签,是因为成人世界的竞争性过强,造成我们太过焦虑,生怕孩子吃亏,怕孩子因为让步输掉自己的竞争力。也可以说,这是攀比的心态造成的。所以,放松一点吧!别把自己的焦虑传染给孩子。
●爸爸z擅长的事情,的确不是怀抱年幼的孩子,但这并不代表爸爸不需要陪伴孩子。爸爸z好的陪伴就是陪孩子游戏,在游戏、玩耍的过程中,让孩子感觉到“爸爸喜欢我”,从而获得价值感的认同。而这个过程中,妈妈也需要承担起为他们创造沟通机会甚至担任桥梁的角色。
●不同的孩子会发展出不同的、与妈妈连接的方式,比如拉着妈妈的衣角,比如一直看着妈妈,比如像你的女儿一样,闻妈妈身上的味道,有时候孩子在妈妈身边绕来绕去也是在试图嗅妈妈的味道。孩子还会寻找另外一些连接的方式,比如抱着有妈妈味道的枕头、毛巾、衣服。因为妈妈不可能24小时都在身边,孩子就会移情到这些温暖、柔软的东西上。
……
前言/序言
推荐序一
只有她能让我相信:养孩子不是什么困难的事
钟煜
diyi次听林文采老师的课,女儿刚出生两个月。在燥热的七月,我背着吸奶器,穿越小半个北京,啃哧啃哧地上完了diyi个阶段的萨提亚课程。事实证明,那是我为刚成为妈妈的自己,为刚到这个世界的女儿做的z好的一件事。
在育儿杂志做了十三年主编,有超过一半的时间有幸邀林老师做专家,得以继续汲取营养,支持我与女儿的成长路。那时候,心心念念地,就是希望林老师能出本书,将她的智慧与经验惠及更多的父母。如今终于读到这本《心理营养》,欢喜莫名。
每个孩子本身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也需要足够的营养才能长大。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是林老师亲子育儿观的核心。然而在为林老师的书写推荐文字的时候,我感慨z多的,还是身为妈妈,我自己从林老师那里获得的营养。
diyi种营养:“父母总是会以当下之所知所能,做出对孩子z好的选择。”
这句话,除了出差的路上,加班的夜晚会在心头默念,聊以自慰,更多的是从中获得安定的力量。在育儿信息和选择纷乱庞杂的大环境里,在与女儿相关的大事小情上,我会审慎决定,但基本不后悔。这世间的事,本没有什么是READY的,我相信我已经做了我能力所及的z好的事。
与此同时,在不断反省自己成长经历的过程里,也靠着这句话,慢慢与我的父母和解。若你也和我一样因为孩子的关系要重建三代同堂的家庭,相信你会明白,这种和解有多重要。
第二种营养:对孩子来说,“温和而坚持”的妈妈就是合适的。
这是我得到的“怎样做个好妈妈”的z好的建议,恨不得刻在脑中,时时自省。
日常小事难免会对女儿时有责备,勉力做到不讽刺,不指桑骂槐,不带个人情绪,不翻旧账。
成长大事间歇性地会有迷茫,但看到女儿也一天天平静自在地成长,逐渐在对自己、对他人、对周遭环境的心境上展现出“温和而坚持”的状态,也就愈加自信起来。
第三种营养:“世上没有一种叫做‘非如此不可’的事……不管妈妈z终做出的选择是什么,没有人可以批评她,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相同。”
我都奇怪自己能对这些话记得那么深,甚至可以背出整段:“世上没有一种叫做‘非如此不可’的事,尤其是时间、金钱,完全是选择问题。当你的内疚足够大,你自然会减少工作量、减少应酬。当内疚并没有让你做出改变时,至少可以说,内疚没有你内心的某些需要重要。不管妈妈z终做出的选择是什么,没有人可以批评她,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相同。”
这么多年纠结在顾工作还是顾孩子,自己带还是老人带,前进一步是歉疚,后退一步是不满足,放手是不甘心,一力承担又难以喘息。撞见这句话,如当头棒喝,从此不再为难,也绝少抱怨。当年在喜爱的工作中全力以赴,如今慢慢退回家庭,重新调整生活的优先级,都是安静清晰的决定,都要感谢当年那一棒。
第四种营养:“养孩子大概不是什么困难的事,若你养孩子养到鸡犬不宁,那一定是你的方法有问题。”
呃,还是坦白吧,这一句,其实我本来想写在diyi个的,但是担心太不严肃,耽误了主题。现在在电脑上敲下这句话,我眼前还能看到林老师笑笑的样子。她总是笑笑的,轻轻松松的,一副“世间本无难题”的模样。她的声音温和缓慢,却清楚又笃定。
在那些焦头烂额、慌张无措的时刻,大概只有她能令我相信:养孩子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因为天大的难题在她那里,总能得到一针见血却又春风拂面的开解。
借这篇文字,向林老师深鞠一躬——谢谢您,将我从“鸡犬不宁”中解救出来,并且一步步将我带上一条安静从容的成长路。
我也相信,从这本书开始,会有更多的父母走上这样一条路。
《心灵的沃土:孕育健康儿童的成长指南》 引言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等待发芽的种子,而父母的爱与智慧,则是滋养这颗种子的阳光、雨露和土壤。在孩子生命的最初几年,尤其是在0到7岁这个黄金成长期,父母的教育方式和亲子互动,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性格的形成、行为的塑造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本《心灵的沃土》并非一本枯燥的理论手册,而是一本充满温情与实操性的成长指南,它将陪伴您一同探索如何在这段关键时期,为孩子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培养他们积极、阳光、有韧性的内在品质。 本书将以全新的视角,摒弃传统的“说教式”或“惩罚式”管教,而是深入孩子的心灵世界,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需求与动机。我们将一同学习如何以“正面管教”的理念为核心,建立平等、尊重、合作的亲子关系,让教育成为一场充满乐趣的共同成长之旅。 第一部分:走进0-7岁儿童的心灵地图 0到7岁,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探索世界、认知自我的重要阶段。理解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发展特点,是有效沟通与引导的基础。 0-1岁:安全感的基石 感知世界: 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通过感官来感知世界,哭泣是他们最主要的沟通方式。了解不同哭泣声背后的含义,学会敏锐地回应孩子的需求,建立最初的信任感。 依恋的建立: 父母的稳定陪伴和积极回应,是孩子安全依恋的核心。学习如何通过拥抱、眼神交流、轻柔的抚摸等方式,传递爱与安全感,为他们构建温暖的“家”。 初步的探索: 即使是小婴儿,也在探索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环境。提供安全且富于刺激的成长环境,鼓励他们自由地伸展、抓握、观察,激发他们最初的好奇心。 1-3岁:自主与界限的拉扯 “我”的意识萌发: 这个时期,孩子开始意识到“我”的存在,并渴望独立自主。他们会开始说“不”,尝试自己吃饭、穿衣,甚至自己做决定。 “可怕的两年期”: 孩子表现出的固执、任性、发脾气等行为,往往源于他们自我意识的增强和表达能力的局限。理解这并非“不听话”,而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立规矩的智慧: 如何在尊重孩子自主需求的同时,设定清晰、合理的界限,是这个阶段父母面临的挑战。学习如何温和而坚定地进行管教,引导孩子理解规则,培养他们自控能力。 语言的爆炸: 孩子的语言能力迅速发展,词汇量激增。积极与孩子对话,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用丰富的语言回应他们,为他们的语言能力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5岁:想象的飞跃与社交的萌芽 想象力的世界: 3-5岁的孩子拥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喜欢角色扮演,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如何引导和保护这份宝贵的想象力,让它成为学习和创造的动力。 同伴关系的建立: 孩子开始对同龄人产生兴趣,并学习如何与他人互动。学习如何引导孩子分享、合作、解决冲突,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同理心。 情绪的管理: 孩子的情绪仍然不稳定,容易因为小事而大发脾气。学习识别孩子的情绪信号,教授他们简单的情绪管理技巧,帮助他们学会表达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控制。 规则意识的深化: 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孩子更能理解规则的意义。如何通过游戏、故事等方式,巩固孩子的规则意识,培养他们遵守纪律的习惯。 5-7岁:规则的内化与独立性的发展 规则的内化: 这个阶段的孩子,规则开始从外部约束逐渐转化为内在的自我约束。他们更能理解“为什么”要遵守规则,并尝试主动地去执行。 学习能力的高峰: 孩子对知识充满渴望,学习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如何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 责任感的萌芽: 尝试让孩子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庭责任,例如整理自己的玩具、帮助叠衣服等,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尝试自己解决遇到的问题。父母的角色从“包办者”转变为“引导者”,支持孩子在探索中学习,在错误中成长。 第二部分:正面管教的核心理念与实践 正面管教并非纵容,而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教育方法,它强调“既不惩罚,也不娇纵”,而是通过尊重、平等、合作来引导孩子。 理解行为背后的需求: 孩子的所有行为,无论看似多么“不乖”,背后都有其合理的需求。例如,发脾气可能是因为感到沮丧、疲惫,或是需要关注。学会“解码”孩子的行为,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 尊重与平等: 视孩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想法、感受和选择。与孩子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和被理解。 合作而非对抗: 将孩子视为成长的伙伴,而不是需要被“征服”的对象。通过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孩子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鼓励而非表扬: 表扬容易让孩子产生“绩效”压力,而鼓励则关注孩子的努力过程和进步。学会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用真诚的鼓励激励他们不断前进。 聚焦解决方案: 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与其责备,不如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引导孩子思考,并让他们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设置清晰的界限: 尊重孩子,但也要有规则。界限的设定需要清晰、一致,并且是基于尊重的。学习如何以温和而坚定的方式执行规则。 “有限选择”的智慧: 在尊重孩子自主性的前提下,提供有限的选择,让孩子感受到掌控感。例如,“你想先穿蓝色衣服还是红色衣服?” 第三部分:全方位塑造孩子的性格与行为 拥有健康的性格和积极的行为模式,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石。本书将为您提供具体的方法,帮助您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内在品质。 培养积极的心态: 乐观的种子: 如何用积极的语言和态度,向孩子传递乐观的价值观。 感恩的力量: 引导孩子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培养感恩之心。 自信的基石: 创造让孩子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优点,建立自信。 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遇到的困难,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 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 专注力的培养: 通过游戏、阅读等方式,提升孩子的专注力。 自律的养成: 如何引导孩子管理自己的时间,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 责任感的传递: 让孩子承担适当的家庭责任,体验付出的快乐。 合作与分享: 引导孩子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自己的资源和快乐。 礼貌与尊重: 在日常互动中,示范并引导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待人接物有礼貌。 情感的滋养与疏导: 情绪的识别与表达: 帮助孩子认识和命名自己的情绪,并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 同理心的培养: 引导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感受。 共情力的发展: 学会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理解他们的情绪,给予支持和安慰。 积极的沟通技巧: 掌握有效的亲子沟通方法,建立开放、坦诚的对话氛围。 第四部分:打造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和谐、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建立有效的亲子沟通: 倾听的力量: 学会真正地倾听孩子,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 积极的回应: 用肯定的、支持性的语言回应孩子,增强他们的安全感。 非暴力沟通: 学习如何避免指责、批评,用平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 高质量的陪伴: 抽出时间与孩子互动,全身心地投入,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和重视。 智慧的规则与界限: 一致性的原则: 父母之间关于规则的执行需要保持一致。 合理性的考量: 规则的设定要符合孩子的年龄和发展水平。 灵活的调整: 随着孩子的发展,适时调整规则,使其更具适应性。 后果的承担: 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合理的后果,从中学习。 父母自身的成长: 情绪的管理: 父母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孩子。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成为孩子的榜样。 持续的学习: 育儿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学习过程,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新的育儿知识和理念。 自我关怀: 父母也要关爱自己,保持身心健康,才能更好地履行育儿的责任。 结语 《心灵的沃土:孕育健康儿童的成长指南》是一本陪伴您走过孩子0-7岁黄金成长期的良师益友。它将引导您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掌握科学有效的正面管教方法,在充满爱与尊重的家庭氛围中,与孩子共同成长,为他们打下坚实的性格基础,点亮他们通往美好未来的道路。让我们一同耕耘这片心灵的沃土,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