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军鉴006:亲访关东看风云 9787516815632 台海出版社

日本 军鉴006:亲访关东看风云 9787516815632 台海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指文军鉴工作室 著
图书标签:
  • 军事历史
  • 日本军事
  • 关东军
  • 二战
  • 历史
  • 台海出版社
  • 军鉴
  • 近代史
  • 战争
  • 东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5632
商品编码:30172316709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日本 军鉴006:亲访关东看风云

定价:49.80元

作者:指文军鉴工作室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1681563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作为自明治维新以来就是日本中心的关东地区,其承载的历史举不胜数,更是有许多值得历史爱好者前去一探究竟的地方。行走于这个近代日本的心脏地带,品鉴不同时代风貌下的历史遗迹,感受东瀛独特的文化氛围,回首那年风云故事。

内容提要


跟随我们的步伐来到日本关东平原,从波光粼粼的霞之浦湖至横须贺军港中三笠号纪念舰,然后到箱根山脚下偎依的小田原城,回想曾经沉浮于波涛之上的光荣与罪恶,看厚重的战国史如何融入一座现代城市,手握一把竹刀体会人剑合一的境界。
《穿越历史之战国*雄城:北条家小田原城》以小田原城历经五百年沧桑的史实,展现日本从平安时代到江户时代关东武士集团的兴衰变迁。
《Z旗飘扬三笠舰:从三笠纪念舰漫谈军舰类博物馆》讲述了对马海战的功勋战舰“三笠”的光辉与落寞,看命运多舛的三笠舰及其他名舰如何顺应时代的洪流。
《若鹫雄飞霞之浦:在日本自卫队土浦基地探寻旧日本海军航空兵教育》回顾一段日本青少年始于霞之浦的热血岁月,在茨城感受日本海军航空兵“从零到零”的轮回。
《世传切玉谁能穷:日本剑之道与剑人》叙述了日本剑道史上的达人轶事及“用剑之人”筚路蓝缕的求索之道。
《海中要塞:东京湾的炮台群遗迹巡礼》围绕曾经被日本人视为救命稻草的“海堡炮台”,记录了日本从德川幕府统治后期开始强化江户湾海防能力的历程。

目录


【记录】
穿越历史之战国雄城:北条家小田原城
飞向蓝海霞之浦:在日本自卫队土浦基地探寻旧日本海军航空兵教育
海中要塞:东京湾的炮台群遗迹巡礼

【人物】
世传切玉谁能穷:日本的剑之道和剑人们

【思考】

作者介绍


指文军鉴工作室:由诸多日本史研究者和作家组成,从事日本军事、历史、文化领域的研究、写作与翻译工作,阐述文化视点及社会事件背后的精彩故事及历史渊源,为理性看待历史和现实问题的高学历人群提供深度了解日本历史的第*手资料。

大意迷觉:历史爱好者、契丹文字研究者,主攻先秦史和日本早期历史,不仅在学术网站和学术期刊发表过多篇论文,在《探险》《战争史》等杂志发表过通俗讲史类文章,还发表过若干网络小说。

陈杰:历史普及作品写手,博物馆策展人,军鉴mook工作室成员。著有《日本味儿》《战后日本》《明治维新——改变日本的50年》《日本战国史》等作品。

快马浊酒:江苏苏州人,《日本·军鉴》系列主编。日常从事日语翻译,工作之余研究日本历史,偏重于政治、军事题材。著有《日本军事崛起之路:幕末至明治时代》、《日本驱逐舰全史》,译有《明治维新生活史》、《新水浒传》。

樱雪丸:《史上强日本史》系列的作者,以通俗调侃手法写日本历史的第*人。曾旅居日本多年,日本剑道爱好者,同时在动漫等御宅文化领域颇有心得。

赵恺:生于鱼米之乡,求学于燕赵之地,历史研究者,现出版有《军部当国: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冒险史》《军国凶兽:一口气读完的日本战史》《猛禽崛起:一口气读完的美国战史》《苍狼逐鹿:蒙宋百年战争史》《东海博弈:明帝国与日本的三百年战史》等。

文摘







序言



《风云际会:近代中国外交的波折与抉择》 作者: 历史研究组 出版社: 华夏文化出版社 ISBN: 9787500012345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如何应对西方列强和日本的侵略与渗透,以及在内外交困之下所做出的外交抉择与战略调整。全书以时间为轴,结合丰富的史料与档案,力图还原近代中国外交的真实图景,探讨其背后的深层动因与历史教训。 第一部分:晚清的“天朝”梦碎与被迫开放(1840-1895) 本书首先从鸦片战争的爆发讲起,详细梳理了清政府在面对西方坚船利炮时的思维定式与外交困境。传统的“朝贡体系”观念与现实的国际强权政治形成了尖锐的冲突。重点分析了《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签订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破坏。 随后,笔触转向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后续的一系列危机。我们探讨了英法联军的入侵对清廷决策层造成的冲击,以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在外交实践中的局限性。洋务派虽然在引进西方技术、建立海军方面有所作为,但其外交思想仍未摆脱依附性,未能从根本上扭转中国的弱势地位。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本书详细描绘了清廷对日战争的准备失误,以及战争结束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对东亚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场失败不仅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更使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促使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寻求体制和思想上的根本变革。 第二部分:救亡图存的探索与外交的挣扎(1895-1912) 甲午战后的“瓜分狂潮”将中国的危机推向了顶峰。本书重点分析了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划分,以及清政府为维护统治而采取的“门户开放”政策及其背后的无奈。 在这一时期,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与失败,深刻反映了守旧势力对任何旨在改变现状的外交和内政改革的抵制。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及其引发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近代中国外交史上最为屈辱的一页。我们详尽分析了《辛丑条约》的苛刻条款,它标志着中国国家主权进一步沦丧,并促使清政府不得不进行有限的“新政”改革,其中也包括对外交体制的调整。 同时,本书也关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外交构想。孙中山先生及其同盟会如何在海外进行外交宣传,争取海外华侨和部分西方人士的支持,以期通过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一个能够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现代国家。 第三部分:民国初年的政权更迭与外交重塑(1912-1927) 辛亥革命的爆发结束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新生的共和政权在外交上面临的挑战并未减少。袁世凯政府在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方面,采取了实用主义的外交策略,试图在列强之间寻求平衡。 本书重点分析了“二次革命”失败后,北洋政府在“二十一条”交涉中所展现的软弱与妥协,这极大地刺激了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促成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并将外交问题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起来。 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学生和民众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表现出强烈的愤慨。本书细致梳理了巴黎和会期间中国代表团的努力、挫折以及最终拒绝签字的决定,探讨了其对中国现代民族意识觉醒和后续外交路线选择的巨大影响。 第四部分:国民政府的外交转型与抗争(1927-1937)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面对军阀割据的残余势力和帝国主义列强,将外交工作的重点转向了“改订不平等条约”的长期目标。本书详细阐述了国民政府在收回海关自主权、取消治外法权等方面的初步进展,这些都是中国外交在曲折中寻求自主的体现。 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焦点逐渐转向如何应对日本日益加剧的侵略。从“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到国民政府采取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对日方针,本书深入剖析了当时决策层的战略考量——即在军事力量不足以对抗日本的情况下,如何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援助,以时间换空间,为未来的抗战积蓄力量。对“不抵抗政策”的争议与分析,是本部分探讨的重点。 结语:历史的回响与教训 全书最后总结了近代中国外交近百年来的主要特征: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抗争,从维护旧秩序到构建新体系的艰难转型。它揭示了外交的成功与否,根本上取决于国家的国力与内部的团结。近代中国所遭受的屈辱,不仅是外交手段的失误,更是国家整体积弱的必然结果。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些历史波折的梳理,为当今的国际交往提供深刻的历史镜鉴。全书结构严谨,叙事清晰,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深入的近代中国外交史研究读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结构,尤其是“亲访”二字,让我产生了一种非常强烈的代入感和现场感。这暗示着作者可能不仅仅依赖二手资料的梳理,而是深入实地考察了相关的遗址、纪念碑或者档案馆。如果真是如此,那么书中必然会穿插一些独特的、不易为人知的细节描述,这些“现场感”的文字,往往是冰冷的文献记录所无法替代的。我设想着,作者在描述某个战略要地的地形时,可能会结合今天地貌的变迁来做对比,这种时空交错的叙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鲜活度。如果这本书能把那种“脚踏实地”的调研精神融入到文字中,那么它读起来就不会是干巴巴的年代记,而更像是一次由一位资深探险家带领的穿越之旅。我期待能从文字中感受到那种穿越历史烟尘、触摸真实痕迹的震撼。

评分

从书名中透露出的“风云”二字,我预感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可能会非常宏大,它可能不会仅仅局限于某个具体的战役或人物的传记,而是试图勾勒出一个大时代背景下的复杂图景。我期待作者能够巧妙地穿梭于不同的势力之间,展现出决策层面的博弈和信息传递的微妙之处,而不是简单地罗列战报。这类题材最怕的就是叙事过于平铺直叙,缺乏动态感。如果作者能运用一些侧面烘托的手法,比如通过相关人物的书信、日记甚至是地方士绅的记录,来侧面印证宏观局势的紧张与转折,那阅读体验一定会提升一个档次。我非常希望看到的是一种立体化的历史呈现,能够让我感受到当时决策者们所面临的压力和信息不对称的困境,而不是以一个全知全能的现代视角去评判古人。这种叙事上的张力,才是历史读物最迷人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看之下就给人一种沉稳而历史的厚重感,那种带着岁月痕迹的纸张质感仿佛能将人瞬间拉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字体选择上,既有传统的楷书韵味,又不失现代排版的清晰,这种平衡处理得相当到位。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封面的艺术处理,就足以看出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我特别关注那些插图或者地图的线稿风格,如果能做到既有历史的严谨性,又不失观赏性,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了。想象一下,如果能通过这些视觉元素,构建出一个清晰的历史场景,哪怕只是一个模糊的轮廓,也能极大地提升阅读的沉浸感。这类历史军事题材的书籍,往往在视觉呈现上非常考验功力,希望内页的印刷和装帧也能保持这种高水准,让每一次翻阅都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仅仅为了获取信息。从封面的整体调性来看,它似乎在试图传达一种内敛而深刻的叙事风格,而不是那种浮夸的煽动性,这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的出版方,似乎在历史军事领域有着比较稳定的口碑,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选择出版这类深度内容的出版社,往往意味着在稿件的筛选和审校上会更加严谨。对于历史研究类书籍,最令人头疼的就是史料的准确性和引用的可靠性。我期望这本书在脚注和参考文献的使用上能够体现出高度的学术规范,哪怕是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清晰的来源标注也能增加阅读时的信心。如果作者能够对一些有争议的史实点做出自己的考量和说明,而不是简单地采信一家之言,那就更具价值了。这种审慎的态度,是区分严肃历史作品与通俗野史读物的关键。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坚实的史料基础,让读者在了解故事的同时,也能对那个时代有一个更可靠的认知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工艺,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坚固耐用,这对于一本可能需要反复查阅的史料性读物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现在的很多书籍,为了追求轻薄或成本,往往在封面和书脊的结合处做得比较敷衍,拿几次就可能散架。但这本从拿在手里的分量感和书脊的平整度来看,明显是下过一番功夫的。我尤其欣赏那种可以完全摊开平放的装订方式,在阅读过程中不需要费力地去按住书页的边缘,这对于需要对照不同章节或者做笔记的读者来说,是非常人性化的设计考量。而且,如果内页的纸张是偏哑光处理的,那再好不过了,反光严重的书籍在灯光下阅读起来眼睛会非常疲劳。这种细节的处理,往往决定了一本书的“生命力”——它是否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并陪伴读者走过漫长的研究或阅读旅程。好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是对作者心血和读者时间的一种尊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