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太和正音谱笺评--中国文学研究典籍丛刊
定价:39.00元
作者:(明代)朱权;姚品文 点校、箋评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10107121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早的北曲曲谱。此书内容大致可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有关北曲的论述及史料,包括曲的体例、流派、制曲技术、北杂剧题材分类、古剧角色源流考辨等方面。另一部分为北曲谱,依据北曲12个宫调的分类,列举各个支曲的句格谱式,详注四声平仄,标明正衬,选录元人或明人的作品为实例,是专为创作北曲制订的标本。
目录
序言
前言
校笺凡例
原序
太和正音谱目录
太和正音谱卷上
予今新定乐府体一十五家及对式名目
古今群英乐府格势
杂剧十二科
群英所编杂剧
知音善歌者三十六人
音律宫调
词林须知
乐府共三百三十五章
乐府
黄锺
正宫
大石调
小石调
太和正音谱卷下
仙吕
中吕
南吕
双调
越调
商调
商角调
般涉调
附曲谱索引
附录
琼林雅韵序
太和音谱南九宫词总序
北雅序
北雅题词
善本书室藏书志提要
太和正音谱跋
呜野山房本太和正音谱卷首手批
太和正音谱版本知见录
「涂阳」考
主要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厚厚的典籍,拿到手上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光是那装帧就透着一股子老派学问的味道,让人不禁对手头的这本书充满了敬意。我最近在整理自己书架上的古典文学资料,总觉得缺少一本能把“音律”和“文学”这样看似疏离的两个领域巧妙结合起来的通论。市面上的乐理书往往过于侧重技术层面,而文学史的著作又常常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古代声律对诗词格律的影响。翻开这册书的目录,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就让人明白,这绝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要求读者沉下心来,带着对古人审美趣味的探索欲去阅读。我尤其欣赏这种将文献考证与理论阐释紧密结合的治学态度,它不仅仅是在介绍一部古籍的内容,更是在重建一个失落的文化现场,让我们这些后学者得以窥见昔日文人士大夫是如何在音韵的微妙变化中捕捉诗歌的精魂的。对于任何一个想深入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格律、声调、甚至是当时的演唱和吟诵方式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其坚实的基石,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投入到文字的海洋中去细细品味。
评分说实话,我对《太和正音谱》这类的古籍一向是敬而远之的,总觉得里面的术语和理论过于晦涩,像是为专业人士量身定做的壁垒。然而,这次意外地被这本书的某个评论部分吸引了,它似乎找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切入点,能够用一种相对平易近人的方式,将那些深奥的乐律知识与我们熟悉的唐诗宋词的审美体验连接起来。我注意到作者在批注中反复强调了“知音”的概念,这让我联想到了现代音乐理论中对于听觉体验的重视。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非常迷人,它不是冷冰冰的文献解读,更像是一位老先生在茶余饭后,耐心地向你展示当年文人墨客是如何运用声律的武器来雕琢文字,让诗句在口中吟诵时产生如同乐曲般的韵律美。这种细致入微的剖析,让我对那些曾经读起来朗朗上口却不甚明了的诗句,有了一种全新的“听觉”理解。它拓宽了我对文学欣赏维度的认知,从纯粹的视觉阅读,升华到了声波震动的层次。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规格本身就值得称赞,中华书局出品,意味着它在底本的选择、校勘的严谨性上有着极高的行业标准。拿到书后,果然名不虚传,纸张的质地和油墨的印制都透露着一股子典雅的学院气质,这对于研究古籍的人来说,是保证阅读体验和资料可靠性的重要前提。我常常在想,我们现在阅读的很多古籍,其可靠性往往取决于后世的每一次重印和整理。能够有一套如此精良的丛刊收录这类“冷门”但极具价值的文献,实在是一桩功德。它不仅仅是服务于研究者,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脉络的一种强力维护。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编辑和校注者付出的巨大心血,他们仿佛在搭建一座桥梁,连接着我们与遥远的古代文人世界。这种对文献本体的尊重和精细打磨,是任何碎片化信息阅读都无法替代的深度体验。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评注并非单纯地对原文进行“翻译”或“解释”,而是融入了大量的历史语境重构和与其他相关乐律文献的对比分析。这种“参证互见”的研究方法,使得原本孤立的《太和正音谱》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比如,当涉及到某个特定音调在不同朝代对诗歌情感表达的影响时,作者会立刻调出其他几部乐学典籍的记载进行交叉验证,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人非常信服。它强迫我们跳出“唯文字论”的局限,去思考古代的“听觉美学”是如何塑造了文学的形态。对于那些热衷于考据和细节的学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参照系和论证链条,无疑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它教导我们,真正的古典文学研究,必须是多学科交叉的,是建立在对古代生活、礼仪、音乐制度全面理解之上的立体工程。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时间的沉淀的,它不像快餐读物那样能让你在短时间内获得满足感,而是像品鉴一壶上好的老茶,需要耐心地去体会其后劲和层次感。我个人最欣赏它在处理那些“雅”与“俗”的界限时的审慎态度。古代的音律知识往往与当时的戏曲、曲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些“俗”的元素,在传统文人眼中常常不登大雅之堂。但这本书的评注者却以一种包容且深刻的视角,将这些看似边缘的音乐实践纳入到对文学正统的考察之中,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阶层间的流动性和生命力。这种对文化现象“全景式”的把握,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明清时期文学生态的理解。它不只是关于“谱”的解析,更是关于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和审美变迁的微观社会学报告。每一次合上书卷,都能感到自己的知识边界被轻轻推开了一寸,这是阅读典籍带来的最高享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