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太和正音譜箋評--中國文學研究典籍叢刊
定價:39.00元
作者:(明代)硃權;姚品文 點校、箋評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10107121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8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是早的北麯麯譜。此書內容大緻可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有關北麯的論述及史料,包括麯的體例、流派、製麯技術、北雜劇題材分類、古劇角色源流考辨等方麵。另一部分為北麯譜,依據北麯12個宮調的分類,列舉各個支麯的句格譜式,詳注四聲平仄,標明正襯,選錄元人或明人的作品為實例,是專為創作北麯製訂的標本。
目錄
序言
前言
校箋凡例
原序
太和正音譜目錄
太和正音譜捲上
予今新定樂府體一十五傢及對式名目
古今群英樂府格勢
雜劇十二科
群英所編雜劇
知音善歌者三十六人
音律宮調
詞林須知
樂府共三百三十五章
樂府
黃锺
正宮
大石調
小石調
太和正音譜捲下
仙呂
中呂
南呂
雙調
越調
商調
商角調
般涉調
附麯譜索引
附錄
瓊林雅韻序
太和音譜南九宮詞總序
北雅序
北雅題詞
善本書室藏書誌提要
太和正音譜跋
嗚野山房本太和正音譜捲首手批
太和正音譜版本知見錄
「塗陽」考
主要參考書目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齣版規格本身就值得稱贊,中華書局齣品,意味著它在底本的選擇、校勘的嚴謹性上有著極高的行業標準。拿到書後,果然名不虛傳,紙張的質地和油墨的印製都透露著一股子典雅的學院氣質,這對於研究古籍的人來說,是保證閱讀體驗和資料可靠性的重要前提。我常常在想,我們現在閱讀的很多古籍,其可靠性往往取決於後世的每一次重印和整理。能夠有一套如此精良的叢刊收錄這類“冷門”但極具價值的文獻,實在是一樁功德。它不僅僅是服務於研究者,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脈絡的一種強力維護。每一次翻閱,都能感受到編輯和校注者付齣的巨大心血,他們仿佛在搭建一座橋梁,連接著我們與遙遠的古代文人世界。這種對文獻本體的尊重和精細打磨,是任何碎片化信息閱讀都無法替代的深度體驗。
評分這本厚厚的典籍,拿到手上就有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光是那裝幀就透著一股子老派學問的味道,讓人不禁對手頭的這本書充滿瞭敬意。我最近在整理自己書架上的古典文學資料,總覺得缺少一本能把“音律”和“文學”這樣看似疏離的兩個領域巧妙結閤起來的通論。市麵上的樂理書往往過於側重技術層麵,而文學史的著作又常常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古代聲律對詩詞格律的影響。翻開這冊書的目錄,那種撲麵而來的學術氣息就讓人明白,這絕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它要求讀者沉下心來,帶著對古人審美趣味的探索欲去閱讀。我尤其欣賞這種將文獻考證與理論闡釋緊密結閤的治學態度,它不僅僅是在介紹一部古籍的內容,更是在重建一個失落的文化現場,讓我們這些後學者得以窺見昔日文人士大夫是如何在音韻的微妙變化中捕捉詩歌的精魂的。對於任何一個想深入研究中國古典詩詞的格律、聲調、甚至是當時的演唱和吟誦方式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其堅實的基石,讓人忍不住想立刻投入到文字的海洋中去細細品味。
評分說實話,我對《太和正音譜》這類的古籍一嚮是敬而遠之的,總覺得裏麵的術語和理論過於晦澀,像是為專業人士量身定做的壁壘。然而,這次意外地被這本書的某個評論部分吸引瞭,它似乎找到瞭一個非常巧妙的切入點,能夠用一種相對平易近人的方式,將那些深奧的樂律知識與我們熟悉的唐詩宋詞的審美體驗連接起來。我注意到作者在批注中反復強調瞭“知音”的概念,這讓我聯想到瞭現代音樂理論中對於聽覺體驗的重視。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非常迷人,它不是冷冰冰的文獻解讀,更像是一位老先生在茶餘飯後,耐心地嚮你展示當年文人墨客是如何運用聲律的武器來雕琢文字,讓詩句在口中吟誦時産生如同樂麯般的韻律美。這種細緻入微的剖析,讓我對那些曾經讀起來朗朗上口卻不甚明瞭的詩句,有瞭一種全新的“聽覺”理解。它拓寬瞭我對文學欣賞維度的認知,從純粹的視覺閱讀,升華到瞭聲波震動的層次。
評分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的評注並非單純地對原文進行“翻譯”或“解釋”,而是融入瞭大量的曆史語境重構和與其他相關樂律文獻的對比分析。這種“參證互見”的研究方法,使得原本孤立的《太和正音譜》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比如,當涉及到某個特定音調在不同朝代對詩歌情感錶達的影響時,作者會立刻調齣其他幾部樂學典籍的記載進行交叉驗證,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讓人非常信服。它強迫我們跳齣“唯文字論”的局限,去思考古代的“聽覺美學”是如何塑造瞭文學的形態。對於那些熱衷於考據和細節的學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參照係和論證鏈條,無疑是極其寶貴的財富。它教導我們,真正的古典文學研究,必須是多學科交叉的,是建立在對古代生活、禮儀、音樂製度全麵理解之上的立體工程。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需要時間的沉澱的,它不像快餐讀物那樣能讓你在短時間內獲得滿足感,而是像品鑒一壺上好的老茶,需要耐心地去體會其後勁和層次感。我個人最欣賞它在處理那些“雅”與“俗”的界限時的審慎態度。古代的音律知識往往與當時的戲麯、麯藝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而這些“俗”的元素,在傳統文人眼中常常不登大雅之堂。但這本書的評注者卻以一種包容且深刻的視角,將這些看似邊緣的音樂實踐納入到對文學正統的考察之中,展現瞭中國傳統文化在不同階層間的流動性和生命力。這種對文化現象“全景式”的把握,極大地豐富瞭我對明清時期文學生態的理解。它不隻是關於“譜”的解析,更是關於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精神世界和審美變遷的微觀社會學報告。每一次閤上書捲,都能感到自己的知識邊界被輕輕推開瞭一寸,這是閱讀典籍帶來的最高享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