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会烘焙的女人,走到哪儿都有爱
定价:39.8元
作者:小木头
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54603772
字数:20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也许幸福不过是,一人食,变成两人食、三人食。四十篇心灵告白,四十款治愈甜点。 *温情甜点女王,用烘焙疗愈女人心。
◆家是温暖的,这温暖大都是女人点燃的。因为她能在烟火生活中,让每一个日常,都成为连续发生的幸福和爱情。
◆无论人生多么苦涩,你要像小木头一样,学会给自己的小日子加勺糖,不管是用烘焙,还是用画画、手工、唱歌等其他的方式——你总要会点什么,才能让生活找到理由爱你!
◆这本书不仅在教你烘焙,更在教你如何认识自我,如何以自己的擅长和所爱为支点,抛弃负面情绪,给一成不变的人生带来改变,从而重塑自信,掌控生活。
内容提要
小木头是一个女人,一个职员,一个妈妈,一个闺蜜。在家庭、工作、孩子、未来之间,她有很多情绪崩溃、迷失自己的时候。
在本书中,她跟读者分享做蛋糕的那个人,从女孩到女人再到妈妈,背后慢慢成长的心灵故事。她向你展示,当所爱的人心满意足吃着你做的食物时,一小勺糖也能膨胀出巨大的甜蜜和幸福;她说,在职场压力特别大的阶段,烘焙是她给自己的心灵放松、按摩的过程;她邀请孩子和她一起进入厨房,告诉他美好的东西,就像发酵一样,需要时间和耐心。
外表坚强、内心柔软的泡芙,特立独行的芝士蛋糕,安静柔美的提拉米苏……她在每篇文章的后面,附上这些给予她生活启示的糕点做法。——她用烘焙疗愈了自己,她也得到了很多很多真心而珍惜的爱!
目录
作者介绍
小木头,《视周刊》杂志主编,开设的微信烘焙公众账号,因为真心、温暖、细腻,很受大家追捧。喜欢做好吃的东西给自己、家人和朋友。热爱一切美好细碎的小事物,并热衷于分享这件事。在多家杂志、网站开设美食、情感专栏。
文摘
对于我而言,在厨房的方寸空间里,在面粉和鸡蛋的搭配之间,在打蛋器和盆碰撞的清脆声中……一切都是空的,都是静的,都是自由的,都是我的。
在这里,我可以什么都不想,不想未来,不想工作,不想明天的繁杂事务。我只是专注地看着,那鸡蛋清一点点在打蛋器的搅拌下,变成了泡泡,变成了雪白,变成了像是童话里的奶油那么美好的存在。
这是我特别幸运的地方,在我需要安静下来、放空大脑的时候,我遇到了烘焙。从此,我把厨房变成了自己的道场,变成了心灵修炼之地,变成了内心成长的秘密花园。在心无旁骛地做着各式各样的小甜点、面包和蛋糕的时候,我也在这种放松与安静中,找到更完整、更丰盈、更充实的自我。
于我而言,那是我与自己独处,与情绪讲和,与幸福招手的时刻。
序言
序:我对幸福有耐心
2008年,在一些毫无意义的泥沼般的情绪里愁肠百结的我,买了一只烤箱,把它塞进了我原本就拥挤厨房里。彼时,我哪里会想到,生性浮躁的我居然会在烘焙这么细致、繁复的道路上,走那么远呢?
多年后回头去看,连自己都会惊叹,我不仅一直热爱着烘焙,甚至比爱,更爱。
同样未曾想到的是,1997年的高中作文课上,当我的老师眼睛里溢满着兴奋与激动,表扬我的作文时,我和他大约都没想到,我会真的在文字这条路上走下来,微小,曲折,坚持,耐心。
文字和烘焙,是我个人世界里美妙的所在。
我常常会这样比喻:书桌和厨房,是我的心灵瑜伽馆。
写一篇文字,做一款甜点,都是我给自己的心灵放松、按摩的过程,地放空,地投入,地忘却,又地丰盈。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着类似的人生经历,成长,读书,工作,恋爱,结婚,生儿育女……这几个大词汇中间穿插的,是无尽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是高兴时眉飞色舞的张扬,是消沉时辗转反侧的忧郁,这不同面目的遭遇与情绪,勾画出一个个活生生的你和我。
我也一样。
2008年,是我的情绪低沉期,我整天郁郁寡欢,没有安全感,缺乏归属感,甚至总会在夜半的某个时刻醒来,不知道自己的明天在哪里……
彼时,在别人眼里的我是这样的:和相爱的人结婚,有温馨的家,在报社做编辑,发展得还真是不错。
可是内心的东西,除了我自己,无人知晓。
我总是在一刻不停地想事情,想很多无所谓的事情,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神情恍惚。
就是在那段时间,我写了格外多的文字。我把自己不能跟别人倾诉的情绪,写成方块字,写成句子,写成段落,写成篇章,是它们慰藉着我的时光。
几乎在同时,我买了烤箱及众多的烘焙用具,作为一个标准的烘焙菜鸟,我从硬邦邦的蛋糕、咬不动的面包开始做起,从黑乎乎的不美观的布朗尼开始尝试。
对于我而言,在厨房的方寸空间里,在面粉和鸡蛋的搭配之间,在打蛋器和盆碰撞的清脆声中……一切都是空的,都是静的,都是自由的,都是我的。
在这里,我可以什么都不想,不想未来,不想工作,不想明天的繁杂事务。我只是专注地看着,那鸡蛋清一点点在打蛋器的搅拌下,变成了泡泡,变成了雪白,变成了像是童话里的奶油那么美好的存在。
这是我特别幸运的地方,在我需要安静下来、放空大脑的时候,我遇到了烘焙。从此,我把厨房变成了自己的道场,变成了心灵修炼之地,变成了内心成长的秘密花园。在心无旁骛地做着各式各样的小甜点、面包和蛋糕的时候,我也在这种放松与安静中,找到更完整、更丰盈、更充实的自我。
于我而言,那是我与自己独处,与情绪讲和,与幸福招手的时刻。
2013年的某个冬夜,我正在做一炉北海道吐司。当时我端着重重的吐司盒,窗外黑漆漆的,我看了一眼玻璃上映照出的自己,淡淡地笑了笑:“天塌下来我都不会害怕了,我现在只关心,这一炉面包烤得怎么样?”
我已经不是五年前的自己,哪怕遭遇再痛苦的事情,我都相信自己可以走出去。一天天,走出去,走到幸福的阳光里去。
这些年,我在文字、烘焙和人生经历中,学会了许多。我学会了看淡,学会了懂得,学会了理解,学会了跟自己、跟情绪讲和,学会了专注眼前的事。而这些,全都一点点被我记录在我的文字里——写下来,是为了再一次审视自己的内心,也愿意分享给跟我一样爱过痛过幸福过悲伤过的人们。滚滚红尘之中摸爬滚打的我们,要记得,任何时候,都不要怕,不要放弃,泥沼可以走过去,险峰可以爬过去,一切都会过去。
这也是这本书的初衷。文字可以抚慰心灵,可以慰藉那些漫长的黑暗的夜,也可以让偶尔孤独的你我,抱团取暖。而烘焙,可以让你在平淡无奇的生活里,有一缕奇异的香,与众不同,仅有你才拥有。失败不要紧,麻烦不要紧——烘焙教会我,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你静下来,一步步,一点点去做,就可以做到的。
生活是,工作是,感情是,甚至养育孩子也是。
我对幸福有耐心。
哪怕走得再慢,只要开始走了,就距离目标更近一点了。
这不是一本纯粹的典型意义上的烘焙书,它更像是一部心灵成长笔记,是我们努力想要向更好的生活走过去的姿态,是我在这生活中以自己的微小的方式所做出的探索。
书里的烘焙方子,是这些年来陆陆续续在网络的各个角落里碰到过的,有的来自烘焙大师的经典,有的来自烘焙达人的经验,还有的来自普通网友的分享,大部分我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操作做了一些细微的调整,也写了小贴士、碎碎念。
幸福从来不简单,但幸福也从来都不远,只要你愿意,动动手,就是另外一片天空。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流畅。它不是那种线性的、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而是像一条精心编织的藤蔓,将故事、技巧、感悟巧妙地缠绕在一起。每一章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自然,前一页还在回忆童年时母亲烤制的苹果派的甜味,后一页可能就直接跳转到了如何精确称量酵母的科学原理。这种跨越了情感与理性的叙事手法,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我尤其喜欢作者在穿插一些烘焙史的小知识时,那种不经意的优雅。她没有用枯燥的学术语言,而是用讲故事的方式,把那些经典法式甜点的诞生背景娓娓道来,让你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文化熏陶。对于我这种对历史和文化背景有要求的读者来说,这种深度的挖掘,让这本书的价值瞬间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它不再仅仅是关于“吃”,而是关于“传承”和“文化载体”的探讨。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太抓人了,那种带着点复古又充满生活气息的色调,一下子就能把你拉进一个充满面粉香和温暖阳光的故事里。我本来只是随便翻翻,结果被扉页上那句“用心烘焙,用心生活”给触动了。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她能把最日常的食材,比如一块黄油、一撮糖,描绘得仿佛拥有了生命和魔力。读着读着,我就开始忍不住想象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厨房里,看着面团在手中慢慢苏醒,听着烤箱发出那种低沉而令人安心的“嗡嗡”声。更绝的是,她不只是在写食谱,更是在讲述如何通过烘焙这种慢节奏的仪式感,来对抗现代生活的快餐式焦虑。每当我感到生活有点失控的时候,拿起这本书,仿佛就能重新抓住那些细微而确切的幸福感。那种从烤箱里拿出来的第一块饼干的温度,那种融化在嘴里的奶油的绵密,都被她用文字捕捉得淋漓尽致,让人读完后,第一个冲动就是去厨房找点什么来“实践”一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心灵的SPA,安静、治愈,且充满期待。
评分我对美食文学一直抱有一种挑剔的态度,很多作品要么过于注重技巧的炫技,要么就是矫揉造作地贩卖“情怀”。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非常接地气,充满了烟火气,却又不失格调。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家庭琐事,提升到一种诗意的层面。比如,她描述如何为一个远方的朋友烘焙一款特定的蛋糕时,那种细腻的心思,那种对细节的执着,让人不得不佩服。这不是一个关于“如何成为顶级糕点师”的指南,而更像是一本“如何用食物去表达爱与思念”的手册。我尤其欣赏她对失败的坦诚,那些因为温度失控而塌陷的戚风,那些因为配比失误而变得坚硬的曲奇,都被毫不避讳地写了出来。这种真实感,让读者感到自己不是在仰望一个完美的神坛,而是在跟随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人学习,这大大拉近了人与书之间的距离。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烘焙的热情,不再是那种短暂的“三分钟热度”,而是有了一种更深层次的、愿意去探索和面对困难的勇气。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充满了独特的女性视角下的细腻和坚韧,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舒服,没有一丝油腻或做作。作者的幽默感恰到好处,常常是在描述一个紧张的烘焙时刻后,突然冒出一句自嘲或者一个精妙的比喻,让人会心一笑。比如,她把失败的糖霜比作“固执的青春期孩子”,那种生动的想象力,让人忍不住想停下来回味一下。而且,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也处理得非常到位,大量的照片都不是那种精修到失真的商业大片,而是带着真实光影和纹理的日常记录,充满了生活气息。这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沉浸,仿佛作者正坐在我的对面,一边喝着咖啡,一边分享着她的厨房秘籍。它成功地将一个相对专业的领域,用一种极其亲民、充满情感共鸣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即便是烘焙新手,也能从中汲取到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温暖。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之前,对“烘焙”这件事还停留在“放进烤箱就行”的初级阶段。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对待工具的态度,简直到了近乎虔诚的地步。她对烤箱温度计的执着,对打蛋盆材质的偏爱,甚至对揉面垫的防滑系数都有独到的见解。起初我觉得这些细节可能有点吹毛求疵,但随着我按照书中的提示去尝试,我不得不承认,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差异,最终造就了成品天壤之别。特别是关于“等待”的哲学,她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讨论面团发酵时需要的耐心,以及等待面包冷却时的自我克制。这种对时间的尊重,反映出作者对生命中各种“慢过程”的深刻理解。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做出一个完美的布里欧修,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一个要求即时反馈的社会里,学会慢下来,尊重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这种对生活态度的塑造,远比任何一个配方都来得珍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