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黄巢民变
定价:25.00元
作者:司马光,柏杨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547020579
字数:
页码:207
版次:1
装帧: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进入九世纪七○年代,唐王朝在他们的皇帝李漼、李俨领导之下,以无比的颟顸,冲下使他们粉身碎骨的万丈深谷。杨广模式。重现政治舞台,谁要是企图拯救国家,谁就是叛徒。谁要是在国家背后再插上一刀,谁就会被认为忠心耿耿,升官晋爵。
司马光编写的《黄巢民变》讲述了这一段历史。
内容提要
进入九世纪七○年代,唐王朝在他们的皇帝李漼 、李俨领导之下,以无比的颟顸,冲下使他们粉身碎骨的万丈深谷。杨广模式,重现政治舞台,谁要是企图拯救国家,谁就是叛徒,谁要是在国家背后再插上一刀。谁就会被认为忠心耿耿,升官晋爵。庞勋兵变是一个声如巨雷的丧钟,可惜惊不醒唐王朝高,于是中国历史中大民变之一的黄巢民变爆发。
目录
导读
庞勋兵变
陕虢民变,灌行政长官崔荛尿
卢龙兵变,逐张允伸之子
王仙芝,黄巢聚众起兵
原州、盐州兵变
河中、湖南兵变
大同、河东兵变
黄巢陷洛阳,入长安
作者介绍
文摘
徐州变军首领庞勋等率部众抵达湖南,湖南监军宦官使用计谋,庞勋等遂缴出铠甲武器。山南东道战区司令官崔铉下令严密戒备,派军驻守重要关卡。徐州变军不敢入境(山南东道辖区南境,是洞庭湖注入长江口的北岸),遂乘船顺长江东下。总纠察官(都虞候)许佶等互相讨论,说:“我们的罪状,大过‘银刀’(参考八六二年七月),‘银刀’都不赦,怎么会赦我们!中央现在所以赦我们的缘故,只不过怕我们沿途烧杀掳掠,或是怕我们一哄而散,四处流窜抢劫。如果到了徐州,被剁成肉酱。”于是各人用自己的积蓄,制造铠甲武器和大军旌旗,穿过镇海战区(总部设润州【江苏省镇江市】),进入淮南战区(总部设扬州【江苏省扬州市】),淮南战区司令官令狐绚派使节到徐州变军大营慰劳,赠送粮草。
淮南大营总管理官(都押牙)李湘向令狐绚建议说:“桂州派遣军擅自返回基地,势将作乱,中央虽然没有命令讨伐,但军事重镇的高级将领,应该应变;运河(邗沟)流经高邮(江苏省高邮市)境,河窄水深,如果率骑兵在岸上埋伏,纵火焚烧满装草料的船只,塞住他们前进之路,再用精锐部队攻击他们的背后,可以擒获。否则的话,他们一旦渡淮河北上,抵达徐州,跟怨恨的群众结合,惹下的灾难恐怕更大。”令狐绚一向胆小懦弱,而且又没有中央指示,不敢行动,就说:“只要他们在淮南战区不放火,就让他们自由通过,其余的不是我们的事。”
庞勋集结“银刀”等漏网士卒及各地亡命之徒,藏在船舱里,数目高达一千人。
九月二十七日,徐州变军抵达泗州(江苏省盱眙县淮河北岸)。州长杜慆在球场摆设酒席款待,并演戏娱乐。开演之前,剧团领班依照惯例,先登台致辞欢迎,称颂宾客及主人的美德,可是徐州变军却认为针对自己讽刺,生擒那位领班,打算斩首。事出突然,在座的宾客统统逃散。幸好杜怊事先已有严密戒备,徐州变军不敢行动,事情没有扩大。杜慆,是杜惊的老弟(杜惊事,参考八一四年六月)。
先前,中央屡次敕令徐泗道行政长官崔彦曾,对擅自返防的徐州士卒,不要使他们忧虑惊疑,崔彦曾派人把皇帝的决定告诉大家,路上从不曾间断。庞勋途中也不断呈递报告,措辞及礼节十分恭敬顺服。
九月二十八日,徐州变军将要走到徐城(江苏省盱眙县西北),庞勋跟许佶等向大家宣布说:“我们擅自回来,只不过思念妻子儿女而已,而今听说皇上已有密旨下达徐州,回去之后就会被分散四方,屠灭全族。大丈夫与其自投网罗,受天下讥笑,为什么不团结一心,赴汤蹈火,杀出一条血路,不仅仅可以免除灾祸,也可以取得富贵。何况,徐州城里将士都是我们的父兄子弟,我们在城外向他们招呼,他们会在城里响应。然后,效法王智兴大帅的手段(参考八二二年三月),至少有五十万贯赏钱,站着不动就可得到。”大家跳起来鼓掌赞成。只有将领赵武等十二人忧虑恐惧,打算逃走,庞勋把他们斩首,派人携带他们的头颅呈献崔彦曾,上书解释说:“我们驻扎在遥远的边疆,有六年之久,对故乡旧里实在想念。而赵武等利用军心动荡,竟生奸计,煽动大家背叛。我们已经触犯刑法,怎么敢一误再误。既然蒙恩赦免,自应诛杀主凶,用以赎罪!”
冬季,十月四日,变军使节抵达彭城(徐州州所在县),崔彦曾把他们审讯,了解实情后,囚禁监狱。
序言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相当高,对于不熟悉唐末历史背景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作者在交代历史背景时显得非常吝啬,几乎没有进行传统意义上的“背景介绍”,而是直接将读者抛入了事件的中心。你需要对当时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以及佛教在民间的影响力等诸多要素有大致的了解,才能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路。不过,一旦你适应了这种“沉浸式学习”的节奏,随之而来的回报是巨大的。这本书的观点非常锐利,它没有将历史人物简单地脸谱化为“好人”或“坏人”。它对那些位高权重者,即使是反抗者,也展现了复杂的动机和多面的性格。书中对权力的运行逻辑有着深刻的洞察,展现了即便是最朴素的民心诉求,一旦被纳入政治博弈的框架后,也会迅速被异化和扭曲。这种对人性复杂性的不回避、对历史模糊性的接纳,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无比真实可信,绝不是那种简单的“正邪对抗”叙事可以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它在最后处理收尾的方式。我本以为历史题材的书籍,即便不是大团圆结局,也应该有一个清晰的“历史定论”或“教训总结”。然而,这本书的结尾却处理得极其留白和开放。它似乎刻意避开了对整个事件最终走向的盖棺定论,而是将笔触聚焦在一个非常微小的、近乎无关紧要的细节上——一位幸存的工匠,在废墟之上重新开始雕刻一块残破的石碑。这个细节的意象非常强大,它没有告诉我们“谁赢了”,也没有告诉我们“历史走向了哪里”,而是纯粹地指向了“重建”这个永恒的人类行为。这种处理方式让我读完后久久无法平静,它没有提供一个现成的结论供人套用,而是迫使读者自己去思考,在巨大的历史动荡之后,真正的“延续”究竟意味着什么?是政治形态的恢复,还是这种底层生命力的不灭?这种深思熟虑的留白,让这本书超越了普通的史学著作,有了一种哲学思辨的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考究,字句之间弥漫着一种古雅的韵味,仿佛每一页都经过了岁月的沉淀。作者似乎对古典文献的把握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与那些堆砌辞藻的“仿古”之作不同,这里的典雅是自然流淌出来的,不觉丝毫做作。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书中对秋日黄昏、大雨将至前的闷热空气、以及荒芜山野上的寂静,都有着近乎于油画般的细腻描摹。这些景物描写往往不仅仅是背景,它们成为了人物心境的投射,或者预示着某种命运的转折。例如,当主角们面临绝境时,总会有一段对“西风卷地,枯草如霰”的描写,寥寥数语,却将那种绝望与萧瑟烘托到了极致。这种文学性的高度,使得阅读过程本身成为了一种审美享受。尽管它关乎沉重的历史主题,但作者用艺术的语言,成功地将历史的沉重转化成了文学的厚重,避免了直白说教的弊端,这一点在同类题材中是相当罕见的。
评分初读此书,我被其独特的叙事结构所吸引。它不像传统历史著作那样遵循严格的编年体,而是采用了碎片化、多视角的叙事策略。每一章似乎都是一个独立的微观世界,讲述着不同身份人物的片段记忆或随感录。比如,有一章几乎完全由一位失业的儒生写下的诗稿和批注构成,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传统秩序的迷茫与失望;另一章则是由一位边塞军官的家书片段拼接而成,记录着前线物资匮乏和人心浮动的细节。这种拼图式的写作手法,极大地增加了阅读的挑战性,但也带来了极高的信息密度和解读乐趣。它要求读者必须积极地参与到历史的重构过程中,去主动寻找那些隐藏在文本缝隙之间的联系。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琢磨某一个古怪的词汇用法,或是某个看似不经意的场景描写,去推测它可能与更大历史背景的呼应。这本书,与其说是提供答案,不如说是提出了更多深刻的问题,它成功地将一个“重大事件”的叙事,解构成了无数个鲜活的“个体经验体”,这种处理方式非常现代,非常具有思辨性。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原本以为会读到一个跌宕起伏、充满血腥与权谋的历史叙事,毕竟“民变”二字本身就带着强烈的戏剧张力。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却是截然不同的体验。它仿佛不是在讲述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而是在描摹一幅幅细腻入微的社会风情画。作者的笔触极其克制,没有过多渲染战场上的厮杀,反倒将大量的篇幅用来刻画那个时代底层民众的日常生活:清晨集市上的讨价还价,夜晚田埂边借着微弱月光纺线的妇人,以及在苛捐杂税面前,普通人眼神中那种近乎麻木的坚韧。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地方风俗和地域文化的挖掘,那些读起来充满泥土气息的方言俚语,那些只有在特定村落才会流传的古老歌谣,都被巧妙地融入了叙事之中,使得整个故事有了扎实的地域根基,让人感觉仿佛真的置身于唐末那个动荡不安却又充满生命力的时代。这种深沉的“在场感”,远比那些宏大叙事更能打动人,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肌理,而不是冰冷的历史结论。这本书更像是一部社会生活史的侧写,而非简单的政治史记录,这点出乎我的意料,也更值得称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