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9787503469862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9787503469862 中国文史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启超 著
图书标签:
  • 学术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思想史
  • 文化史
  • 中国哲学
  • 知识分子
  • 文史类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9787503469862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晚秋画月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69862
商品编码:3022830455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定价:39.80元

作者:梁启超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03469862

字数:

页码:34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原为1923年秋至1924年春夏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讲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课程的讲义,成书后共分十六讲。叙述明清以降中国学术之演变,经纬交织、层次繁复,分别以问题叙史、人物(学派)叙史、学科叙史,构成社会思潮史、学派史与学科史三大板块。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他这书以阳明学派为中坚。因为当时时代精神焦点所在,应该如此。但他对于阳明以外各学派,各还他相当位置,并不抹杀,正合条件。他又说:
  大凡学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处,亦是学者之入门处。……讲学而无宗旨,即有嘉言,是无头绪之乱丝也。学者而不能得其人之宗旨,即读其书,亦犹张骞初至大夏,不能得月氏要领。……每见钞先儒语录者,荟撮数条,不知去取之意谓何。其人一生精神未尝透露,如何见其学术?
  我们读《明儒学案》,每读完一案,便觉这个人的面目活现纸上。梨洲自己说“皆从各人全集纂要钩元”。可见他用功甚苦。但我们所尤佩服者,在他有眼光能纂钩得出,这是合第二个条件。梨洲之前,有位周海门曾著《圣学宗传》一书,他的范围形式都和《明儒学案》差不多。梨洲批评他道:“是海门一人之宗旨,非各家之宗旨。”梨洲这部书,虽有许多地方自下批评,但他仅在批评里头表示梨洲自己意见,至于正文的叙述却极忠实,从不肯拿别人的话作自己注脚,这是合第三个条件。他在每案之前,各做一篇极翔实的小传,把这个人的时代、经历、师友渊源详细说明,令读者能把这个人的人格捉摸到手,这是合第四个条件。所以《明儒学案》这部书,我认为是极有价值的创作,将来做哲学史、科学史、文学史的人,对于他的组织虽有许多应改良之处,对于他的方法和精神是永远应采用的。
  ……

序言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作者: [此处应为作者姓名,但由于原问题未提供,此处留空]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 9787503469862 内容简介: 本书宏阔地铺展了自清代中期至当代中国近三百年间学术思想的演进历程。它不是一部简单的学术年表,而是深入探究了不同历史时期学术思潮的生成根源、内在逻辑、主要流派及其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作者以严谨的史学态度,辅以扎实的文献考证,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学术图景,揭示了中国学术在应对内外部挑战、实现自我变革与发展的艰难而伟大的奋斗历程。 第一篇:乾嘉学术的辉煌与转向 本书伊始,便将目光投向了清代中期,即乾嘉盛世。这一时期,中国学术在经历了明代后期思想的活跃之后,进入了一个相对沉静但又充满积累的阶段。当时的学术研究,一方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思想遗产,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精细化的梳理和阐释。另一方面,随着对汉代古籍研究的深入,考据学成为学术的主流。学者们致力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通过对字句、音韵、训诂的细致辨析,力图恢复古籍的原貌,纠正历代传抄的讹谬。刘知几的“史学三长”、戴震的“小学”研究、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等,都代表了这一时期考据学的高峰。 然而,考据学的盛行,也带来了其局限性。学术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趋于精致化、形式化,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的关照有所减弱。同时,尽管统治者提倡“显忠表孝”,但学术也难以完全摆脱政治的束缚。在表面上的“繁荣”之下,一种思想上的转向正在悄然酝酿。一些有识之士,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虽然其学术成果主要属于明代,但他们的“经世致用”思想,对乾嘉时期的部分学者仍有启迪,并为后来的学术变革埋下了伏笔。本书将详细梳理这一时期主要的学术流派、代表人物及其学术贡献,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指出考据学在夯实学术基础的同时,也因其过度内敛而显露出的转向的契机。 第二篇:晚清的危机与救亡思潮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彻底打破了中华帝国数千年的“天朝上国”的迷梦。国门被打开,随之而来的是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动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学术界也经历了深刻的阵痛与反思。传统的学术体系面临严峻的挑战,学者们开始从“天朝上国”的自我封闭中惊醒,将目光投向了外部世界。 这一时期的学术,最鲜明的特征便是“救亡图存”的主题。知识分子们痛感于国家贫弱,民族危亡,开始积极寻求富国强兵之道。从最初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后来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再到更深层次的制度变革和思想启蒙,学术研究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洋务运动时期,对西方科学技术和军事知识的引进,是学术界对现实危机最直接的回应。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虽然带有保守色彩,但在当时起到了平衡传统与变革的作用。 甲午战争的惨败,更是将民族危机推向了高潮。这促使一部分知识分子认识到,仅仅学习西方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出现,将学术的变革引向了政治改革的道路。他们借鉴西方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等知识,提出了君主立宪、变法图强的主张,并以报刊、书籍等形式大力传播,唤醒民智。严复的翻译和著述,如《天演论》、《原富》等,将进化论、自由主义等西方重要思想引入中国,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思想观念,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本书将详细阐述晚清学术在危机下的转型,重点关注洋务派、维新派在思想理论上的贡献,以及严复等启蒙思想家引入的西方新思想,分析这些学术思潮是如何与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相结合,并为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第三篇: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高潮 二十世纪初,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并未得到解决。民国初年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失序,使得知识分子对传统的文化和制度产生了更深的怀疑。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成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思想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在于“打倒孔家店”,批判封建礼教和传统道德,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等一批思想家,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高举反封建、反传统的旗帜,大力倡导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主张文学革命。他们对儒家思想进行深刻的批判,认为其束缚了中国人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他们也积极介绍西方各种新的思潮,如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等,为中国知识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这一时期,学术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语言学、文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各个学科都受到了新思想的洗礼,开始走向现代化。胡适的实用主义,强调“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对学术研究的方法论产生了重要影响。鲁迅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犀利的笔锋,批判国民性,揭示社会的黑暗,成为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人。李大钊则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播下了种子。 本书将深入剖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人物、核心思想和学术成就,分析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以及对后世中国社会思想和文化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将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例如对西方文化的片面接受,以及在批判传统文化时可能存在的过度倾向。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化 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知识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传播。尤其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期,随着实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解决社会问题的巨大潜力。李大钊成为最早在中国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之一。 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前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共的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开端。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毛泽东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等一系列重要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这一时期,除了马克思主义之外,其他各种西方思潮也依然在中国学术界活跃,例如自由主义、国家主义等,它们与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复杂的互动和论争。本书将着重考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分析其在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作用,并梳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探讨其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五篇:共和国成立后的学术发展与挑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学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国家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学术人才。各个学科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学术研究也受到了一些非学术因素的干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春天。思想的禁锢被打破,学术研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活力。学者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本书将在这一篇章中,梳理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的发展脉络。重点关注学术体制的改革,各个学科的重大突破,以及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贡献。同时,也将探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学术面临的新挑战,例如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学术的独立性,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与吸收外来文明之间找到平衡点。 总结与展望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旨在通过对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变迁的深入考察,揭示中国学术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实现的突破和发展的趋势。它不仅是一部学术史,更是一部思想史、文化史。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深刻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的演进逻辑,把握中国学术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及反思中国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定位与未来。本书也为当代的学术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指引我们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勇攀学术高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色调和考究的字体选择,初拿在手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个人对这种传统又不失雅致的风格情有独钟。书页的纸张质地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触感温润,翻阅起来没有廉价感,这对于一本探讨学术史的严肃著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细节。尤其是封面上的那行书名,排版得恰到好处,既突出了主题,又留有足够的呼吸空间,体现了出版方对书籍内容尊重和用心。当然,好的包装是吸引人翻开扉页的第一步,但真正让我驻足的,还是它散发出的那种宁静而坚定的学术气质。它不像那些过于花哨的畅销书那样急于攫取眼球,而是以一种近乎内敛的方式,邀请读者进入一个需要沉下心来细品的知识殿堂。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找到一本如此注重“体面”的实体书,实属不易,这无疑也为阅读体验增添了额外的仪式感。

评分

初翻阅这本大部头,我最深的感受是其行文逻辑的严谨与清晰。作者似乎对所涉猎的各个历史时期和学术流派了如指掌,叙述的脉络像一条精心铺设的河流,尽管水流湍急,但方向明确,让人很容易跟上其思路的转折和深入。他不像某些学者那样,堆砌晦涩的术语和复杂的理论模型,而是擅长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那些错综复杂的思想交锋和学术争鸣,抽丝剥茧地呈现出来。特别是当他分析某个学派的兴衰起落时,总能精准地抓住其核心关切点,并将其置于宏大的时代背景之下进行考察,这种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叙事策略,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理解深度。我惊喜地发现,即便是过去觉得难以把握的那些历史节点,经过作者的梳理后,也变得清晰明朗,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正引领我穿行于历史的迷宫之中,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自信。

评分

这本书的选材广度与深度,着实超出了我的初步预期。它不仅仅停留在对著名学者的生平或代表作的简单罗列上,更深入地挖掘了学术思想是如何在社会、政治、经济的土壤中萌发、成长乃至最终凋零或蜕变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地域、不同学科交叉时的那种审慎态度。比如,他在论述某个新兴学科的诞生时,并没有将其视为孤立事件,而是巧妙地串联起与之相关的思想源流和方法论借鉴,展现出一种跨界的联动效应。这种处理方式,让读者得以窥见学术发展的复杂性和多维性,远非教科书上那种线性的、非黑即白的描述可比。每一次翻阅,都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知识体系内部那些微妙的连接与张力,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治学”二字的理解边界。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舒适度来看,这本书的注释和引文处理做得非常到位,显示出极高的学术规范性。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他人的观点时,不仅提供了清晰的来源标识,而且很多时候还附带了简短的解释,帮助读者迅速理解该引文在特定语境下的意义,这种体贴的设计,对于非专业背景的普通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同时,全书的排版在保持严肃性的前提下,也兼顾了阅读的流畅性。字体大小、行距的设置,都经过了深思熟虑,使得长时间沉浸在文字中也不会产生强烈的视觉疲劳感。这样的细节处理,恰恰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传播的尊重,他们明白,好的内容需要好的载体来承载,否则再深刻的洞见也可能因为阅读体验的障碍而被搁置一旁。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中,总有一种不动声色的批判性潜藏其中,这使得它远超出一本单纯的“编年史”。作者并非只是被动地记录历史,而是带着一种深沉的关怀和审视的目光,去剖析那些学术道路上的迷失与坚持。他笔下的那些历史人物,并非是高不可攀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在特定时代困境中挣扎的求知者。当谈及某些思想因政治风向而遭受打压或扭曲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历史的无奈和对真理的敬畏,让人感触良多。这种带有温度和人文关怀的叙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它引导我们去思考,在任何时代背景下,如何坚守学术的独立性和纯粹性,这对于我们身处的当下,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