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定价:39.80元
作者:梁启超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03469862
字数:
页码:34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原为1923年秋至1924年春夏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讲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课程的讲义,成书后共分十六讲。叙述明清以降中国学术之演变,经纬交织、层次繁复,分别以问题叙史、人物(学派)叙史、学科叙史,构成社会思潮史、学派史与学科史三大板块。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他这书以阳明学派为中坚。因为当时时代精神焦点所在,应该如此。但他对于阳明以外各学派,各还他相当位置,并不抹杀,正合条件。他又说:
大凡学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处,亦是学者之入门处。……讲学而无宗旨,即有嘉言,是无头绪之乱丝也。学者而不能得其人之宗旨,即读其书,亦犹张骞初至大夏,不能得月氏要领。……每见钞先儒语录者,荟撮数条,不知去取之意谓何。其人一生精神未尝透露,如何见其学术?
我们读《明儒学案》,每读完一案,便觉这个人的面目活现纸上。梨洲自己说“皆从各人全集纂要钩元”。可见他用功甚苦。但我们所尤佩服者,在他有眼光能纂钩得出,这是合第二个条件。梨洲之前,有位周海门曾著《圣学宗传》一书,他的范围形式都和《明儒学案》差不多。梨洲批评他道:“是海门一人之宗旨,非各家之宗旨。”梨洲这部书,虽有许多地方自下批评,但他仅在批评里头表示梨洲自己意见,至于正文的叙述却极忠实,从不肯拿别人的话作自己注脚,这是合第三个条件。他在每案之前,各做一篇极翔实的小传,把这个人的时代、经历、师友渊源详细说明,令读者能把这个人的人格捉摸到手,这是合第四个条件。所以《明儒学案》这部书,我认为是极有价值的创作,将来做哲学史、科学史、文学史的人,对于他的组织虽有许多应改良之处,对于他的方法和精神是永远应采用的。
……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色调和考究的字体选择,初拿在手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个人对这种传统又不失雅致的风格情有独钟。书页的纸张质地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触感温润,翻阅起来没有廉价感,这对于一本探讨学术史的严肃著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细节。尤其是封面上的那行书名,排版得恰到好处,既突出了主题,又留有足够的呼吸空间,体现了出版方对书籍内容尊重和用心。当然,好的包装是吸引人翻开扉页的第一步,但真正让我驻足的,还是它散发出的那种宁静而坚定的学术气质。它不像那些过于花哨的畅销书那样急于攫取眼球,而是以一种近乎内敛的方式,邀请读者进入一个需要沉下心来细品的知识殿堂。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找到一本如此注重“体面”的实体书,实属不易,这无疑也为阅读体验增添了额外的仪式感。
评分初翻阅这本大部头,我最深的感受是其行文逻辑的严谨与清晰。作者似乎对所涉猎的各个历史时期和学术流派了如指掌,叙述的脉络像一条精心铺设的河流,尽管水流湍急,但方向明确,让人很容易跟上其思路的转折和深入。他不像某些学者那样,堆砌晦涩的术语和复杂的理论模型,而是擅长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那些错综复杂的思想交锋和学术争鸣,抽丝剥茧地呈现出来。特别是当他分析某个学派的兴衰起落时,总能精准地抓住其核心关切点,并将其置于宏大的时代背景之下进行考察,这种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叙事策略,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理解深度。我惊喜地发现,即便是过去觉得难以把握的那些历史节点,经过作者的梳理后,也变得清晰明朗,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正引领我穿行于历史的迷宫之中,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自信。
评分这本书的选材广度与深度,着实超出了我的初步预期。它不仅仅停留在对著名学者的生平或代表作的简单罗列上,更深入地挖掘了学术思想是如何在社会、政治、经济的土壤中萌发、成长乃至最终凋零或蜕变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地域、不同学科交叉时的那种审慎态度。比如,他在论述某个新兴学科的诞生时,并没有将其视为孤立事件,而是巧妙地串联起与之相关的思想源流和方法论借鉴,展现出一种跨界的联动效应。这种处理方式,让读者得以窥见学术发展的复杂性和多维性,远非教科书上那种线性的、非黑即白的描述可比。每一次翻阅,都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知识体系内部那些微妙的连接与张力,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治学”二字的理解边界。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舒适度来看,这本书的注释和引文处理做得非常到位,显示出极高的学术规范性。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他人的观点时,不仅提供了清晰的来源标识,而且很多时候还附带了简短的解释,帮助读者迅速理解该引文在特定语境下的意义,这种体贴的设计,对于非专业背景的普通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同时,全书的排版在保持严肃性的前提下,也兼顾了阅读的流畅性。字体大小、行距的设置,都经过了深思熟虑,使得长时间沉浸在文字中也不会产生强烈的视觉疲劳感。这样的细节处理,恰恰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传播的尊重,他们明白,好的内容需要好的载体来承载,否则再深刻的洞见也可能因为阅读体验的障碍而被搁置一旁。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中,总有一种不动声色的批判性潜藏其中,这使得它远超出一本单纯的“编年史”。作者并非只是被动地记录历史,而是带着一种深沉的关怀和审视的目光,去剖析那些学术道路上的迷失与坚持。他笔下的那些历史人物,并非是高不可攀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在特定时代困境中挣扎的求知者。当谈及某些思想因政治风向而遭受打压或扭曲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历史的无奈和对真理的敬畏,让人感触良多。这种带有温度和人文关怀的叙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它引导我们去思考,在任何时代背景下,如何坚守学术的独立性和纯粹性,这对于我们身处的当下,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