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東方齣版中心繼暢銷圖書《世界曆史文庫》之後又一套創新曆史叢書《地圖說史》四捲!!!
——“看懂地圖 直觀曆史”
——學會看懂地圖,學會繪製地圖,纔能更直觀、更簡明地讀懂曆史!
01 地圖上的德國史
02 地圖上的法國史
03 地圖上的美國史
04 地圖上的古希臘史
地圖具有直觀簡明錶現時間和空間的特點,能彌補文字之不足,增強學術作品的洞察力和影響力,在國外曆史學界一嚮得到廣泛應用。而在國外學術齣版領域,曆史地圖集類著作是相當成熟的一個種類,如我國讀者較為熟知的《泰晤士曆史地圖集》和《錢伯斯曆史地圖集》,就是其中的經典之作,其他地圖加文字的通俗曆史地圖集著作也相當常見,國內亦有所引進。
但反觀地圖和曆史地圖集在我國本土的應用發展狀況,不能不說存在著相當大的缺憾,“圖說”作品雖多,“地圖說”作品卻很少,尤其是在世界史研究領域,可算是極為罕見,這樣的空白狀況,與世界史一級學科的地位不甚符閤,不利於國內研究界與國際研究界的接軌。
本套“地圖說史”叢書正抓住瞭這樣一個空白點,力圖將豐富的地圖與簡明的說明文字結閤起來,嘗試以文圖對應的方式來敘述某段曆史的來龍去脈,頗具創新意義。
本叢書依托華師大曆史係並藉助其他教學研究機構的力量,叢書集結瞭一批對這個研究方嚮和教育齣版領域感興趣的中青年學者,並根據他們各自的研究方嚮,確定先期推齣四個品種:《地圖上的美國史》、《地圖上的德國史》、《地圖上的古希臘史》和《地圖上的法國史》。
華東師範大學曆史學係建立於1951年,經過六十餘年的發展,在世界史領域形成瞭具有自己特色的學術傳統和教學風格,並建立瞭從本科到博士後、包括繼續教育的曆史學專業人纔培養體係,其學術研究水平和人纔培養質量在國內同類係科中均位於前列,有些研究方嚮進入國際學術研究的前沿。其中國際冷戰史、美國史、非洲史、德國史、法國史、蘇俄史等領域均有不俗的實力。
《地圖上的德國史》一書以六十多幅原創繪製地圖加簡短說明文字的形式,文圖對應地講述瞭德國從古至今的曆史。
——古代日耳曼人與羅馬人的攻防戰
——神聖羅馬帝國的興衰
——哈布斯堡傢族的擴張
——馬丁·路德的生平軌跡
——普魯士的崛起曆程
——俾斯麥的精妙外交體係
——兩次世界大戰的蛛絲馬跡
……
德國曆史上種種風雲際會,將在地圖和文字的交融中,得到直觀、
簡明的呈現,便於隨時快速查閱,簡明扼要理解。
從曆史學誕生至今,文字錶述一直是傳遞曆史知識的主要的方式。大多數的史學著作都以文字為主或者隻有文字。不過,文字錶達也有很大的缺陷。正如地理學傢阿爾夫雷德·赫特納所言,文字很難錶達復雜的空間關係,“文字先後銜接緩慢,割裂瞭並存的情況,人們很難把文字轉變為感官的直覺,而後者對於理解空間情況是必不可少的。”曆史地理學傢B·H·塔基謝夫也指齣:對於曆史上各種各樣的事件和事件發生的時間,盡管曆史學傢們從字麵上給我們作瞭明確的介紹,“但是事件在什麼地方、什麼情況下或者什麼條件下發生,這些問題隻有地理學和已編繪的地圖能給我們說得一清二楚。”
在批判傳統史學著述方式的基礎上,一些曆史學傢與地理學傢閤作,參與建立瞭曆史地理學這一跨學科的研究門類,而他們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編著曆史地圖集(historical Atlas)。
綜觀曆史地理學在我國的發展和應用,主要局限在中國史研究領域,而在世界史研究領域或麵嚮學校和公眾的曆史教學領域,相關應用極少,編著齣版的曆史地圖集類作品更是鳳毛麟角,張芝聯先生主持編著的《世界曆史地圖集》之後,鮮有響應者。國內目前市麵上可見的相關齣版物,幾乎全為引進著作。此一缺失,實為研究和齣版領域上的一個缺憾。
而從教育普及的角度而言,地圖雖有提示空間概念、直觀展現曆史的優勢,但過於專業復雜的地圖編製,或者缺乏足夠文字說明的地圖編製,都容易給讀者,特彆是非專業研究讀者造成不便。因為地圖很難錶達曆史事件的背景、細節、結果、影響、及其在曆史長河中的地位,更不可能承載抽象的思想或理論。而這些內容對於瞭解曆史事件又是非常必要的。
“地圖說史”叢書顯然意在迴應上述兩方麵的問題,叢書的宗旨定為“看懂地圖直觀曆史”,一方麵嘗試填補世界曆史領域曆史地理研究方麵的學術空白,起拋磚引玉之功用;另一方麵,希望推動世界曆史初學者、入門者一開始就形成閱讀使用地圖的習慣,因此這套叢書定位在初高中及以上程度讀者的普及讀物。
縱觀四個單本《地圖上的美國史》、《地圖上的德國史》、《地圖上的古希臘史》和《地圖上的法國史》,每個單本包含60-80幅簡明易懂的矢量示意地圖,每幅地圖對應韆字左右的簡短說明文字,按照時間序列排列,概述某段曆史。每幅地圖均全麵放置,方便復製轉用。叢書自2011年就策劃啓動,撰稿修圖曆時三年,至2014年纔告完成。
雖然客觀地說,囿於先例缺乏等多方麵原因,各個品種必定存在紕漏之處,但作為世界史曆史地理研究和教育普及方麵的試水之作,這套叢書確實具有鮮明的原創性和前沿性,對激發學界和廣大讀者關注這一領域,推動相關研究和教育事業的建設,相當有意義。一位閱讀過這四本書初稿的資深齣版人是這樣評論的:“叢書力圖將地圖與簡明的說明文字結閤起來,嘗試以文圖對應的方式來敘述某段曆史的來龍去脈,定位獨特。強調圖示的作用,將曆史的紛繁復雜對應於地圖的坐標點,尤其是選擇地圖,標注中文地名,不是一件容易事。它將改變讀者一手曆史書,一手地圖冊對照的閱讀方法。”——對本叢書以及它希望開拓的“地圖說史”路徑,肯定與期待之意毋庸置疑。
——歐陽敏
第一章部落時代
1."蠻族"世界
2. 攻防之間
3. 天賜良機
第二章立國肇始
4. 逐鹿中原
5. 脫穎而齣
6. 畫野分疆
7. 破蛹化蝶
第三章帝國榮光
8. 承續皇統
9. 雙皇相鬥
10. 邦國分立
11. 東部新貴
12. 域外之地
13. 自由之風
14. 文化遺蹤
第四章宗教改革
15. 風暴前夜
16. 路德其人
……
11.東部新貴
雖然是受諸侯掣肘的皇帝,但這個皇位畢竟還是有相當含金量的(當時在西歐隻有一個皇帝!),值得爭來光耀一下門庭的。而自《金璽詔書》頒布後,有一個傢族令人驚訝地占據皇位(1438-1740、1742-1806)長達近400年之久。這就是哈布斯堡傢族(Habsburger)。
圖3.4顯示瞭這個傢族的擴張史。從帝國的版圖來看,它的擴張路徑基本上沿著南部和東部的邊界綫前進。它最早發源於今天瑞士北部的哈布斯堡,隻是一個伯爵領地,隨後逐步嚮萊茵河西岸地區擴展。1273年,哈布斯堡傢族齣現過一位德意誌國王(未加冕為皇帝)——魯道夫一世(RudolfI.)。在他的主導下,哈布斯堡傢族開始把經營重心放在帝國的東部。如圖3.4所示,在1282-1400年間,它占領瞭施蒂裏亞、上奧地利、奧地利和下奧地利,成為奧地利公國的公爵。此外,哈布斯堡傢族還通過各州方式獲得瞭蒂羅爾、卡林提亞、卡尼奧拉、的裏雅斯剋。
但是,榮升為奧地利大公,在當時也不是什麼特彆瞭不起的事情,因為在此之前的相當長一段時間裏,奧地利在帝國政治生活中並沒有扮演重要角色。它曾是奧托一世建立的東方邊戍侯國(見圖3.2),最初名為“Ostarr?chi”。意思是“東部地帶”,後來纔演化為“?sterreich”,即“奧地利”。到12世紀中葉,它纔升格為公國。
不過,奧地利卻有一個“鎮國利器”,就是它的地理位置。它是帝國同東南歐(尤其是拜占庭帝國)之間進行經貿往來的必由商道,有著收買路錢的絕佳資本。據載,1192年,一位英國國王取道迴國時,被強行滯留在奧地利,最後支付瞭15萬馬剋(相當於當時英國年收入的2-3倍)的贖金纔獲自由。巨額收入有助於奧地利首府維也納開展大規模的市政建設。美輪美奐的建築又吸引著大量文學傢們駐足此地。早期德意誌文學的代錶之作《尼伯龍人之歌》就是在奧地利完成的。
哈布斯堡傢族成為奧地利的新統治者後,經濟與文化上的優勢仍然未能及時轉換為政治砝碼。最初,它在爭奪皇位的鬥爭敗下陣來。帝國的既得利益者也不把這個東部新貴放在眼中,以至於《金璽詔書》將它排斥在選侯名單之外。
然而時隔不久,選侯們發現,哈布斯堡傢族卻是皇位的最佳人選。它地處帝國邊陲,擔負抵禦外族入侵的重責。它對改變既有的政治格局並無興趣,而願意成為德意誌勢力滲入波西米亞王國、摩拉維亞公國和匈牙利王國的排頭兵。由此,未來的皇帝既能保障帝國的安全,又無威脅邦國權力的野心。
於是,從15世紀中葉起,哈布斯堡傢族登上瞭帝國的最高點。在長達400年的時間裏,它幾乎把選舉製又重新恢復到世襲製,奧地利國王通常總會毫無障礙地被選舉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世界萬物皆臣屬於奧地利”(AEIOU)這句格言說明瞭這個東部新貴已經成為普世帝國夢想的繼承者。
52.戰爭狂人
“希特勒就是戰爭!”1932年總統大選時,左翼政黨便打齣瞭這個標語。這倒不是他們未蔔先知,而是希特勒從來都不掩飾他那赤裸裸的戰爭觀。他在《我的奮鬥》中反復論證過“強者驅逐弱者”的權利,並叫囂,“任何人要是膽敢對我們的行動加以阻撓,我們就要把他撕成碎片”,“德國的不幸必須以鋼鐵來打碎”。
在希特勒眼中,德國的戰爭目標不僅僅是恢復1914年前的舊版圖,因為“1919年的國界對德意誌民族的將來沒有任何意義”。相反,戰爭是為瞭給“優秀的”雅利安人獲得更多的“生存空間”。
那麼如何奪取“生存空間”呢?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曾做過初步設想:“我們要從600年前祖先停止的地方下手。我們要停止日耳曼人老是在歐洲南進和西進的腳步,而把目光轉嚮東方國傢”。換言之,蘇聯是德國的最大敵人。但是在1933-1939年的歐洲格局變動中,希特勒逐步調整瞭自己的想法。1937年11月,希特勒在內部高層會議上陳述瞭自己的戰爭方案,會議內容由他的副官霍斯巴赫(FriedrichHo?bach,1894-1980)整理,史稱“霍斯巴赫備忘錄”。這個方案是“先大陸、後海洋”的三步走方針:首先建立一個囊括中歐的“大德意誌”,主要包括捷剋斯洛伐剋、奧地利和波蘭走廊;其次打敗法國,消滅蘇聯,成為歐陸霸主;最後嚮海洋發展,戰勝英、美,稱霸全球。
1939年前,納粹德國已建成瞭一個“大德意誌國”。二戰爆發後,希特勒便沿著既定路綫,開始瞭他的“狂人徵途”。如圖10.3所示,德國的戰略進攻大緻同“霍斯巴赫備忘錄”相似:1939年9月1日,德國突襲波蘭,僅用27天時間攻陷華沙,並與蘇聯瓜分波蘭。為確保鐵礦石的運輸綫,1940年4月,德軍北上,占領挪威與丹麥。1個月後,西綫戰場陷入戰火中,荷比兩國投降,法國僅抵抗瞭半個月便把巴黎拱手相讓,維希政府在法國南部建立傀儡政權。7月,德國空軍開始空襲英國,“不列顛空戰”拉開帷幕。1941年2月,德軍會同意軍準備渡海,前往北非。4月,德軍南下,攻占巴爾乾地區。6月,代號為“巴巴羅薩”的侵蘇計劃啓動,分三路撲嚮莫斯科。4個月後,德軍在莫斯科城外與蘇軍展開陣地戰。12月,日本突襲珍珠港後,德國嚮美國宣戰。
縱觀二戰前期的這些戰役,德軍取勝的重要砝碼在於成功運用瞭“閃擊戰”的戰術。所謂“閃擊戰”,簡言之,便是在強大的空軍支援下,集中機動性最強的裝甲兵團,用突襲的方式,分割並圍殲敵軍集團,並嚮敵縱快速推進。它在某種程度上繼承瞭一戰前“施利芬計劃”所強調的速戰速決的特點,同時也巧妙運用瞭當時最為先進的武器技術。
但是,德國在二戰初期的一係列行動並非毫無問題。如圖10.3所示,1940年計劃中,藉道西班牙攻入北非的行動最終擱淺。1940年6月,在圍追英法聯軍時,希特勒齣人意料地停止進軍,讓33.8萬聯軍在敦刻爾剋成功撤退到不列顛島上。此後,長達近一年的不列顛空戰既無法讓德軍登陸,甚至根本沒有讓德軍取得製空權。“巴巴羅薩”計劃雖取得瞭突襲效果,蘇聯甚至已經丟失瞭三分之一的領土,但蘇聯廣袤無邊的戰場和後續作戰的能力仍然齣乎希特勒的意料。1942年初,希特勒並沒有迎來這場世界大戰的最後勝利。相反,轉摺正在齣現。
……
看懂地圖 直觀曆史
從曆史學誕生至今,文字錶述一直是傳遞曆史知識的最主要的方式。大多數的史學著作都以文字為主或者隻有文字。不過,文字錶達也有很大的缺陷。正如地理學傢阿爾夫雷德·赫特納所言,文字很難錶達復雜的空間關係,“文字先後銜接緩慢,割裂瞭並存的情況,人們很難把文字轉變為感官的直覺,而後者對於理解空間情況是必不可少的。” 曆史地理學傢B·H·塔基謝夫也指齣:對於曆史上各種各樣的事件和事件發生的時間,盡管曆史學傢們從字麵上給我們作瞭明確的介紹,“但是事件在什麼地方、什麼情況下或者什麼條件下發生,這些問題隻有地理學和已編繪的地圖能給我們說得一清二楚。”
在批判傳統史學著述方式的基礎上,一些曆史學傢與地理學傢閤作,參與建立瞭曆史地理學這一跨學科的研究門類,而他們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編著曆史地圖集(historical Atlas)。
綜觀曆史地理學在我國的發展和應用,主要局限在中國史研究領域,而在世界史研究領域或麵嚮學校和公眾的曆史教學領域,相關應用極少,編著齣版的曆史地圖集類作品更是鳳毛麟角,張芝聯先生主持編著的《世界曆史地圖集》之後,鮮有響應者。國內目前市麵上可見的相關齣版物,幾乎全為引進著作。此一缺失,實為研究和齣版領域上的一個缺憾。
而從教育普及的角度而言,地圖雖有提示空間概念、直觀展現曆史的優勢,但過於專業復雜的地圖編製,或者缺乏足夠文字說明的地圖編製,都容易給讀者,特彆是非專業研究讀者造成不便。因為地圖很難錶達曆史事件的背景、細節、結果、影響、及其在曆史長河中的地位,更不可能承載抽象的思想或理論。而這些內容對於瞭解曆史事件又是非常必要的。
“地圖說史”叢書顯然意在迴應上述兩方麵的問題,叢書的宗旨定為“看懂地圖 直觀曆史”,一方麵嘗試填補世界曆史領域曆史地理研究方麵的學術空白,起拋磚引玉之功用;另一方麵,希望推動世界曆史初學者、入門者一開始就形成閱讀使用地圖的習慣,因此這套叢書定位在初高中及以上程度讀者的普及讀物。
縱觀四個單本《地圖上的美國史》、《地圖上的德國史》、《地圖上的古希臘史》和《地圖上的法國史》,每個單本包含60-80幅簡明易懂的矢量示意地圖,每幅地圖對應韆字左右的簡短說明文字,按照時間序列排列,概述某段曆史。每幅地圖均全麵放置,方便復製轉用。據說,叢書自2011年就策劃啓動,撰稿修圖曆時三年,至2014年纔告完成。
雖然客觀地說,囿於先例缺乏等多方麵原因,各個品種必定存在紕漏之處,但作為世界史曆史地理研究和教育普及方麵的試水之作,這套叢書確實具有鮮明的原創性和前沿性,對激發學界和廣大讀者關注這一領域,推動相關研究和教育事業的建設,相當有意義。一位閱讀過這四本書初稿的資深齣版人是這樣評論的:“叢書力圖將地圖與簡明的說明文字結閤起來,嘗試以文圖對應的方式來敘述某段曆史的來龍去脈,定位獨特。強調圖示的作用,將曆史的紛繁復雜對應於地圖的坐標點,尤其是選擇地圖,標注中文地名,不是一件容易事。它將改變讀者一手曆史書,一手地圖冊對照的閱讀方法。”——對本叢書以及它希望開拓的“地圖說史”路徑,肯定與期待之意毋庸置疑。
評價一:穿越時空的口述史 這本書簡直像是一部由最生動的曆史親曆者娓娓道來的口述史詩,隻不過,這裏的“親曆者”是那些古老的石塊、殘存的城牆,以及在歲月長河中被遺忘的微小細節。我原以為這是一本側重於宏大敘事和重要戰役的編年史,但它帶給我的震撼卻是對日常生活肌理的細緻入微的描摹。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仿佛能讓你聞到中世紀集市上烤麵包的氣味,感受到巴洛剋時期宮廷沙龍裏彌漫的昂貴香水味。它沒有直接堆砌那些枯燥的王朝更迭,而是通過描述一條普通萊茵河畔村莊在不同曆史時期生活物資的變遷,來側麵映照齣整個德意誌地區社會結構的深刻轉型。例如,對十五世紀手工業行會製度的詳盡解析,遠比教科書上關於“神聖羅馬帝國衰落”的論述來得更具畫麵感和衝擊力。這種敘事方式,讓人完全沉浸其中,忘記瞭自己是在“閱讀”曆史,更像是透過一個精心修復的望遠鏡,親眼目睹瞭數百年間的細微光影變化。那種對“人”在曆史洪流中如何掙紮、適應與演進的關注,是這本書最讓我心動的亮點。
評分評價二:思想的迷宮與哲學的迴響 讀完此書,我最大的感受是,這並非一部關於地理或政治的綫性敘事,而更像是一次對德意誌民族精神內核的深度哲學探秘。作者顯然對康德、黑格爾等思想巨匠的著作有著深刻的理解,並巧妙地將這些抽象的哲學思辨,穿插進對具體曆史事件的探討之中。它挑戰瞭許多關於“德國性”的刻闆印象,沒有簡單地將統一塑造成一個必然的結局,而是著力展現瞭在漫長的分裂狀態下,文化認同是如何在多元的碎片中艱難成型的。書中對宗教改革時期,尤其是路德思想如何滲透到普通德意誌農民的日常語言和道德觀中的論述,精妙絕倫。那段文字,讓我開始重新思考,一個民族的“統一”究竟是基於共同的邊界,還是基於共同的、潛意識的思維框架?這種深層次的內省,使得本書超越瞭一般曆史讀物的範疇,更像是一本引導我們理解西方現代性是如何在特殊文化土壤中孕育齣來的思想指南。
評分評價五:批判性的審視與多重視角的交織 這本書最可貴之處,在於其極其強大的批判性視角,它對主流敘事保持著一種近乎苛刻的警惕。作者絕不滿足於歌頌任何一個統一或崛起的階段,而是始終將目光投嚮那些被主流曆史敘事所忽略或壓製的群體聲音。書中花瞭大量篇幅去探討普魯士的軍事化擴張對南方文化圈和天主教社群造成的深遠文化創傷,以及這種“自上而下”的統一模式,如何在精神層麵對後續的社會矛盾埋下瞭伏筆。這種“反對英雄史觀”的立場,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思辨的張力。它不是在提供標準答案,而是在不斷地提齣質疑: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德國”,究竟是在哪一個關鍵的曆史路口,以何種代價,排除瞭哪些可能性纔得以形成的?這種對曆史解釋權的反思,讓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越瞭一般的知識普及,成為瞭一部引人深思的學術對話錄。
評分評價三:結構上的創新與文學性的張力 這本書的結構處理方式,簡直是曆史寫作領域的一次大膽實驗,完全顛覆瞭我對嚴肅曆史著作的刻闆印象。它沒有采用傳統的“前言-主體-結論”的穩固框架,而是采用瞭一種高度碎片化、如同拼圖般的敘事手法。每個章節的切換都帶著一種強烈的跳躍感,時而聚焦於某個王室的聯姻文書細節,時而又瞬間拉升到俾斯麥時代的國傢機器構建,兩者之間看似沒有直接的邏輯橋梁,卻在讀者的腦海中形成瞭某種奇異的共振。這種非綫性的結構,恰恰模擬瞭曆史本身的復雜性和不可預測性。作者似乎刻意避免給予讀者一個“全知視角”的安慰,而是強迫我們像考古學傢一樣,從不同的時代遺址中挖掘碎片,然後自行去構建那個連貫的整體。這種閱讀體驗既充滿挑戰性,又帶來瞭極大的智力上的滿足感,仿佛在解開一個環環相扣的古典謎題。
評分評價四:對細節的偏執與地圖的缺席 我必須承認,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曾包含著對精美彩圖和詳盡地緣政治地圖的渴望。然而,這本書的“地圖”似乎隻存在於文字的描述之中,是作者用心靈的筆墨勾勒齣的精神疆域,而非地理疆界。作者對於某些微不足道的曆史物證的偏執式關注,令人印象深刻。例如,關於某個特定時期漢薩同盟商船上所使用的帆布材料、以及不同港口對此類材料的稅收政策的對比分析,占據瞭相當大的篇幅。這種對“邊角料”的執著挖掘,反而揭示瞭隱藏在宏大曆史敘事之下的經濟驅動力和實際操作的艱辛。它告訴我,曆史不是由偉人決定的,而是由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貿易往來、技術限製和地方性法規共同編織而成的。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一個布滿灰塵的檔案室裏,小心翼翼地翻閱那些幾乎被世人遺忘的貿易清單和海關記錄,充滿瞭發現的驚喜。
很好,這種形式的曆史流水賬還值得一看
評分28.解放戰爭
評分第二章立國肇始
評分27.帝國解體
評分不錯的書!!
評分12.域外之地
評分21.普世君王
評分寫的很好,通俗易懂……
評分35.強人登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