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方式看世界(互联网上摄影名家寻踪)/现代摄影人丛书 9787500823698

换一种方式看世界(互联网上摄影名家寻踪)/现代摄影人丛书 978750082369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路 著
图书标签:
  • 摄影
  • 纪实摄影
  • 人像摄影
  • 旅行摄影
  • 文化
  • 艺术
  • 互联网
  • 摄影师
  • 现代摄影
  • 视觉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末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工人出版社
ISBN:9787500823698
商品编码:3009476674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0-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换一种方式看世界(互联网上摄影名家寻踪)/现代摄影人丛书

定价:25.00元

售价:15.0元,便宜10.0元,折扣60

作者:林路

出版社:工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03-01

ISBN:978750082369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前言
福克斯·塔尔博特
纳达尔
埃德沃德·麦尔里奇
威廉姆·亨利·杰克逊
雅各布·里斯
尤金·阿杰特
阿尔弗莱德·斯蒂格里兹
爱德华·坎宁安
查尔斯·柯隆
保尔·斯特兰德
曼·雷
亚历山大·罗德琴科
约翰·哈特菲尔德
安德烈·克泰兹
拉斯洛·莫豪利——纳吉
多萝西娅·兰格
蒂娜·莫多蒂
阿尔弗莱德·艾森施塔特
安塞尔·亚当斯
沃克·伊文思
路易斯·海因
弗里德·斯坦尼
罗伯特·卡帕
艾瑟·布波莱
罗伯特·马普雷多普
……

作者介绍


林路,1956年出生于上海。大学中文系本科专业,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化传播系广告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主要精力于艺术摄影、摄影写作和摄影教育,并专攻风光摄影和暗房特技制作。从80年代起共50多幅艺术摄影作品获奖、入选影影展;已出版摄影

文摘


序言



聚焦中国当代艺术的先锋视角:探寻美术馆中的现代性转型 图书信息: 本书聚焦于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美术馆系统的内在变革与外在张力,旨在深入剖析在社会转型、全球化浪潮与文化身份重塑的背景下,中国当代艺术机构如何实践其功能、构建其叙事,并最终影响公众对“艺术”与“现代性”的认知。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机构名录或展览回顾,而是通过对特定历史阶段内重要美术馆的案例研究、政策文本分析以及策展实践的批判性梳理,构建起一个理解中国当代艺术生态复杂性的理论框架。 第一部分:体制的嬗变与空间的重塑 本部分追溯了中国美术馆在改革开放后的制度性松动与功能扩张的历史轨迹。从最初作为国家文化意识形态传播阵地的角色,到逐步向更具公共性、学术性和实验性的现代博物馆模式靠拢,这一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内部博弈与外部压力。 1. 政策语境下的机构定位: 详细考察了国家文化政策文件(如关于文化事业发展、文物保护与博物馆条例等)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美术馆的法律地位和运营方向。分析了“事业制”向“行政事业单位”或半市场化运作模式过渡中的关键节点,以及这对馆藏购置、人员结构和展览规划带来的结构性影响。特别关注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美术馆如何平衡其社会责任与自我造血的需求。 2. 建筑作为宣言: 建筑形态往往是机构抱负最直接的物质体现。本部分选取了数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术馆新馆或改扩建项目进行空间叙事分析。探讨了从传统严肃的“殿堂式”设计到引入国际知名建筑师事务所的“符号化”建构,再到回归本土语境的“在地性”探索这三个阶段的审美取向变化。分析了建筑空间(如挑高、采光系统、流线设计)是如何在无形中设定了观众的观看方式、藏品的展示优先级,乃至机构的权威性等级。例如,对特定美术馆中央大厅的开放性与封闭性设计,如何折射出其对“公众参与”的不同理解。 3. 藏品策略与文化身份的建构: 探讨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中国美术馆如何进行藏品系统化建设。分析了在现当代艺术收藏领域,机构的购买倾向、捐赠接受标准,以及在“国家叙事”与“民间声音”之间如何进行艰难的平衡。重点研究了“国家级”美术馆与“省级/城市级”美术馆在藏品定位上的差异化策略,以及它们在重构中国近现代艺术史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第二部分:策展实践中的学术转向与公共介入 本部分将焦点置于策展活动本身,考察策展人作为知识生产者的角色演变,以及展览如何成为美术馆与社会对话的场域。 1. 策展人身份的专业化: 梳理了中国策展人群体从早期的体制内“组织者”向具有独立学术视角的“知识生产者”转变的过程。分析了早期重要展览(如90年代初的几个关键性学术回顾展)的策划理念,这些理念如何挑战了既有的官方艺术史框架。探讨了体制内策展人与独立策展人之间在资源获取、学术自由度上的互动与张力。 2. 展览主题的演进与敏感性: 深入分析了不同时期美术馆展览的题材侧重。从早期对“现实主义高峰”的梳理,到对“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焦虑”、“城市化进程中的身体经验”等议题的聚焦,反映了艺术界对社会议题的敏感度变化。重点剖析了关于“历史记忆的重访”、“边缘群体的再现”等敏感主题的展览是如何在学术要求与审查机制之间进行精妙的“游走”和“编码”。 3. “教育”与“参与”的实践范式: 考察了美术馆教育部门的功能扩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导览和知识普及,而是转向了更为复杂的公共教育项目,如艺术家驻留、工作坊、公众论坛等。分析了这些活动如何试图打破美术馆的“精英壁垒”,但同时也批判性地审视了这些“参与性”实践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形式主义倾向和参与者的筛选效应。 第三部分: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焦虑与未来图景 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全球化对中国美术馆提出的挑战与机遇,探讨其在国际艺术体系中的定位与自我再确认。 1. 国际交流的范式转移: 分析了中国美术馆如何从早期的被动接收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展览,转变为主动参与国际双年展体系、输出自身叙事的阶段。考察了与国际一流博物馆的合作项目,探讨了这种交流如何影响了国内观众的审美标准和机构的国际声誉管理。 2. 数字化转型与新的观看经验: 探讨了数字技术对传统美术馆功能模式的冲击。包括数字藏品的建立、线上展览的推出,以及社交媒体时代的机构形象塑造。分析了虚拟化如何改变了艺术品的可及性,以及这种变化对实体空间体验的补偿或削弱。 3. 地方性与普世性的辩证: 总结了在国际化浪潮中,中国美术馆如何努力避免成为全球艺术潮流的“末梢”,而是试图通过强调地域性艺术史、非主流艺术家的发掘,来确立其独特的知识贡献。探讨了美术馆在服务于城市形象塑造、文化旅游开发与维护其核心学术使命之间的内在冲突与平衡策略。 本书旨在为研究中国当代艺术机构转型、公共文化空间建构以及文化体制改革的学者、策展人、美术史学生以及所有关注当代中国文化生态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批判性的分析视角。它通过对具体机构运作的细致解剖,揭示了美术馆在后现代语境下,作为文化权力中介所承担的复杂责任与时代使命。

用户评价

评分

拿起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一个通往无限可能性的入口。“换一种方式看世界”,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摄影的书名,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它邀请我去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去用全新的眼光审视周遭的一切。而“互联网上摄影名家寻踪”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是连接世界的桥梁,也为摄影师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展示平台。我希望能从书中了解到,那些活跃在网络上的摄影大师们,他们是如何在这个虚拟空间中,塑造自己的艺术形象,吸引关注,并持续输出高质量的作品。他们是如何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又是如何用他们的镜头语言,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我期待能够从中窥探到他们独特的创作哲学,以及他们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如何保持创作的独立性和前瞻性,从而真正做到“换一种方式看世界”。

评分

初初看到这本书的名字,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与“视角”和“发现”相关的意象。我常常在思考,为什么有些照片能够瞬间触动人心,而有些却黯然失色?我想答案就在于摄影师是否能够“换一种方式看世界”。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一个宝库,里面汇集了那些拥有独特目光的摄影师们,他们如何通过镜头,将我们习以为常的景物,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他们是在城市中捕捉流动的光影,还是在自然间发现静谧的细节?是专注于人像的细腻情感,还是热衷于宏大叙事的视觉冲击?“互联网上摄影名家寻踪”这个副标题,又将这份探索的范围延伸到了数字时代,我相信会有很多关于如何利用网络传播、如何建立个人品牌,甚至是如何在社交媒体上与观众互动的内容。我非常期待能了解到这些当代摄影师们的创作心路历程,他们是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提炼出自己的主题,如何用影像语言与读者建立情感的连接,又如何在快速变化的数字环境中保持创作的初心和韧性。

评分

“换一种方式看世界”——这句话本身就带有一种哲学意味,它暗示着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思维模式。我一直对那些能够以非凡视角解读世界的摄影师充满敬意,他们仿佛拥有点石成金的魔力,能将平凡的事物变得非凡。而“互联网上摄影名家寻踪”则将这种探索带入了全新的维度。如今,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的巨大平台,那些活跃在网络上的摄影名家们,他们的作品和思想是如何与全球的观众产生共鸣的?他们是如何运用互联网的特性,来展示他们的艺术才华,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和演变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一些他们成功的秘诀,无论是关于构图、用光、色彩,还是关于叙事方式,亦或是关于如何建立自己的摄影风格,甚至是如何处理商业与艺术的平衡。我渴望从中获得一些 actionable 的建议,能够帮助我在自己的摄影道路上,也能实现“换一种方式”,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表达。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仿佛就是对我近年来摄影创作中遇到的瓶颈的一种回应。“换一种方式看世界”,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种对现状的挑战,一种对自我突破的渴望。我经常感到自己的照片缺乏新意,陷入套路,而“互联网上摄影名家寻踪”这个部分,让我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我希望能了解到,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顶尖的摄影师们是如何保持自己独特的艺术视野,不随波逐流,不被流行趋势所左右。他们是如何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作灵感,又如何在浩瀚的网络海洋中,将自己的作品有效地传达给更广泛的受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摄影技巧的讲解,更可能是一种关于“观念”的引导,关于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重新审视和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从而用镜头捕捉到那些不为人知的精彩。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呈现那些触及灵魂的摄影作品,以及它们背后蕴含的深刻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吸引力,“换一种方式看世界”,光是这个标题就让人好奇,摄影名家们是如何捕捉到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的瞬间,并且用他们的视角将它们呈现出来,仿佛给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现代摄影人丛书这个系列也表明了其深度和专业性,我相信在这里我能接触到许多前沿的摄影理念和技术。我一直觉得,摄影不仅仅是按下快门,更是一种观察世界、表达自我的方式,而这本书的标题恰恰点明了这一点,它似乎在暗示,只要我们愿意尝试,每个人都能拥有发现美的眼睛,都能用镜头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互联网上摄影名家的寻踪,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想了解这些大师们是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通过网络平台展示自己的作品,与世界对话,又如何在纷繁的网络世界中保持自己的独特风格,不被同质化所淹没。我希望能从他们的经历中汲取灵感,不仅仅是在摄影技术上,更是在对待艺术、对待生活上,都能有所启发,找到属于自己的“换一种方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