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德国史

地图上的德国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孟钟捷,霍仁龙 著
图书标签:
  • 德国史
  • 欧洲史
  • 地图
  • 历史地理
  • 文化史
  • 社会史
  • 政治史
  • 德国文化
  • 历史研究
  • 西方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0664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990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1
套装数量:4
字数:9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地图爱好者、历史爱好者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继畅销图书《世界历史文库》之后又一套创新历史丛书《地图说史》四卷!!!
  ——“看懂地图 直观历史”
  ——学会看懂地图,学会绘制地图,才能更直观、更简明地读懂历史!

  01 地图上的德国史
  02 地图上的法国史
  03 地图上的美国史
  04 地图上的古希腊史
  地图具有直观简明表现时间和空间的特点,能弥补文字之不足,增强学术作品的洞察力和影响力,在国外历史学界一向得到广泛应用。而在国外学术出版领域,历史地图集类著作是相当成熟的一个种类,如我国读者较为熟知的《泰晤士历史地图集》和《钱伯斯历史地图集》,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作,其他地图加文字的通俗历史地图集著作也相当常见,国内亦有所引进。
  但反观地图和历史地图集在我国本土的应用发展状况,不能不说存在着相当大的缺憾,“图说”作品虽多,“地图说”作品却很少,尤其是在世界史研究领域,可算是极为罕见,这样的空白状况,与世界史一级学科的地位不甚符合,不利于国内研究界与国际研究界的接轨。
  本套“地图说史”丛书正抓住了这样一个空白点,力图将丰富的地图与简明的说明文字结合起来,尝试以文图对应的方式来叙述某段历史的来龙去脉,颇具创新意义。
  本丛书依托华师大历史系并借助其他教学研究机构的力量,丛书集结了一批对这个研究方向和教育出版领域感兴趣的中青年学者,并根据他们各自的研究方向,确定先期推出四个品种:《地图上的美国史》、《地图上的德国史》、《地图上的古希腊史》和《地图上的法国史》。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建立于1951年,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在世界史领域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学术传统和教学风格,并建立了从本科到博士后、包括继续教育的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其学术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内同类系科中均位于前列,有些研究方向进入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其中国际冷战史、美国史、非洲史、德国史、法国史、苏俄史等领域均有不俗的实力。
  
  

内容简介

  

  《地图上的德国史》一书以六十多幅原创绘制地图加简短说明文字的形式,文图对应地讲述了德国从古至今的历史。
  ——古代日耳曼人与罗马人的攻防战
  ——神圣罗马帝国的兴衰
  ——哈布斯堡家族的扩张
  ——马丁·路德的生平轨迹
  ——普鲁士的崛起历程
  ——俾斯麦的精妙外交体系
  ——两次世界大战的蛛丝马迹
  ……
  德国历史上种种风云际会,将在地图和文字的交融中,得到直观、
  简明的呈现,便于随时快速查阅,简明扼要理解。
  
  
  

作者简介

  华师大历史系的最新经典著作,本丛书依托华师大历史系并借助其他教学研究机构的力量,丛书集结了一批对这个研究方向和教育出版领域感兴趣的中青年学者,并根据他们各自的研究方向,确定先期推出四个品种:《地图上的美国史》、《地图上的德国史》、《地图上的古希腊史》和《地图上的法国史》。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建立于1951年,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在世界史领域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学术传统和教学风格,并建立了从本科到博士后、包括继续教育的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其学术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内同类系科中均位于前列,有些研究方向进入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其中国际冷战史、美国史、非洲史、德国史、法国史、苏俄史等领域均有不俗的实力。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从历史学诞生至今,文字表述一直是传递历史知识的主要的方式。大多数的史学著作都以文字为主或者只有文字。不过,文字表达也有很大的缺陷。正如地理学家阿尔夫雷德·赫特纳所言,文字很难表达复杂的空间关系,“文字先后衔接缓慢,割裂了并存的情况,人们很难把文字转变为感官的直觉,而后者对于理解空间情况是必不可少的。”历史地理学家B·H·塔基谢夫也指出:对于历史上各种各样的事件和事件发生的时间,尽管历史学家们从字面上给我们作了明确的介绍,“但是事件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或者什么条件下发生,这些问题只有地理学和已编绘的地图能给我们说得一清二楚。”
  在批判传统史学著述方式的基础上,一些历史学家与地理学家合作,参与建立了历史地理学这一跨学科的研究门类,而他们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编著历史地图集(historical Atlas)。
  综观历史地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主要局限在中国史研究领域,而在世界史研究领域或面向学校和公众的历史教学领域,相关应用极少,编著出版的历史地图集类作品更是凤毛麟角,张芝联先生主持编著的《世界历史地图集》之后,鲜有响应者。国内目前市面上可见的相关出版物,几乎全为引进著作。此一缺失,实为研究和出版领域上的一个缺憾。
  而从教育普及的角度而言,地图虽有提示空间概念、直观展现历史的优势,但过于专业复杂的地图编制,或者缺乏足够文字说明的地图编制,都容易给读者,特别是非专业研究读者造成不便。因为地图很难表达历史事件的背景、细节、结果、影响、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更不可能承载抽象的思想或理论。而这些内容对于了解历史事件又是非常必要的。
  “地图说史”丛书显然意在回应上述两方面的问题,丛书的宗旨定为“看懂地图直观历史”,一方面尝试填补世界历史领域历史地理研究方面的学术空白,起抛砖引玉之功用;另一方面,希望推动世界历史初学者、入门者一开始就形成阅读使用地图的习惯,因此这套丛书定位在初高中及以上程度读者的普及读物。
  纵观四个单本《地图上的美国史》、《地图上的德国史》、《地图上的古希腊史》和《地图上的法国史》,每个单本包含60-80幅简明易懂的矢量示意地图,每幅地图对应千字左右的简短说明文字,按照时间序列排列,概述某段历史。每幅地图均全面放置,方便复制转用。丛书自2011年就策划启动,撰稿修图历时三年,至2014年才告完成。
  虽然客观地说,囿于先例缺乏等多方面原因,各个品种必定存在纰漏之处,但作为世界史历史地理研究和教育普及方面的试水之作,这套丛书确实具有鲜明的原创性和前沿性,对激发学界和广大读者关注这一领域,推动相关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建设,相当有意义。一位阅读过这四本书初稿的资深出版人是这样评论的:“丛书力图将地图与简明的说明文字结合起来,尝试以文图对应的方式来叙述某段历史的来龙去脉,定位独特。强调图示的作用,将历史的纷繁复杂对应于地图的坐标点,尤其是选择地图,标注中文地名,不是一件容易事。它将改变读者一手历史书,一手地图册对照的阅读方法。”——对本丛书以及它希望开拓的“地图说史”路径,肯定与期待之意毋庸置疑。
  ——欧阳敏
  

目录

第一章部落时代
1."蛮族"世界
2. 攻防之间
3. 天赐良机

第二章立国肇始
4. 逐鹿中原
5. 脱颖而出
6. 画野分疆
7. 破蛹化蝶

第三章帝国荣光
8. 承续皇统
9. 双皇相斗
10. 邦国分立
11. 东部新贵
12. 域外之地
13. 自由之风
14. 文化遗踪

第四章宗教改革
15. 风暴前夜
16. 路德其人
……























精彩书摘

  11.东部新贵
  虽然是受诸侯掣肘的皇帝,但这个皇位毕竟还是有相当含金量的(当时在西欧只有一个皇帝!),值得争来光耀一下门庭的。而自《金玺诏书》颁布后,有一个家族令人惊讶地占据皇位(1438-1740、1742-1806)长达近400年之久。这就是哈布斯堡家族(Habsburger)。
  图3.4显示了这个家族的扩张史。从帝国的版图来看,它的扩张路径基本上沿着南部和东部的边界线前进。它最早发源于今天瑞士北部的哈布斯堡,只是一个伯爵领地,随后逐步向莱茵河西岸地区扩展。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出现过一位德意志国王(未加冕为皇帝)——鲁道夫一世(RudolfI.)。在他的主导下,哈布斯堡家族开始把经营重心放在帝国的东部。如图3.4所示,在1282-1400年间,它占领了施蒂里亚、上奥地利、奥地利和下奥地利,成为奥地利公国的公爵。此外,哈布斯堡家族还通过各州方式获得了蒂罗尔、卡林提亚、卡尼奥拉、的里雅斯克。
  但是,荣升为奥地利大公,在当时也不是什么特别了不起的事情,因为在此之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奥地利在帝国政治生活中并没有扮演重要角色。它曾是奥托一世建立的东方边戍侯国(见图3.2),最初名为“Ostarr?chi”。意思是“东部地带”,后来才演化为“?sterreich”,即“奥地利”。到12世纪中叶,它才升格为公国。
  不过,奥地利却有一个“镇国利器”,就是它的地理位置。它是帝国同东南欧(尤其是拜占庭帝国)之间进行经贸往来的必由商道,有着收买路钱的绝佳资本。据载,1192年,一位英国国王取道回国时,被强行滞留在奥地利,最后支付了15万马克(相当于当时英国年收入的2-3倍)的赎金才获自由。巨额收入有助于奥地利首府维也纳开展大规模的市政建设。美轮美奂的建筑又吸引着大量文学家们驻足此地。早期德意志文学的代表之作《尼伯龙人之歌》就是在奥地利完成的。
  哈布斯堡家族成为奥地利的新统治者后,经济与文化上的优势仍然未能及时转换为政治砝码。最初,它在争夺皇位的斗争败下阵来。帝国的既得利益者也不把这个东部新贵放在眼中,以至于《金玺诏书》将它排斥在选侯名单之外。
  然而时隔不久,选侯们发现,哈布斯堡家族却是皇位的最佳人选。它地处帝国边陲,担负抵御外族入侵的重责。它对改变既有的政治格局并无兴趣,而愿意成为德意志势力渗入波西米亚王国、摩拉维亚公国和匈牙利王国的排头兵。由此,未来的皇帝既能保障帝国的安全,又无威胁邦国权力的野心。
  于是,从15世纪中叶起,哈布斯堡家族登上了帝国的最高点。在长达400年的时间里,它几乎把选举制又重新恢复到世袭制,奥地利国王通常总会毫无障碍地被选举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世界万物皆臣属于奥地利”(AEIOU)这句格言说明了这个东部新贵已经成为普世帝国梦想的继承者。
  52.战争狂人
  “希特勒就是战争!”1932年总统大选时,左翼政党便打出了这个标语。这倒不是他们未卜先知,而是希特勒从来都不掩饰他那赤裸裸的战争观。他在《我的奋斗》中反复论证过“强者驱逐弱者”的权利,并叫嚣,“任何人要是胆敢对我们的行动加以阻挠,我们就要把他撕成碎片”,“德国的不幸必须以钢铁来打碎”。
  在希特勒眼中,德国的战争目标不仅仅是恢复1914年前的旧版图,因为“1919年的国界对德意志民族的将来没有任何意义”。相反,战争是为了给“优秀的”雅利安人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
  那么如何夺取“生存空间”呢?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曾做过初步设想:“我们要从600年前祖先停止的地方下手。我们要停止日耳曼人老是在欧洲南进和西进的脚步,而把目光转向东方国家”。换言之,苏联是德国的最大敌人。但是在1933-1939年的欧洲格局变动中,希特勒逐步调整了自己的想法。1937年11月,希特勒在内部高层会议上陈述了自己的战争方案,会议内容由他的副官霍斯巴赫(FriedrichHo?bach,1894-1980)整理,史称“霍斯巴赫备忘录”。这个方案是“先大陆、后海洋”的三步走方针:首先建立一个囊括中欧的“大德意志”,主要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和波兰走廊;其次打败法国,消灭苏联,成为欧陆霸主;最后向海洋发展,战胜英、美,称霸全球。
  1939年前,纳粹德国已建成了一个“大德意志国”。二战爆发后,希特勒便沿着既定路线,开始了他的“狂人征途”。如图10.3所示,德国的战略进攻大致同“霍斯巴赫备忘录”相似: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仅用27天时间攻陷华沙,并与苏联瓜分波兰。为确保铁矿石的运输线,1940年4月,德军北上,占领挪威与丹麦。1个月后,西线战场陷入战火中,荷比两国投降,法国仅抵抗了半个月便把巴黎拱手相让,维希政府在法国南部建立傀儡政权。7月,德国空军开始空袭英国,“不列颠空战”拉开帷幕。1941年2月,德军会同意军准备渡海,前往北非。4月,德军南下,攻占巴尔干地区。6月,代号为“巴巴罗萨”的侵苏计划启动,分三路扑向莫斯科。4个月后,德军在莫斯科城外与苏军展开阵地战。12月,日本突袭珍珠港后,德国向美国宣战。
  纵观二战前期的这些战役,德军取胜的重要砝码在于成功运用了“闪击战”的战术。所谓“闪击战”,简言之,便是在强大的空军支援下,集中机动性最强的装甲兵团,用突袭的方式,分割并围歼敌军集团,并向敌纵快速推进。它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一战前“施利芬计划”所强调的速战速决的特点,同时也巧妙运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武器技术。
  但是,德国在二战初期的一系列行动并非毫无问题。如图10.3所示,1940年计划中,借道西班牙攻入北非的行动最终搁浅。1940年6月,在围追英法联军时,希特勒出人意料地停止进军,让33.8万联军在敦刻尔克成功撤退到不列颠岛上。此后,长达近一年的不列颠空战既无法让德军登陆,甚至根本没有让德军取得制空权。“巴巴罗萨”计划虽取得了突袭效果,苏联甚至已经丢失了三分之一的领土,但苏联广袤无边的战场和后续作战的能力仍然出乎希特勒的意料。1942年初,希特勒并没有迎来这场世界大战的最后胜利。相反,转折正在出现。
  ……






前言/序言

  看懂地图 直观历史
  从历史学诞生至今,文字表述一直是传递历史知识的最主要的方式。大多数的史学著作都以文字为主或者只有文字。不过,文字表达也有很大的缺陷。正如地理学家阿尔夫雷德·赫特纳所言,文字很难表达复杂的空间关系,“文字先后衔接缓慢,割裂了并存的情况,人们很难把文字转变为感官的直觉,而后者对于理解空间情况是必不可少的。” 历史地理学家B·H·塔基谢夫也指出:对于历史上各种各样的事件和事件发生的时间,尽管历史学家们从字面上给我们作了明确的介绍,“但是事件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或者什么条件下发生,这些问题只有地理学和已编绘的地图能给我们说得一清二楚。”
  在批判传统史学著述方式的基础上,一些历史学家与地理学家合作,参与建立了历史地理学这一跨学科的研究门类,而他们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编著历史地图集(historical Atlas)。
  综观历史地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主要局限在中国史研究领域,而在世界史研究领域或面向学校和公众的历史教学领域,相关应用极少,编著出版的历史地图集类作品更是凤毛麟角,张芝联先生主持编著的《世界历史地图集》之后,鲜有响应者。国内目前市面上可见的相关出版物,几乎全为引进著作。此一缺失,实为研究和出版领域上的一个缺憾。
  而从教育普及的角度而言,地图虽有提示空间概念、直观展现历史的优势,但过于专业复杂的地图编制,或者缺乏足够文字说明的地图编制,都容易给读者,特别是非专业研究读者造成不便。因为地图很难表达历史事件的背景、细节、结果、影响、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更不可能承载抽象的思想或理论。而这些内容对于了解历史事件又是非常必要的。
  “地图说史”丛书显然意在回应上述两方面的问题,丛书的宗旨定为“看懂地图 直观历史”,一方面尝试填补世界历史领域历史地理研究方面的学术空白,起抛砖引玉之功用;另一方面,希望推动世界历史初学者、入门者一开始就形成阅读使用地图的习惯,因此这套丛书定位在初高中及以上程度读者的普及读物。
  纵观四个单本《地图上的美国史》、《地图上的德国史》、《地图上的古希腊史》和《地图上的法国史》,每个单本包含60-80幅简明易懂的矢量示意地图,每幅地图对应千字左右的简短说明文字,按照时间序列排列,概述某段历史。每幅地图均全面放置,方便复制转用。据说,丛书自2011年就策划启动,撰稿修图历时三年,至2014年才告完成。
  虽然客观地说,囿于先例缺乏等多方面原因,各个品种必定存在纰漏之处,但作为世界史历史地理研究和教育普及方面的试水之作,这套丛书确实具有鲜明的原创性和前沿性,对激发学界和广大读者关注这一领域,推动相关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建设,相当有意义。一位阅读过这四本书初稿的资深出版人是这样评论的:“丛书力图将地图与简明的说明文字结合起来,尝试以文图对应的方式来叙述某段历史的来龙去脉,定位独特。强调图示的作用,将历史的纷繁复杂对应于地图的坐标点,尤其是选择地图,标注中文地名,不是一件容易事。它将改变读者一手历史书,一手地图册对照的阅读方法。”——对本丛书以及它希望开拓的“地图说史”路径,肯定与期待之意毋庸置疑。



好的,这是为您创作的一部名为《地图上的德国史》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展现出历史的深度与广度,同时避免任何生硬或公式化的痕迹。 --- 图书简介:《地图上的德国史》 探寻德意志的地理脉络与文明变迁 这部鸿篇巨制,并非一部传统的政治史或编年史,而是以地理空间为经线,以时间变迁为纬线,绘制出一部波澜壮阔、细节入微的德意志民族演进图景。我们相信,理解一个民族的命运,必须站在其土地之上,跟随河流的走向,穿越山脉的阻隔,感知边界的消长。 《地图上的德国史》将读者带离枯燥的文本堆砌,通过对一系列关键历史地图的深度解读与重构,揭示德意志如何在欧洲大陆的心脏地带,历经分裂、融合、冲突与重建,最终塑造成今日之模样。全书以“图”为核心驱动力,每一章都围绕一张或一组关键地图展开,这些地图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载体,更是解读历史逻辑的钥匙。 --- 第一部分:蛮荒与秩序的交错 (公元前 1 世纪 – 9 世纪) 本部分聚焦于“日耳曼尼亚”的形成。我们首先从古罗马的《斯特拉波地理学》和凯撒的记录出发,探究莱茵河与多瑙河的“长城”如何界定了一个尚不存在的统一概念。 重点地图解读: 1. 凯撒的日耳曼尼亚: 分析罗马人如何首次绘制出莱茵河以东的未知世界。重点讨论地理障碍(如黑森林、波希米亚盆地)对部落迁徙和早期定居模式的影响。我们详细考察了条顿堡森林之战的地理环境,揭示为何萨克森人能保持独立于罗马的文化内核。 2. 法兰克王国的扩张(墨洛温王朝): 追溯克洛维一世的征服路线。此处地图的重点在于展示早期的权力中心是如何从莱茵河下游向东、向南渗透的。尤其要解析“梅林宫廷”的流动性,解释早期王权为何依赖于对关键渡口和森林资源的控制。 3. 查理曼帝国的巅峰: 这张地图是理解未来德意志和法国分歧的基石。我们不仅标注了帝国版图,更细致描绘了行政区划——“边区”与“伯爵领地”的地理职能。通过分析帝国分裂后的凡尔登、墨尔森条约的地理分界线,读者能清晰地看到德意志核心区域(东法兰克)是如何被地理上孤立和固化的。 --- 第二部分:神圣帝国的碎片化与权力博弈 (10 世纪 – 17 世纪) 这是德意志历史中最复杂、地图变化最为繁复的阶段。本部分的核心命题是:一个没有固定首都、没有统一疆域的国家是如何存在的? 重点地图解读: 1. 奥托大帝的加冕之路与意大利雄心: 描绘了神圣罗马帝国早期皇帝如何利用阿尔卑斯山隘口进行权力投射。地图的重点在于展示意大利北部对帝国权力结构的重要性,以及这条“罗马之路”如何成为帝国核心与边缘冲突的焦点。 2. 中世纪城市的兴起与汉萨同盟的“蓝色海洋”: 制作一张详细的汉萨城市贸易网络图。这张图不仅显示了贸易路线,更标示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的资源流向。我们分析了城市自治的地理基础——远离中央集权、靠近水运枢纽的区位优势。 3. 霍亨斯陶芬王朝与德意志东向殖民(Ostsiedlung): 展现德意志人向东扩张的地理前沿。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行政区划图,我们追踪了条顿骑士团的建立、勃兰登堡的崛起,以及萨克森、巴伐利亚等公国边界的固化。 4. 三十年战争的创伤: 剖析 1648 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后的地图。这张地图将显示出德意志近 300 个政治实体的“马赛克”状态。我们特别关注了法国、瑞典等外部势力如何利用德意志内部的地理割裂来削弱哈布斯堡的控制力。 --- 第三部分:从邦国林立到铁血统一 (18 世纪 – 19 世纪) 本阶段的主题是普鲁士的崛起以及德意志的地理重塑。 重点地图解读: 1. “德意志双雄”的竞争空间: 详细对比奥地利和普鲁士在西里西亚、波兰的领土争夺图。普鲁士的“跳棋式”领土分布(如东普鲁士、莱茵兰的飞地)如何塑造了其军事和行政挑战,这是理解普鲁士集权化的关键地理因素。 2. 拿破仑战争与德意志邦联的重构: 分析莱茵邦联的建立如何打破旧有封建体系,以及 1815 年维也纳会议后新设的邦联地图如何人为地平衡大国利益。我们探讨了德意志内部的“南方天主教区”与“北方新教区”在地理上的隔阂。 3. 俾斯麦的统一工程: 这是全书最关键的地图分析之一。通过三场决定性战争(对丹麦、奥地利、法国)后的领土变化图,我们追踪了德意志的“排他性统一”进程。重点分析了阿尔萨斯-洛林割让的地理意义,以及统一后帝国首都柏林在德意志核心地带的战略定位。 --- 第四部分:帝国的荣耀与世纪的创伤 (20 世纪至今) 本部分关注于工业化、世界大战以及德国在现代欧洲的地理定位。 重点地图解读: 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线与凡尔赛条约的“截肢”: 详细展示一战末期德国西部阵线和东线(与俄国)的地理压力。凡尔赛条约导致的领土割让(如波兰走廊、萨尔矿区)在地图上的可视化,直观解释了德国在战后民族情绪中的地理创伤点。 2. 纳粹德国的“生存空间”与东欧扩张: 分析纳粹政权对传统地理概念的颠覆,其对“东方”的迷恋如何体现在其战争地图上。我们对比了帝国版图的巅峰与最终崩溃时的占领范围,揭示了过度扩张的地理悖论。 3. 冷战时期的“地理切片”: 柏林及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对峙地图是理解二战后欧洲的缩影。我们详细考察了柏林墙的精确走向,解析了东西德之间铁丝网与“无人区”的地理形态,以及巴伐利亚与捷克边境的“铁幕”如何切断了数百年来的经济和文化联系。 4. 统一与今日的欧洲中心: 描绘 1990 年后的统一德国版图,分析东西部基础设施的整合挑战。最后,我们将目光投向当代欧洲地图,探讨德国在欧盟框架下,作为欧洲经济和政治核心的地理角色——它如何从一个被包围的“心腹之地”,转变为连接东西欧的“枢纽”。 --- 结语:地理的韧性与未来的边界 《地图上的德国史》旨在向读者证明,历史并非仅仅是君主和英雄的宣言,而是土地、河流、山脉和气候共同书写的史诗。通过对这些历史地理痕迹的细致追溯,读者将领悟到,即便是最剧烈的政治变动,也无法彻底抹去数千年以来,地理环境对德意志民族性格、冲突模式与文化认同所施加的深刻影响。每一次边界的迁移,都是对脚下土地的重新定义。 ---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一:穿越时空的口述史 这本书简直像是一部由最生动的历史亲历者娓娓道来的口述史诗,只不过,这里的“亲历者”是那些古老的石块、残存的城墙,以及在岁月长河中被遗忘的微小细节。我原以为这是一本侧重于宏大叙事和重要战役的编年史,但它带给我的震撼却是对日常生活肌理的细致入微的描摹。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仿佛能让你闻到中世纪集市上烤面包的气味,感受到巴洛克时期宫廷沙龙里弥漫的昂贵香水味。它没有直接堆砌那些枯燥的王朝更迭,而是通过描述一条普通莱茵河畔村庄在不同历史时期生活物资的变迁,来侧面映照出整个德意志地区社会结构的深刻转型。例如,对十五世纪手工业行会制度的详尽解析,远比教科书上关于“神圣罗马帝国衰落”的论述来得更具画面感和冲击力。这种叙事方式,让人完全沉浸其中,忘记了自己是在“阅读”历史,更像是透过一个精心修复的望远镜,亲眼目睹了数百年间的细微光影变化。那种对“人”在历史洪流中如何挣扎、适应与演进的关注,是这本书最让我心动的亮点。

评分

评价二:思想的迷宫与哲学的回响 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这并非一部关于地理或政治的线性叙事,而更像是一次对德意志民族精神内核的深度哲学探秘。作者显然对康德、黑格尔等思想巨匠的著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并巧妙地将这些抽象的哲学思辨,穿插进对具体历史事件的探讨之中。它挑战了许多关于“德国性”的刻板印象,没有简单地将统一塑造成一个必然的结局,而是着力展现了在漫长的分裂状态下,文化认同是如何在多元的碎片中艰难成型的。书中对宗教改革时期,尤其是路德思想如何渗透到普通德意志农民的日常语言和道德观中的论述,精妙绝伦。那段文字,让我开始重新思考,一个民族的“统一”究竟是基于共同的边界,还是基于共同的、潜意识的思维框架?这种深层次的内省,使得本书超越了一般历史读物的范畴,更像是一本引导我们理解西方现代性是如何在特殊文化土壤中孕育出来的思想指南。

评分

评价三:结构上的创新与文学性的张力 这本书的结构处理方式,简直是历史写作领域的一次大胆实验,完全颠覆了我对严肃历史著作的刻板印象。它没有采用传统的“前言-主体-结论”的稳固框架,而是采用了一种高度碎片化、如同拼图般的叙事手法。每个章节的切换都带着一种强烈的跳跃感,时而聚焦于某个王室的联姻文书细节,时而又瞬间拉升到俾斯麦时代的国家机器构建,两者之间看似没有直接的逻辑桥梁,却在读者的脑海中形成了某种奇异的共振。这种非线性的结构,恰恰模拟了历史本身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作者似乎刻意避免给予读者一个“全知视角”的安慰,而是强迫我们像考古学家一样,从不同的时代遗址中挖掘碎片,然后自行去构建那个连贯的整体。这种阅读体验既充满挑战性,又带来了极大的智力上的满足感,仿佛在解开一个环环相扣的古典谜题。

评分

评价四:对细节的偏执与地图的缺席 我必须承认,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曾包含着对精美彩图和详尽地缘政治地图的渴望。然而,这本书的“地图”似乎只存在于文字的描述之中,是作者用心灵的笔墨勾勒出的精神疆域,而非地理疆界。作者对于某些微不足道的历史物证的偏执式关注,令人印象深刻。例如,关于某个特定时期汉萨同盟商船上所使用的帆布材料、以及不同港口对此类材料的税收政策的对比分析,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这种对“边角料”的执着挖掘,反而揭示了隐藏在宏大历史叙事之下的经济驱动力和实际操作的艰辛。它告诉我,历史不是由伟人决定的,而是由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贸易往来、技术限制和地方性法规共同编织而成的。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一个布满灰尘的档案室里,小心翼翼地翻阅那些几乎被世人遗忘的贸易清单和海关记录,充满了发现的惊喜。

评分

评价五:批判性的审视与多重视角的交织 这本书最可贵之处,在于其极其强大的批判性视角,它对主流叙事保持着一种近乎苛刻的警惕。作者绝不满足于歌颂任何一个统一或崛起的阶段,而是始终将目光投向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或压制的群体声音。书中花了大量篇幅去探讨普鲁士的军事化扩张对南方文化圈和天主教社群造成的深远文化创伤,以及这种“自上而下”的统一模式,如何在精神层面对后续的社会矛盾埋下了伏笔。这种“反对英雄史观”的立场,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思辨的张力。它不是在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在不断地提出质疑: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德国”,究竟是在哪一个关键的历史路口,以何种代价,排除了哪些可能性才得以形成的?这种对历史解释权的反思,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般的知识普及,成为了一部引人深思的学术对话录。

评分

——欧阳敏

评分

《国史讲话》,一套三册,分《上古》、《春秋》、《宋蒙三百年》,为史学家顾颉刚先生任职于大学时期的讲义,顾颉刚先生其人,借其弟子黄现璠的话以侧面地对先生有个认识:“解放前,日本学者,特别是名牌大学如东京、京都、帝大教授,都看不起中国学者,惟对顾颉刚和陈垣先生,则推崇备至。”于此,已不需要再搬出顾先生的诸多名号,但从这本书的角度去认识,先生是一位了不起的历史学家。

评分

经常购买一直都很喜欢,送货也很快。

评分

为凑单买的。看起来不费劲,但地图比较简单,内容也不深入,更像是一本入门德国历史读物,讲故事的样子,给小孩子读不错。

评分

童先生在书中自述讲义材料征引于《春秋》、《左传》,参用《国语》和《史记》,辅彝器铭文补正文籍的缺误。彝器为古时青铜器之通称,亦名为“尊彝”,铭文为器皿上之文字,记述因何功业而得制作器皿以记其功德。相对于朝代变更后人为主观地改变史书记录,这种被长埋于地下不易被篡改的记述方式,历史才得以在时代迁流中保全真相,而此处用心于顾先生与其学生童书业在治学上的严谨可见一斑。

评分

很好的学术精品阅读收藏都很适宜,赞一个

评分

31.关税同盟

评分

正版图书,质量上乘,满意!

评分

27.帝国解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