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偏爱内陆的安全感和思维方式,哲学家日益放弃了对海洋的探寻,转而将它交给了海洋生物学家、探险家和诗人。但是,诗人偶尔会连同精神分析学家一起,将我们带回万物的本源——海洋。
人性、神性、悲剧性、无边的灾难之海与有限的生命,伴随这些主题,读者可以跟随作者在泰勒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荷马、荷尔德林、梅尔维尔、伍尔夫、惠特曼、尼采、海德格尔、谢林、费伦齐、弗洛伊德的论述中探寻人类与海洋的复杂关系,揭示我们的冲动、焦虑、死亡和爱。
##我们为什么喜欢海洋?
评分##糟心
评分 评分 评分##无趣。
评分人类为什么被海洋吸引?作者在书中谈到到桑多尔·费伦齐的理论,费伦齐是弗洛伊德的门生和好友,他继承和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思想,开拓性的提出“生物分析法”。该分析法的主旨,就是费伦齐所说的“向海洋回归的逆流”。这个术语的意思是,海洋为诗人和科学家所推崇,被奉为生命的起始和源头,而万物也终将回归大海。此外,由于哺乳动物的胚胎是在羊水中妊娠,而羊水又恰好是胎儿在母体中孕育时所需的生理盐水,据此,费伦齐认为,这是人类在生理发育过程中需要找到海洋替代物的表现。这个理论蛮有意思的,书中还有很多关于海洋的奇妙思想……
评分##人类与海有着长久的、共同的相处经验,与它架构了各种关系。海洋是慷慨的赠予者,也是无情的掠夺者,还是命运堪忧的被侵害者。这些经历的多元性,很难定义人与海洋的准确关系,致力于这项思考的哲学,就是本书的宗旨。作者凭借从古希腊神话以来的海洋文明成果,文学的、神学的、历史的、生殖理论、生物分析诸般种种,解释两者的相异性、相对性和相类性。这些解释有时显得绕口艰涩,总体上,处于一种力求接近和正在接近的过程之中。面对大海的冥思,是有益的。
评分##优美
评分##35,尼采曾经认为被浪冲上岸边的海草证明了同一事物的永恒轮回。“一个皇帝始终会牢记万物稍纵即逝的道理,这样他便能对任何事物都不过多计较,始终保持清醒和冷静。”曹丕、曹植,仙凡之别。叶嘉莹,“沉郁的力量”。见证汉祚不永,亲人离别(张绣复叛,曹昂、安民战死)。《典论》残章,《与吴质书》,都有这种清醒和冷静。“自古无不亡之国,亦无不可掘之墓。”王粲好驴鸣,文帝令友人各作一声以送之,——非惟达观,而且知命。 65,至少男性在儿童时期,他们想要再度回到母体,逆转在他出生时经历的灾难。 233,爱之海,知道它的只有溺水的人,没有那些横渡它的人。——罗伯特·穆斯尔《没有个性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