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28包邮 更喜欢摄影

满28包邮 更喜欢摄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菅原一刚,张杰雄 著
图书标签:
  • 摄影
  • 摄影技巧
  • 摄影入门
  • 摄影作品
  • 摄影器材
  • 摄影后期
  • 摄影构图
  • 生活摄影
  • 人像摄影
  • 旅行摄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梅凯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摄影出版社
ISBN:9787517900450
商品编码:2994523025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更喜欢摄影

定价:49.00元

作者:【日】 菅原一刚,张杰雄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51790045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翻开本书,你会看到:在51则摄影记录中,既有专业摄影师的构思历程、按快门前的思考、拍摄时的技术技巧,还有对于“摄影之道”的独特理解。无论你是摄影初学者,还是专业摄影师,你会被这种散文诗的形式所吸引,更会为书中深邃、温婉、细致、独到的内容所陶醉!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位专业摄影师对于“拍照”的想法记录,读者通过本书,就仿佛跟着摄影师,深入了解他对每张照片的构思与思考逻辑。本书的每篇都是从一张照片的故事开始,接着是作者“当初为什么想拍这样的照片,当时如何拍下这样的照片,后拍摄过程给了他什么样的心得”的心路历程与摄影想法,这其中有摄影前的构思,也有摄影时的技术,还有对于摄影这件事情的看法,与作者后获得的独到心得。

目录


章 带着相机一起散步吧
拍照,总是从散步开始
战战兢兢,也要面对面
为了看见光线,所以拍摄天空
无论如何,失败为成功之母
抬头往前走吧
你知道什么是魔幻时刻吗?
照片就像一扇门
带着相机出门旅行
第二章 你的心意,拍得出来
注意取景的角度,同时按下快门
试着将看见的东西拍下来
有时要用胶片谨慎地拍照
试着在对话时拍照
不急不慢地拍下大量快照
我能拍一张你的照片吗
第三章 慢慢观察事物
慢慢观察事物
只能从取景器中看见的事物
千万不要停止拍照
映在海面上的光,只有一半
请使用三脚架
第四章 有点不可思议的摄影构图
什么是适当曝光?
照片,绝不是四方形的
樱花花瓣会纷飞散落的理由
意识到光线的颜色,再拍下照片
可见光和不可见光
我讨厌数码相机,可是也喜欢数码相机
照片与水分的亲密关系
青色,是开始的颜色
黑色,也分各种“黑”
试着再挑战一次黑白摄影
第五章 照片,是很重要的“东西”
每个人,都会有重要的照片
,没有所谓的偶然
一切事物都随着照片联系在一起
不冲印出来就不知道的事
试着“阅读”照片
第六章 拍下季节、光线的不同
不靠近一点就看不到的事物
为了拍照,绕点远路吧
试着制作只属于自己的摄影集吧
枫叶的颜色,是光的颜色
试着去追逐云彩发光的那一瞬间
你的“白”,是什么颜色?
第七章 相机与镜头的正确使用方法
选择相机的正确方法
摄影不是用相机拍照,而是用镜头拍照
各式相机、各种镜头
台徕卡
标准镜头下所能看见的,重要的“普通”
拍出“气势”的广角镜头
拍下“观点”的长焦镜头
第八章 就算是手机,也能让人更喜欢摄影
每天带在身边的拍照手机
只要稍微下点功夫,照片就会有所改变
照片让手机变成重要的“物品”
“明亮的地方,就是温暖的地方”

作者介绍


菅原一刚,1960 年生。大阪艺术大学艺术学部摄影科毕业后,师从日本摄影师早崎治。
后在法国以自由摄影师的身份开始活动,举办过许多个展,同时也从事广告摄影工作。担任摄影的电影《青鱼》,在1996年柏林国际电影节上以正式作品参展。
2004年有10件作品被选入法国国立图书馆收藏。2005年受邀进行动画《虫师》的片头拍摄。2005年6月,在纽约Pace/MacGill Gallery 里的“Made in the Shade”展览上,他的作品与罗伯特·弗兰克等人一同展出。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世界摄影史漫谈》的图书简介,内容与您提供的书名《满28包邮 更喜欢摄影》无关,并力求详尽自然: --- 《世界摄影史漫谈:从暗箱到数字时代的视觉变革》 卷首语:凝视时间,定格瞬间 在人类漫长的文明长河中,有一种媒介,它以独特的方式捕获了时间的流逝,记录了历史的转瞬即逝,也成为了我们理解自身、观察世界最直接的窗口——那就是摄影。 《世界摄影史漫谈》并非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漫游,一次对光影艺术不辍的探索。本书旨在带领读者,从摄影术诞生的那微弱火花开始,系统而又生动地梳理摄影艺术波澜壮阔的两百年发展历程,深入剖析其技术革新如何驱动审美转向,以及社会变迁如何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见的影像世界。 我们相信,理解摄影的历史,才能更深刻地欣赏眼前的每一张照片。 第一部分:漫长的序章——从魔术到科学的萌芽(15世纪至1840年代) 在尼埃普斯、达盖尔和塔尔博特真正点亮感光材料之前,人类对“光”与“影”的痴迷已绵延数千年。本卷将详细考察摄影术的“前世今生”。 1. 视觉的渴望与光学的基础 我们将从古希腊的“暗箱”(Camera Obscura)原理追溯起,探究文艺复兴时期,如达·芬奇和维米尔等艺术家如何利用暗箱辅助绘画,使其空间透视更为精准。这并非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要阐明,影像的记录诉求是人类文明深处的本能驱动。 2. 早期实验的漫长摸索 光化学的突破是决定性的。本部分会详述: 尼埃普斯的“日光蚀刻法”: 介绍世界上第一张永久性照片《窗外景色》的诞生背景、所使用的沥青材料,以及其作为“摄影之父”的地位确立。 达盖尔的银版法(Daguerreotype): 这种“上帝之吻”般清晰、具有独特镜面质感的工艺,如何引发了19世纪初的“摄影狂热”。我们将探讨其流程的复杂性、曝光时间的漫长,以及它如何首先被应用于人像摄影,改变了肖像艺术的格局。 塔尔博特的“负片-正片系统”(Calotype): 相比于银版法的独一无二,塔尔博特发明的纸基负片系统,奠定了现代化学摄影的基石。本书将重点分析其“可复制性”对摄影普及和艺术传播的深远意义。 第二部分:黄金时代的工业化与艺术化(1850年代至19世纪末) 随着工艺的成熟,摄影开始从昂贵的科学实验品,转变为可以大规模复制的文化商品。 1. 湿版与职业化浪潮 湿版火棉胶工艺的出现(如牛津法),极大地缩短了曝光时间,使得现场纪实和外景拍摄成为可能。 战地摄影的兴起: 重点分析克里米亚战争和美国内战中,罗杰·芬顿和马修·布雷迪等人如何首次将战争的残酷景象带到公众面前,探讨新闻摄影的伦理起点。 地理勘探与异域风情: 泰国的、中东和美洲的探险摄影,如何塑造了西方人对“他者”的想象,以及全景画幅(Panoramic)的运用。 2. 走向“绘画主义”:摄影的艺术宣言 19世纪下半叶,摄影界内部爆发了一场关于“摄影是否是艺术”的激烈论战。本书详细考察了“绘画主义”(Pictorialism)运动: 模仿与超越: 探讨普莱斯、卡梅隆夫人等如何运用柔焦、高对比度以及复杂的印相技术(如溴化钾印相、铂金印相),刻意模仿绘画的质感和意境,试图证明摄影的审美价值。 “小团体”的形成: 介绍英国摄影学会(PSGB)和费城摄影享乐主义者(Photo-Secession)等核心组织的成立,及其对摄影美学标准的定义。 第三部分:现代主义的觉醒与纪实的力量(20世纪初至二战) 随着摄影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柯达“你按快门,我做其余”的口号,以及便携式相机的普及——摄影开始深入日常生活,并转向对“真实”的深刻挖掘。 1. 20世纪初的“直拍”革命 反对绘画主义的“直拍”(Straight Photography)思潮兴起,主张利用相机固有的清晰度和精确性来表现对象本身。 斯蒂格利茨的贡献: 分析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如何推动摄影进入现代美术馆体系,以及他对“等时性”(Equivalents)概念的阐释。 清晰的几何: 探讨“新客观主义”(New Objectivity)在德国的兴盛,以及如何用冷峻、精确的镜头语言审视工业化社会。 2. 社会纪实与“魔术般的瞬间” 20世纪上半叶是社会记录最为辉煌的时期。 法欧·里兹的“决定性瞬间”: 深入剖析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哲学思想,以及他如何将街头抓拍提升到近乎舞蹈般的精准高度。 美国大萧条与“农场安全管理局”(FSA)项目: 详细介绍沃克·伊文斯和多萝西娅·兰格的作品,分析这些照片如何成为政治叙事和社会介入的有力工具。 第四部分:色彩、观念与数字的冲击(二战后至今) 战后,摄影进入多元化时代,色彩的全面运用、大型画幅的回归、观念摄影的挑战,以及最终的数字革命,彻底重塑了影像的定义。 1. 色彩的全面解放 从柯达克罗姆(Kodachrome)到现代胶片,色彩从早期的技术障碍,一跃成为重要的表达媒介。 威廉·艾格斯顿与现代彩色摄影: 探讨他如何突破传统,证明日常的、世俗的色彩也可以具有深刻的艺术价值。 2. 大型画幅的回归与观念艺术的介入 纽曼与塞勒: 分析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的系列作品如何通过自我扮演,解构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将摄影推向更深层次的社会批判。 风景的重构: 详细介绍贝恩德·贝歇夫妇(Bernd and Hilla Becher)及其学生(如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如何使用严谨的、类型化的方式记录工业建筑,开创了当代艺术摄影的新流派。 3. 数字时代的颠覆与未来 本书最后将聚焦于21世纪初至今的剧变: 胶片到像素的转换: 探讨数码技术对摄影流程、美学标准(如清晰度、景深)和摄影师心态的影响。 社交媒体与图像的泛滥: 在人人都是摄影师的时代,我们如何重新定义“照片的价值”?本书对未来视觉文化的趋势进行了审慎的展望。 --- 结语:永恒的观看之道 《世界摄影史漫谈》不仅梳理了技术和风格的演变,更着重于探讨摄影如何改变了我们“观看”世界的方式。从最初的精确记录,到后来的情感表达,再到如今的媒介混杂,摄影艺术始终是社会、科技与人文精神交织的产物。阅读本书,您将获得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去欣赏那些凝固在光影中的,属于人类文明的每一秒精彩瞬间。 适合读者: 摄影爱好者、艺术史研究者、视觉文化关注者、以及所有对光影艺术抱有好奇心的人士。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摄影集,刚拿到手就被它那沉甸甸的质感给吸引住了。封面设计得非常有艺术感,低饱和度的色彩搭配,加上一抹淡淡的留白,瞬间就勾起了我对画面背后故事的好奇。翻开书页,那种油墨的清香扑鼻而来,纸张的触感也十分细腻,不是那种粗糙的哑光纸,也不是过于光滑的反光纸,而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恰到好处的柔和质感,让人忍不住想用指尖去抚摸每一张照片。 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光影的叙事”那一章节。摄影师对光线的运用简直出神入化,他捕捉到的每一个瞬间,无论是清晨透过窗棂洒进来的柔和晨曦,还是傍晚时分染红天际的晚霞,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照片中的人物,他们的眼神,他们脸上的细微表情,在光影的勾勒下,显得更加深邃和动人。我能感受到摄影师在那一刻的耐心与专注,他不仅仅是在记录,更是在用镜头诉说一个故事,一个关于时间、关于情感、关于人生的故事。很多照片并没有刻意去追求画面的宏大,而是聚焦在生活中的寻常瞬间,却能在这些寻常中挖掘出不寻常的美,这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功力,让我深感佩服。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对“瞬间的捕捉”有着近乎执着的追求。摄影师的镜头就像一个敏锐的捕手,总能在最恰当的时机按下快门,将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定格下来。我翻看其中的“生活碎片”系列,里面的每一张照片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小故事。我看到孩子们在玩耍时的纯真笑容,老人们在阳光下安详的面容,情侣们依偎时的默契眼神。这些画面,没有刻意的摆拍,也没有华丽的背景,却充满了生命力。 我常常会花很长时间去解读每一张照片,试图去理解摄影师在那一刻的想法和感受。他不仅仅是在记录,更是在分享他眼中世界的温度。我特别喜欢其中一张照片,画面是一个孩子在雨中奔跑,雨水打湿了他的头发,脸上却洋溢着无法抑制的喜悦。那一刻的纯粹和自由,通过摄影师的镜头,被完美地呈现出来。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用眼睛去感受,那些微小的瞬间,也能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方式也别出心裁,不像我之前看过的很多摄影集那样,只是单纯地按照主题或者时间顺序来排列。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旅行,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驿站,引领着读者去探索不同的风景和心境。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城市角落的观察者”这一部分。摄影师似乎总能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城市细节,比如老旧墙壁上斑驳的涂鸦,街边随风飘动的晾晒的衣物,甚至是午后阳光下打盹的流浪猫。这些画面看似平凡,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故事感。 我常常会沉浸在这些照片中,想象着照片背后的人们,他们是如何生活的,他们经历了什么。摄影师的视角非常独特,他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去记录,而是以一种融入其中、感同身受的方式去捕捉。这种“深入骨髓”的观察,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人情味和温度。即使是拍摄一些看似冷漠的城市建筑,他也能从中找到一些柔情和故事,比如透过窗户看到里面温暖的灯光,或者是在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里发现一抹鲜艳的色彩。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我身边的世界,发现原来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中,隐藏着如此多的诗意和惊喜。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名摄影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宝藏。它在摄影技巧的展示上,既有宏观的视角,也有微观的细节,展现了摄影师多样的创作理念。我非常欣赏他在“自然的回响”这个系列里对风景的描绘。他拍摄的自然景象,不是那种千篇一律的“到此一游”式的记录,而是充满了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和热爱。我看到连绵起伏的山峦,被晨雾笼罩的森林,或是波光粼粼的湖面。 摄影师对光线的运用,对色彩的把握,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我特别喜欢他拍摄的日出日落,那种色彩的渐变,那种光影的流动,仿佛能将人带入到一个梦幻的世界。而且,他并非仅仅关注宏大的自然风光,也会捕捉那些生长在岩缝中的小草,或者是在枝头栖息的鸟儿。这些细节的呈现,更加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这本书不仅让我学习到了很多摄影技巧,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欣赏自然,如何去感受生命的力量。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用画面讲述故事的书籍情有独钟,而这本书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它的摄影风格非常鲜明,我能感觉到摄影师对构图有着极高的造诣,每一张照片的比例、线条,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关于“旅途中的遇见”这个主题的篇章。他拍摄的异域风光,并没有刻意去追求那些标志性的景点,而是更侧重于捕捉当地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特色。 我看到那些淳朴的面孔,他们眼中的故事,那些色彩斑斓的服饰,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市集。摄影师的镜头仿佛有一种魔力,能够瞬间拉近他与被拍摄者之间的距离,让照片充满了真实的情感和温度。我能感受到照片中的那种人情味,那种陌生人之间短暂却温暖的交流。而且,他对色彩的运用也非常大胆且富有张力,那些浓烈的色彩,仿佛能将人瞬间带入到那个热情的国度。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摄影集,更像是一本关于人性和情感的百科全书,它用画面教会我如何去感受,如何去连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