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万卷楼国学经典(升级版):二十四史精华 上
定价:29.80元
作者: 司马迁 等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47041253
字数:
页码:38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二十四史》展现了炎黄以来中国近五千年的发展历程,是乾隆皇帝钦定的“中华正史”,也是研究中国历史乃至中国古代文化的资料宝库。面对这部总计三千二百余卷、四千多万字的鸿篇巨著,难以短时间诵读领会,本书攫取其中精华篇目以飨读者,以点滴精华管窥悠悠史话。n
内容提要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个主要朝代的正史合辑,以纪传体从上古黄帝记述到明末崇祯。为使读者尽览史学精粹,本书特遴选二十四部史书精华篇目,以飨读者。n
本书截断先秦和秦朝时期天子诸侯一脉间的纷纷扰扰,从开启了贫民天子梦的秦末农民起义讲到南北朝天下割据局面的形成,甄选其中具代表性的十九位人物,以白话文白描他们的历史形象,以古版画再现他的神韵风采,为他们洗去稗官野史中的光怪陆离,使读者在这管窥蠡测中洞悉一个个王朝的兴衰。
目录
史记 001n
项羽本纪 001n
陈涉世家 037n
汉书 051n
霍光传 051n
金日【石+单】传 076n
后汉书 085n
马援传 085n
班超传 110n
三国志 128n
武帝纪 128n
诸葛亮传 174n
晋书 194n
王导传 194n
谢安传 210n
宋书 221n
范晔传 221n
南齐书 242n
谢朓传 242n
梁书 249n
刘勰传 249n
陈书 255n
吴明彻传 255n
魏书 264n
崔浩传 264n
北齐书 299n
杨愔传 299n
周书 311n
苏绰传 311n
南史 338n
陈后主本纪 338n
北史 354n
尔朱荣传 354n
n
作者介绍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n
文摘
项羽本纪n
【原文】n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n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n
【译文】n
项籍,下相人,字羽。初期起兵反秦的时候,他只有二十四岁。他的叔父叫项梁,项梁的父亲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的楚国名将项燕。项氏家族世代为楚国将领,就连姓氏也是因为被赐封在项地而取的。n
项籍年少时,读书习字一无所成,就跑去学习剑术,可是又没学成,惹得项梁很生气。项籍说:“认字只能用来记姓名罢了,舞剑也只能对付一个人,都不值得学。我要学就学能对抗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他只是粗略地了解兵法的大意,就又不肯学下去了。后来,项梁被栎阳官吏追捕,就请蕲县狱掾曹咎写信给梁阳狱掾司马欣,因此事情才得以了结。项梁杀了人,同项籍一起到吴中躲避仇人。吴中的贤士大夫才能都在项梁之下。每当吴中有大徭役及丧事,常常由项梁主办,并暗中用兵法来管理约束门客、策士和年轻人,因此大家知道了他是有才能的人。秦始皇游览会稽山,经过浙江,项梁与项籍一起去围观。项籍说:“我可以取代那个人。”项梁立刻捂住他的嘴,说:“别胡说,这可是诛灭全族的大罪!”不过,项梁也因此发现项籍不同寻常。项籍身高八尺多,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即使吴中子弟也很畏惧他。n
……n
序言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n
——西汉·司马迁n
n
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n
——宋·曾巩n
拿到手的感觉,首先是被装帧的质感所吸引。市面上很多国学类书籍,往往华而不实,内页纸张粗糙,排版拥挤得让人望而生畏。但看到这本的时候,明显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纸张的选取似乎特意考虑到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那种微微泛黄的色调,配合着适中的字号和舒展的行距,让人在翻阅时有一种沐浴在历史长河中的宁静感。那种老派的字体设计,不至于让人觉得过分古板,却又保留了古典书籍应有的典雅韵味。对于我们这些热衷于收藏和阅读传统文化载体的人来说,书籍的“体面”往往是进入阅读状态的第一步。如果内容本身是金子,那么一套精致的装帧,就是为这块金子量身打造的锦盒,让人爱不释手,也更愿意反复摩挲品味其中的奥妙。这种对书籍载体本身的尊重,往往预示着对内容的严谨态度,我期待它能提供一次优雅且愉悦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套书的书名听起来就让人感到一种庄重和深邃的历史厚重感。“二十四史精华”,光是这几个字,就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画卷。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史学有浓厚的兴趣,但浩如烟海的史书中,真正能静下心来逐字逐句啃下来的,实在寥寥无几。市面上关于史学的普及读物很多,但大多为了迎合快餐式的阅读习惯,对原文的精炼和解读往往流于表面,缺乏对历史脉络和核心思想的深入挖掘。我希望找到的“精华”,不仅仅是简单地摘抄片段,而是能提炼出一部史书的灵魂所在,比如司马迁笔下的那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家精神,或者《资治通鉴》中对治国方略的精辟总结。如果这套“升级版”真的能做到在保持历史原貌和学术严谨性的基础上,用现代人能接受的语言和结构进行梳理和阐释,那无疑是极其宝贵的。我尤其期待它在人物评价和历史事件的因果链条梳理上能有独到的见解,能够帮助读者透过繁复的史料,直抵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毕竟,读史不只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洞察人性与世事沉浮的规律。
评分我一直认为,“二十四史”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智慧的宝库,但其文字的艰深和篇幅的浩大,让很多有心人望而却步。我过去尝试过阅读一些通史类的读物,但总觉得像是走马观花,缺乏那种沉浸式的代入感。我更看重的是那种“信而好古”的学者精神,如何在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下,精准地捕捉住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转折点和人物的内心挣扎。比如,魏晋时期士大夫的清谈与颓废,唐代中晚期藩镇割据的必然性,宋代理学兴起背后的社会动因——这些复杂的历史情境,需要极强的提炼能力才能清晰呈现。如果这套“精华版”能够巧妙地运用注释和导读,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典故、官职制度和思想流派进行系统性的解释,而不是简单地罗列,那它就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白话文”翻译,真正做到了“传道解惑”。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经过深度消化和结构重组后的历史知识体系,而非原文的碎片化拼凑。
评分对于国学经典的“升级”二字,我抱有一种谨慎的期待。传统史学固然宝贵,但若不能与现代的史学研究成果以及当代的历史观相结合,便有沦为僵化古董的风险。所谓“升级”,我理解为不仅仅是文字上的简化,更重要的是视角上的拓宽和史观上的进步。比如,在叙述某一历史时期时,是否能融入对社会结构、经济变迁甚至文化心理层面的分析?例如,在解读汉代豪强地主对国家稳定的影响时,是否能引用近现代社会学和经济学中的概念进行旁证?真正的精华,在于其思想的普适性和永恒性,而这种普适性需要通过现代的认知工具去发掘和印证。如果这套书只是停留在对史料的梳理,而缺乏对历史深层逻辑的现代性解读,那么它与早期的民国白话文选本相比,优势就不够明显了。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种既尊重历史原貌,又充满了面向未来的思辨性的阅读材料。
评分阅读史书,常常伴随着一种对“成败”的拷问。每一朝代的兴衰,每一次权力斗争的得失,都浓缩着关于治理、领导力和人性弱点的深刻教训。我非常关注那些史官们在记录重大事件时的“笔法”。他们是如何平衡对统治者的颂扬与对过错的批评的?这种微妙的平衡,恰恰是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所在。如果这套“精华”能够细致入微地剖析那些著名史学家(如陈寿、司马光等)的写作意图和价值取向,帮助读者辨别哪些是史实,哪些是带有时代局限性的判断,那就太棒了。毕竟,我们阅读的不是冷冰冰的事件列表,而是千年前的智者们留下的经验与教训。如果能从中提炼出可以应用于今天商业竞争、组织管理乃至个人决策的智慧火花,那么这套书的价值就实现了从“文献”到“工具”的飞跃。我希望它能成为我案头常备的,能够随时从中汲取决策智慧的“镜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