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早在西周已能织锦,早期的锦由染色丝线织成,以经线显花,即所谓“织采为文”。魏晋时期出现了纬线起花的纬锦,至唐代广为流行。宋代杭州、苏州、成都三大锦院各拥织工数千人,三大名锦之一的宋锦即发源于此时,局部通经断纬的妆花锦等技艺一直影响到如今。明清“江南三织造”将织锦推向高度,尤以苏州宋锦的精美典雅,南京云锦的光耀华丽,极一时之盛。我国的丝绸品种可分为十四大类,其中以锦的结构为复杂,花色丰富,工艺亦精湛。三大名锦影响遐迩,与具有族群、地域特色的众多民间织锦以及绦带、缂丝等织锦相得益彰,蔚为大观。
长期以来,众多专家学者对三大名锦和黎锦、壮锦、苗锦、傣锦等著名锦种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有多种专著问世,但尚缺少对织锦全面系统的论述。《中国织锦大全》一书的出版,填补了这一空白,编撰委员会由来自13个省市、自治区的32位专家学者组成,由钱小萍先生担任本书主编,她做事的认真到位、专业知识的广博深厚,全身心地专注于丝绸研究迄今已五十余年,既熟知当代丝绸品种和织造技艺,又通过珍贵文物的复原试制,对古代丝绸品种和织造技艺有深切的认知。在众多传统手工技艺中,还很少有她这样集艺人、工程师和学者于一身的代表性传承人。由她来主编《中国织锦大全》这一巨著,可谓书得其人。
《中国织锦大全》一书近百万字、一千余幅图,对织锦的历史沿革、技艺特点、组织结构、纹样花色、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等作了全面系统系统的阐述。同时,该书不但在工艺技术上纠正了以前有些文章和书本上的差错,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理论、概念。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除三大名锦和读者比较熟悉的黎锦、壮锦、苗锦、傣锦诸锦外,举凡土家锦、瑶锦、侗锦、佤锦、拉祜锦、阿昌锦、基诺锦、景颇锦、毛南锦、摩梭锦、纳西锦、普米锦、怒锦、傈僳锦、藏锦、德昌锦、布朗锦、布依锦等悉数收入,无一遗漏,称作“大全”诚为名副其实。其中有不少锦种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所以,此书的编撰、出版堪称中国丝绸史上的一大盛事,对挖掘、保护和传承、振兴这些的传承手工技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传承发展树立了标杆。
织锦是丝绸织物中结构复杂、花色丰富、工艺精湛、价格昂贵的一种,是丝绸百花园中瑰丽的花朵,数千年来一直闻名于世。其主要技艺已被列入人类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研究和总结。
《中国织锦大全》共分三编。丝绸织锦编综述了源远流长的中国织锦,并详细叙述了古代织锦、近代织锦和现代织锦;三大名锦编详细介绍了我国的蜀锦、宋锦和云锦;民族织锦编讲述了各民族、各地区所形成和发展的不同风格、不同种类的民族织锦。
《中国织锦大全》涵盖了我国自古以来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的各类织锦,包括不同朝代、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的各类织锦,从其历史文化、艺术风格、结构特征和工艺技术等方面进行剖析和叙述,是部全面完整阐述织锦的专著。
钱小萍,研究员,1939年12月出生,常州武进人。1957年毕业于浒墅关蚕丝学校首届丝织专业。1988年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苏州丝绸博物馆和中国丝绸织绣文物复制中心的创始人。首届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宋锦织造技艺的传承人。
钱小萍从事丝绸设计和研究达五十余年,曾发明了我国第二代人造血管——“机织涤纶毛绒型人造血管”,荣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986年,在日内瓦获得第14届国际发明镀金奖以及第35届布鲁塞尔尤里卡国际发明博览会银质奖。
同时,她又研制成功多种丝绸产品。如“花绒绸”曾畅销国内外,并获国家新产品金龙奖;又如1996年她设计的双面异质复合长巾,风靡全国,获得了联合国第四届妇代会博览会金奖。
她为了抢救、保护、展示和弘扬中国丝绸传统文化和技艺,创建了我国第一所丝绸专业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和“中国丝绸织绣文物复制中心”,与国家博物馆合作,近18年来她带领科技人员主持研究,成功复制了先秦、两汉、隋唐、明清等珍贵丝绸文物20余件,分别获得了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一等奖。
《中国织锦大全》是一部具有重大价值的织锦专业文化技术专著,也是一部行业内里程碑式的著作,是一部可供对外文化交流也可传之后世的精品图书。
“织锦”是丝绸织物中结构最复杂、花色最丰富、工艺最精湛、价格最昂贵的一种,是丝绸百花园中最瑰丽的花朵,数千年来一直闻名于世。其主要技艺已被列入人类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研究和总结。
《中国织锦大全》分《丝绸织锦编》《三大名锦编》《民族织锦编》三编。《丝绸织锦编》是丝绸织锦,属于通论部分,主要内容是中国织锦的文化源流、历史演变、在世界织锦中的地位、中国织锦的分类以及带有普遍性的相同的纺织原料、生产技术、设备工具、图案纹样、色彩搭配等,涵盖古代织锦、近代织锦和现代织锦;《三大名锦编》主要内容是三大名锦——蜀锦、宋锦、云锦,分层次论述了三大名锦的种类、织物结构、加工技术、图案色彩、纹样寓意、文化传承等;《民族织锦编》是少数民族织锦,属于各论部分,从大而全的角度出发,将二十余种少数民族织锦分层次一一阐述,包括每种锦的文化背景、原料、技术、设备工具、配色、纹样、使用、传承等内容,编写过程中中以极具特色的内容为重点,突出各锦种的与众不同之处。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唯一一个文化传承至今没有中断的国家。中华纺织服饰文化几千年绵延不断,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遗产丰富,内涵深邃。植桑、养蚕、缫丝、织绸起源于中国,丝绸生产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成果之一,在我国已有五千余年的文明史。在漫长的岁月中,我国各族人民为丝绸生产倾注了无限的聪明才智,创造发明了不计其数的丝绸品种,这些丝绸品种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在丝绸品种中,“织锦”是织造工艺技术最复杂、艺术性最高、价值最昂贵、最华丽的丝绸提花织物,是丝绸品种中的珍品。“锦”在字典里解释为具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锦”由“金”和“帛”左右组成,意为帛(丝织品种)中的金子,素有“寸锦寸金”之称,即其价值等同于金子,可见织锦价值的贵重。
在我国,丝织提花技术起源很早。在殷商时代已有丝织物。周代丝织物中出现织锦,花纹五色斑斓,技艺臻于成熟。汉代设有织室、锦署,专门织造织锦,供宫廷享用。唐代贞观年间窦师伦的“对雉”“斗羊”“翔凤”等蜀锦图案,称为“绫阳公样”。在织造工艺上由经锦改进为纬锦,并出现彩色经纬线由浅入深或由深入浅的退晕手法。北宋宫廷在汴京等地建立规模庞大的织造工场,生产各种绫锦。
我国的织锦种类繁多,历史上曾有四川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南京的云锦,通称为三大古代名锦。此外在少数民族中还有广西的壮锦、贵州苗族和侗族的织锦以及黎锦、瑶锦、傣锦、土家锦等。
中国织锦是中国丝绸中最值得炫耀和挖掘的一个宝库。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织锦作为一门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与重视。织锦已不仅仅只是一块织物,而是我国传统艺术与民族文化的集成,是能带给人们美的感受的事物,织锦是艺术、是历史,同时也是文化。那迷人的色彩,柔美的纹样,精湛的工艺,喻意绵长的文化底蕴,都体现了织锦无法替代、绝无仅有的艺术品质和历史地位。
《中国织锦大全》融织锦技艺、史论、纹样研究为一体,注重实践恢复和传承,系统地论述了五千年来织锦技艺及文化的发展过程。在现代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特别是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织锦技艺如何结合新的时代来获得生命力;是原汁原味地传承,还是创新设计并应用到现代人的生活中;是依托民间的力量进行自然传承,还是走进高等学府特别是艺术学院普及民间织锦知识。
《中国织锦大全》从前所未有的高度,系统地考古论今,梳理织锦的相关知识;最大限度地汇集中华织锦的各种品类,以精美的图片展示各自的特色,以生动平实的语言将专著的内容传达给大众,更好地保护中国优秀的民族织锦,向中外读者宣传、介绍中华织锦,进一步推动民族织锦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力促行业登上一个新的文化高度。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国传统艺术和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团结。
《中国织锦大全》作为织锦行业专著,突出学术性、专业性、结合文化性和艺术性,本书的出版将对抢救和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我国织锦技艺及文化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不仅对传统文化界,而且对纺织、工艺美术界等产业界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历史研究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第一次翻开《中国织锦大全》,就像走进了一个璀璨夺目的丝绸迷宫。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工艺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承载着千年历史与匠心独运的织锦。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像是一部生动的史书,从最古老的缂丝、云锦,到各具地方特色的宋锦、蜀锦,再到一些我从未听说过的地域织锦,都做了详尽的介绍。每一幅织锦的图片都精美绝伦,细节之处纤毫毕现,仿佛能感受到丝线在指尖的触碰。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不仅仅罗列了织锦的图案和纹样,还深入挖掘了它们背后的文化寓意、历史渊源,以及在不同朝代、不同社会阶层中的应用。比如,关于云锦如何成为皇家御用的详细阐述,以及那些象征权力与吉祥的龙凤纹样,都让我对古代的审美和礼仪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对织锦的色彩运用也进行了精彩的解读,那些流传至今的绝美色彩,是如何从天然染料中提炼出来,又如何与图案巧妙结合,营造出独特的视觉冲击力,读来令人叹为观止。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织锦工艺流程的图文并茂的介绍,从丝线的准备、染色,到织机的操作,再到最后的整理,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工匠的心血和智慧。对于像我这样对工艺流程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平台。
评分我是一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抱有极大热情的普通读者,一直关注着那些正在消失或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中国织锦大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织锦在传承与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书中对许多珍稀织锦工艺的详细记录,包括一些鲜为人知的技法和流程,都让我深感震撼。例如,书中对于某些地区几近失传的染织技术和织造方法的描述,就如同在为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留存一份珍贵的“影像资料”。我看到书中提到了许多织锦大师的名字,以及他们为保护和传承织锦技艺所付出的努力,这让我对这些匠人的精神肃然起敬。这本书不仅仅是展示织锦的美丽,更是在唤醒人们对传统工艺保护的重视。它让我认识到,每一个织锦的图案、每一条丝线的编织,都凝聚着无数代人的智慧和心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让更多的人了解织锦的价值,并为它的保护和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我是一名对中国古代历史充满好奇的年轻人,一直在寻找能够更生动、更直观地了解历史的书籍。《中国织锦大全》这本书,通过织锦这一独特的视角,为我打开了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扇新窗口。书中那些精美的织锦图案,不仅仅是美丽的装饰,更是一种历史的见证。例如,那些描绘战争场面的织锦,那些表现宫廷生活的织锦,都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书中关于织锦在不同朝代服饰上的应用,让我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古代的服饰文化,以及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是如何通过服饰来体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反映民俗风情的织锦的介绍,那些节日庆典、婚嫁嫁娶的场景,都让我对古代人们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用一种非常有趣的方式,将历史知识融入到艺术欣赏中,让我觉得学习历史不再枯燥乏味。
评分我是一位生活在海外的华人,一直希望通过一些渠道了解和学习祖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织锦大全》这本书,就像一座连接我与中华文化根脉的桥梁。我一直对中国丝绸的精美闻名遐迩,但缺乏系统性的了解,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得以窥见中国织锦的博大精深。书中展现的那些精美的织锦图案,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信仰和审美追求。我被书中那些象征吉祥、福禄、长寿的纹样深深吸引,例如,那些寓意着“年年有余”的鱼纹,以及象征着“连年登科”的莲纹,都让我倍感亲切。书中对不同地域织锦的介绍,也让我了解到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文化的多样性如何在织锦中得以体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丝绸之路的叙述印象深刻,那些织锦如何跨越千山万水,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这让我感到无比自豪。这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即使是对中国文化不太了解的人,也能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它不仅让我对中国的织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激发了我更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评分我是一名退休多年的纺织工人,年轻的时候,我曾参与过一些传统的丝织品生产,虽然那时的工艺与书中描绘的古代织锦无法相比,但那份对丝线的感情,对织机的熟悉,却一直留在我的心中。《中国织锦大全》这本书,勾起了我无数的回忆,也让我看到了过去那些朴素的工艺,是如何发展演变成如今如此精美的艺术品。书中对织机结构、织造原理的描述,很多地方都与我年轻时的记忆产生了共鸣,只是古代的织机更加精巧,织出的画面更加细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古代织锦工匠的生动描绘,想象他们如何在简陋的条件下,用双手创造出如此令人惊叹的艺术品,真是太不容易了。书中对织锦色彩的解读,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以前生产的丝绸,总感觉不如古时候的丝绸那样有“灵魂”。那些天然的染料,那些巧妙的配色,确实是现代工业化生产难以比拟的。这本书不仅勾起了我美好的回忆,也让我对中国古代的纺织技术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敬意。
评分作为一名艺术院校的学生,我一直对中国传统纹样的魅力深感着迷,并渴望将这些元素融入到我的设计创作中。《中国织锦大全》这本书,简直是我灵感的宝库。它不仅仅是收集了海量的织锦纹样,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和有条理的方式,将这些纹样按照主题、寓意、地域等进行了分类,使得我能够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元素。书中对每一个纹样的解读都非常到位,不仅说明了它的形态,更阐释了它所代表的文化内涵,这对于我在创作时赋予作品更深层次的意义至关重要。例如,书中对缠枝莲纹、祥云纹、回纹等经典纹样的详细讲解,以及它们在不同织锦中的变体和应用,都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织锦色彩搭配的分析,那些古人是如何将不同色彩和谐地运用在一起,创造出令人惊艳的视觉效果,这对于我学习和实践色彩理论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经典纹样进行解构和重组,并运用到我的服装设计和配饰设计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新的设计思路,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国传统纹样的精髓。
评分我是一位对中国古代服饰史情有独钟的业余研究者,多年来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性梳理织锦发展脉络的资料。《中国织锦大全》的出版,无疑填补了我的一个巨大空白。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停留在对织锦样式的简单展示,而是深入到了织锦的起源、演变、地域风格的形成、工艺技术的进步等多个维度。书中对不同时期织锦的风格特征进行了细致的辨析,例如,如何区分唐代织锦的雄浑大气与宋代织锦的婉约秀丽,又如何理解明清时期织锦在图案设计和色彩运用上的发展和变化。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一些濒临失传的织锦技艺的记录,这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使得论证更加扎实可靠。对于一些复杂的织锦结构,如提花、缂丝等,书中也提供了清晰的结构图和原理说明,让非专业读者也能大致理解其中的奥妙。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所呈现的精美织锦图片,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信息,以及对中国古代纺织技术发展史的独特视角。我从中获益匪浅,对中国织锦的整体认知有了质的飞跃。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美学有着深刻理解的学者,我一直在探索中国文化中那些独特而隽永的符号。《中国织锦大全》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研究范本。书中对织锦图案的象征意义的解读,以及这些图案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语境中演变和发展,都为我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天人合一”等中国哲学思想在织锦图案中所体现的细节,例如,那些山水纹、花鸟纹如何与吉祥纹样巧妙结合,共同构建出一种和谐统一的审美意境。书中对不同织锦地域风格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在不同地域的独特表现形式,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在织锦这一艺术载体上得以体现。例如,江南水乡的细腻婉约,北方草原的粗犷豪放,都在织锦的图案和色彩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本书不仅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中国传统纹样的文化内涵,也为我提供了从微观到宏观,从具体到抽象的中国美学研究的新视角。
评分我是一名热爱生活、注重生活品质的普通读者,喜欢在生活中寻找那些能够带来愉悦和美的元素。《中国织锦大全》这本书,就像我生活中的一抹亮色,让我有机会领略到中国传统织锦的独特魅力。书中那些色彩斑斓、图案精美的织锦,让我联想到古代的贵族生活,以及那些精美绝伦的服饰和家居用品。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织锦在家具、挂饰、屏风等方面的应用展示,那些织锦家具的细节,仿佛能将我带回那个充满雅致情趣的古代世界。书中对织锦的触感和质地的描述,也让我对丝绸的奢华和质感有了更深的体会。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纹样元素融入到我的家居装饰中,例如,在窗帘、靠垫上使用一些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图案,瞬间提升了整个空间的格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原来那些古老的手工艺,依然能够为现代生活增添如此丰富的色彩和美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