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声如雷,其学似海,史学之宗”
中西融汇、古今贯通的史学大师
中国历史研究绕不开的先行者
全新整理的文集带我们重回被忽视的“雷海宗时代”
本丛书是史学大师雷海宗的文集,包括《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中国史纲要》《世界古代史纲要》《雷海宗杂论集》《雷海宗时论集》《雷海宗史论集》等共六部作品,是一部全面搜集雷海宗先生学术成就和散杂文的丛书,极具收藏和学术价值。
雷海宗,字伯伦,生于1902年,河北永清县人。雷先生博闻强识、学贯中西,被称为“通中外,贯古今,兼宏微,融史哲”的史学大师。雷先生于192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执教于南京中央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和南开大学,担任教授、系主任等职。雷先生逝世于1962年12月,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学者之一,与梁启超、蒋廷黻、郑天挺并称“南开史学四大家”。
雷先生使我敬仰的是他大过人的“容忍”,而这种容忍是深植于一己学术和道义方面的自信。
——何炳棣
雷先生对于中国史和世界史的整体把握,要不失为20世纪我国史学领域中不容忽视的一家之言。
——何兆武
雷先生博闻强识,上课从不带讲稿,连卡片也没有,只有粉笔一两只……
——齐世荣
想到他的人格和强加于他的种种罪名之间的反差,又联想到整个一代知识精英的学识、风骨和以后类似的遭遇……嗟乎,余欲无言!
——资中筠
我与雷师的关系,用几句话来概括,很不容易。再三考虑,是否可用:“父亲之交,师生之恩。受教恨短,勉承师学。凄凉送终,情同父子。”
——王敦书
第一章 总论——中国与世界 / 1
一 世界史的分期及其意义 / 1
二 世界上的人种和语言 / 3
三 上古世界之文明古国 / 7
四 上古的中国 / 8
五 上古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 27
第二章 印度 / 31
一 自然环境 / 31
二 国名 / 32
三 身毒时代 / 33
四 吠陀时代(公元前一五〇〇—公元前八五〇年) / 36
五 列国时代(公元前八五〇—公元前五五〇年) / 38
六 大战时代(公元前五五〇—公元前三二一年) / 40
七 帝国时代(公元前三二一—公元前二六年) / 44
八 帝国时代的自然科学 / 49
九 帝国的衰亡 / 50
十 印度之分裂 / 51
十一 印度教之成立 / 54
第三章 巴比伦 / 60
一 地理 / 60
二 苏摩时代(公元前二九〇〇—公元前二四〇〇年) / 62
三 阿卡德时代(公元前二四〇〇—公元前二二〇〇年) / 65
四 混乱时代(公元前二二〇〇—公元前一九〇〇年) / 66
五 古巴比伦帝国(公元前一八九三—公元前一五九四年) / 67
六 巴比伦的文艺、学术与宗教 / 73
七 公元前一七四〇年后巴比伦的概况 / 78
第四章 埃及 / 81
一 地理 / 81
二 统一的酝酿时代(公元前三一五〇—公元前二八五〇年)与埃及的统一 / 84
三 古王国时期(公元前二八五〇—公元前二〇四〇年) / 85
四 中王国时期(公元前二〇四〇—公元前一五七〇年) / 92
五 帝国成立前之埃及文化 / 98
六 新王国——帝国时代的全盛时期(公元前一五七〇—公元前一二〇〇年) / 101
七 公元前一二〇〇年后之埃及 / 106
第五章 埃及、巴比伦的边区殖民地与边外诸侯 / 111
一 埃及文化的边区与边民 / 112
二 巴比伦文化之边区与边民 / 117
三 埃及、巴比伦之间的边地与边民——腓尼基、巴勒斯坦与叙利亚 / 137
四 波斯帝国(公元前五五〇—公元前三三〇年) / 149
第六章 希腊罗马王制时代
(公元前一二〇〇—公元前七五〇年) / 154
一 地理环境 / 154
二 人种 / 156
三 王制时代的社会 / 158
四 希腊文学 / 162
第七章 希腊罗马城邦时代(上)——殖民与僭政
(公元前七五〇—公元前五〇〇年) / 168
一 经济发展与殖民运动 / 168
二 贵族(奴隶主)国家的城邦之普遍形成 / 173
三 国际关系的初起 / 176
四 重要城邦之发展 / 181
五 希腊文艺之兴起 / 198
六 希腊哲学的兴起 / 203
第八章 希腊罗马城邦时代(中)——雅典、斯巴达、罗马
(公元前五〇〇—公元前三六二年) / 212
一 时代性质 / 212
二 波斯战争 / 213
三 波斯大战后之希腊社会经济情况 / 219
四 雅典之盛强与雅典之海上帝国 / 222
五 公元前四〇四年后之国际纷扰 / 232
六 罗马共和国之发展 / 233
七 希腊文学之发展 / 236
八 希腊哲学之发展 / 242
第九章 希腊罗马城邦时代(下)——马其顿之兴起与罗马之开始强大(公元前三六二—公元前三二三年) / 254
一 马其顿 / 255
二 罗马之成为意大利最强国家 / 259
三 城邦时代政治社会发展总论 / 264
四 希腊文学之始衰 / 266
五 城邦没落中之哲学 / 269
......
第一章 总论——中国与世界
一、世界史的分期及其意义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按其生产方式的不同,亦即社会性质的不同来划分其各个历史阶段,则有五个不同历史阶段,即氏族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但世界史的分期却不能完全按照社会发展史的五个阶段来划分,因为学习历史除了应具有这种科学的社会阶段的观念外,同时还需要具有严格的时代与年代观念,否则就不可能清楚理解历史上所发生的重要事变的内在联系及其前因后果。如就某一个个别的地区和民族的历史分期来说,则应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依其标志着生产方式发生根本变革的重大历史事件所发生的年代来分期。但世界史要讲授世界上所有地区和所有民族的历史,而这些地区和这些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不是平衡的,它们并不是在同一个时间内发生同样性质的社会根本变革的。所以世界史的分期只能参照社会发展的五个阶段而实际上则严格地按照年代划分成下列五个时期:
(一)氏族社会(公元前三〇〇〇年以前)。这个时期是人对自然进行斗争的时期,也就是阶级出现以前的氏族社会时期。不过,在某些条件具备,发展较快的地区在公元前三〇〇〇年以前已开始出现了阶级,有了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逐渐出现了国家。
(二)上古(公元前三〇〇〇年至公元五六世纪间)。在这个时期中,世界上几个历史发展较快、文明发生较早的地区都已进入了奴隶社会。阶级斗争主要是奴隶主与奴隶的斗争。但这些地区之转入封建社会,在时间上则有早迟之不同,其中以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最早,而罗马最晚。不过到公元五六世纪间,世界上各主要地区都已先后进入了封建社会。
(三)中古(公元五六世纪间至十七世纪)。在此时期中,世界上各重要地区都已进入了封建社会,但很多落后地区仍停留在氏族社会阶段。
(四)近代(公元一六四〇年至一九一八年)。近代的特征是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统治与支配。但这并不是说,在此时期中所有的地区都能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有的地区最早发生了资本主义,然后依照资本主义的规律向全世界进行扩张。资本主义扩张对世界各地区所引起的结果不外两个:一个是有些地区受到资本主义影响后,结合自己的社会条件也成长了资本主义;一个是有些地区在资本主义侵入时,其内部产生资本主义的条件还不够成熟或还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的条件,因而一部或全部受到了外来资本的控制和支配,沦为半殖民地或殖民地。所以这个历史时期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某一个地区中开始取得支配地位开始的。其标志是某一个地区中资产阶级革命的完全胜利。资产阶级革命首先在西欧特别是在英国最早取得了胜利,故今日乃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一六四〇年作为近代史的开端。近代史终结于一九一八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因为就在这次世界大战末尾爆发了宣告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统治结束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五)现代(自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至现在)。这是如日初升的社会主义与日趋没落的资本主义二者之间的斗争的时期。总的趋势是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并将取得最后胜利,资本主义在世界各地区统治的削弱与走向最后灭亡。在这个时期中说明上述问题的两个重要标志就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与中国革命的胜利。
二、世界上的人种和语言
人种不能决定甚至也不能影响历史的发展。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历史发展的快慢,是与形成这个民族及组成这个国家的人种的血统无关的。任何一种人种都没有被赋予较其他人种更能创造历史和文明的先天优越性。同样地,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的落后,其中也没有人种差别上的原因。但人种却是人类历史的一个必需的表现形式,因为历史是以“人”的活动为主体的,所以必须知道在历史发展的长期过程中曾有多少种族在活动,然后才能对世界历史有一个具体的概念。而某一个独特地区的历史过程又是通过这个地区中所居住的种族表现出来的,因此每个国家的历史除了社会性质的科学内容具有其一致性外,在其形式上还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貌。所以要想具体了解世界上每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不能不先弄清楚它的人种的来源和系统。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参照系”。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碎片化的短期新闻和潮流所裹挟。而阅读这样一部纵深感极强的古代史著作,就像是给自己安装了一个稳定历史参照物的陀螺仪。它让我明白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并非直线加速,而是充满了循环、停滞与爆发。作者对古代世界文明的比较分析,尤其是在谈及农业技术进步如何催生了社会复杂性的那一章,让我对当代社会结构产生了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认识。读完后,我不再仅仅是记忆了某个王朝的起落时间点,而是开始理解驱动这些起落背后的深层力量。这是一种从“知道历史”到“理解历史”的飞跃,是任何肤浅的快餐式阅读都无法给予的精神财富。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作者在选取和组织史料方面的独到眼光。他似乎有一种天赋,能从浩如烟海的古代记录中,精准地挑出那些能揭示时代精神内核的“关键片段”。例如,他对古代法律条文的解读,不是简单地翻译内容,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律法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阶层矛盾和权力结构。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让这本书的论述层次远远高于一般的大众历史读物。书中的章节过渡处理得极其自然流畅,仿佛历史的洪流一泻千里,但你又能在关键的转折点清晰地感受到作者设下的逻辑标记。这种高超的叙事结构把控能力,让我在阅读时几乎没有产生任何“信息过载”的疲惫感,每一次翻页都带着一种探索新大陆的兴奋感。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是令人叹服,那种行云流水的叙述,简直就像是在听一场精彩绝伦的口述历史讲座。作者对史料的驾驭能力非同一般,他总能用最精炼、最富画面感的语言,将那些遥远而复杂的古代政治变迁、文化冲突描摹得栩栩如生。比如,在描述某个失落帝国覆灭的场景时,他没有使用过多华丽的辞藻,而是通过对几个关键人物命运的交叉描写,将那个时代的悲剧感渲染到了极致,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而且,书中对不同文明间相互影响的分析,也极其深刻。他清晰地指出了贸易路线、宗教传播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了地域间的文化基因,这种跨文明的宏观视角,是很多单纯聚焦于某一特定时空的历史著作所不具备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论断,感觉自己的历史观正在被悄然重塑。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最难能可贵的是,它在保持专业深度的同时,竟然做到了如此高的可读性。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晦涩难懂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解读,转化成普通读者也能理解的生动故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历史事件时所采取的立场——他很少给出绝对的“是”或“否”,而是耐心地展示所有主要的学术观点,引导读者自己去权衡利弊,去形成自己的判断。这非常符合现代史学研究的精神。书中穿插的一些手绘地图和文物线描图,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们精准地标示了地理信息和考古出土地点,极大地帮助了我们这些空间想象力相对薄弱的读者去定位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背景。这套资料的搭配,显示出编纂者对提升读者体验的极致追求,让人感到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套完整而系统的学习工具。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淡雅的墨蓝色,配上烫金的书名,显得既古典又大气。初次翻阅时,那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而细腻,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这是一部用心制作的实体书。作者在引言部分的叙述方式十分引人入胜,他并没有直接跳入枯燥的历史事件罗列,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历史图景。尤其是对早期文明起源的探讨,他摒弃了许多陈旧的定论,提出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让人不禁思考,我们从小学习的历史知识,是否真的那么全面和准确。全书的排版也很人性化,行距和字号都经过了精心的考量,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这样的细节处理,无疑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和专注度。整体来看,光是这本书的外在和初步体验,就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对一本学术著作的预期。
评分雷海宗文集推荐购买,这套文集不错~
评分我让西西弗留在山下,让世人永远看得见他的负荷!然而西西弗却以否认诸神和推举岩石这一至高无上的忠诚来诲人警世。他也判定一切皆善。他觉得这个从此没有主子的世界既非不毛之地,亦非微不足道。那岩石的每个细粒,那黑暗笼罩搭讪每道矿物的光芒,都成了他一人世界的组成部分。攀登山顶的奋斗本身足以充实一颗人心。应当想象西西弗是幸福的。
评分雷先生对于中国史和世界史的整体把握,要不失为20世纪我国史学领域中不容忽视的一家之言。
评分还没有看过。。。。。。
评分不错不错,活动时买的还不错
评分好的好的好的
评分这一套书非常好,我非常喜欢,下一次一定再来京东买书。
评分作为中国第一个具有全球史观和文化形态史观的史学大师,雷海宗开辟了以世界眼光研究中国文化的新视角,形成了重宏观重思辨、系统而独具特色的史学观点,开创了“中国文化独具二周”为核心的文化形态史观、以“改造无兵的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再造论和部民社会等开创性的史学观点。雷海宗的史学成就推动了现代中国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世界史研究的发展、开创了中国传统考据史学与“文化形态史观”相结合的新纪元。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