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经行记笺注
定价:38.00元
作者:杜环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0754749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经行记笺注》是我国近代学者张一纯先生参考《通志》《通考》《太平预览》《太平寰宇记》《古今图书集成》《古行记校录》等文献资料对(唐)杜环著《经行记》所记相关内容的考证注释。其资料丰富详实、论据充分,不仅丰富了《经行记》的内容,也对当时中外交通互动的情况作了整理介绍,史料价值非同一般。尤其作者考证注释时,对材料的取舍应用以及有的放矢行文叙事,更值得我们效仿学习之。
内容提要
《经行记》是杜环在唐与大食帝国爆发的怛逻斯之战中被俘并留居大食十余年,后来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写成的,*早记录伊斯兰教及其有关国家社会历史情况的中文典籍。书中记述了当时大食帝国统治下的西亚、中亚诸国的山川地理、气候物产、政治经济和风土人情。《经行记笺注》是近代学者张一纯先生引经据典,对《经行记》所记相关内容的考释。其内容丰富详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意义。
目录
一?拔汗那国/ 001
二?康?国/ 007
三?师子国/ 013
四?拂菻国/ 015
五?摩邻国/ 025
六?大食法、大秦法、寻寻法/ 027
七?波斯国/ 031
八?石?国/ 033
九?碎叶国/ 037
一〇?大食国/ 057
一一?末禄国/ 071
一二?苫?国/ 077
附?录
从怛逻斯战役说到伊斯兰教之早的华文记录/ 085
亚俱罗考/ 125
唐代中国文化与巴格达城的兴建/ 149
杜环与耶路撒冷(鞅萨罗)/ 169
杜环游历大食国之路线考/ 183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杜环,中国唐代旅行家,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详。唐天宝十年(751年),随高仙芝在怛逻斯城与大食军作战被俘,其后曾游历西亚、北非。宝应初年(762年)乘商船回国,写了《经行记》一书,惜已失传,惟杜佑的《通典》引用此书,有一千五百余字保留至今。
笺注者简介
张一纯(1913—1967),原名张崇,曾用名张煦,浙江瑞安县人。1933年考入上海大夏大学史地系。1943年8月至1945年9月,任福建协和大学历史系讲师。1952年由其师史学大家梁园东推荐,在山西大学历史系任教。张一纯先生治学严谨,著作甚多,《经行记笺证》一书为其代表作。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在结构安排上的巧妙布局,体现了编辑者深厚的功力。它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或者主题线索铺陈,而是采取了一种螺旋上升的叙事结构。初读时,你可能会被某些看似跳跃的概念所困惑,感觉知识点散落而缺乏整体感。然而,一旦你坚持读到某一关键转折点,之前所有零散的碎片便会如同磁铁般瞬间吸附到位,形成一个宏大而清晰的知识全景图。作者似乎深谙人类学习的认知规律,故意将一些核心概念的深度解析安排在不同的章节中,通过反复的、不同侧面的阐述,确保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夯实对该概念的理解。这种由浅入深、再由点及面的推进方式,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豁然开朗”的惊喜感。它要求读者保持耐心,相信编者的设计,一旦信赖这种结构,回报将是远远超出预期的知识积累和思维体系的重塑。我甚至开始期待每一次的“回溯”——回顾前文,会发现新的理解层次。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古代智者进行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作者在行文遣词上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又饱含深意的笔触,让人不得不放慢自己的节奏,细细咀嚼每一个字句背后的深层含义。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构建出他所描绘的场景或理论框架。这并非因为内容晦涩难懂,而是因为其逻辑构建得过于精密和严谨,每一个论点似乎都是建立在前一个论点坚实的基础上,环环相扣,几乎不留任何可以被轻易攻破的缝隙。那些看似寻常的描述,一旦结合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的语境去理解,便会立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展现出惊人的洞察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模棱两可的观念时所采取的态度——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而是提供多角度的审视,引导读者自己去构建判断的基石。这种不将“标准答案”强加于人的写作风格,极大地激发了我的主动思考,使得阅读不再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成为一种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主观能动过程,体验感极为丰富。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带给我的整体感受,那便是“沉淀”。现在的快餐文化盛行,我们习惯了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但阅读《经行记笺注》却需要一种刻意的慢下来。它不迎合读者的急躁,反而要求我们进入一种更深层次的冥想状态。我发现,这本书非常适合在深夜,万籁俱寂之时进行研读。关掉一切电子设备的干扰,点上一盏暖黄色的台灯,手捧此书,那种与时间拉开距离的感受是无与伦比的。它带来的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一种心性的磨砺和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力的培养。读完一个章节,需要的不是急着去翻下一页,而是静坐片刻,让那些文字的力量沉淀下来,与自身的经验和思考产生缓慢的化学反应。这本书就像是一坛需要时间发酵的美酒,它的醇厚和回味无穷的价值,只有耐下心来细细品尝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它给予的远超书本本身,更像是一种对专注力和深度思考能力的重新唤醒。
评分关于这本书的注释系统,我必须给予高度评价,这绝非是简单的“画蛇添足”,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点睛之笔”。我注意到,许多现代学术著作的注释往往只是提供简单的出处引用,或者对晦涩词汇做机械解释。然而,这本《经行记笺注》的笺注部分,其价值几乎可以与正文比肩。编者似乎对原作者的思想体系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他们的批注不仅仅是“这是什么意思”,更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是这个意思”以及“它与前后文的关联性是什么”。例如,当原著中涉及到一个典故时,笺注者不仅会追溯到典故的源头,还会对比不同流派对同一典故的不同解读,甚至会巧妙地引入一些侧面的史料佐证作者观点的合理性。这种多维度的、富有生命力的注解,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原著背景知识的覆盖面。它让那些原本只为少数专家所知的学术脉络,清晰地呈现在普通读者面前,有效降低了理解门槛,同时又不牺牲学术的严谨性,这在众多古籍整理工作中,是极为罕见的成功范例。
评分这本《经行记笺注》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选用了一种沉稳的靛蓝色,触感上带有细微的麻布纹理,散发着一种古朴而又不失精致的气息。烫金的书名字体,笔画苍劲有力,与背景的深蓝色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既庄重又不失典雅。内页的纸张选取上,可以看出编辑的用心良苦,纸质偏米白,厚度适中,不仅有效减轻了阅读时的视觉疲劳,翻阅起来也有一种厚实的满足感。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其排版布局,正文采用了经典的双栏对开形式,既保证了信息量的集中,又不至于显得过于拥挤。而那些精妙的笺注部分,则巧妙地被安排在了页边空白处,字体略小却清晰可辨,使得主体内容与注释之间保持了完美的平衡,阅读起来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这种对手感、视觉和阅读体验的全面考量,让初次接触这本书的人,便能感受到出版方对知识传承的敬畏与尊重。每一次将它从书架上取下,抚摸着封面,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仪式感的准备,预示着即将踏入一段深度探索的旅程。可以说,单从物质形态上来说,它就已经超越了一般出版物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