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美国《生活》杂志——摄影师访谈录之二
定价:25.00元
作者:(美)洛恩加德 ,(澳)徐家树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7-01
ISBN:978780007914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18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1936年,随着《生活》杂志的创刊,新闻摄影作为美国人叙述故事的一种革新方式,开始以迅猛之姿进入人们的视野。这里是那些创造图片故事和图像文体的先锋们不容置疑的声音。系列访谈从新闻摄影之父——艾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开始,他们的精彩故事提示了艰难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光辉胜利,这些因素创造了令人瞠目的摄影传奇,并使《生活》杂志成为美国人的家庭相册。“《生活》杂志对我来说意味着美国国旗,”艾森斯塔特回忆说,“我们感到了一种巨大的责任感。我们教育了世界。”
艾森斯塔特和同事们,像卡尔·迈登斯,和其他44个接受访谈的《生活》杂志摄影师事实上在实践新闻摄影,但又使之成为了一门艺术。
在长达100多个小时的录音谈话中,他们吐露了自己的抱负、焦虑以及对约翰·洛恩加德——《生活》杂志的当代专栏作家的祝贺。这些关于摄影师的冒险和不幸——从欧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至70年代的重大历史事件——描述和刻画了新闻摄影的黄金时代。“我们所拥有的共性之一,”洛恩加德说,“就是我们都热衷于拍摄周边的世界,尤其是人,而且我们每人都认为自己比其他人干得好。”这些摄影师的照片,忠实地记录了我们这个时代难忘的历史剪影。
本书为你讲述哈特·普雷斯顿、迈伦·戴维斯、拉尔夫·莫尔斯、安德烈亚斯·法宁格、约翰·弗洛里亚、乔治·西尔克、爱德华·克拉克、玛莎 ·荷尔曼斯、德米特里·凯塞尔、马克·考夫曼等杰出摄影师的故事。
目录
哈特·普雷斯顿(Hart Preston):以个拍摄徒步穿越美国的旅行者故事而进入姓活》杂志;南美洲个《时代·生活》杂志办事处的开设者;少有的由摄影师转为文字记者的人之一,为美国援助欧洲复兴的“马歇尔计划”的发言人撰写发言稿,并记录欧洲执行该计划的情况,是那一时期美国与欧洲关系的重要历史见证人之一。
迈伦·戴维斯(Myron Davis):曾在二战中两次参加登陆太平洋战区的拍摄工作,所拍作品深刻反映出战争的本质及其残酷性;曾到五角大楼为马歇尔将军拍照,将军破例与之闲聊长达30分钟;无意中拍了一幅罗伯特·卡帕在浴缸中看书的照片而为卡帕的传记提供了精彩的图片;初入《生活》杂志便成绩斐然,《生活》给他6次任务,有5个故事被刊出,这是很少有的事,他认为摄影是独特的,要抓住真实的瞬间。
拉尔夫·莫尔斯(Ralph Morse):曾在二战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中拍摄时九死一生,是美国本土除了总统和高级军事将领外知道当时战况的人。他所拍摄的二战中洛特的故事被人称为“这是我希望我能在它的题目下署名的的摄影故事”;他拍摄记录了二战德军向英军投降这一重大历史事件;20世纪60年代拍摄了美国航天登月;其代表作《日本士兵的头骨》(1942年)是有关战争的骇人的照片之一,被许多地方刊用,其在于让人们知道战争是怎么回事。
安德烈亚斯·法宁格(Andreas Feininger):拍摄风格简洁、明了、自然,所拍主题多为静物、风景,充分体现其环保主义思想。他所拍的加利福尼亚信号山油田钻井塔是一幅表现丑恶的作品,但又显示出和动态。他极少拍人物,却拍出了的摄影师丹尼斯·斯多克的照片,被《生活》杂志摄影部的许多人认为是从未有过的好的封面照片。
约翰·弗洛里亚(John Florea):二战中为吉米·罗斯福司令赏识并由其亲自向罗斯福总统为他要到了战地记者的委任状,由此开始报道二战;他曾拍摄麦克阿瑟将军,照片被选为《生活》杂志的封面照片;他所拍摄的《乔·笛米勒》和《美国战俘营》让人们知道是如何对待战俘的,发人深省;后来他无意中开罪了《生活》的图片编辑而被《生活》解雇,这却给了他进入电视业的契机,由此他成为一位出名的电视编导。
乔治·西尔克(George Silk):代表作为1945年跨越罗埃河系列的故事;中国内战期间到湖南拍摄老百姓在战争期间的苦难生活,有力控诉了战争的罪恶;后从事体育摄影,拍摄手法独特,其作品灵动有韵;作品《伐木工人》因其对光线独特的运用达到非凡的视觉效果而在“人类之家”摄影展览中被展出;他还为约翰·肯尼迪夫人拍过照,被用于《生活》杂志封面。
爱德华·克拉克(Edward Clark):194 3年与罗斯福总统和丘吉尔首相一同到加拿大魁北克,报道了魁北克会议;他所拍的纪念罗斯福总统逝世的《悼念》,感人至深;他还拍摄了数位美国政治史上的名人:尼克松、艾森豪成尔、肯尼迪、亨利·卢斯、温特尔·威尔基等等。
玛莎·荷尔曼斯(Martha Holmes):《生活》杂志仅有的四位女摄影师之一。喜欢穿着女式工装外套随意拍摄,腼腆的性格使之更倾向于抓拍,喜欢创造。她所拍的美国爵士乐歌手比利·艾克斯蒂非常精彩,其中比利与其白人女歌迷拥抱的照片对种族歧视冲击很大,有力地支持了人权运动。
德米特里·凯塞尔(Dmitri KesseI):曾是拍摄广告、工业的自由摄影师,后加入《生活》杂志专门从事教堂建筑和艺术品摄影;曾在雅典因执著地拍摄丘吉尔而被其副官推出门外;还曾拍摄过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美国船王亚里士多德·奥纳希斯、法国野兽派代表画家马蒂斯等人。
马克·考夫曼(Mark Kauffman):曾作为战地摄影师参加了四次重大的美国与日本东太平洋的激战;他拍摄了1948年的伦敦奥运会,并由此设计出当时台单眼望远镜取景连拍相机;他还参与了“Mnorks”杂志的创刊。他认为拍摄并不一定要找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有些事就在鼻子底下,而且是好故事,所以他拍摄了家庭主妇,而且颇受好评。
作者介绍
(美)约翰·洛恩加德,1961年加入《生活》杂志。20世纪60年代被认为是《生活》杂志有影响的摄影师。1978年为《生活》杂志作为月刊复刊时起了很大作用。他在《生活》杂志任图片编辑直至1987年,现居纽约。他自己的图片书籍包括:Pictures under DiscUSSlOn,Celebcating th
文摘
序言
从书的装帧设计上,我就能感受到出版方的用心。厚实的纸张,精美的排版,还有封面那种复古而又充满力量的设计感,都预示着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书。虽然我还没完全沉浸在内容中,但仅仅是翻阅,就能感受到那种厚重和专业。我一直觉得,《生活》杂志的摄影师们,是那个时代最敏锐的观察者,他们用镜头记录下了无数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捕捉了无数平凡而动人的瞬间。这本书,将这些大师们的心声娓娓道来,对我这样的摄影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场精神盛宴。我期待着,书中那些关于光影、关于构图、关于瞬间判断的讲述,能够帮助我提升自己的摄影技巧,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导我去思考,如何用我的镜头去讲述我自己的故事,如何去捕捉生活中的那些“决定性瞬间”。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指导,更是一种对摄影艺术的探索和感悟。
评分我一直认为,摄影是一门非常个人化的艺术,它既需要技术,更需要灵魂。尤其是那些纪实摄影,如何在真实事件中注入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如何让画面不仅仅是记录,更能引发观者的共鸣,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学问。这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将摄影师们的心路历程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我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摄影大师内心世界的窗户。我喜欢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它不是生硬的技巧讲解,而是通过摄影师自身的经历,去剖析他们是如何思考、如何构图、如何运用光线,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做出判断的。想象一下,那些在战争前线、在社会变革的焦点、在普通人生活中那些转瞬即逝的时刻,摄影师们是如何用他们的镜头去捕捉,去讲述故事的。我期待着,通过这些访谈,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些经典照片背后的故事,以及摄影师们是如何在时代浪潮中,用他们的相机,留下一份份珍贵的历史印记。这不仅仅是关于摄影,更是关于人生的哲学。
评分我一直觉得,一本好的摄影集,不仅仅是画面本身,更在于画面背后的故事和思考。《生活》杂志,在我心中,就是这样一家充满故事的机构,它的摄影师们,更是故事的讲述者。这本《美国<生活>杂志——摄影师访谈录之二》,我期待着,能够让我深入了解这些摄影师们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用他们的镜头去捕捉时代脉搏,去展现人性的光辉与复杂。我好奇他们的拍摄经历,他们是如何处理那些突发状况,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下,完成那些令人惊叹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他们的访谈,能够理解他们是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摄影风格和视角,是如何在记录事实的同时,注入自己的情感和判断。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是一部关于如何用眼睛去观察世界,用相机去讲述故事的生动教材。我期待着,它能带给我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够“看见”他人所不能看见的摄影师怀有深深的敬意。他们的眼睛,仿佛装载着一种特殊的过滤网,能够将纷繁复杂的现实抽丝剥茧,呈现出最本质、最动人的那一面。而《生活》杂志的摄影师们,在我心中,就是这样的存在。他们的作品,已经成为了一种时代的符号,一种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这本《美国<生活>杂志——摄影师访谈录之二》,我把它看作是一次与这些伟大灵魂的对话。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深入危险的境地,是什么样的情感触动着他们定格那些转瞬即逝的画面,又是怎样的思考让他们对同一个场景产生不同的解读。我希望,通过这些访谈,能够不仅仅是学习到摄影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能够汲取到他们身上那种对摄影的热情、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这对我而言,是一次关于摄影精神的洗礼。
评分拿到这本《美国<生活>杂志——摄影师访谈录之二》,我其实是带着一种“朝圣”的心情。早前就对《生活》杂志的摄影报道有过诸多耳闻,它不仅仅是记录时代变迁的影像,更是一种对摄影语言极致运用的大师级展示。所以,当看到这第二辑访谈录时,我毫不犹豫地入手了。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封底的介绍,就已经让我对书中即将展开的摄影师们的故事充满了期待。我想象着,每一个名字背后,都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拍摄经历,一次与历史擦肩而过的瞬间,以及一种独属于摄影师的观察世界的视角。那些被定格的画面,想必不仅仅是快门的按下,更是摄影师心绪、判断力与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我非常好奇,这些大师们是如何在那个没有数码时代的胶片相机下,捕捉到如此震撼人心的画面,又是如何在高强度的拍摄任务中,保持自己的艺术风格和新闻敏感度的。这本书,对我而言,不只是摄影技术的参考,更是一部关于摄影精神、关于时代洪流中个体观察的宝贵教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