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 世说新语(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笔记小说必读本) 9787550243613 北京联

正版图书 世说新语(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笔记小说必读本) 9787550243613 北京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朝宋] 刘义庆,王超 著
图书标签:
  • 世说新语
  • 笔记小说
  • 国学经典
  • 中华国学
  • 文学
  • 历史
  • 古典文学
  • 北京联
  • 正版图书
  • 必读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613
商品编码:3019332643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世说新语(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笔记小说必读本)

定价:12.0元

作者:(南朝宋)刘义庆,王超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613

字数:13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鲁迅将《世说新语》称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赞其“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世说新语》是一部集趣味性、历史性、文学性于一身的传世巨典,淋漓尽致地呈现了潇洒风逸的魏晋时代。
  《世说新语》是不可不读的国学精髓,自面市以来,便有小说、戏剧开始模仿它,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内容提要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编撰的“志人小说”,主要记述汉末、三国、两晋士族阶层的言谈风尚和遗闻轶事。它真实反映了这一时代人们的风俗习惯和社会风貌,所涉及的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庶僧徒,因而成为研究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史料。
  本书本着故事性、趣味性和哲理性的原则,节选了《世说新语》中的部分精彩内容,以以原文、注释、译文的形式,全面而生动地还原了汉末魏晋时代的风貌。

目录


作者介绍


  刘义庆(403年-444年),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刘宋宗室,武帝刘裕之侄,袭临川王。曾集士人门客作《世说新语》、《幽明录》等书。

文摘


  德行
  【题解】
  德行,指人的道德品行。本篇从不同的方面、多个角度入 手,展示了魏晋时期士族阶层认为值得学习的、并将之作为准则 和规范的言语行动,反映了当时的道德观念。
  陈蕃尊重贤才 陈仲举①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②,有澄清天下之 志③。为豫章太守④,至⑤,便问徐孺子⑥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 “群府君先入廨。”⑦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⑧ 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注释】
  ①陈仲举(?—168):名蕃,字仲举,东汉桓帝末年官至太尉。 当时宦官作乱,政治黑暗,他反对宦官,受到太学生的尊重。汉 灵帝继位之后,陈蕃与大将军窦武谋划诛杀宦官,事情泄露后反被 害。全句意思为:陈仲举的言行是读书人的榜样,世人的楷模。
  ②登车揽辔(pèi):坐上车子,拿起缰绳,这里指上任做官。 揽:拿起。辔:为了驾驭马、牛等牲口而套在它们的头和颈部的缰绳。
  ③有澄清天下之志:指心怀扫清奸佞,使政治清明、国泰国民 的志向。《后汉书·陈蕃列传》:“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④豫章:豫章郡,首府在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县)。太守:郡的行政长官。
  ⑤至:到,这里指到豫章郡上任。
  ⑥徐孺子(97—168):名稚,东汉豫章南昌人,是当时的名 士,他反对宦官乱政,朝廷多次下旨召他做官,他都没有出任。陈蕃做太守时,不见宾客,却十分敬重徐稚。
  ⑦主簿:官名,主管文书、簿籍等事务的职务。白:禀报。府君:对太守的称呼,太守是俸禄二千石的官,有府舍,所以也通称府君。廨(xiè):官署。全句意思为:主簿禀报说:“大家的意思是希望您先到官署中去。”
  ⑧式:通“轼”,轼为古代的车子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这里 用作动词,用手扶……东西。商容:商纣时的大夫,贤德受到当时人 的称赞。闾(lǘ),指里巷的门。全句的意思为:陈蕃说:“周武王刚 刚战胜殷商,就立即来到商容的住所拜访他,根本顾不上休息。”
  陈谌设喻答客问 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① 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②,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 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 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③
  【注释】
  ①陈季方:字陈谌,字季方,陈寔(shí)的第六个儿子。家君:父 亲,是对自己父亲的尊称。在前面加上“足下”的敬语,是对对方父 亲的称呼。太丘(104—187):陈寔,字仲弓,曾任太丘县令,古人 常以任职地的名称代指人,所以称他为陈太丘。陈寔一向以清高 有德行、为人仁爱闻名于世,据《后汉书·陈寔传》:“时岁荒民俭, 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暗地里)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 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做坏事 的人不是生来就坏),习以性成(平时不上进,慢慢养成了坏习惯),
  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qǐ sǎng, 跪拜)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 然此当由贫困。’令遗(赠给)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全句意 思为:有人问陈季方:“您的父亲太丘长有什么功绩和美德,而能名满天下,享有如此之高的声望呢?”
  ②阿(ē):指山的转角儿。
  ③从“季方曰”至段末的意思为:季方回答说:“我同父亲相 比,就好比生长在巍峨的泰山一角的一株桂树,上面有万丈高的山崖,下面有深不见底的水潭;上面有甘露的润泽,下面有深渊泉水 的滋养。这种情况下,泰山有多高,泉水有多深,桂树又如何得知 呢?我也不知道我的父亲有没有功德啊!”
  管宁割席
  管宁①、华歆②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 异,华捉而掷去之。③又尝同席④读书,有乘轩冕⑤过门者,宁读如
  故,歆废⑥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⑦
  【注释】
  ①管宁(158—241):字幼安,北海郡朱虚县(今山东省安丘、 临朐东南)人。汉末天下大乱时,管宁到辽东避乱,后来在当地讲 学,直到三十多年后的魏文帝黄初四年(223年)才返回中原。此 后,曹魏屡次征召管宁,他都没有出来做官。
  ②华歆(157—231):字子鱼,汉桓帝时为尚书令,汉献帝时为 豫章太守,后曹操征召他入京任军师,魏国建立后官至太尉。华歆 曾经同邴原、管宁一起在外求学,三人关系很好。
  ③捉:握,拿。全句的意思为:管宁和华歆一同在菜园里除草, 管宁看见地上有一小块金子,不予理会,照例举起锄头锄去,跟剔 除瓦块、石头一样,而华歆却把金子捡起来再扔出去。
  ④席:坐席,是古人的坐具。
  ⑤轩冕:古代卿大夫的车服。轩:大夫以上的贵族坐的马车。 冕:帝王、诸侯和卿大夫戴的礼帽。这里指有达官贵人从门前经过。
  ⑥宁、歆:指管宁、华歆。按古文的惯例,当人名在上文出现过 时,可以单称姓或名。废:放弃,放下。
  ⑦全句意思为:管宁就割开席子,与华歆分开坐,说道:“你不 是我的朋友。” 形骸之外 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①歆蜡②日尝集子侄燕③饮,王亦学 之。有人向张华④说此事,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 所以更远。”⑤
  【注释】
  ①王朗(?—228):字景兴,汉末为会稽太守,入魏后官至司 徒。识度:见识、气度。全句意思为:王朗在见识和气度方面一直十 分推崇华歆。
  ②蜡(zhà):祭祀名,古代一种年终祭祀,在农历十二月合祭 万物之神。
  ③燕:通“宴”,宴会。在蜡日期间,有宴饮的习俗。
  ④张华(232—300):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阮 籍称赞他有王佐之才,晋初任中书令,散骑常侍,力劝武帝定灭吴之 计。惠帝时封壮武郡公,在八王之乱中被杀。公元290年,晋武帝临 终时命杨皇后的父亲杨骏为太傅、大都督,掌管朝政大权。而继位 的晋惠帝司马衷十分愚钝,皇后贾南风为了让自己家族掌控朝中大 权,于次年与楚王司马玮联手发动,指挥禁卫军杀死了杨骏。可 之后,汝南王司马亮和老臣卫瓘趁机夺取了大权。不久后,怀有 巨大野心的贾后与楚王司马玮密谋,杀死了汝南王司马亮,随后贾后 以矫杀大臣之名处死司马玮。贾后夺取了政权,继而废掉并太 子司马遹。各诸侯王趁机起兵发动内战以争夺中央政权,参与者主 要有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yì)、成都王司马颖、 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位诸 侯王。这场西晋统治阶层之间的权力争夺战历时16年(291—306) 之久,史称八王之乱。
  ⑤形骸之外:指表面的东西。形骸:人的身体。这一句的意思 为:有人对张华说起了这件事,张华说:“王朗学华歆,只是学了一 些表面的东西,所以他距离华歆反而越来越远。” 华歆、王朗乘船避难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①之。朗曰: “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 疑②,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③,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 初④。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释】
  ①难:这里作动词,以……为难。
  ②疑:迟疑;犹豫不决。
  ③纳其自托:接受了那个人托付自身的请求,指同意那个人 搭船。
  ④遂携拯如初:便仍旧带着并帮助那个人。
  王祥事后母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①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 守②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③ 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④。既还,知母憾之不已⑤,因跪前请死。 母于是感悟⑥,爱之如己子。
  【注释】
  ①王祥(184—268):字休征,琅玡临沂(今属山东)人。因为 竭诚侍奉后母,成为当时出名的孝子。他年纪很大才进入仕途,官 至太常、太保,进爵位为公。此句意思为:王祥侍奉后母朱夫人非 常恭谨。
  ②恒:一直。守:守护,指防止风雨、鸟雀糟蹋树上的李子。
  ③暗斫(zhuó):偷偷地杀。
  ④私:小便。空斫得被:只在了被子上。
  ⑤既还,知母憾之不已:王祥(小便)回来后,知道后母非常 恨他。
  ⑥感悟:受到感动而醒悟。
  王戎死孝
  王戎①、和峤②同时遭大丧③,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④,和哭 泣备礼。武帝⑤谓刘仲雄⑥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 使人忧之。”⑦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戎虽不备礼, 而哀毁骨立⑧。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 忧戎。”⑨
  【注释】
  ①王戎(234—305):字濬冲,琅玡临沂人,与嵇康、阮籍、山 涛、向秀、刘伶、阮咸合称“竹林七贤”。他曾受命随军征伐吴国, 吴国被吞并后,封爵安丰侯。晋惠帝时,王戎官至尚令、司徒。后 来发生了八王之乱,王戎随晋惠帝一起遭挟持,公元305年,七十二 岁的王戎在河南郏(jiá)县去世。
  ②和峤(qiáo)(?—292):字长舆,汝南西平(今属河南) 人,担任过中书令、尚书,惠帝时为太子太傅。他富有但十分吝 啬,杜预(西晋时期将领和学者,灭吴战争的统帅之一)称他有 “钱癖”。
  ③大丧:父母之丧。
  ④鸡骨支床:意同下文的“哀毁骨立”,指骨瘦如柴。鸡骨:瘦 弱、憔悴。支:支离,形容萎靡,精神涣散。
  ⑤武帝:晋武帝司马炎(236—290),字世安,司马昭之子。
  ⑥刘仲雄(?—285):名毅,字仲雄,为人刚直,任司隶校尉、 尚书左仆射。
  ⑦卿:用于平辈之间对称,或长对幼、君对臣、上对下,表示 尊重、亲热的称呼。省(xǐng):探望。不(fǒu):同“否”。此句意思 为:武帝对刘毅说:“你经常去探望王戎、和峤吗?听说和峤过于 悲痛,超出了礼法的常规,真令人担忧。”
  ⑧哀毁骨立:形容因为悲哀过度,损伤了身体,变得瘦弱不堪, 骨瘦如柴。
  ⑨生孝:指遵守丧礼而能注意不伤身体的孝行。死孝:对父母 尽哀悼之情而至于死的孝行。全句意思为:刘毅说:“和峤虽然礼 仪周到,但精神元气并没有受损;王戎虽然不注重礼仪,但是因为 伤心过度,损毁了身体,瘦弱得只剩下骨架了。臣认为,和峤虽然尽 了孝,但是性命并没有受到影响;王戎则悲伤过度,因而有性命之 忧。陛下不应该担心和峤,反而应该担心王戎。”
  郗鉴哺二儿
  郗公①值永嘉丧乱②,在乡里,甚穷馁③。乡人以公名德,传 共饴④之。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⑤,乡人曰:“各 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独往 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⑥。郗公 亡,翼为剡县⑦,解职归,席苫⑧于公灵床⑨头,心丧⑩终三年。
  【注释】
  ①郗(xī)公(269—339):郗鉴,字道徽,东平金乡(今属山东) 人,以儒雅著称,历任兖州刺史、司空、太尉。
  ②永嘉丧乱:晋朝建立之初采用分封的政策,使中央权力分 散,终导致八王之乱,再加上遭到天灾,社会不安,北方胡人乘 机入侵。永兴元年(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属山西) 起兵,并自称汉王。光熙元年(306年),晋惠帝去世,晋怀帝司马炽 继位,改年号为永嘉。永嘉二年(308年),刘渊正式称帝,国号汉。 两年后,刘渊死去,其子刘聪继位。永嘉五年(311年),刘聪派大 将石勒等人率大军侵晋,在平城(今属河南)歼灭晋军十多万人,又 俘虏、太尉王衍及许多王公贵族。不久攻入京城洛阳,俘获了 晋怀帝,纵兵烧杀。史称永嘉之乱。
  ③穷:生活困难。馁(něi):饥饿。此句意思为:郗鉴在永嘉之 乱时期住在家乡,生活很困难,经常挨饿。
  ④传:轮流。饴(sì):通“饲”,给人吃东西。
  ⑤外生:外甥。此句意思为:郗鉴经常带着哥哥的儿子郗迈和 外甥周翼一同去吃饭。
  ⑥过江:指渡过长江到江南。永嘉之乱后,中原人士纷纷过江


序言


  前言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时的刘义庆召集门下食客共同 编撰而成的,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至南朝宋时二百多年间士族阶层的言谈风尚与逸闻琐事。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包括“德 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等类别, 共三十六篇,一千一百多则故事。它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笔记小说”的代表作。
  《世说新语》原名叫作《世说》,后来为了与汉代刘向所 著的《世说》(此书已失传)相区别,所以又名《世说新语》。 书中每则故事长短不一,或数行,或三言两语,符合笔记小说
  “随手而记”的特征。
  《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原籍 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他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长沙景王刘道怜的次子,后来过继给叔叔临川王刘道规,袭封临川 王。《南史》中称刘义庆“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文辞 虽不多,然足为宗室之表”,又称他“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 至”。因此,许多学者认为,《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 共同编写的。
  《世说新语》集中反映了魏晋时期的名士风度,是研究魏 晋时期社会现象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清谈、饮酒、服药等活动,隐逸、任诞、简傲等性格特征,以及他们的 种种人生追求,都有生动的描写。这些故事从不同的侧面勾 勒,让我们看到了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 形象,我们不仅能够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还能更真 切地体会到魏晋风骨与气度。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全书涉及各类人物 共一千五百多个,魏晋时期主要的人物,无论是帝王、名臣,还 是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同时还描写了众多生动的女性形 象,无论是貌美的歌姬、灵秀的才女,还是狭隘的妒妇,每一 位都跃然纸上。
  《世说新语》全书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如《俭啬》中王 戎的一篇:“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 十六个字,就把王戎吝啬的本性展露无遗。而且本书的表现手 法灵活多样,有的通过同一环境中两个人或几个人的不同表 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如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两个人对待 求助者的不同态度;有的以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为中心,作漫 画式的张描写,如《忿狷》中描写了王述吃鸡蛋的种种暴躁 与滑稽的举动,以表现他的性急;还有的以语言或动作来表达 人物丰富的情感,如《伤逝》中,王徽之得知七弟王献之去世 后赶去吊祭,“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 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寥寥数语,催人泪下。
  《世说新语》的语言简洁含蓄、生动灵活,现代的许多应 用广泛的成语就来源于此,如卿卿我我、身无长物、咄咄怪 事、面如傅粉,等等。
  《世说新语》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不仅相继出现了许 多模仿它的小说,而且不少戏剧、小说都从其中取材。
  我们从原书中精选出一部分有趣的故事,为了帮助读者 朋友们更好地理解,书中还增加了详细的注释,相信通过认真 阅读此书,不但能让你从中得到了解历史的乐趣,还能增长许 多知识。



《人间世事:千年回响》 内容简介: 《人间世事:千年回响》是一部深入探寻中华文化深层精神的随笔集,它并非对某一具体古籍的解读或评述,而是以一种更加宏大而自由的视角,捕捉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独特印记和智慧光芒。本书不拘泥于任何“必读本”的范畴,不承载“笔记小说”的体例束缚,旨在以更加贴近现代人心灵的方式,唤醒我们对古老智慧的共鸣。 全书分为三个篇章:“流光碎影”、“山水情深”、“人文薪火”。 第一篇:流光碎影——那些被时间磨砺的瞬间 这一篇,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短暂记录、却又意味深长的瞬间。这不是对史料的堆砌,也不是对轶事的罗列,而是试图从那些闪烁的、不经意的片段中,捕捉人性的复杂、世事的变迁以及士大夫阶层的情感流转。 我们会探讨一种“意境”的营造,这种意境并非仅仅是绘画或诗歌中的描摹,更是古人处理人情世故、达观处事的哲学观照。譬如,古人如何看待“贫”与“乐”的辩证关系,如何在困顿中寻求解脱,如何在繁华中保持清醒。这并非简单的励志故事,而是关于如何在逆境中保持精神的独立和尊严,如何在顺境中不被物欲所累的深刻体悟。 我们还会审视古人对于“名利”的态度。在那个等级森严、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下,“名”与“利”的诱惑是巨大的。但我们看到的,并非一味地追逐,而是一种更加 nuanced(微妙)的处理方式。有些人选择“遗世独立”,将功名利禄置之度外;有些人则在仕途的泥沼中,努力保持自身的清白和操守;还有些人,则是在退隐山林后,将人生智慧升华为一种更为超脱的境界。这些不同的选择,折射出中华文化对于个体价值实现的多元思考。 此外,这一篇还将触及“言语”的力量。古人对于“语”的运用,可谓精妙绝伦。一句看似不经意的闲谈,可能蕴含着深远的哲理;一个简单的评语,可能成为历史的注脚。我们将分析古人如何运用“巧思”和“意趣”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如何在有限的文字中营造出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是一种关于沟通的艺术,也是一种关于“知音”的追求。 我们也会提及“风度”与“情趣”。在繁文缛节的古代,如何展现个人的风采、谈吐和学识,是一种重要的社交资本,更是一种内在修养的体现。这种风度,并非故作姿态,而是在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文化底蕴和人生阅历。从一次优雅的宴饮,到一次诗意的郊游,再到一次真挚的友情,都可能成为展现这种风度的载体。 第二篇:山水情深——自然与心灵的交融 这一篇,我们将把目光从人事转向自然,但并非要讲述单纯的山水之美,而是要探究自然如何成为古人心灵的栖息地,如何影响他们的精神世界,又如何在自然中找到人生的慰藉和启示。 古人对自然的观照,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他们并非将自然视为可供征服的资源,而是视为与自身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命共同体。我们将在这一篇中,感受古人如何从山水之间体悟“道”的运行,如何从四季的更迭中理解生命的无常与永恒。 我们会描绘那些隐匿于山林间的隐士,他们并非真正的逃避现实,而是在一种更为纯粹的环境中,寻求精神的自由和宁静。他们的生活,可能简朴而清贫,但他们的内心,却可能比任何锦衣玉食之人更加富足。他们与山为伴,与水为友,在孤寂中孕育出独特的智慧和品格。 这一篇还将深入探讨“羁旅”之情。“客”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词汇。“羁旅”不仅是地理上的漂泊,更是心灵上的流离。古人如何在异乡的土地上,感受家国的思念,如何在陌生的风景中,寻找情感的寄托,如何在与他人的短暂交往中,体味人生的无常。这种羁旅之情,既有离愁别绪,也有对人生意义的追问。 我们还会关注“节令”的流转。在中国古代,节令并非仅仅是日历上的标记,更是与自然变化、人生阶段息息相关的文化符号。从春耕夏耘,到秋收冬藏,每一个节令都承载着古人的生活节奏、情感寄托和文化习俗。我们将从这些节令的流转中,感受生命的律动,以及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最后,我们将讨论“闲适”的境界。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我们或许会好奇,古人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到“闲适”的时光。这种闲适,并非无所事事,而是一种心灵的解放,一种对生活节奏的自主把握。可能是在一次品茗的午后,可能是在一次焚香的黄昏,也可能是在一次对弈的对局中。这种闲适,是古人对高品质精神生活的追求。 第三篇:人文薪火——智慧的传承与时代的回响 这一篇,我们将回到“人”的层面,关注中华文明的内在精神如何代代相传,如何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本书并非对特定人物的生平事迹进行梳理,而是试图捕捉一种“人文精神”的内核,以及它在不同个体身上的体现。 我们将讨论“教养”的意义。在中华文化中,“教养”并非仅仅是礼仪的习得,更是品德的塑造,是人格的完善。一个有教养的人,不仅懂得如何与人相处,更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反思自我。这种教养,是内在的修养,是外在的体现,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我们还会审视“风骨”的力量。在历史的洪流中,总有一些人格,他们即便身处逆境,即便面对强权,依然能够保持自身的独立和尊严。这种“风骨”,是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体现在那些敢于直言进谏的官员身上,体现在那些坚守信仰的文人身上,也体现在那些默默奉献的普通人身上。 此外,我们将探讨“情谊”的珍贵。在中国古代,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纽带。无论是君臣之间的信任,还是朋友之间的肝胆相照,亦或是家人之间的关怀备至,都构成了中华文化中丰富而感人的情感世界。我们将从这些情谊的流露中,感受人性的温暖,以及情感的力量。 当然,我们也会提及“幽默”与“达观”。在古人的智慧中,并非只有严肃和沉重,同样充满了机智的幽默和达观的人生态度。他们能够以一种轻松的心态面对生活的困境,能够用幽默化解尴尬的局面,能够以一种豁达的态度看待人生的悲欢离合。这种幽默与达观,是一种智慧的体现,也是一种生命力的象征。 最后,本书将以一种开放式的思考,呼唤我们对当下时代的“人文薪火”进行反思。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如何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的文明成果?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人间世事:千年回响》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希望通过对过往的回响,唤醒我们内心的思考,启发我们对当下和未来的探索。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朴实而富有韵味,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注重情感的真挚和思想的深度。我们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能够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能够与古人的智慧产生共鸣,能够在字里行间,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寄托和人生启示。这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中华文化、探寻人生真谛的读者的作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宋代文人生活美学的画册,简直是视觉的盛宴,每一次翻看都像是一场穿越回那个精致年代的旅行。与其他侧重宏大叙事的历史书籍不同,它聚焦于宋人日常的“微观之美”:从他们如何精心布置书房,到插花、焚香、品茗的仪式感,无不体现出一种由内而外的从容与雅致。画册的印刷质量毋庸置疑,色彩还原度极高,那些缂丝的纹理、宋瓷的釉色,仿佛触手可及。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点茶”的部分,图文并茂地展示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闲适与专注。它没有用复杂的理论去定义“美”,而是通过大量的文物图像和精准的细节描述,让读者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宋代文人士大夫那种“一器一物,皆有所归”的生活哲学。这让我开始反思现代生活中的“速成”与“功利”,宋人的慢节奏和对生活细节的极致追求,在今天看来,反而更像是一种高级的智慧。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艺术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提升生命质量的教科书,让我有动力去尝试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也加入一些“仪式感”的小确幸。

评分

这本《唐诗三百首》简直是中文诗歌的瑰宝,每一次翻阅都能带来全新的感悟。不同于那些晦涩难懂的古籍,它的选篇既经典又易于接受,即便是初次接触古典诗词的人也能很快领略到其中的韵味。比如“床前明月光”这首,看似简单直白,背后却蕴含着游子思乡的深沉情感,那种在异乡举目无亲的孤独感,被寥寥数字勾勒得淋漓尽致。再比如李白的《静夜思》,那种豪迈与洒脱,读起来仿佛能感受到诗人仗剑天涯的潇洒身影。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用心,注释翔实却不喧宾夺主,既能帮助理解生僻字词,又不会打断阅读的流畅性。我特别喜欢它收录了不同版本的注解对比,这让理解诗歌的多元性变得可能,也激发了我去探究作者创作背景的兴趣。说实话,现在这个时代,能静下心来读诗的人越来越少,但这本书就像一座灯塔,提醒着我们传统文化中那种含蓄而深厚的美学价值。它不仅仅是诗集的堆砌,更像是一堂生动的文学史课,展现了盛唐气象的巅峰魅力。 偶尔心绪不宁时,翻开随便一页,那些抑扬顿挫的音韵总能抚平内心的波澜,找回一种久违的宁静与力量。

评分

我最近在啃这本《魏晋风度与士人精神》,它对于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期——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精神——提供了极其深刻的洞察。不同于传统史学简单地将那个时代定性为“混乱”与“衰败”,这本书细腻地描绘了在时代巨变下,知识分子群体如何通过“竹林七贤”式的行为模式,来重新构建自我价值和精神家园的过程。作者的笔触非常擅长捕捉那种个体在巨大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超脱。比如对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的解读,不再是简单地归结为叛逆,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对僵化儒家伦理的反思与挑战。书中对玄学的兴盛也有独到的见解,认为那是一种对现实无力干预下,精神自由的极致追求。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联想到当代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困境,那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似乎在千年前就已有所体现。这本书的论述逻辑严密,引用材料扎实,但语言风格却保持着一种与魏晋士人气质相符的疏朗与洒脱,让人读起来既有学术的厚重感,又不失阅读的愉悦性,是理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谱系的必读之作。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工具书类的书籍不太抱有太大期望,但这本《古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实用性已经超出了“词典”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微型的古代文化百科全书。首先,收词量之大令人赞叹,很多在现代白话文中已经消失的词汇,在这里都能找到精确的解释和丰富的例证。但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例句选取。很多辞典的例句都是生硬地从古籍中截取,晦涩难懂,但这本却像是经过精心编排的,例句大多选自那些流传较广、意境优美的篇章,读起来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比如查一个“踯躅”的用法,它会给出一个关于诗人徘徊不前的场景描述,画面感十足。此外,它对古今异义词的标注极其清晰,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来说,避免了太多因词义变化而产生的误解。我经常在阅读小说或史书时遇到不确定的词语,随手翻开查阅,总能迅速定位,而且附带的考证信息也很有趣,让我对词汇的演变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脉络。对于任何想要深入古代文献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不可或缺的基石,它让“阅读障碍”真正被消除了。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这套《中国历代思想家评传》,尤其是对先秦诸子的那几卷,简直是打开了我认识世界的一扇新窗户。以前总觉得哲学这东西高深莫测,充满了抽象的概念,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没有停留在理论的堆砌上,而是紧密结合了思想家的生平际遇和社会背景来阐述其学说。比如讲到孔子周游列国时的困顿与坚持,你会更深刻地理解“仁”的实践意义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磨难后的坚守。而对老庄思想的阐释,则非常细腻地捕捉到了那种“道法自然”的超脱感,文字间流露出的那种对世俗束缚的批判,读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的文笔兼具学术的严谨与散文的流畅,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我尤其欣赏它在对比不同学派观点时的客观性,它引导读者去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普及。读完这几卷,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于“治理”与“个体自由”的理解,无疑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对于理解中华文明的内核,这本书提供了绝佳的切入点,实在值得所有对思想史感兴趣的人收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