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实录

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实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荣宏君 著
图书标签:
  • 文物
  • 收藏
  • 王世襄
  • 古玩
  • 鉴赏
  • 文化
  • 历史
  • 艺术
  • 回忆录
  • 中国传统工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33873
版次:1
商品编码:10370976
包装:平装
开本:20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957年一场人生风雨,原在栖凤楼的房子不能再住了,便有幸和王世襄结邻而居二十多年。那时世襄荃猷伉俪的俪松居在北屋,老家人还在,琴书椅案,收拾得清洁优雅,只有主人不修边幅,大布之衣有时束一条蓝腰带,怀里唧唧有声,乃是大褂里笼中的秋虫鸣唱。那时还没有暖气这玩意儿,冬天架烟囱,生蜂窝煤炉子,老家人不在后,都是俪松居主人的长期劳作,这在世襄是不在话下的。王世襄的一部老脚踏车,后座加一块木板,老先生能够一天来回四五次,把他心爱的明式家具、紫檀交椅、唐雕菩萨坐像这些稀世文物,沉重地、小心翼翼地捆在车后,自己骑着送到照相馆拍照,使旁观者感到险象环生。

内容简介

王世襄,1914年生于北京,祖籍福州闽侯,号畅庵,堂号俪松居。著名学者、收藏大家、文物鉴定家、明式家具研究界泰斗。曾任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全国政协第六、第七届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著有《髹饰录解说》《明式家具珍赏》《明式家具研究》《清代匠作则例汇编佛作·门神作》《锦灰堆》(七卷)《中国古代音乐书目》《中国画论研究》《竹刻艺术》《中国美术全集·漆器》《北京鸽哨》《蟋蟀谱集成》《说葫芦》《明代鸽经清官鸽谱》等三十余部专著。

作者简介

荣宏君,青年画家1973年出生于山东曹县。幼喜翰墨,性近文史,少年负笈京华。师从著名学者、文博大家史树青先生,习读书鉴赏之学。后有缘得识国画大家关山月先生,遂确定水墨之道。曾数次随老师于志学先生赴青藏高原,人新疆大漠,访敖鲁古雅,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渐悟为人从艺之艰辛。美术史治学则得益于著名美术评论家张晓凌先生。三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求学的经历,规范了学术方法,进一步理解了刘炳森先生所弘扬的艺术之道,德行为先,赤子登巅,竖子登肩的道理。 有美术史论多篇散见于报刊杂志,并出版画集《荣宏君梅花扇面精品》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6《丹青典藏·荣宏君》卷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8《世纪恩怨:徐悲鸿与刘海粟》北京同心出版社2009《史树青文物鉴定方法》即将推出。 现任全国青联委员、中央企业青联特邀委员、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文化部青联特邀委员、北京朔源文物鉴定中心主任。

内页插图

目录

烟云小记(代序)
民族文化的注解者(自序)
引子
第一章 名门世家
家族显赫
第二章 风雨人生
南下受挫
中国营造学社
为国索宝
出使日美
第三章 悲情岁月
华北革命大学学习
王世襄与故宫博物院
笔耕不辍
闭门治学
抄家
第四章 王世襄“文革”抄家档案
附录
参考期刊、专著、文献一览
王世襄大事记
后记
赘言

前言/序言

在线试读

《烟云俪松居: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实录》 作品相关

烟云俪松居: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实录》……王世襄“文革”抄家档案首都披露……世襄先生逝世一周年……


敦煌石窟艺术的千年回响:一部跨越时空的文化史诗 本书并非聚焦于近现代文物的流转,而是将读者的目光投向一个更为古老、更为深邃的文化宝库——敦煌。它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细腻的考古学视角,深入剖析了敦煌莫高窟的艺术成就、历史变迁及其在全球文化图景中的独特地位。 第一部分:丝路上的艺术熔炉——敦煌的兴起与辉煌 本书开篇即描绘了敦煌,这座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枢纽,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佛教艺术东传的起点和集大成之地。从公元四世纪初石窟的初创,到唐宋时期的鼎盛,敦煌的壁画和彩塑,宛如一部用色彩和泥土写就的百科全书,记录了古代社会、宗教、服饰、建筑乃至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详细探讨了早期洞窟的犍陀罗、笈多艺术影响的痕迹,以及如何在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独具的“敦煌风格”。书中通过对莫高窟158窟(涅槃窟)的隋代大像、275窟(说法图)的飞天,以及榆林窟、安西榆林窟等周边石窟群的精湛个案分析,阐释了不同历史时期艺术风格的演变脉络。例如,初唐壁画的雄浑饱满,中唐(盛唐)的雍容华贵,以及晚唐五代时期的精细写实,每一种风格的转换,都对应着中原王朝的政治气候与宗教信仰的起伏。 第二部分:经变世界的构建——图像叙事与宗教哲学 敦煌艺术的核心魅力在于其无与伦比的叙事能力。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佛教“经变画”的图像学研究。经变画,即将深奥的佛经义理,转化为生动、情节性极强的视觉故事。 我们系统梳理了《法华经变》、《涅槃经变》、《维摩诘经变》以及“九世佛”等重要题材的构图规律、人物造型特点和象征意义。不同于纯粹的宗教说教,敦煌的经变画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它融合了世俗生活的场景——农耕、宴饮、狩猎、战争,使得原本高居殿堂的佛教教义,得以“入世化”,被寻常百姓所理解和接受。书中对飞天形象的演变尤为深入,从初唐的“飘带飞扬”,到盛唐的“体态丰腴”,再到宋代的“轻盈曼妙”,飞天不再是单一的神祇形象,而是中华审美趣味的载体。 第三部分:石窟的危机与流散的文明——二十世纪的考古发现与保护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时间轴推进至二十世纪初,转入对敦煌文书与文物“流散”历史的探讨,但视角完全集中于这些文化遗产的考古发现过程、文献整理及其学术价值的重估,而非文物本身的买卖流转。 我们详细记述了王圆箓道士的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西方探险家——斯坦因、伯希和、奥登贝克等人的科考活动。书中客观梳理了他们如何系统地对藏经洞(第17窟)进行编号、记录和搬运,这些行动在当时既是保护的尝试,也带来了巨大的争议。重点放在了这些文书和绢画被带到世界各地博物馆后,引发的国际汉学研究热潮,特别是对早期民族志、中古历史、民间信仰和中外交通史研究的革命性影响。 我们专门设立章节,探讨了二十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学者如常书鸿、段文杰等前辈,在艰苦条件下,对莫高窟本体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包括对壁画病害的科学监测、彩塑的修复技术,以及现代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应用,旨在展现中国对本土文化遗产的继承与重建的决心。 第四部分:跨学科视野下的敦煌重构 最后,本书试图超越单纯的艺术史或宗教史范畴,展现敦煌研究的前沿成果。我们引入了材料科学、遥感技术和基因测序等现代工具,来分析敦煌的颜料来源、建筑结构应力,以及石窟群所处的生态环境变迁。例如,通过对壁画矿物颜料的化学成分分析,追溯了颜料输入路线与丝绸之路的贸易路线;通过对石窟内气流和温湿度的建模,探讨了石窟微环境的长期稳定性问题。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敦煌世界。它是一部关于信仰、艺术、技术与历史交织的宏伟叙事,让人领略中华文明在特定历史节点所迸发出的惊人创造力,以及这份遗产在当代语境下所蕴含的永恒价值。它是一曲献给艺术史学家、宗教哲学家、考古工作者,以及所有对人类文明遗产抱持敬畏之心的读者的赞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我特意去图书馆借阅了,虽然我并不是文物专家,但对历史和老物件总是怀着一份敬畏之心。这本书的装帧非常讲究,看得出出版方是下了不少功夫的,拿到手里就有种沉甸甸的踏实感。我尤其喜欢它那种朴实无华的叙事风格,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像一位老者在娓娓道来,记录着那些物件的流转轨迹。书中的插图印刷质量极高,那些器物的细节,无论是铜锈的斑驳,还是瓷胎的温润,都清晰可见,让人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着一张图片沉思良久,想象着这件器物在不同时代的主人手中,经历了怎样风风雨雨。它不仅仅是关于文物的汇编,更像是一部关于时代变迁的侧影,展现了文化传承的艰辛与不易。我从中体会到了一种对历史负责的态度,那种将“散”的记忆重新“聚”起来的努力,本身就值得我们深思。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知识的密度实在太惊人了,简直是一座活的历史资料库。它不像那种面向大众普及的文物读物,而是深入到了收藏家的内心世界和文物的具体脉络之中,信息量非常扎实。那些关于一件藏品来龙去脉的描述,细致到甚至记录了当时的收购价格和流传的中间人,这种近乎档案式的记录,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考价值。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艺术欣赏的范畴,它揭示了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精英阶层对传统物品的保护与热爱。很多描述都非常专业,涉及的断代、款识辨析,都展现了作者非凡的专业素养。对于我这种业余爱好者来说,虽然有些地方需要反复琢磨,但正是这种挑战性,激发了我更深入探索相关历史背景的兴趣。它强迫你不能浮光掠影,必须沉下心来,与这些静默的古物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它并非简单的按时间或类别罗列,而是似乎遵循着一种内在的、情感的逻辑线索在推进。那种“聚散”二字,不仅仅指物理上的得失,更像是一种对人生际遇和命运无常的深刻体悟。阅读的体验是跳跃的,有时突然会被某个物件背后的故事所吸引,然后跟随作者的笔触,追溯它在不同家庭、不同国家间的旅程。这种叙事方式,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而不是枯燥的清单。书中流露出的那种对“旧物”怀有的近乎于虔诚的尊重,是当代快节奏生活中罕见的。它提醒着我们,每一件器物都是承载了无数人生活痕迹的载体,它们的流失与保存,关乎着我们民族记忆的完整性。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情感传记,讲述的是收藏者与被收藏物之间,那种难以割舍的情缘。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独特的沉稳与克制,这种气质与所记录的文物本身的气度是高度契合的。它没有使用那种煽情的笔调去渲染文物的“珍贵”,而是通过精准的细节描述和无可辩驳的史实来支撑其价值。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文物时的审慎态度,总是在陈述事实和提出推测之间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体现出极高的学术良知。对于那些已经流散海外的国宝级文物,书中的记录更是充满了令人唏嘘的惋惜,但这种惋惜是被包裹在严谨的考据之下的,所以显得尤为有力。它不是一本让人看了热血沸腾的口号书,而是一本需要细嚼慢咽,并在脑海中构建起复杂图像的深度读物。每次翻阅,都能发现一些之前忽略掉的旁注或细节,让人意识到,要真正理解这些文物的来历,需要付出多少心血。

评分

从整体的阅读感受来说,这本书给予我一种非常充实和有益的体验,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沟通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它不仅仅是关于“王世襄”这个名字所代表的收藏谱系,更是关于一个时代如何对待和传承文化遗产的宏大命题。书中那些关于文物转移、鉴定过程的描述,展现了收藏界内部运作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对于任何想了解中国近现代文物流转史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我个人最欣赏的一点是,它展示了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遗憾美”,那些未能留存或难以追回的珍品,通过文字的记录得以永存,也警示着后人。合上书卷时,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冰冷的器物照片,而是无数双曾经抚摸过它们的手,以及那些时代留下的、难以磨灭的印记。这是一次深刻的、富有启迪性的精神之旅。

评分

装帧很棒 希望内容也好 好评 必须好评!

评分

京东书都是正版,现在已经习惯了京东购物,各种生活用品、大小家电、食品、饮料,足不出户,送货上门,从客服到配送员的服务都非常好,以后有需要还会再来,也会推荐给身边的朋友。

评分

还可以,书印装不错,就是帐单太细太多了。

评分

2010年3月的一天,我应朋友的邀请参加一个聚会,席间与全国青联常委孙雪涛先生闲聊,说起我最新正在准备出版的书稿《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实录——烟云俪松居》。孙雪涛兄突然说:“我与王世襄先生90年代初就认识了,而且为了他的家具捐赠一事帮过小忙呢。”欣喜之余,与孙雪涛兄另约时间详谈。2010年6月26日与雪涛兄一同出差郑州,忙完一天的公务后进行了一次详谈,于是得以了解王世襄捐赠的另一个版本……

评分

资料性的书,很不错!

评分

書保存不當,有點損壞了。之前買這本書是看到推薦,然後覺得自己也沒有這种類型的書,可以嘗試一看。

评分

没有办法评价了,买了太多东西,真的非常好,非常相信京东,物流快,服务好,没有别的挑剔,绝对给个赞,666

评分

新中国成立后任故宫陈列部主任,曾入华北革命大学学习一年。“三反”运动中,由于追回收缴珍贵文物众多,被列为重点审查对象,蒙冤拘留审查达十个月,经查明无问题开释后,文物局竟令其去劳动局登记自谋出路。1953年开始在民族音乐研究所工作,担任有关音乐史方面的研究,如设计布置中国古代音乐史陈列室,编纂《中国古代音乐书目》,撰写古琴曲《广陵散》说明,《信阳楚墓出土乐器调查》等。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因对“三反”后的处理有意见,被错划为右派。1962年“摘帽”,宣布的当天调回文物局工作。他在离开文物岗位的整整十年中,利用一切业馀时间,坚持文物研究。诸如《髹饰录解说》一书的撰写,明式家具实物、技法、文献材料的收集,清代匠作则例的访求、整理、汇编等,都是这十年中惨淡经营、点滴积累而成的。“文化大革命”中,他又一次受到冲击,1969年10月在患肺结核活动期中,下放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获彻底平反。他从1962年调回文物单位到1994年退休,任文物博物馆研究所(后改为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古文献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和研究员。1985年12月被评为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先进个人。1991年7月起,国务院发给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1月,其专著《明式家具珍赏》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1994年7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他还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成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评分

王世襄(1914年5月25日—2009年11月28日),号畅安。男,北京人,祖籍福建省福州市。汉族,著名收藏家、文物鉴赏家、学者。他使井市的“雕虫小技”登上了“大雅之堂”,他不但能玩,也能写,他玩物并研物,他玩出了文化,玩出了一门“世纪绝学”,他被称为“京城第一玩家”。2003年12月3日,王世襄从专门来华的荷兰王国约翰·佛利苏王子手中,接过旨在鼓励全球艺术家和思想家进行交流的荷兰克劳斯亲王最高荣誉奖,从而成为获得该最高荣誉奖的第一位中国人。王世襄的著作颇多,主要有:《中国古代音乐书目》、《广陵散》(说明部分)、《画学汇编》、《清代匠作则例汇编·佛作·门神作》、《竹刻艺术》、《竹刻鉴赏》、《髹饰录解说》、《明式家具珍赏》(并有英、法、德文本)、《中国古代漆器》(并有英文本)、《中国美术全集·竹木牙角器》(与朱家溍合编)、《中国美术全集·漆器》、《明式家具研究》(并有英文本)、《北京鸽哨》、《竹刻》、《蟋蟀谱集成》、《说葫芦》(中英双文本)、《美国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精品选》(中英文本。英文本,与Curtis Evarts合编)、《锦灰堆——王世襄自选集》(包括历年撰写的文章一百多篇,彩色、黑白图数百幅)、《明代鸽经清宫鸽谱》、《明式家具萃珍》(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王世襄编著、袁荃猷绘图)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