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典藏:红茶品鉴 [书名 9787544731010

中国茶典藏:红茶品鉴 [书名 97875447310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丁辛军 著
图书标签:
  • 红茶
  • 茶文化
  • 品鉴
  • 中国茶
  • 茶叶
  • 饮茶
  • 藏茶
  • 茶道
  • 礼品
  • 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满苑逞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31010
商品编码:30135307428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4-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茶典藏:红茶品鉴

定价:49.80元

作者:丁辛军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4473101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可独酌,可共饮,可清饮,可调饮。
  助消化,促食欲,能利尿,可消肿。
  1.饮茶养生。本书迎合现代以茶养生的理念,将红茶的饮用功效一一列出,有利于读者参考。
  2.品饮鉴赏。本书通过对地理环境的分析,让读者从历史、制作工艺等方面了解红茶,并录用大量高清图片,有利于茶爱好者对红茶进行鉴赏。
  3.专业指导。本书对红茶的泡饮、收藏等有较为专业和详细地介绍,让读者更了解红茶,及红茶文化。
  4.制作精美。本书是中国茶典藏系列书籍之一,制作较为精美,是值得收藏的范本。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关于品鉴红茶的书。本书从红茶的历史讲起,详细介绍了红茶的生产地、生长环境和气候、制作工艺、购买诀窍、冲泡要点和各种饮茶的习俗。同时,还重点介绍了多种经典名茶和养生茶,供读者在日常生活中挑选合适茶种,泡出适合自己的红茶。本书配图精美,讲解细致,极具鉴赏价值与收藏价值。

目录


作者介绍


丁辛军,知名茶叶专家、学者,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在我国名茶产区黄山、休宁等地从事茶叶种植、栽培及技术推广工作。曾主编《中国名茶养生大典》系列丛书、《这样喝茶健康》等。 张莉,文化学者,毕业于吉林大学,多年从事茶文化研究,曾主编《中国名茶养生大典》系列丛书、《这样喝茶健康》及《本草生活》等。

文摘


序言



中国茶典藏:绿茶的清雅之旅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索中国绿茶世界的专著,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细致的绿茶鉴赏指南。内容聚焦于绿茶的起源、制作工艺、主要品类、品饮文化以及其独特的健康价值,旨在帮助茶友们更好地理解和品味这种清新自然的茶类。 第一章 绿茶的源流与特性 本章追溯了绿茶作为中国茶类中最古老、最不发酵形式的历史脉络。我们将探讨绿茶的起源,从早期的“炙茶”到现代制法的演变,勾勒出绿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与作用。重点剖析绿茶的本质特性:即通过高温杀青(炒制或蒸制)迅速钝化茶叶内含酶的活性,从而保留茶叶的天然绿色和丰富的内含物。 我们将详细阐述绿茶区别于其他茶类的关键所在——“不发酵”。这不仅决定了其色泽的青翠,更塑造了其清汤绿叶、滋味鲜爽的独特口感。章节内容涵盖了绿茶的化学成分分析,包括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关键物质如何影响绿茶的风味和保健功效,为后续的品饮鉴赏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绿茶的核心工艺:杀青与定型 绿茶的制作是一门对时间、温度和手工技艺要求极高的艺术。本章将深入剖析绿茶制作工艺中的核心环节——杀青。我们将对比传统手工炒制(如经典的手抓、抖、搭、扬等动作)与现代机械化生产的异同,阐释不同杀青方式对茶叶内含物质转化和最终成品香气、滋味的影响。 随后,章节将聚焦于“理条”(整形)工艺。无论是扁平挺直的西湖龙井、卷曲如眉的信阳毛尖,还是螺旋状的碧螺春,每一种形态都是特定工艺的结果。我们不仅会描述这些形态的形成过程,还会探讨不同茶形如何影响茶叶的耐泡度和香气的释放。此外,对于干燥这一步骤的精细控制,如何锁住绿茶的“绿”与“鲜”,也将在本章中得到详尽的阐述。 第三章 中国十大名茶及地方特色绿茶巡礼 本章是本书的精华所在,带领读者进行一次跨越全国的绿茶品鉴之旅。我们将重点介绍中国公认的十大名绿茶,并以详尽的篇幅,为每一种名茶建立一个完整的“身份档案”: 1. 西湖龙井: 深入解析“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的由来,侧重于其独特的“糙米香”的形成机制,以及不同产区(如狮峰、梅家坞)的细微差别。 2. 洞庭碧螺春: 强调其“吓煞人香”的特点,详细介绍其满披白毫、卷曲如螺的形态特征,以及采摘标准对成品品质的决定性影响。 3. 黄山毛峰: 分析其“雀舌”外形和“兰花香”的来源,探讨云雾弥漫的高山环境如何塑造其醇厚的汤色。 4. 信阳毛尖: 重点介绍其“细、圆、光、直”的条索以及入口后“醇厚”的口感特点,并区分不同等级的毛尖茶。 5. 六安瓜片: 作为唯一不带芽或叶柄的特种绿茶,本章将详述其“单片”的剥离与整形技术,以及其独特的“毫香”。 6. 恩施玉露: 专门介绍其“蒸青”工艺,对比日本煎茶的制作,突出玉露的“清汤绿叶熟汤香”的形成。 除名茶外,本书还将介绍云南大叶种绿茶的豪放风格、贵州都匀毛尖的地域风味等地方性佳品,力求覆盖中国绿茶版图的广度与深度。 第四章 绿茶的品鉴之道:视觉、嗅觉与味觉的盛宴 有效的绿茶品鉴需要系统的方法。本章将提供一套完整的鉴赏流程,帮助读者从感官层面提升体验: 观形(干茶): 学习如何通过观察茶叶的条索、色泽、嫩度(白毫多寡)来初步判断其等级和工艺优劣。 赏色(汤色): 区分高品质绿茶清澈明亮的“黄绿”或“杏绿”与劣质茶的浑浊“暗黄”。 闻香(挂杯香): 详细解析绿茶常见的香型,如豆香、海苔香、板栗香、兰花香等,并指导读者如何分辨这些香气的纯正度与持久性。 品味(滋味): 深入探讨“鲜爽”的层次感。如何辨别氨基酸带来的鲜醇、茶多酚带来的涩味,以及回甘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 第五章 绿茶的冲泡艺术与水、器、温的哲学 绿茶对冲泡条件极为敏感,稍有不慎便会“烫熟”叶片,导致茶汤苦涩。本章将详细论述绿茶冲泡的黄金法则: 水质的选择: 强调使用软水或纯净水,避免使用矿物质含量过高的硬水影响茶汤的鲜爽度。 器具的考究: 推荐使用透明的玻璃杯或白瓷盖碗,以充分展现绿茶的“绿”——推荐“上投法”、“中投法”和“下投法”在不同茶品上的适用性。 水温的精准控制: 这是绿茶冲泡的核心。我们将提供针对不同嫩度(如特级嫩芽与成熟叶片)的推荐水温范围(通常在80°C至85°C之间),并解释水温过高或过低对茶多酚和氨基酸释放速率的影响。 多轮品饮的技巧: 绿茶的品饮重在“鲜”,本章指导读者如何通过快出水的方式,在三至五泡内享受到绿茶风味的最巅峰状态。 第六章 绿茶的健康价值与储存养护 绿茶以其出色的抗氧化能力和多种生物活性成分而备受推崇。本章将系统介绍现代科学研究对绿茶健康益处的证实,包括其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提神醒脑的作用,以及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同时,由于绿茶极易受光照、湿气、氧气和异味的影响而“褪色变味”,本章将提供一套详尽的绿茶储存与养护指南。内容涵盖真空包装、避光容器的选择、冷藏储存的技术细节,以及如何通过日常的观察来判断绿茶是否变质,确保读者手中的每一泡茶都能保持其最 pristine 的状态。 本书图文并茂,配有大量高清的茶园风光、制茶流程特写和干茶、汤色细节对比图,旨在为所有热爱中国绿茶的爱好者,提供一本实用、深入且富有文化底蕴的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雅!初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厚重而又不失细腻的质感,封面那淡雅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一种古朴而又尊贵的氛围中。内页纸张的选择也极具匠心,光线柔和地洒在上面时,那种温润的触感,让人忍不住想一遍又一遍地抚摸。尤其是那些插图,排版精良,色彩的运用更是让人惊艳,每一幅画面都仿佛经过精心雕琢,不仅仅是记录,更像是一种艺术的再现。装帧的工艺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书脊的弧度、封面的纹理,都透露出出版方对“典藏”二字的深刻理解。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长期珍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它自己就能成为一道风景线,那种低调的奢华感,是很多现代书籍难以企及的。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一次仪式,让人心生敬畏,也更加期待里面的内容能与之匹配。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显示出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有时,它会使用一种极其凝练、近乎诗意的语言来描绘某一场景或感悟,节奏缓慢而富有韵律,读起来让人心神俱醉,仿佛在品味上好的佳酿。然而,当涉及到技术性或历史背景的阐述时,文字又会变得清晰、直接、逻辑性极强,如同精准的手术刀,毫不拖泥带水地切入重点,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这种文风上的灵活切换,保证了全书的可读性,既没有因为过于学术化而显得枯燥乏味,也没有因为过于文学化而牺牲掉信息的密度。这种在“美感”与“实用性”之间找到的完美平衡点,是这本书最令人赞叹的特点之一,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对读者的体贴。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布局和逻辑推进方式,体现了一种非常严谨的学术态度,但同时又巧妙地融入了大众易于接受的叙事手法。我特别欣赏它在构建知识体系时所采用的那种层层递进的结构。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从宏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脉络入手,为读者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阅读的深入,作者对某一特定领域或概念的剖析会逐渐细化,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过渡得极其自然流畅。这种编排,使得即便是对这个领域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跟上作者的思路,不会产生阅读上的疲惫感或脱节感。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带着你循序渐进地探索一个全新的世界,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让人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感到非常自信。

评分

这本书在引述和参考资料的使用上,显得极为审慎和扎实,这对于一本有“典藏”定位的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我留意到,作者在论述观点时,总能精准地引用到权威的出处或经典的文献,使得其论据的支撑力显得无懈可击。这种对源头信息的尊重和考究,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即便是作者个人的见解和分析,也往往建立在对大量一手或二级资料的消化吸收之上,而不是空泛的臆想。对于追求深度和准确性的读者而言,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是极其宝贵的。它让你在吸收新知的同时,也能清晰地追踪到知识的来龙去脉,这对于学术研究或者希望建立系统知识体系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获取信息,不如说是一次深度的文化沉浸体验。作者在文字中注入的情感和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力,远超出了简单的事实罗列。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每一个段落中都在试图传达一种对生活、对传统的敬意与热爱。那种文字的张力和感染力,让人在阅读时,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某种特定的气息,感受到那种时间沉淀下来的厚重感。它不仅仅是在讲述“是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样”,这种对“道”的探寻,让阅读体验拔高到了哲学思辨的层面。读完之后,留下来的不只是知识点,更是一种看待事物、理解世界的全新视角和一份宁静致远的心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