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鸿儒著的《国学十二道》介绍:国学作为中国古代学说,广义上代表了从古至今的文化和学术思想,涵盖了历史、思想、地理、经济、政治、哲学以及书画、音乐、术数、易学、星象、建筑、医学等诸多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先秦诸子。先秦的思想和学说在当时社会中代表了一定的社会发展风气,传至后世,对后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金鸿儒著的《国学十二道》介绍:中华文化的精 髓便是国学十二道了,里面有着孔子的为人之道、老 子的处事之道、庄子的养性之道、孟子的君臣之道、 荀子的学习之道、孙子的韬略之道、管子的教练之道 、韩非子的统驭之道、鬼谷子的权谋之道、大学中的 修身之道、易经里的天地之道、禅宗里的生死之道。
国学十二道,让读者可以根据现状自由选择,采各家 之长,秀兼济天下之大德,以小见大,由浅到深,让 读者可以轻松、快速地了解和掌握国学知识,将国学 理念进行梳理,把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在读者**呈现 。
第一章 孔子:为人之道
1.为人要善:子欲善而民善矣
2.为人要诚: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民无信而不立
3.做人要本分:在其位,谋其政
4.做人要自重: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5.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
第二章 老子:处世之道
1.宽容是处世**法: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2.谦退是保身**法:虚其心,受天下之善
3.安详是处事**法:平其心,论天下之事
4.寡欲是养心**法:潜其心,观天下之理
5.讷言无为,谨言慎行
第三章 庄子:养性之道
1.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2.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
3.有所敬畏,是做人的基本道义准则
4.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
5.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
6.学会平和心、喜乐心、慈悲心
第四章 孟子:君臣之道
1.君讲礼,臣讲忠,故君臣之道在于礼
2.君礼于臣,臣必忠
3.臣忠于君而君不礼,其忠必退
4.君臣之道,恩义为报
5.天与之,人与之
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第五章 荀子:学习之道
1.蜕:日渐而月进,使之产生质变
2.虚:虚者,虚心、谦虚也
3.一:学之道,贵以专
4.静:心要静,摒弃一切杂念
5.师友: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
第六章 孙子:韬略之道
1.统帅之道:以正合、以奇胜、奇正统一
2.先计后战,要有全局意识和长远筹划
3.有了“知”才能有“谋”,有了“谋”才能有
4.太极思想: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5.慎战: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
第七章 管子:富国之道
1.令则行,禁则止,宪之所及,俗之所被
2.善人者,人亦善之
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4.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
5..众寡同力,则战可以必胜,而守可以必固
6.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
第八章 韩非子:统驭之道
1.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2.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3.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
4.一手独拍,虽疾无声:功名之道
5.立志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第九章 鬼谷子:权谋之道
1.小人谋身,君子谋国,大丈夫谋天下
2.口者,心之门户,智谋皆从之出
3.机心是术,若无道心统御,术越高,行越偏
4.执形而论相,管中窥豹也
5.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
第十章 《大学》:修身之道
1.修身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2.宁静可以致远,淡泊可以明志
3.吾日三省: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4.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5.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窘困而改节
第十一章 《易经》:天地之道
1.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
2.教者,民之寒暑也;事者,民之风雨也
3.天地之道,天人合一
4.天地之道,简易而已
5.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第十二章 佛家:生死之道
1.死生间观节,细微处品德
2.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3.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直击人心!封面选用的那种古朴的宣纸质感,摸上去就有一种穿越回古时的感觉,墨色的字体沉稳大气,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那种流于表面的“快餐读物”。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捧着它,就能感受到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情。内页的排版也是下了大功夫的,字里行间留白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不失古典韵味。特别是那些配图,都不是那种粗制滥造的插画,而是精选的古画和拓片,每一幅都像是经过精心考证的,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厚重感和艺术感染力。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坚持,比如有些篇章的引文和注释,都采用了更贴近古代文献的字体风格,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充分体现了编者对“国学”二字的深刻理解和尊重。每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代智者的对话,视觉和触觉上的享受是无可替代的,这绝对是一套值得珍藏的、有“品相”的文化精品。
评分我最近工作压力特别大,经常陷入焦虑和迷茫,急需一些能够稳定心神、指导方向的东西。我在寻找的不是心灵鸡汤,而是能提供坚实精神支撑的智慧体系。这本书在处理“天人合一”和“知命”这两个主题时,展现出了极强的穿透力。它不是简单地教人顺从命运,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从而找到与外界和谐相处之道。书中对于“格物致知”的阐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强调的实践精神和对世界万物的探究欲望,对我目前的困境提供了一种积极的解决思路——与其沉溺于情绪内耗,不如专注于脚下的事情,去深入了解它、把握它。读完这些章节,我的心境确实沉静了不少,感觉重新找回了一种面对生活挑战的内在力量和从容不迫的态度。
评分我是一个对文化溯源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总想弄清楚我们今天很多文化习惯和思维定势是从哪里来的。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是讲解了几种哲学流派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华文明精神史。它巧妙地穿插了不同历史时期关键人物的思想演变轨迹,让我们得以一窥儒、释、道等思想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相互激荡、融合、最终塑造出我们民族独特的集体潜意识。这种宏大的历史视野和对思想流变的敏锐捕捉,让我对我们文化的“根”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它不是孤立地谈论古代思想家,而是将他们置于具体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剖析,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方式,让原本平面的历史知识立体了起来,充满了生命力和延展性,读后让人对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感到无比自豪。
评分我最近对中华传统哲学特别感兴趣,一直想找一本能系统梳理核心思想脉络的入门读物,但市面上很多所谓的“国学导览”要么过于学术化,术语堆砌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又过于浅薄,讲得云里雾里抓不住重点。直到我偶然接触到这本,立刻被它那种由浅入深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住了。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复杂的概念,而是从最贴近生活的伦理道德切入,循序渐进地引申到宇宙观和方法论层面。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笔触细腻而富有哲思,他擅长用现代人能理解的语言去阐释那些跨越千年的智慧,但又绝不失原著的精髓。读完一个章节,我感觉脑海中原本零散的知识点被串联成了一条清晰的逻辑链条,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在联系有了豁然开朗的认识。这种结构上的严谨和逻辑上的自洽,是真正优秀学术普及读物的标志。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传统文化题材的书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会有些枯燥乏味,毕竟古代的典籍阅读起来门槛太高了。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叙事风格极其生动活泼,仿佛作者就在你身边,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跟你分享那些曾经觉得高不可攀的道理。它里面引用了很多历史典故和小故事来佐证观点,那些故事本身就精彩绝伦,读起来简直是津津有味,完全没有传统教材的那种说教感。比如讲到“中庸之道”时,作者没有干巴巴地解释定义,而是引用了某个朝代君王如何在关键时刻做出决策的案例,一下子就把抽象的哲学具象化了。这种把深奥道理融入鲜活故事的叙述技巧,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心理压力,让我这个半路出家的学习者也能轻松跟上节奏,甚至读得兴起时忍不住会心一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