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鴻儒著的《國學十二道》介紹:國學作為中國古代學說,廣義上代錶瞭從古至今的文化和學術思想,涵蓋瞭曆史、思想、地理、經濟、政治、哲學以及書畫、音樂、術數、易學、星象、建築、醫學等諸多領域,具有代錶性的便是先秦諸子。先秦的思想和學說在當時社會中代錶瞭一定的社會發展風氣,傳至後世,對後人也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金鴻儒著的《國學十二道》介紹:中華文化的精 髓便是國學十二道瞭,裏麵有著孔子的為人之道、老 子的處事之道、莊子的養性之道、孟子的君臣之道、 荀子的學習之道、孫子的韜略之道、管子的教練之道 、韓非子的統馭之道、鬼榖子的權謀之道、大學中的 修身之道、易經裏的天地之道、禪宗裏的生死之道。
國學十二道,讓讀者可以根據現狀自由選擇,采各傢 之長,秀兼濟天下之大德,以小見大,由淺到深,讓 讀者可以輕鬆、快速地瞭解和掌握國學知識,將國學 理念進行梳理,把五韆年的中華文明在讀者**呈現 。
第一章 孔子:為人之道
1.為人要善:子欲善而民善矣
2.為人要誠: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民無信而不立
3.做人要本分:在其位,謀其政
4.做人要自重: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5.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樂也
第二章 老子:處世之道
1.寬容是處世**法: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2.謙退是保身**法:虛其心,受天下之善
3.安詳是處事**法:平其心,論天下之事
4.寡欲是養心**法:潛其心,觀天下之理
5.訥言無為,謹言慎行
第三章 莊子:養性之道
1.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
2.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以喜悅之身,養喜悅之神
3.有所敬畏,是做人的基本道義準則
4.所謂快樂,不是財富多而是欲望少
5.做人,人品為先,纔能為次;做事,明理為先,勤奮為次
6.學會平和心、喜樂心、慈悲心
第四章 孟子:君臣之道
1.君講禮,臣講忠,故君臣之道在於禮
2.君禮於臣,臣必忠
3.臣忠於君而君不禮,其忠必退
4.君臣之道,恩義為報
5.天與之,人與之
6.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第五章 荀子:學習之道
1.蛻:日漸而月進,使之産生質變
2.虛:虛者,虛心、謙虛也
3.一:學之道,貴以專
4.靜:心要靜,摒棄一切雜念
5.師友:故君子隆師而親友,以緻惡其賊
第六章 孫子:韜略之道
1.統帥之道:以正閤、以奇勝、奇正統一
2.先計後戰,要有全局意識和長遠籌劃
3.有瞭“知”纔能有“謀”,有瞭“謀”纔能有
4.太極思想:形兵之極,至於無形
5.慎戰:兵者,國之大事,不可不察
第七章 管子:富國之道
1.令則行,禁則止,憲之所及,俗之所被
2.善人者,人亦善之
3.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4.衣冠不正,則賓者不肅
5..眾寡同力,則戰可以必勝,而守可以必固
6.不務天時則財不生,不務地利則倉廩不盈
第八章 韓非子:統馭之道
1.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
2.法不阿貴,繩不撓麯
3.巧詐不如拙誠,惟誠可得人心
4.一手獨拍,雖疾無聲:功名之道
5.立誌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
第九章 鬼榖子:權謀之道
1.小人謀身,君子謀國,大丈夫謀天下
2.口者,心之門戶,智謀皆從之齣
3.機心是術,若無道心統禦,術越高,行越偏
4.執形而論相,管中窺豹也
5.凡謀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
第十章 《大學》:修身之道
1.修身在於格物、緻知、誠意、正心
2.寜靜可以緻遠,淡泊可以明誌
3.吾日三省: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4.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5.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窘睏而改節
第十一章 《易經》:天地之道
1.天地之道,寒暑不時則疾,風雨不節則飢
2.教者,民之寒暑也;事者,民之風雨也
3.天地之道,天人閤一
4.天地之道,簡易而已
5.天地感,而萬物化生
第十二章 佛傢:生死之道
1.死生間觀節,細微處品德
2.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
3.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懼於生死
4.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5.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
我最近工作壓力特彆大,經常陷入焦慮和迷茫,急需一些能夠穩定心神、指導方嚮的東西。我在尋找的不是心靈雞湯,而是能提供堅實精神支撐的智慧體係。這本書在處理“天人閤一”和“知命”這兩個主題時,展現齣瞭極強的穿透力。它不是簡單地教人順從命運,而是引導讀者去理解自然規律的客觀性,從而找到與外界和諧相處之道。書中對於“格物緻知”的闡述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它強調的實踐精神和對世界萬物的探究欲望,對我目前的睏境提供瞭一種積極的解決思路——與其沉溺於情緒內耗,不如專注於腳下的事情,去深入瞭解它、把握它。讀完這些章節,我的心境確實沉靜瞭不少,感覺重新找迴瞭一種麵對生活挑戰的內在力量和從容不迫的態度。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直擊人心!封麵選用的那種古樸的宣紙質感,摸上去就有一種穿越迴古時的感覺,墨色的字體沉穩大氣,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那種流於錶麵的“快餐讀物”。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光是捧著它,就能感受到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敬畏之情。內頁的排版也是下瞭大功夫的,字裏行間留白得恰到好處,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不失古典韻味。特彆是那些配圖,都不是那種粗製濫造的插畫,而是精選的古畫和拓片,每一幅都像是經過精心考證的,極大地增強瞭內容的厚重感和藝術感染力。我尤其欣賞它在細節上的堅持,比如有些篇章的引文和注釋,都采用瞭更貼近古代文獻的字體風格,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充分體現瞭編者對“國學”二字的深刻理解和尊重。每次翻開它,都像是在進行一場與古代智者的對話,視覺和觸覺上的享受是無可替代的,這絕對是一套值得珍藏的、有“品相”的文化精品。
評分說實話,我本來對這種傳統文化題材的書是持保留態度的,總覺得會有些枯燥乏味,畢竟古代的典籍閱讀起來門檻太高瞭。然而,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固有印象!它的敘事風格極其生動活潑,仿佛作者就在你身邊,用非常接地氣的方式跟你分享那些曾經覺得高不可攀的道理。它裏麵引用瞭很多曆史典故和小故事來佐證觀點,那些故事本身就精彩絕倫,讀起來簡直是津津有味,完全沒有傳統教材的那種說教感。比如講到“中庸之道”時,作者沒有乾巴巴地解釋定義,而是引用瞭某個朝代君王如何在關鍵時刻做齣決策的案例,一下子就把抽象的哲學具象化瞭。這種把深奧道理融入鮮活故事的敘述技巧,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心理壓力,讓我這個半路齣傢的學習者也能輕鬆跟上節奏,甚至讀得興起時忍不住會心一笑。
評分我最近對中華傳統哲學特彆感興趣,一直想找一本能係統梳理核心思想脈絡的入門讀物,但市麵上很多所謂的“國學導覽”要麼過於學術化,術語堆砌讓人望而卻步,要麼又過於淺薄,講得雲裏霧裏抓不住重點。直到我偶然接觸到這本,立刻被它那種由淺入深的敘事方式深深吸引住瞭。它沒有一上來就拋齣復雜的概念,而是從最貼近生活的倫理道德切入,循序漸進地引申到宇宙觀和方法論層麵。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筆觸細膩而富有哲思,他擅長用現代人能理解的語言去闡釋那些跨越韆年的智慧,但又絕不失原著的精髓。讀完一個章節,我感覺腦海中原本零散的知識點被串聯成瞭一條清晰的邏輯鏈條,對“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內在聯係有瞭豁然開朗的認識。這種結構上的嚴謹和邏輯上的自洽,是真正優秀學術普及讀物的標誌。
評分我是一個對文化溯源有著強烈好奇心的人,總想弄清楚我們今天很多文化習慣和思維定勢是從哪裏來的。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是講解瞭幾種哲學流派那麼簡單,它更像是一部濃縮的中華文明精神史。它巧妙地穿插瞭不同曆史時期關鍵人物的思想演變軌跡,讓我們得以一窺儒、釋、道等思想如何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相互激蕩、融閤、最終塑造齣我們民族獨特的集體潛意識。這種宏大的曆史視野和對思想流變的敏銳捕捉,讓我對我們文化的“根”有瞭更清晰的認知。它不是孤立地談論古代思想傢,而是將他們置於具體的時代背景下進行剖析,這種多維度的解讀方式,讓原本平麵的曆史知識立體瞭起來,充滿瞭生命力和延展性,讀後讓人對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感到無比自豪。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