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四库全书农家类:农桑辑要
定价:80.00元
作者: 司农司
出版社:中国书店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4918809
字数:
页码:36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元世祖时官撰颁行本也。元世祖欲使其民生业富乐而永无饥寒之忧,诏立大司农司,不治他事,专以劝课农桑为务。行之五六年,功效大着。农司诸公又虑夫播植之宜,蚕缫之节,未得其术,于是遍求古今农家之书,删其繁重,摭其切要,纂成一书。
《农桑辑要》凡分典训、耕垦、播种、栽桑、养蚕、瓜菜、果实、竹木、药草、孳畜十门,大致以《齐民要术》为蓝本,芟除其浮文琐事,而杂采他书以附益之,详而不芜,简而有要,于农家之中,为善本。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带着一点“试试看”的心态买的,毕竟这种类型的古籍整理本市面上很多,质量参差不齐。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成见。它的叙述逻辑非常清晰,虽然是汇编而成,但读起来一点也不散乱。特别是对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和气候适应性的对比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我最欣赏的地方在于,它不仅告诉我们“怎么做”,更侧重于解释“为什么”。比如,它会详细阐述某种肥料的配比对土壤酸碱度的微妙影响,这种底层原理的揭示,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我甚至把书里提到的一些传统土壤改良的小窍门应用到我自家的小菜园里,效果出奇地好,比我平时用的化肥都来得自然和持久。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把那些被时间掩盖的、最本质的农业规律重新挖掘了出来,非常实在。
评分天哪,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古代农业知识的一扇窗户!我原以为“农家类”的书籍无非就是些老生常谈的耕种方法,没想到这本《[书名]》的内容深度和广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特别是关于作物轮作和土壤改良的那几个章节,讲解得细致入微,简直就像是田间地头的专家手把手在教你。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书中关于不同季节的播种时间节点的描述,精确到某个气候带的什么月份,这在现代农业技术普及之前,是多么宝贵的经验积累啊。读着读着,我甚至能想象出古人是如何根据天象、地貌来精打细算每一粒种子的命运的。文字虽然是古文,但编排和注释做得非常到位,即便是像我这样对古代文献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顺畅地领会其精髓。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资料,更像是一本活生生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教科书。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现代农业中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技术,思考它们的根源和可持续性。光是其中对病虫害的物理防治法,就足够现代有机农业借鉴一二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真的让人眼前一亮,即便是这种专业性极强的古籍整理本,也做到了赏心悦目。我注意到编者在文字的字体和行距上做了非常人性化的处理,这对于长时间阅读来说非常友好,减轻了眼睛的疲劳感。内容方面,我主要对比了它和我们现在通行的农业参考资料的不同之处。最大的感触是,古人的记录更加注重“经验的积累和感性的观察”,而现代更偏向于“量化和标准”。书中对于“物候学”的运用,那种对自然节律的敏感捕捉,是现代机械化生产中逐渐缺失的一部分。它提醒我们,农业的根基永远是脚下的土地和头顶的天空,而不是冰冷的仪表数据。这种回归本源的阅读体验,让人心境平和,也对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这是一本需要慢慢品,而不是囫囵吞枣的书。
评分这次购书体验,让我对传统文化和实用技能的结合有了全新的认识。拿到书的那一刻,首先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装帧吸引住了。这绝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工具书”,它明显投入了巨大的心力去整理和校对。我特别喜欢它在引用古代文献时的那种严谨态度,旁边的注释详尽地解释了许多生僻的农事术语,这为深入理解文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水利设施和灌溉技术的论述,那一段的描述简直是工程学的体现,显示出古人对水资源的规划和利用达到了极高的智慧水平。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稼穑之艰”有了更深层次的共鸣。它不再是书本上的一个词汇,而是活生生地呈现在眼前的一套系统工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售价,它承载的是几代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值得每一位对历史、农业或者传统智慧感兴趣的人细细品味。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不仅仅是给专业研究人员看的,更像是给每一个对土地怀有敬畏之心的人准备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不同地区气候条件下,农业生产策略差异的描述。那种因地制宜的智慧,体现了古代人民极强的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书中针对干旱地区的集约化耕作方法,其精妙程度令人咋舌,完全没有我们想象中“古代农业落后”的刻板印象。翻阅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与那些勤劳的耕作者一同沐浴着朝阳,感受着泥土的芬芳。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让我更加坚信,真正的智慧往往蕴藏在最朴素的实践之中。这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常读常新的宝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