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想什么,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想?孩子出现问题,妈妈该怎么办?本书从0~6岁孩子的感知觉、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语言、情绪、自我意识、社会化、亲社会行为、性别意识等10个方面,逐一破解孩子的心理密码,引领父母走进孩子的心理世界,帮父母解除疑虑、消除烦恼,培养快乐、自信、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孩子!
Part 1
感知觉—孩子健康发展的基石
视觉敏感期(0~6岁)—呵护人类最重要的感觉通道 / 3
听觉敏感期(0~6岁)—不要“耳边风”,要听得清、记得牢 / 11
嗅觉、味觉敏感期(0~2岁)—妈妈的气息让孩子最安心 / 16
触觉敏感期(0~6岁) —一点儿碰不得与流血没痛觉 / 18
空间敏感期(0~6岁)—扔东西、钻桌底、躲猫猫、爬高 / 28
时间敏感期(2~12岁)—“我明天去过奶奶家了。” / 33
Part 2
注意力—孩子内心世界的第一扇门
孩子专心做一件事可以保持多长时间—注意力的集中 / 39
爱动,是多动症吗—多动症的特征 / 43
孩子注意力分散—父母要做的6方面反思 / 47
看电视—要么开发智力,要么扼杀注意力 / 55
兴趣—培养超强注意力的法宝 / 58
注意力游戏—越玩越专注 / 62
Part 3
记忆力—孩子智力活动的源泉
婴幼儿的记忆—产生和发展 / 69
幼儿记忆的4大特点—幼儿的记忆力是怎么发展的 / 73
孩子感兴趣,自然记得住—随时引导孩子云记忆 / 78
越形象生动,孩子记得越牢—形象记忆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 83
多和孩子谈论共同经历的事情—自传式记忆的作用 / 87
Part 4
思维力—孩子智力发展的能量
0~6岁婴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和培养指南 / 95
躲猫猫游戏—客体永久性概念的发展 / 104
“孔融让梨,因为他爱吃小的。”—幼儿的自我中心思维 / 108
什么都爱学大人—幼儿的模仿能力 / 115
孩子为什么总爱问“为什么”—孩子的好奇心 / 120
Part 5
语言—孩子自我表达的工具
0~6岁婴幼儿的语言发展敏感期
—把握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让婴幼儿跨出关键的一步 / 129
多听、多看、多说—全面提升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 136
大声朗读—为孩子的书面语言打基础 / 142
英语启蒙—开发孩子的第二语言 / 149
Part 6
情绪—呵护孩子的情感世界
走进婴幼儿的情绪、情感世界—了解婴幼儿的情感 / 157
恐惧—当孩子害怕或受到惊吓时 / 161
悲伤—当孩子哭泣不止时 / 164
发脾气—当孩子撒泼耍赖时 / 169
安全感—良好的亲子依恋造福孩子一生 / 174
认生—当孩子出现陌生人焦虑后 / 184
Part 7
自我意识—孩子觉醒的力量
“我的!我的!”—重视孩子的自我意识 / 191
“我是好孩子吗?”—培养孩子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 / 198
“我不想在别人面前被批评!”—呵护孩子的自尊 / 204
“我不要输!”—孩子自尊心太强怎么办 / 211
“我不!我不!”—引导处于第一反抗期的孩子走向独立 / 216
Part 8
社会化—让孩子学会与人交往
“我们一起玩儿吧!”—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 / 229
“没人和我玩儿。”—孩子为什么不合群 / 234
“我有很多好朋友。”—培养受欢迎的孩子 / 239
“就打你!”—正视孩子的攻击行为 / 244
“妈妈不喜欢打人的孩子。”—减少孩子攻击行为的策略 / 248
“小朋友打我!”—被打不等于被欺负 / 254
“我不是受气包。”—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 257
Part 9
亲社会行为—培养孩子助人、分享、合作等品质
婴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是如何发展的—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 265
移情—孩子助人行为的驱动力 / 269
三大训练法—提高孩子的移情能力 / 273
言传身教—父母用行动引导孩子向上向善 / 279
榜样故事—用故事激励孩子的助人、分享、合作精神 / 284
Part 10
性别意识—从0岁开始呵护童贞
男孩爱打人,女孩说话早—性别差异有哪些 / 289
“我是男孩还是女孩?”—性别认同的发展 / 292
变性人、同性恋—性别认同障碍 / 295
吃手、憋大小便、性好奇—0~6岁孩子的性发展规律 / 298
“我是从哪里来的?”—如何回答孩子提出的性问题 / 303
男孩摸小鸡鸡,女孩夹腿—正视幼儿手淫 / 310
前言
妈妈养育0~6岁的婴幼儿,常常会遇到各种困惑和难题。比如:
孩子为什么爱吃手,抓到什么东西都往嘴里塞?
孩子为什么不断扔掉手里的东西,你捡起来给他,他又扔掉?
孩子为什么爱学舌?
孩子为什么拿着大人认为又脏又没意思的小石块、小烟头、小纸片玩个不停?
孩子为什么做事总是东瞅瞅西看看,注意力不集中?
孩子动不动就哭闹,怎么办?
孩子爱说“我就不”,总和妈妈对着干,怎么办?
孩子怕生人,怎么办?
孩子爱打人,怎么办?
……
像这样的“十万个为什么”数不胜数,妈妈按下葫芦起了瓢,觉得孩子真是太难教育了。
其实,这些难题往往不在于孩子有多难教,而在于妈妈不懂幼儿的心理,不能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出发,而是按照成人的思维去看待问题、对待孩子,从而出现教与学的错位,自然收不到期望的效果了。比如:
孩子爱吃手、爱咬东西,是他在“通过口和手来感受事物、认识世界”,这是孩子在不会说话、不会走路前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妈妈不了解这个心理特点,一味阻挠,就破坏了孩子的学习过程,有些行为(例如通过用口感知事物)被抑制后,会在孩子三五岁,甚至更大年龄时以其他形式出现,比如吸吮手指、咬人等。
孩子学舌是他在通过“模仿”这一方式来学习语言。孩子不仅模仿妈妈的言语,而且也模仿妈妈的行为:妈妈炒菜,他也炒菜;妈妈扫地,他也扫地。妈妈应该知道:模仿是0~3岁孩子很重要的智力发展过程;让孩子去做,模仿不是错;放慢自己的动作,满足孩子模仿的需要,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孩子爱玩小石块、小烟头、小纸片,这是孩子“进入了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在发展他的触觉、视觉、手眼协调能力、观察力等。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往往是妈妈的要求不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要知道“6岁前孩子的注意力只能维持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妈妈却要求孩子安安静静地长时间做一件事。另外,所谓注意力不集中,往往是父母造成的—同时给孩子提供多个玩具,一次向孩子提出多个要求,让孩子做不感兴趣的事情……
孩子说“我就不”,和妈妈对着干,是他在发展“自我意识”,是独立、自尊、自我控制的突出表现。
孩子怕生人,是因为孩子具有“陌生人焦虑”。孩子见到陌生人的表现,反映了孩子与妈妈的依恋关系质量。如果亲子依恋的质量高,孩子拥有安全感,见到陌生人的恐惧就少些。
……
正是由于妈妈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才导致很多教育难题的出现。首先,妈妈不了解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行为现象,甚至认为这些行为现象是不正常的。其次,妈妈不知道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些行为现象,或者勉强下手。这相当于一位医生不会号脉或号错了脉,开出的药方不仅不治“病”,“病”还会越治越重。而掌握了儿童心理学知识的妈妈,就像医术高超的医生,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所以,妈妈首先应该学习幼儿心理的一些基本常识。这是妈妈的必修课和基本功,是获得“家长执照”的前提。
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科学。它能帮助妈妈正确了解幼儿。通过学习幼儿心理的知识,我们不仅会知道幼儿的眼睛看到的事物、头脑里想到的事情、活动中表现的行为与成人完全不同,而且能知道幼儿为什么会这么想,为什么会这么做。
更重要的是,它能为妈妈提供理论依据和教育指南。只有在正确理论和观念的指导下,妈妈才能避免盲目的教育、无效的教育,才能尽可能减少对孩子的伤害,才能在正确的时候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小树在渴了的时候我们需要给它浇水,饿了的时候需要给它填土施肥,这样小树才会茁壮成长。同样的,接受正确教育的孩子才能不被误解和耽搁,才能按照规律有节奏地成长。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将幼儿心理的权威理论和家庭教育的实践经验紧密结合起来。书中介绍的理论代表了当前儿童心理学发展的最高水平和最新发现,推广的教育经验经过了家教专家的论证和广大家长的验证,适合广大家长灵活运用。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而是有他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幼儿期是身体智力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期,必须掌握其特点,掌握其生长发展的科学规律,才能把幼儿教好、养好。”
愿这部浓缩了中外儿童心理学发展结晶和东西方家庭教育智慧的亲子教育作品,使众多的中国妈妈能够了解0~6岁孩子发展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走出幼儿教育的迷局和困境,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孩子。
这本书真是让我茅塞顿开,尤其是在处理孩子情绪波动的时候。我记得有一次,我家小宝因为玩具被哥哥不小心弄坏了,瞬间就开始歇斯底里地哭闹,我当时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安抚,只能干着急。读了这本书里的“情绪急救箱”那一章后,我才明白,孩子哭闹时,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讲道理,而是先接纳和命名他的情绪。书里提供的那几个简单却有效的引导句,比如“我看到你现在非常非常生气/难过”,简直就是我的救命稻草。我试着用那种平静而坚定的语气去回应他,奇迹般地效果立竿见影,他的哭闹强度明显减弱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贴近生活,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在耳边轻声细语地分享心得。它让我认识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管教”方式,可能恰恰是阻碍孩子健康发展的无形高墙。我特别喜欢它对于“有效沟通”的拆解,不再是空泛地说“多沟通”,而是具体到眼神接触的时长、肢体语言的运用,这些细节上的打磨,让我感觉自己真的在育儿的路上踏实前进了不少。现在面对孩子的“小脾气”,我已经不再感到手足无措,而是多了一份从容和理解。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处理“学习动力”方面的内容,对我这个焦虑的“鸡娃家长”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我一直习惯于用奖励和分数来驱动孩子学习,结果发现他越来越功利化,只关注“做这件事能得到什么”,而不是“学习本身有什么乐趣”。书里详细分析了“内在驱动力”是如何产生的,它强调的是兴趣、自主感和胜任感。作者给出的建议非常具体,比如如何把枯燥的背诵任务,变成一场寻宝游戏,或者如何在他取得微小进步时,给予针对性的、关于过程的赞美,而不是泛泛地说“你真棒”。我开始尝试把“你这次考了第一名”变成“我看到你为了解决这道难题,查阅了那么多资料,你的坚持真的很有价值”。这种转变,让孩子对学习的态度从“不得不做”变成了“我想试试看”。这种潜移默化的心理引导,比任何物质奖励都要持久有效。它帮助我跳出了“唯分数论”的怪圈,真正关注到了孩子的心灵成长和长期发展潜力。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设计简直是为我这种“实用主义”的家长量身定做的。我是一个时间观念很强的人,不太耐烦看大段大段的文字理论,但这本书恰到好处的图表和流程图,让我能一眼抓住核心要点。比如,在谈到“建立规则与界限”的部分,作者用一个非常清晰的“三明治沟通法”图解,把“肯定感受—明确要求—提供替代方案”这个复杂的步骤给简化了,我甚至不用翻回去看文字就能在脑海里构建起整个谈话的框架。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关于“正面管教”的案例分析。过去我总觉得“惩罚”是必须的,但读完后,我开始尝试用“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来代替简单的责骂和没收玩具。记得有一次,孩子把颜料弄到墙上了,我没有发火,而是引导他一起清理,并让他明白弄脏东西会带来清理的责任,整个过程虽然比直接吼一顿要耗时,但孩子在动手擦洗的过程中,那种“哦,原来弄脏了就要自己负责”的领悟,远比我单纯的批评深刻得多。这本书真的把那些看似玄奥的心理学概念,转化成了厨房里、客厅里就能立即执行的操作手册,对于忙碌的职场父母来说,简直是效率神器。
评分这本书对亲子依恋关系深入骨髓的探讨,彻底颠覆了我对“独立”的理解。我一直以为,爱孩子就是要培养他独立自主,所以很多时候我会刻意“放手”,让他自己去面对困难。但读了关于“安全基地”的章节后,我才明白,真正的独立是建立在足够的安全感之上的。孩子只有确定无论他们在外面遇到多大的风浪,家永远是他们可以安全回归的港湾,他们才敢于去探索世界。这本书里提到一个观点——“高质量的陪伴不是时间长度,而是专注度”,这让我瞬间反思了自己每天晚上刷手机陪孩子做作业的习惯。我现在有意识地放下手机,哪怕只有二十分钟,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的世界里,听他讲学校里的小八卦,看他画的那些“抽象派”作品。这种专注带来的连接感,是任何昂贵玩具都无法替代的。我的孩子明显变得更愿意和我分享他的小心思了,那种被完全接纳和倾听的感觉,从他的眼神里就能读出来。这不只是育儿技巧的书,更是一本教我们如何重新构建亲密关系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动,也是最出乎我意料的地方,在于它对父母自我关怀的强调。很多育儿书都聚焦于如何“改造”孩子,但这本书花了不少篇幅来提醒我们——“一个内心平和的父母,才能养育出内心稳定的孩子”。作者坦诚地分享了自己作为母亲的挣扎和疲惫,这让我感觉自己不再孤单,那些偶尔冒出来的“我快要崩溃了”的念头,原来是如此正常。书里关于如何设定“喘息时间”和识别“育儿倦怠”的章节,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建议,比如如何和伴侣进行有效的责任分工,以及如何识别自己哪些情绪是源于孩子,哪些是源于自身未解决的压力。我开始给自己定下每周一个小时的“完全属于我自己的时间”,哪怕只是去楼下咖啡馆发呆,也感觉整个人的“电量”又充满了。这本书的格局很大,它让我们明白,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健康,不是自私,而是对孩子最负责任的爱。它让我从一个疲惫的“执行者”,变成了一个更爱自己的“养育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