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28包邮 中国影像史(第四卷):1911-1919

满28包邮 中国影像史(第四卷):1911-191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希景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影像史
  • 电影史
  • 中国近代史
  • 历史
  • 文化
  • 影像研究
  • 1911-1919
  • 包邮
  • 图书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梅凯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摄影出版社
ISBN:9787517901518
商品编码:2994524231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4-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影像史(第四卷):1911-1919

定价:98.00元

作者:徐希景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1790151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历代文明是影像产生的源点,而通过影像我们又能反观文明延续的脉络和传承的路径。在中国史学界,一直有“左图右史”的传统,而在西方史学界也早就有“以图证史”的方法。《中国影像史·第二卷(1839-1900)》正是秉持了这样的原则,因而该丛书对影像史的研究,不是对影像内容的单纯研究,而是把影像放在历史的语境下进行解剖,包括影像产生的背景、现场和传播形式,从影像的三种形态和影像意义的三个场域,即技术性形态、构成性形态和社会性形态,图像制作的场域、图像自身的场域和图像传播的场域,进行分析和整理。“中国影像史”丛书以时间为序分成八个历史阶段,分别书写不同阶段影像发展的状况。依次为:古代卷,研究摄影史前时代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光学和化学方面的探索;1839-1900年,研究摄影术诞生并传入中国后,外国在华摄影师及中国本土摄影师在中国的拍摄活动及所摄影像;1900-1911年,研究庚子事变至清王朝灭亡前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11-1919年,研究*成立至新文化运动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19-1927年,研究新文化运动之后至北伐战争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27-1937年,研究北伐胜利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37-1945年,研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至抗日战争结束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45-1949年,研究抗日战争结束后的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第九、十卷,从编年史的角度,分别梳理了1839-1911年、1912-1949年间中国影像的主要事件、影像作者、影像作品、影像出版等。此外,为统一体例,各卷以相同或近似的结构和次序,按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背景、影像的总体风貌、影像的技术特征、影像的构成性特点、影像的传播场域、影像作者、影像选萃,以及同一时期电影的发展概要,展现出各个时期的影像史。丛书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献价值,入选“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

目录



主编的话
导 论
章 西风东渐下的影像生态
节 照相技术及照相制版技术的发展
第二节 摄影图书、文章与摄影推广
一、杜就田的《新编摄影术》
二、陈翰屏的《摄影术讲义》
三、陈公哲的《摄学测光捷径》
四、陈昭常的《摄影术二十五章》
第三节 报刊上的摄影文学
第四节 民间摄影组织与摄影普及教育
第五节 中国风景摄影
第六节 民主与科学呼声中摄影艺术的萌芽
小 结

第二章 画报画刊与新闻报道摄影的发展
节 画报画刊与革命宣传
一、潘达微与《广州时事画报》
二、高奇峰与中华写真队和《真相画报》
三、革命志士仁人中的摄影人
第二节 辛亥革命前后的时事摄影专辑和时事摄影明信片
一、时事摄影明信片
二、反映辛亥革命的摄影专集
第三节 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摄影报道
第四节 全绍清的西藏全景记录
小 结

第三章 照相馆—肖像与新闻纪实摄影的合流
节 照相馆业的繁荣
一、上海的照相馆
二、北京的照相馆
三、天津的照相馆
四、照相馆的竞争与特色服务
第二节 留影写真与名人肖像
第三节 照相与消遣娱乐
第四节 从名伶名花到闺秀名媛
第五节 时事新闻与社会纪实
小 结

第四章 政体更迭与党派纷争—影像中的历史记忆
节 开国总统孙中山与“让位于袁”
第二节 陶成章被刺与革命党内的纷争
第三节 宋教仁遇刺与民国初年政治乱象
第四节 君主政体与民主政体的较量
第五节 军阀混战与南北对峙
小 结

第五章 山重水复、新旧一体—影像中的新世晨光
节 近代都市文明的引入和商业社会的形成
第二节 城市交通的发展
一、人力车与自行车
二、电车与汽车
三、航运与轮船
四、铁路与火车
五、航空与飞机
第三节 近代工业的兴起
第四节 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
一、服饰冠履
二、饮食习惯
三、城市住宅的西化
四、婚丧嫁娶
五、休闲娱乐
小 结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国影像史(第四卷):1911-1919 历史的转折与光影的初探 本书聚焦于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十年——自辛亥革命推翻帝制至五四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的1911年至1919年。这是一个充满剧变、探索与阵痛的时代,旧王朝的终结与共和政体的艰难建立交织,西方思潮的涌入与本土文化的重塑并行。影像,作为新兴的记录与传播媒介,在此期间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历史的旁观者,更是塑造新国民想象和记录时代脉搏的有力工具。 本卷深入剖析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影像文化所经历的复杂发展轨迹,其内容涵盖了新闻纪录、电影制作、幻灯片放映以及摄影技术的本土化进程等多个维度。我们致力于描绘一幅详尽的图像,展现在政治动荡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影像生产者如何应对新技术、新需求,以及他们如何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构建起初步的“中国制造”的影像叙事。 --- 第一部分:革命的剪影与共和的初期叙事(1911-1914) 辛亥革命是这一时期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它对影像内容生产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1. 革命影像的生成与传播: 本部分首先考察了武昌起义及随后各省响应的影像记录。这些记录大多由外国记者或少数进步的中国摄影师匆忙捕捉。我们将探讨这些早期“新闻片”的特点:其突发性、局限性以及如何在国内外报纸和影戏院中被剪辑、重组和传播,以服务于不同的政治目的——无论是宣传共和的胜利,还是记录战乱的残酷。我们特别关注那些失传或仅存片段的影像,通过文字资料重建其可能的样貌和叙事重心。 2. 帝制覆灭与民国肇建的视觉符号: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袁世凯的崛起,直至中华民国形态的初步确立,都伴随着一套新的视觉符号体系的建立。本卷细致梳理了这一时期官方和民间大量使用的摄影作品和幻灯片。例如,新式军装、共和旗帜、议会场景、以及对孙中山、黄兴等革命领袖的肖像崇拜是如何通过影像被固化和推广的。这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政治美学的建构过程。 3. 电影制片业的早期尝试与外资主导: 虽然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尚未到来,但在这一时期,初步的电影制作活动已经出现。本部分分析了少数早期中国影戏公司的成立背景,他们主要集中于上海等通商口岸。然而,市场的主导权仍然牢牢掌握在外资(如美国、英国、日本)手中。我们将对比分析中外电影在题材选择、技术运用和叙事手法上的差异,例如,外资倾向于拍摄异域风情的“中国奇观”,而本土制作者则开始尝试改编传统戏剧或反映都市生活。 --- 第二部分:袁世凯时代的影像景观与社会风貌(1914-1916) 洪宪帝制时期的影像记录,为我们理解中国精英阶层的权力焦虑与社会观念的停滞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1. 帝制复辟的“影像宣传”: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短暂尝试,是影像技术被国家权力直接利用的一个典型案例。本部分重点研究了为宣传“洪宪盛世”而拍摄的官方记录片和摄影集。这些影像试图营造一种盛世景象,但在历史的尺度下,它们显得尤为仓促和虚假。我们分析了这些影像的构图、主题选择(如祭天、阅兵),以及它们在民间传播中遭遇的抵制与嘲讽。 2. 传统戏剧的“上银幕”: 与政治宣传形成对照的是,民间影像市场对传统文化的依恋。京剧、昆曲等舞台艺术的“上银幕”现象在这一时期变得普遍。本卷详细考察了这些早期戏曲片(包括“存像片”和“舞台实录”)的拍摄技术挑战,以及它们在保护和固化传统表演形态方面的重要意义。它们是连接旧文化与新媒介的桥梁。 3. 通商口岸的都市生活摄影: 上海、天津、广州等地的摄影沙龙和照相馆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本部分通过分析大量的商业肖像照、明信片以及城市风光摄影,重构了民国初期上层市民和新兴资产阶级的物质生活与审美趣味。从服饰的变化(如长袍马褂与西装的并存),到家庭场景的布置,这些静态影像揭示了现代性渗透下的社会阶层变动。 --- 第三部分:军阀混战与影像的碎片化(1917-1919) 护法运动的兴起、军阀割据的加剧,使得影像记录开始趋向于更具地方色彩和冲突性。 1. 战乱前线的“纪实”与“娱乐”: 随着中央权力的衰弱,不同派系的军阀开始利用影像(特别是新闻片)来巩固其区域统治或贬低对手。本卷探讨了这一时期影像内容的军事化趋势,包括对军事演习、战地视察的记录,以及对地方冲突的报道。这些报道往往带有强烈的倾向性,反映了“谁控制了镜头,谁就控制了叙事权”的现实。 2. 幻灯片的公共教育功能: 在识字率普遍低下的民国初期,幻灯片(Magic Lantern Slides)依然是重要的视觉传播工具。本部分研究了新式教育机构、地方士绅以及外国传教团体如何利用幻灯片进行知识普及、道德教化和卫生宣传。这些幻灯片的主题广泛,从地理知识、科学原理到历史故事,它们代表了一种自上而下的、带有启蒙色彩的视觉干预。 3. 五四前夜:新思潮的萌芽与影像的沉默: 尽管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高潮,但本卷强调,在影像领域,这一时期的变革是酝酿而非爆发。相较于文学和学术领域,电影和摄影艺术仍处于相对保守的状态。然而,我们观察到少数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影像的意义,探讨其在传播白话文、批判旧道德方面的潜力,为下一个十年(1920年代)中国电影的巨大飞跃埋下了思想的伏笔。 --- 结语:影像作为历史的侧影 《中国影像史(第四卷):1911-1919》不仅仅是对早期电影和摄影作品的梳理,更是对一个转型期社会心理、权力结构和文化认同建构过程的视觉考察。在风雨飘摇的十年间,影像技术本身在中国经历了学习、模仿、适应和初步本土化的艰难历程。它记录了帝制的崩塌、共和的摸索,也反映了精英与大众在视觉文化上的分歧与融合。通过对这些珍贵的光影遗存的细致梳理,本书力图还原一个立体的、充满矛盾与活力的民国初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入手的是中国影像史系列中的第四卷,聚焦的是1911-1919这段特殊的年份。拿到书的时候,被厚实的装帧和精美的印刷惊喜到了。书页泛着淡淡的纸张香,翻开来,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就让人心生敬畏。我一直对民国初年的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个风云变幻、新旧交替的时代,总觉得隐藏着无数值得挖掘的故事。而影像,作为那个时代最直接的见证,其价值不言而喻。我尤其好奇,在这动荡的十年里,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用镜头记录下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的。是满目疮痍的战场,还是初具规模的近代化都市?是西学东渐带来的新风尚,还是传统文化在变革中的挣扎?影像史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想象中的那个时代,让那些尘封的记忆重新鲜活起来。这次的“满28包邮”活动也确实让人心动,能够以如此优惠的价格入手这样一本内容详实、制作精良的图书,感到非常幸运。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近代史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影像资料是了解历史最直观、最生动的方式。这次入手《中国影像史(第四卷):1911-1919》,简直是挖到宝了!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堆砌老照片,更像是用影像构建了一个鲜活的历史舞台。书中的图片质量极高,许多我之前只在模糊的资料中见过的场景,在这里都得到了清晰而完整的呈现。我尤其关注那些反映普通人生活的影像,比如集市上的小贩、学校里的学生、工厂里的工人等等,这些视角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更真实的肌理,而非仅仅是宏大的历史叙事。通过这些影像,我仿佛能听到当时的喧嚣,闻到空气中的味道,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即使不看内容,摆在书架上也足够赏心悦目。纸张的质感非常棒,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印刷的清晰度更是没得说,那些泛黄的老照片经过精心修复,细节清晰可见,仿佛穿越时空隧道,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温度。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些细节处理,比如目录页的设计,每一页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的复古韵味。章节的划分也十分合理,从政治变革到社会生活,再到文化艺术,全方位地展现了1911-1919这十年间的中国。其中,关于民国初年城市面貌的影像,更是让我大开眼界。那些逐渐兴起的近代化建筑,繁忙的街市,以及人们穿着西式服装与传统服饰交织的景象,都勾勒出了一个充满活力与变革的时代图景。

评分

从扉页的设计到章节的编排,都能感受到编辑团队的用心。我迫不及待地翻到了几张熟悉的辛亥革命时期的老照片,比如武昌起义的场景,以及一些当时名人的肖像。但这次的影像史给我带来了远超预期的细节。它不仅仅是罗列照片,更重要的是对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进行了深入的考据和梳理。比如,一张关于袁世凯就任总统的影像,书中不仅仅给出了照片,还详细介绍了当时的仪式流程、出席人物的身份背景,甚至连当时人们的反应都有所提及。这种细致入微的解读,让我感觉自己像是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亲眼目睹了历史的发生。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每一张老照片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都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与历史对话,与那些曾经鲜活过的生命产生共鸣。

评分

拿到这本《中国影像史》第四卷,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分量感和厚重感。封面设计简约大气,但却透露出一种历史的沉淀感。打开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系列精选的影像,每一个都经过了细致的考证和清晰的印刷。我对于1911-1919这个时期特别感兴趣,因为这是中国从帝制走向共和的关键时期,也是各种思潮激烈碰撞的年代。书中收录的影像,从辛亥革命的宏大叙事,到民生凋敝的真实写照,再到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都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这段历史。尤其是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影像解读,让我对当时的情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像是一部用影像讲述的历史教科书,引人深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