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群众路线大家谈千字文
定价:32.00元
作者:江苏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214140647
字数:116000
页码:23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江苏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交流总结大会,于2014年10月9日在南京召开,江苏省、市领导和省级机关领导出席会议,本次会议的学习用书是江苏人民出版的《群众路线大家谈---千字文》。
内容提要
本书为江苏省委宣传部联合新华日报社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群众路线大家谈”千字文征文活动的征文集。本书体裁广泛,有学习体会、理论思考、言论杂记等。稿件主题鲜明,言简意丰,既有对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意义和内涵的思考,也有对新形势下贯彻群众路线新情况新问题的分析;既有展示本地本部门贯彻群众路线的做法经验,也有探讨密切党群关系、巩固执政基础的路径方法,等等。
目录
作者介绍
江苏省委宣传部,历年来在我社出版的著作有《学习?思考?探索》、《思与行》、《中国梦30问》等通俗理论读物。
文摘
序言
在初步浏览目录结构时,我发现了一些章节标题的编排颇具匠心,它们似乎不是按照传统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线性展开,而是更像是一个个围绕特定场景或具体案例展开的深度访谈录或者案例剖析。这种非线性的组织方式,非常符合“大家谈”这个主题所暗示的多元视角和开放讨论的氛围。一本好的论述性著作,不应该像教科书那样给读者一个既定的结论,而应该像一场高质量的研讨会,提供不同的观点和观察角度,让读者自己去消化、去形成判断。我猜想,这本书很可能包含了许多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岗位的基层声音,这些声音经过梳理和提炼,最终汇集成这篇“千字文”的骨架。如果内容能够如我所想象的那样,充满了鲜活的案例和细致的观察,那么它将不仅仅是一本政治理论读物,更是一部反映当下社会肌理的社会学观察笔记,极具参考价值。
评分翻开书页,第一印象是排版布局的疏密有致,不像一些理论书籍那样把大段文字堆砌在一起,读起来令人望而生畏。这本书在视觉上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段落之间的留白恰到好处,一些关键词汇似乎还有特别的加粗处理,虽然我还没深入阅读具体章节,但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关怀,已经让我的阅读期待值提高了不少。我尤其注意到,书中的字体选择非常经典,既有严肃性,又不失亲和力,这对于一本讨论“群众路线”这种带有历史厚重感的话题的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平衡点。想象一下,如果用过于花哨或过于冰冷的字体,都会削弱“大家谈”的那种开放和包容的气氛。我猜测作者在组织语言时,一定花了很多心思去寻找那种既能准确传达政策精神,又能被普通读者接受的“中间地带”的表达方式。这种对文本美学的重视,常常是衡量一本非虚构类读物是否用心制作的试金石,我希望这种良好的开端能一直延续到最后一页。
评分这本《满28包邮 群众路线大家谈千字文》的封面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朴实中带着一丝年代感的排版,很容易勾起我对过去某些政治学习资料的回忆,但又透着一股当代生活气息,毕竟“满28包邮”这几个字太接地气了。我拿到手后,首先关注的是装帧质量,纸张触感还算扎实,油墨印刷清晰,看得出是认真对待的一本书,而不是那种粗制滥造的宣传册子。说实话,光是看到书名中的“千字文”三个字,我就对它的内容结构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它究竟是像古代蒙学读物那样,用四言、六言的韵文来阐述宏大的政治理念,还是仅仅借用了“千字文”这个概念,来指代一种精炼的、高密度的论述?这种形式上的探索,本身就很有意思。而且,“群众路线大家谈”这个主题,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如何被重新解读和阐释,也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看点。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新鲜的视角,避免陷入陈词滥调,而是真正能引发读者对基层治理、民意收集等问题的深度思考。从书的外在包装上,已经能感受到一种刻意为之的“亲民”姿态,这种姿态能否在内容上得到有效的支撑,是接下来我要重点探究的。
评分从整体的氛围来看,这本书散发出一种鼓励思考、不拘泥于形式的自由气息。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说教式的口吻,反而像是邀请读者加入一场真诚的对话。书名中的“大家谈”本身就奠定了一种平等的基调。我期待它能够探讨一些当前社会在贯彻群众路线过程中遇到的“新挑战”,比如数字媒体时代民意表达的复杂性,或者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更有效地触达那些“隐形”的边缘群体。如果作者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些时代特征,并将其融入到对传统理念的继承与发展中,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是停留在对既有理论的重复阐释上。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而不是简单地提供答案,因为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需要的往往是更灵活、更具适应性的思考工具。这种对“对话性”和“时代感”的追求,是我认为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的定价策略——“满28包邮”——这个细节简直是当代阅读经济学的一个有趣侧面。它暗示了这本书的目标读者群体,可能并非是纯粹的学术研究人员,而是更广泛的、对社会议题有兴趣的普通市民、基层工作者,甚至是关注时政的学生群体。这种营销策略本身就折射出一种“让知识普及化、平民化”的意图。如果内容真的如书名所言,是关于“大家谈”的,那么这种亲民的价格定位无疑是降低了参与讨论的门槛。我很好奇,这种面向大众的论述,在深度和广度上是如何拿捏分寸的?它如何在保持学术的严谨性和思想的深刻性的同时,避免过度专业化而疏远了大众读者?如果它能成功地搭建起一座从理论到实践、从高层到基层的沟通桥梁,那么它在社会效益上的价值将远超其售价。这种将商业策略与内容定位巧妙结合的做法,令人耳目一新,也对书的内容产生了更强烈的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