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拍到西:一个中国记者在美国 9787501177783

从东拍到西:一个中国记者在美国 978750117778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晓刚 著
图书标签:
  • 记者
  • 美国
  • 中国
  • 文化
  • 观察
  • 游记
  • 社会
  • 时事
  • 海外
  • 纪实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末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ISBN:9787501177783
商品编码:3010759460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从东拍到西:一个中国记者在美国

定价:21.00元

作者:宋晓刚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1-01

ISBN:978750117778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从中国国家通讯社到美国*都市报,作者以十年间两次赴美从事新闻摄影工作的经历讲述东西方新闻摄影的变化与差异,新闻摄影不单单是拍照片,东西方新闻摄影的差异也并非仅仅在于题材。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细致入微的笔触,在对东西方新闻报道理念与实践进行比较的同时,更向读者披露出西方媒体新闻摄影部门的运行机理和操作秘密。

目录


前言 拍过东 拍过西
章 纽约黑了!——遭遇“大停电”
第二章 十年一轮回
第三章 走进美国大都市报
第四章 揭开美国报纸摄影部的神秘面纱
第五章“他给我带来了好运气”
第六章 遭遇摆拍与采访新闻发布会
第七章 摄影记者的怕:Stake-out(蹲点住守)
第八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第九章 从纽约市政厅枪击案看美国媒体摄影报道
第十章 唐人街上的竞争
第十一章“余(妙玲)到得比还早”
第十二章 让我在纽约成为名人
第十三章 美国媒体的双重标准
第十四章 美国媒体中的少数族裔记者
第十五章 打破警察的封锁线
第十六章 图片在报纸上是干什么的?
第十七章 先进的技术给新闻摄影带来的改革与困惑
第十八章 什么是新闻摄影的职业化?

作者介绍


宋晓刚,◆摄影记者、图片编辑,香港大学新闻学硕士;  ◆个获得美国白宫记者证的中国摄影记者;   ◆参与近20年来发生的诸多重大新闻事件的采访报道;   ◆2004年在香港举办《中国人眼里的美国》摄影展;   ◆2005年出版摄影专著《虚镜头》;

文摘


序言



《光影流转:镜头下的世界变迁与个人叙事》 本书并非一部单纯的摄影技术手册,亦非一部详尽的历史编年史,而是一部横跨数十年、穿越多块大陆的个人观察手记与影像哲思的深度探寻。作者以其资深媒体人的独特视角和对光影艺术的执着追求,将镜头对准了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在历史转角处闪耀或黯淡的瞬间与人物。 全书结构松散却又内在紧密,它没有遵循严格的线性时间轴,而是以主题和情感的共鸣为线索,将分散于不同地域、不同年代的影像故事串联起来,形成一张复杂而迷人的叙事网络。 第一部:光影的初始与定格——早期的追寻与时代的剪影 本部分追溯了作者作为一名年轻记者最初踏上职业道路的艰辛历程。彼时,胶片昂贵而冲洗不易,每一次快门都承载着巨大的期待与成本。作者详细描述了在冷战末期至后冷战初期,身处特定地缘政治敏感区域时,如何运用有限的技术手段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真实。 重点案例包括对某个东欧小国剧变前夜的社会气氛描摹。书中收录了几张极具张力的黑白照片,并配以现场观察笔记。例如,在一张描绘老旧市场中一位妇人凝望远方的照片旁,作者写道:“那目光中混合着对昨日安稳的怀念和对明日未知的不安,是历史巨轮碾过个体生命时留下的深刻印记。”此处,对技术细节的描述退居次要,重点在于如何通过光影的对比、人物姿态的微妙变化,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化为可感的人类情感。 此外,本部分也深入探讨了早期新闻摄影的伦理困境。在追求“第一现场”的冲动与尊重被摄者尊严的责任之间,作者坦诚记录了几次艰难的抉择。这些记录不仅是职业道德的探讨,更是对“记录者”身份认同的反复叩问。 第二部:都市的脉动与失落的景观——全球化浪潮中的城市镜像 随着时代发展,作者的足迹转向了快速崛起的全球大都市。这一部分,重点在于解析现代性如何重塑城市空间及其居民的内心世界。 作者没有停留在拍摄摩天大楼和高科技的表象,而是深入挖掘城市肌理深处的矛盾。其中一个长篇章节聚焦于亚洲某超级都市的棚户区改造。通过延时摄影捕捉到的建筑残骸与新式高楼的对峙,作者揭示了“发展”背后的社会代价。他巧妙地运用长曝光技术,将匆忙的行人化为模糊的光轨,以此象征着个体在城市高速运转中的无足轻重感,而静止的残墙则成为记忆和抵抗的象征。 另一个引人入胜的系列是关于“失落的公共空间”。作者记录了曾经作为市民聚集地的老式电影院、公共浴室和社区公园,是如何被商业综合体和私人领域所吞噬的。他用特写镜头捕捉了墙壁上褪色的海报、被遗弃的旧物,试图通过这些物的衰败来反思社区精神的消散。这部分展现了作者从宏大叙事转向微观叙事的成熟,他相信,真正的时代精神往往隐藏在被忽视的角落里。 第三部:自然的回归与人性的韧性——在边缘地带的沉思 本书的后半部分,视角向外扩展至远离权力中心和经济前沿的偏远地区。这些地方,技术的介入相对较少,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直接和原始。 作者记录了一组关于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渔民群像。他花了数周时间与他们同吃同住,用最朴素的纪实手法记录了他们对抗不测风暴、预测鱼群迁徙的日常。照片中,风暴前的海平面、湿透的衣衫、以及渔民脸上被盐水和阳光雕刻出的深刻纹路,构成了一幅关于人类生存意志的史诗。作者在此部分强调了传统知识与现代科学观察的交汇点,他意识到,有些真相,镜头无法直接捕捉,需要通过倾听和等待才能获得。 一个重要的章节探讨了“被遗忘的工艺”。作者走访了几个仍在坚守传统手工艺的工坊,如古老的竹编、手工制陶等。他在这里运用的光线处理极为讲究,偏爱自然光穿过尘埃弥漫的窗户,打在工匠手上的光斑上。这种光线不仅突出了技艺的精湛,更营造出一种近乎宗教仪式般的专注氛围,赞美了人类在面对工业化洪流时,对“慢”与“精”的坚守。 尾声:作为观察者的未来——界限的消融与持续的在场 在全书的最后,作者对媒体生态的未来进行了反思。随着信息爆炸和“即时满足”文化的兴起,深度观察似乎变得奢侈。他坦诚地讨论了自己作为“资深”记者的焦虑:如何在海量信息中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如何确保影像不沦为廉价的娱乐符号。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观察者档案。它不是一个关于某个特定国家或事件的权威论断,而是关于“如何看世界”的方法论展示。从对早期胶片处理的细节描写,到对现代城市心理的深刻洞察,再到对自然与工艺的深情致敬,这些影像背后的文字,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命题: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如何保持一颗审慎、同情且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并将其凝固于光影之中。读者将从中获得远超新闻报道本身的体验,那是一种对时间、空间和人性多维度交错的哲学性沉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从东拍到西”,这得多大的跨度啊!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些画面,也许是关于日出日落的壮丽景象,也许是关于旅途的颠沛流离,又或者是关于一个文化符号从东方蔓延到西方,经历着怎样的融合与碰撞。而“一个中国记者在美国”,则进一步缩小了范围,将焦点对准了一个具体的身份和地点。中国记者,本身就带着一种独特的视角,对西方世界有着天然的好奇与观察。美国,这个充满着各种可能性与矛盾的国家,又将如何在他(她)的镜头和笔下呈现?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会讲述怎样的故事,是关于文化冲击、身份认同,还是对新闻行业的探索?书中是否会记录下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花絮,那些在头条新闻之外的真实生活?亦或是,通过记者的眼睛,我们能看到一个与我们想象中不同的美国,一个更加立体、更加 nuanced 的美国?这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迁徙,更是一次心灵的旅程,一次对“他者”世界的深度体验。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身临其境的美国之旅,只不过这次的向导是一位来自东方、怀揣着新闻理想的中国记者。他的文字,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也没有刻意的煽情,而是如同涓涓细流,缓缓地渗入读者的心田。从纽约的繁华喧嚣到加州的阳光海岸,从科技巨头的创新之城到乡村的宁静小镇,他用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美国社会的多彩画卷。我惊叹于他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深入了解,他对社会问题的独到见解,以及他对普通人生活的深切关怀。书中那些生动的人物形象,那些鲜活的故事场景,都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与记者一同感受着美国的喜怒哀乐。尤其是在描绘那些在中国人眼中可能显得“奇怪”或“难以理解”的美国文化现象时,他总能以一种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去解读,让我们能够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世界。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作为一名中国记者,在异国他乡的职业坚持和文化碰撞。他如何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捕捉到那些最真实、最有价值的新闻点?他如何平衡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对采访对象的理解?书中一定充满了挑战与不易,也许会有语言的障碍,也许会有观念的差异,但正是这些困难,才使得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更加弥足珍贵。我想象着他在异国街头奔波的身影,在新闻发布会现场的专注,在采访间隙的思考。他观察到的,不仅仅是美国的经济、政治,更有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社会肌理和人文精神。通过他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复杂的美国,一个既有辉煌成就,也有深刻矛盾的国家。这本书,或许是对“他者”世界的审视,更是对“自我”的映照,让我们在了解别人的同时,也更深刻地认识了自己。

评分

我一直对跨文化交流和不同国家的新闻报道方式非常感兴趣,所以当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就立刻被吸引了。它似乎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们能够通过一位中国记者的眼睛,去重新审视我们对美国的认知。通常我们接触到的关于美国的报道,要么来自美国本土媒体,要么来自其他国家的视角,而一个中国记者在美国的观察,无疑会带来一种独特而新鲜的体验。我相信这本书会涉及许多具体的案例和故事,比如作者如何报道某个具有争议性的社会事件,他如何与当地的民众、官员、学者进行交流,以及他在采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这些细节,正是构成这本书价值的关键所在。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展现出作者的专业素养,他对新闻真相的追求,以及他在面对复杂局面时所展现出的智慧和勇气。

评分

这本书的吸引力,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局内人”的视角,但又带着“局外人”的审慎与好奇。作者作为一名中国记者,身处美国这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他所见的,必定与我们从日常信息中接触到的有所不同。他不会被美国的媒体叙事所完全左右,也不会被我们固有的刻板印象所束缚。他带着一种观察者的冷静,又怀揣着求知者的热情,去深入地探究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我想象他会在书中分享许多关于美国社会结构、文化习俗、政治生态的深刻洞察,这些洞察并非来自二手信息,而是源于他亲身的经历和思考。这种来自异国记者的独特视角,或许能帮助我们打破一些固有的思维藩篱,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认识美国,甚至,也能让我们从中反思我们自身所处的环境和文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