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影像史(第四卷):1911-1919
定价:98.00元
作者:徐希景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1790151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历代文明是影像产生的源点,而通过影像我们又能反观文明延续的脉络和传承的路径。在中国史学界,一直有“左图右史”的传统,而在西方史学界也早就有“以图证史”的方法。《中国影像史·第二卷(1839-1900)》正是秉持了这样的原则,因而该丛书对影像史的研究,不是对影像内容的单纯研究,而是把影像放在历史的语境下进行解剖,包括影像产生的背景、现场和传播形式,从影像的三种形态和影像意义的三个场域,即技术性形态、构成性形态和社会性形态,图像制作的场域、图像自身的场域和图像传播的场域,进行分析和整理。“中国影像史”丛书以时间为序分成八个历史阶段,分别书写不同阶段影像发展的状况。依次为:古代卷,研究摄影史前时代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光学和化学方面的探索;1839-1900年,研究摄影术诞生并传入中国后,外国在华摄影师及中国本土摄影师在中国的拍摄活动及所摄影像;1900-1911年,研究庚子事变至清王朝灭亡前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11-1919年,研究*成立至新文化运动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19-1927年,研究新文化运动之后至北伐战争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27-1937年,研究北伐胜利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37-1945年,研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至抗日战争结束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45-1949年,研究抗日战争结束后的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第九、十卷,从编年史的角度,分别梳理了1839-1911年、1912-1949年间中国影像的主要事件、影像作者、影像作品、影像出版等。此外,为统一体例,各卷以相同或近似的结构和次序,按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背景、影像的总体风貌、影像的技术特征、影像的构成性特点、影像的传播场域、影像作者、影像选萃,以及同一时期电影的发展概要,展现出各个时期的影像史。丛书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献价值,入选“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
目录
序
主编的话
导 论
章 西风东渐下的影像生态
节 照相技术及照相制版技术的发展
第二节 摄影图书、文章与摄影推广
一、杜就田的《新编摄影术》
二、陈翰屏的《摄影术讲义》
三、陈公哲的《摄学测光捷径》
四、陈昭常的《摄影术二十五章》
第三节 报刊上的摄影文学
第四节 民间摄影组织与摄影普及教育
第五节 中国风景摄影
第六节 民主与科学呼声中摄影艺术的萌芽
小 结
第二章 画报画刊与新闻报道摄影的发展
节 画报画刊与革命宣传
一、潘达微与《广州时事画报》
二、高奇峰与中华写真队和《真相画报》
三、革命志士仁人中的摄影人
第二节 辛亥革命前后的时事摄影专辑和时事摄影明信片
一、时事摄影明信片
二、反映辛亥革命的摄影专集
第三节 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摄影报道
第四节 全绍清的西藏全景记录
小 结
第三章 照相馆—肖像与新闻纪实摄影的合流
节 照相馆业的繁荣
一、上海的照相馆
二、北京的照相馆
三、天津的照相馆
四、照相馆的竞争与特色服务
第二节 留影写真与名人肖像
第三节 照相与消遣娱乐
第四节 从名伶名花到闺秀名媛
第五节 时事新闻与社会纪实
小 结
第四章 政体更迭与党派纷争—影像中的历史记忆
节 开国总统孙中山与“让位于袁”
第二节 陶成章被刺与革命党内的纷争
第三节 宋教仁遇刺与民国初年政治乱象
第四节 君主政体与民主政体的较量
第五节 军阀混战与南北对峙
小 结
第五章 山重水复、新旧一体—影像中的新世晨光
节 近代都市文明的引入和商业社会的形成
第二节 城市交通的发展
一、人力车与自行车
二、电车与汽车
三、航运与轮船
四、铁路与火车
五、航空与飞机
第三节 近代工业的兴起
第四节 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
一、服饰冠履
二、饮食习惯
三、城市住宅的西化
四、婚丧嫁娶
五、休闲娱乐
小 结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次入手的是中国影像史系列中的第四卷,聚焦的是1911-1919这段特殊的年份。拿到书的时候,被厚实的装帧和精美的印刷惊喜到了。书页泛着淡淡的纸张香,翻开来,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就让人心生敬畏。我一直对民国初年的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个风云变幻、新旧交替的时代,总觉得隐藏着无数值得挖掘的故事。而影像,作为那个时代最直接的见证,其价值不言而喻。我尤其好奇,在这动荡的十年里,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用镜头记录下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的。是满目疮痍的战场,还是初具规模的近代化都市?是西学东渐带来的新风尚,还是传统文化在变革中的挣扎?影像史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想象中的那个时代,让那些尘封的记忆重新鲜活起来。这次的“满28包邮”活动也确实让人心动,能够以如此优惠的价格入手这样一本内容详实、制作精良的图书,感到非常幸运。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近代史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影像资料是了解历史最直观、最生动的方式。这次入手《中国影像史(第四卷):1911-1919》,简直是挖到宝了!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堆砌老照片,更像是用影像构建了一个鲜活的历史舞台。书中的图片质量极高,许多我之前只在模糊的资料中见过的场景,在这里都得到了清晰而完整的呈现。我尤其关注那些反映普通人生活的影像,比如集市上的小贩、学校里的学生、工厂里的工人等等,这些视角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更真实的肌理,而非仅仅是宏大的历史叙事。通过这些影像,我仿佛能听到当时的喧嚣,闻到空气中的味道,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即使不看内容,摆在书架上也足够赏心悦目。纸张的质感非常棒,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印刷的清晰度更是没得说,那些泛黄的老照片经过精心修复,细节清晰可见,仿佛穿越时空隧道,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温度。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些细节处理,比如目录页的设计,每一页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的复古韵味。章节的划分也十分合理,从政治变革到社会生活,再到文化艺术,全方位地展现了1911-1919这十年间的中国。其中,关于民国初年城市面貌的影像,更是让我大开眼界。那些逐渐兴起的近代化建筑,繁忙的街市,以及人们穿着西式服装与传统服饰交织的景象,都勾勒出了一个充满活力与变革的时代图景。
评分从扉页的设计到章节的编排,都能感受到编辑团队的用心。我迫不及待地翻到了几张熟悉的辛亥革命时期的老照片,比如武昌起义的场景,以及一些当时名人的肖像。但这次的影像史给我带来了远超预期的细节。它不仅仅是罗列照片,更重要的是对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进行了深入的考据和梳理。比如,一张关于袁世凯就任总统的影像,书中不仅仅给出了照片,还详细介绍了当时的仪式流程、出席人物的身份背景,甚至连当时人们的反应都有所提及。这种细致入微的解读,让我感觉自己像是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亲眼目睹了历史的发生。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每一张老照片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都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与历史对话,与那些曾经鲜活过的生命产生共鸣。
评分拿到这本《中国影像史》第四卷,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分量感和厚重感。封面设计简约大气,但却透露出一种历史的沉淀感。打开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系列精选的影像,每一个都经过了细致的考证和清晰的印刷。我对于1911-1919这个时期特别感兴趣,因为这是中国从帝制走向共和的关键时期,也是各种思潮激烈碰撞的年代。书中收录的影像,从辛亥革命的宏大叙事,到民生凋敝的真实写照,再到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都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这段历史。尤其是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影像解读,让我对当时的情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像是一部用影像讲述的历史教科书,引人深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