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日本新论(墨家学说与东瀛文化)
定价:39.00元
作者:理纯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01247615
字数:
页码:26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许多误认为日本文化深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但是作者看到日本与中国有不同的文化,日本人的工作态度、思考方式与中国人有诸多不同。在对日本的研究中,作者发现,日本文化受中国先秦时期的墨家思想影响巨大。墨家的尚贤、尚同,对集体的无限忠诚,已经深入日本国民性格之中。作者走入历史深处,探索墨家与日本的渊源和影响,以及两种文化观之下的中日两国近代以来不同的选择路径。
目录
前言:需要仔细研究的日本
作者介绍
北京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市第十一、十二届政协委员,第十二届代表,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八、九、十届委员,中央直属机关青年联合会常委。中央党校理论视野理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客座教授。出版有《何以无所畏惧》(2005年),《强国之道》(2006年),《兴农论》(2007年),《国力方程》(2008年),《佛旨正源》(2009年),《经济学辨析》(2010年),《当今经济解决之道》(2011年),《党外人士看党的》(2012年)。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它没有一股脑地把所有信息倾倒给读者,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们逐步深入。我发现作者在处理复杂的历史事件时,常常采用对比和映照的手法,将看似不相关的两个文化或思想体系并置,让读者自己去寻找其中的联系与张力。这种“留白”式的写作技巧,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主动思考。举个例子,书中对某段时期内社会思潮演变的论述,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穿插了许多生动的历史场景和人物侧写,使得那些抽象的哲学思辨一下子变得有血有肉起来。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思作者提出的观点,甚至会因此联想到其他我熟悉的文化现象,这种跨界思考的体验,是阅读一本优秀学术著作时最美妙的部分。它成功地将严肃的学术探讨,转化成了一场引人入胜的智力探险。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极其内敛而又蕴含力量的。作者很少使用煽情的辞藻,而是选择用精准、冷静的笔触勾勒出历史图景。这种克制反而营造出一种强大的气场,让读者不得不正视其阐述的严肃性。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学术抱负——他似乎并不满足于简单地描述“发生了什么”,而是更深层次地探究“为什么会这样”,并试图构建一套解释该现象的理论框架。这种对“所以然”的追问,使得全书的论证层次非常丰富,即便在涉及复杂的思想史辨析时,作者也保持了极高的清晰度,有效地避免了陷入故纸堆的冗长和晦涩。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在阅读知识,更像是在观摩一位匠人如何精心打磨一件思想的艺术品,每一步都经过深思熟虑。
评分这本书刚拿到手,首先吸引我的是它那充满古典韵味的装帧设计。厚重的纸质和精致的排版,让人一翻开就有一种沉浸在历史长河中的感觉。虽然我对这个领域的了解不算深入,但作者在引言中对整个研究脉络的梳理,清晰而富有逻辑,为接下来的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像是引导读者进入一个未曾探索的文化迷宫,让人充满了好奇心。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阐述,虽然专业性较强,但行文流畅,不至于让人望而却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行文中流露出的那种对学术的敬畏之心,以及那种力求还原历史原貌的严谨态度,这让整本书的基调显得非常扎实和可信。初读下来,感觉这是一本需要细细品味的著作,不是那种可以快速浏览的快餐读物,而是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带着敬意去探索的知识宝库。我期待在后续的章节中,能看到更多关于那个时代思想碰撞的精彩描绘。
评分作为一名对文化交流史略有涉猎的业余爱好者,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独特的切入点。许多探讨文化影响的书籍,往往侧重于宏观的、自上而下的影响路径,但这本书似乎更关注那些微妙的、潜移默化的渗透过程。作者对文献的挖掘和考据工作做得极其细致,许多引用的原始材料,即便是专业人士也未必能轻易接触到,这足见其深厚的功底。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细节”的处理,比如对某一特定仪式或艺术形式的解读,往往能从小处着眼,一窥全貌,这种“见微知著”的分析方法,令人耳目一新。它不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批判,而更像是一场细腻入微的田野调查记录,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历史的温度。这种扎实的文本支撑,使得全书的论点都显得掷地有声,让人信服。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教科书那样按时间顺序推进,而是采用了一种螺旋上升的方式,在不同的主题之间进行穿梭和呼应。这种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反而更贴合文化传播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每一次看似的跳跃,实则都是一次视角的转换,让你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之前建立起来的认知。书中对不同文化元素交融的描绘,尤其让我印象深刻,那种既有冲突又有融合的动态平衡,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充满了一种辩证的美感。读完一个章节后,我常常会忍不住回溯前面的内容,重新审视作者是如何铺设这个“网”的,每一次重读,似乎都有新的感悟和发现。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理解框架,而不是一个单一的答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