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八路军 参考资料(6)
定价:58.00元
作者:本书编审委员会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657132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的《八路军参考资料(6)(精)/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选编了日、伪的历史文电、忆述文章及日记、笔录、评述等资料,按照时经事纬、专题集中的体例编纂,从卢沟桥事变、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八路军开辟敌后战场与日军初期的“肃正作战”到日本“以华制华”政策在华北的实施等内容。本书资料来源于:从日本军战史、现代史资料及历史档案选取日文资料,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华北、东北地区档案馆选取中文资料,这些资料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为其罪行进行掩饰、开脱和美化等情况,对中国党和广大抗日军民加以歪曲、贬低和诬蔑,但也从反面证明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目录
卢沟桥事变与中日全面战争 卢沟桥事变的爆发与日军大举增兵华北 日本中国驻屯军司令官多田骏关于华北问题的声明 日本关东军关于集中兵力于山海关附近向参谋本部的报告 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南次郎关于调集航空兵的命令 日本陆军次长古庄干部就华北自治问题致关东军、中国驻屯军 参谋长及南京、北平、上海武官的电报 日本对华作战方案 日本参谋本部制定的《华北处理纲要》 日本陆军省制定的关于《西安事变对策纲要》 日本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关于对苏对华战略的意见书 不可思议的预告 日军参谋本部作战课课长河边虎四郎关于卢沟桥事变爆发时的 形势判断 清水节郎笔记 日本北平特务机关辅佐官寺平忠辅有关卢沟桥事变的记述 日本内阁会议关于处理卢沟桥事变的决定 日军参谋总长载仁亲王关于调关东军一部派往华北的命令 日军参谋总长关于调驻朝的第二十师团派往华北的命令 日本中国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披露其任职的真相 日本内阁会议关于派兵华北的声明 日本海军军令部关于掩护陆军增兵的电报 日本军令部、参谋本部关于海陆军在华北作战的协定 日本海军军令部关于海军对华作战的秘密方案 日本参谋本部关于组建临时航空兵团的命令 日本中国驻屯军作战计划 日军各参战部队有关情况 日军参谋总长关于废止“临命第400号”给中国驻屯军 司令官的指示 日军参谋总长赋予中国驻屯军司令官新任务的命令 日军参谋总长关于增派第五师团等部队至华北的命令 日本海军军令部总长博恭王关于联合舰队司令官配合 华北增兵的命令 日本海军军令部总长关于联合舰队司令官配合平津作战的命令 日本中央统帅部对华作战计划 日本内阁会议关于放弃不扩大方针的决定 日军参谋总长关于组建华北方面军等部队的命令 日军参谋总长关于将华北方面军派往华北的命令 日军参谋总长下达的关于华北方面军任务的命令 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下达的关于准备攻势的命令 八路军参加平型关等战役战斗 日本华北方面军会战指导方略 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下达的关于会战命令的要点 日军参谋总长向华北方面军司令官下达的关于“扫荡” 河北中部的指示 日本参谋本部关于扩大华北方面军作战区域的命令 日本华北方面军参谋长冈部直三郎关于反映第五师团 作战的日记一则八路军开辟敌后战场与日军初期的“肃正作战”日本“以华制华”政策在华北的实施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我对史料的考证严谨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购买这类资料汇编,最担心的问题就是“二手甚至三手资料”的泛滥,或者引用来源标注不清的“张冠李戴”。因此,我非常关注这套书在原始档案、电报、回忆录等一手材料的引用规范上做得如何。如果它能详细列出每份材料的原始出处、档案编号乃至发现的背景信息,那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参考资料”。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读者智识的负责。我期望看到的是那些曾经尘封在故纸堆里的,未经后人过多修饰的“原汁原味”记录。毕竟,真正的历史往往隐藏在那些被忽略的、冗余的细节之中,而不是宏伟的总结陈词里。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是衡量一套史料丛书价值的关键标尺。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被这套书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丛书”的定位,这暗示着背后有一个系统性的研究框架,而非零散的资料堆砌。历史研究最怕的就是碎片化,而一个成熟的丛书系列,往往意味着作者团队对整个宏大叙事脉络有着清晰的认知和梳理。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原始文献的罗列,而是更高层次的整合与解读。比如,它是否能够清晰地勾勒出特定时期八路军在战略部署、兵力调动以及后勤保障上的关键节点?如果能在不同师旅的侧重点上做出横向对比,那就更具价值了。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建立起一个相对立体的、动态的历史图景,而不是静态的时间轴。这套丛书的宏大目标,让我对它能提供的学术深度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希望能看到那些教科书上往往一带而过的细节被细致地挖掘出来。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确实挺讲究的,拿到手里分量十足,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这对于研究类史料书籍来说非常重要,毕竟需要反复翻阅和对比,质量不佳的话很快就会损坏。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处理的严谨性,比如页眉页脚的设计,既保持了统一的视觉风格,又不会干扰到正文的阅读。装帧上采用的线装或者精装,让它看起来更像是一套值得收藏的严肃学术著作,而不是普通的普及读物。我翻阅了几页,发现索引和目录的设置也相当清晰,对于需要快速定位特定战役或人物资料的读者来说,效率大大提高了。虽然我目前还没有时间进行深入研读,但从初步的翻阅来看,这套丛书在物理呈现上,无疑达到了很高水准,这为后续的内容消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本好的史料书,首先就得具备良好的阅读载体,看得出来,编辑和设计团队在这方面是下足了功夫的。
评分每一次接触新的史料研究成果,我都会带着一种“打破固有认知”的期望。很多时候,我们对特定历史事件的理解已经被主流叙事固化了,而深入的、未经筛选的原始资料,往往是挑战这些既有框架的利器。我好奇这套丛书的选材和编辑思路,是否能在一些关键的军事转折点上,提供出与传统观点相悖的、或者至少是提供了全新视角的证据链。例如,在某些重大的战役评估中,不同部队的战后总结报告之间是否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性本身就是研究的富矿。我不是要寻找“颠覆”,而是寻求一种更加多维、更具辩证性的理解。如果这套书能够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历史的肌理,揭示出那些被刻意简化或忽略的复杂性,那它就超越了一般的资料汇编,真正成为了一部有生命力的研究工具书。
评分阅读历史资料,常常需要一种代入感,去想象当年决策者在信息匮乏、资源紧张的条件下是如何做出艰难取舍的。我个人对军事史料中涉及的“非战场因素”尤为关注,比如部队在敌后根据地如何进行政治动员、经济自给,以及如何处理与地方民众的关系。这些社会和行政层面的记录,往往能揭示出军事行动背后的复杂生态系统。我希望这套丛书不仅停留在报告伤亡数字和火力配置的层面,更能深入探讨八路军在极端环境下,如何构建其独特的组织韧性和社会支持网络。毕竟,战争的胜利不单是炮火的比拼,更是意志和组织力的较量。如果能从这些参考资料中窥见一斑,那对于理解那段历史的复杂性,将是极大的裨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