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传统的经典,《左传》对修辞和阐释的考虑反映了公元前4世纪各种互相抗衡的思想。本书通过对《左传》文本的解读,展示了古人对历史有意识的探寻,重现了古人阐释过程的方法和阐释结构的建立,分析了其中所蕴含的阐释往事的原则和模式。
这一学术成果非常可观。它不仅提供了大量质量极高的英译(可与中文原文相对照),而且以精密细致的方式比较了不同的篇章,详细阐释了叙事所描述的事件。它意在分析修辞背后的目的,以及其他促使人们把《左传》视为“历史”的特质。
――戴伟生(Stephen Davidson)(美国西南大学)
通过此书的撰写,李惠仪为中国史学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一项有趣而重要的分析。她成功地论证了中国古代史官在保存过往文献的同时,不仅努力理解过去所发生的事情,更力图条理自己的经历和记忆,并为之赋予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古今中外撰写史书的人都会遇到这两个问题。因此,本书值得所有从事历史研究的专家阅读。
――王晴佳(罗文大学)
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的字句分析上,而是擅长在长时段的历史语境中发掘某一记录或同一事件不同论说形式背后的现实情境,在文本的裂隙中寻找言说者、解说者、记录者(而不仅仅是对话者之间)的不同立意。无论如何,李惠仪通过她的观点,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无比丰富与复杂的《左传》思维世界。
――文韬(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载于《中国学术》第三十五期,2015年)
鸣谢
中译本凡例
引言
修辞与权力
关键词
斟酌差异
第一章 不同的教训
《左传》的异质性与文本层积
郑庄公的案例
第二章 征兆与因果
征兆与编年
细微的开端
模范
音乐
女人
阐释的叙事
第三章 征兆的解读
迹象
姿势
异象
反复无常的神灵、模棱两可的征兆
占卜
解析的梦
第四章 征兆的运用
称霸的论述
称霸的反面
第五章 解释的焦虑
预观衰世
往事的用途
解读的规则
附论:获麟与中国史学的诞生
参考文献
当我们能说故事,继而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就有可能解读往事。当我们回首过去,所能讲述的并非是单一且不容置喙的故事,而是能呈现各式各样的叙事与议论,“解读往事”就会变成一个课题。“解读”的概念意味着“往事”具有文本的性质:一个文本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过去,往往还会掺杂更早的文本。这些更早的文本有可能是口述,也有可能是书面流传的。无论如何,一个文本往往会包含过往的文本所附有的阐释往事的原则和模式。同时,解读的概念把我们带到了古人最初对历史产生自觉意识的那一瞬。当古人开始有意识地探寻历史,他们会进而思考重现阐释过程的方法,会更加重视阐释历史的基础。那么,阐释的结构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又如何瓦解?对历史的理解有哪些可能?又有哪些局限?换句话说,我们能在什么范围内质疑历史?质疑历史本身又具有什么意义?
这本书试图通过系统研究《左传》(《春秋左氏传》)来探讨这些问题。
《左传》是中国历史与文学的重要典籍。为什么要把这一部记录了255年间(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68年)各种故事与言论的巨著视为“信史”?尽管以往也曾经出现少数著名的质疑者,其中包括朱熹(1130—1200)、顾炎武(1613—1682)、崔述(1740—1816),但传统论述一般认为《左传》的信史地位高于其他中国早期文献。许多现代学者也继承了这种看法,肯定《左传》是春秋时代的可信史料,把其中记录的历史事件当作事实,并从《左传》的文本中探勘春秋时代的思维方式和修辞风格。在现代通行的杨伯峻的注本里,假如其他早期文献与《左传》有所出入,其他文献往往会被认为是不可靠的。编年的体例、对时间与地点细致的描写,使《左传》的叙事和言辞看起来比其他早期文献更具历史的真实感。人们通常会认为《左传》的历史性与文学性取向不一,甚或互不相容。比如,坚称《左传》写实的人经常质疑屡见于文本中的鬼、神、预言和密谈,而文学史家却乐于把它们视为中国小说虚构手法的开端。《左传》对年月日的关注和大量的细节描述远远超过其他先秦文本。这些细节有时似乎无关宏旨,没有呈现明显的“教训”。仅就此而言,似乎也足以证明《左传》“实录”的美名。
然而,有人相信,读者应该把这些反映史实的特征与构成它的丰富的语汇区分开来。这种想法不免会误导我们。《左传》能否准确地描写史实,似乎是一个无从解答的问题。我们能确定的是,《左传》的文本反映了它形成的时间(约公元前4世纪)里主导的修辞模式与思想潮流。
这本关于《左传》的书,从装帧设计上就透着一股沉稳的历史厚重感,封面选用的那种暗沉的靛蓝色,搭配烫金的标题字体,让人联想到古代竹简的质朴与尊贵。初翻开扉页,那排版的精妙便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不是那种将原文堆砌在一起的古籍影印版,而是明显经过了现代学术梳理的版本。尤其是那些旁注和注释的排版布局,恰到好处地留出了足够的空白,既不显得拥挤,又能让人在阅读晦涩难懂的古代汉语时,随时得到清晰的指引。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言部分对《左传》成书背景的梳理,那段文字犹如一把钥匙,瞬间开启了我对春秋时代那个复杂政治图景的理解之门。它没有用过于艰深的理论术语去压迫读者,而是用一种讲故事的叙事口吻,将那个刀光剑影的时代缓缓展开,让我这个初次深入接触《左传》的读者,感觉像是受邀进入了一个历史的剧场,而不是被扔进了一个堆满枯燥文字的图书馆。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在许多学术著作中是难得一见的,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古代经典与现代读者的桥梁。
评分我一直觉得,解读像《左传》这样经典的史书,最考验作者的功力,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忠于原文”与“阐释清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本书在这方面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平衡感。它没有像某些“注疏版”那样,将每一句话都拆解得支离破碎,反而是在关键的历史转折点,进行了极富洞察力的宏观把握。举个例子,书中对“城濮之战”的分析,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战术层面的描摹,而是深入挖掘了晋楚两国在当时外交策略上的微妙博弈,将军事冲突置于春秋“礼崩乐坏”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那种将个案事件融入时代洪流的叙事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读起来,我不再是单纯地在看一场古代的战争记录,而是在理解一个文明在剧烈变革时期,其权力结构和道德准则如何被重新塑造的过程。这种深度的挖掘,让原本可能显得陈旧的史料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人忍不住想要追溯到更早的年代,去探究这些思想的源头。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对人物刻画的细腻入微,这简直可以媲美最顶级的文学评论。在解读那些历史人物时,作者展现出了一种近乎“心理侧写师”的能力。例如,对于那些在历史舞台上昙花一现的君王或谋臣,作者不会轻易地用“贤”或“奸”这种简单的标签来定性,而是会从他们的决策犹豫、言语失态乃至隐晦的身体语言中,去推断其内心的挣扎与矛盾。这种解读,远超出了传统史书的范畴,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深度访谈。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节,专门分析了某位诸侯国国君在面临家族内斗时的那种进退维谷,作者引用了《左传》中看似无关紧要的几句对话,将其构建成一个极具张力的戏剧场景,让人不禁拍案叫绝。这种文学化的解读视角,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使得那些冰冷的历史人物变得立体、真实,甚至带有一种宿命般的悲剧色彩。
评分从学术严谨性上来说,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史料引用部分做得非常扎实,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每一次关键论点的提出,背后都能看到清晰的脉络指向,无论是对其他先秦典籍的旁征博引,还是对历代重要学者的观点梳理,都做到了有理有据,绝非空穴来风。尤其是在处理史料记载的相互矛盾之处时,作者采取了一种极为审慎的态度,不急于给出盖棺定论,而是将不同的可能性并置呈现,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体现了一种开放性的学术精神。对于我们这些渴望探究真相的读者来说,这种处理方式比武断的结论更令人信服。它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左传》的内容,更是一种面对复杂历史信息的科学的、批判性的研究方法。这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导读材料,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进行历史研究的范本。
评分全书的语言风格是一股清流,它非常克制,不煽情,但又处处蕴含着力量。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常考究,既有古典学术的庄重,又不失现代汉语的流畅与精准。在解释那些古代的制度、礼仪或兵器名称时,作者总能用最简洁明了的现代词汇进行嫁接和解释,避免了不必要的绕弯子。我个人特别喜欢它在收尾处的总结陈词,那种将历史的细节沉淀为永恒智慧的笔法,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它不是简单地总结了前文说了什么,而是将《左传》中所蕴含的关于权力、道德与命运的哲学思考,提炼出来,并投射到当代读者的内心。读完合上书本的时候,感觉自己不只是学习了一段历史,更像是与一位深谙世事人情的智者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心灵上获得了一种久违的充实感和对人类境遇的深刻体悟。这本书绝对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好书 分析的很恰当
评分好书先囤着慢慢看。
评分这是一本好书,我还没看呢,先评论一下
评分书的活动不错,买了很多!就是收到要抹布好好擦擦,土太大了,买别的调料也没这样,就是书,本子的灰尘让人难以忍受!!一直存在的问题,一遍遍的评论,希望改进!
评分好书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价格低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一如既往的好书
评分不错的,下次还来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