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声乐教材(3)

中国民族声乐教材(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铁霖 编
图书标签:
  • 声乐教材
  • 民族声乐
  • 中国声乐
  • 高等教育
  • 音乐教学
  • 艺术教育
  • 声乐教学
  • 教材
  • 音乐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土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音乐
ISBN:9787103021347
商品编码:29888945954
开本:16
出版时间:2001-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中国民族声乐教材(3)
  • 作者:编者:金铁霖
  • 定价:49
  • 出版社:人民音乐
  • ISBN号:9787103021347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01-05-01
  • 印刷时间:2018-01-01
  • 版次:1
  • 印次:10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75

内容提要

《中国民族声乐教材》是一套具有民族性、艺术 性、时代性、系统性的中国民族声乐教材,注意课堂 教学教材与实践演出的曲目相统一,使学生上课与艺 术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中国民族声乐教材》共分三册,主要内容包括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传统民歌、民歌改编作品、创 作歌曲、中国歌剧选曲及影视插曲等。
     《中国民族声乐教材(3)》为第三册,由金铁 霖主编。
    

目录

1.七律二首送瘟神
2.卜算子 咏梅
3.千里共婵娟
4.春花秋月何时了
5.红彩妹妹
6.思恋
7.条条道路通北京
8.桃花红杏花白
9.赞歌
10.一塘清水一塘莲
11.昙华山好地方
12.走西口
13.今年梅花开
14.一湾湾流水
15.森吉德玛
16.江河水
17.峨嵋酒家
18.受死也要唱信天游
19.挑担茶叶上北京
20.春江花月夜
21.火把节的欢乐
22.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
23.北京颂歌
24.在中国大地上
25.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
26.北疆连着我家乡
27.木兰从军
28.山里人
29.看见你们格外亲
30.古老的歌
31.啊!中国的土地
32.乡音乡情
33.哈达似的白云
34.春风圆舞曲
35.撒尼人民心向红太阳
36.船工号子
37.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38.长城永在我心上
39.大黄河
40.回四川
41.飞天
42.龙舟竞渡
43.晨雾中牛铃在响
44.我们是黄河泰山
45.奉献给亲爱的祖国
46.牧马人之歌
47.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48.八百里洞庭美如画
49.那就是我
50.走西口新编
51.生命的星
52.公仆赞
53.走进新时代
54.黑龙江岸边洁白的玫瑰花
55.五洲人民齐欢笑
56.巴山蜀水要解放
57.铺平大道通长安
58.求你把我屈死的罪名改
59.万里春色满家园
60.暴风雪
61.情歌


20世纪中国声乐艺术的宏伟画卷:一部深度剖析与实践指南 书籍名称:《声之律动:20世纪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变、理论与实践》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教材内容的重复或替代,而是对20世纪中国民族声乐这一波澜壮阔的艺术领域进行的一次全景式、深层次的学术梳理与实践指导。它旨在填补现有单一教材在宏观历史脉络梳理、跨地域风格比较以及现代美学理论结合方面的不足,为研究者、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个立体的知识框架。 全书共分为五个宏大的卷册,旨在全面覆盖20世纪中国民族声乐从萌芽、发展、成熟到多元探索的全过程。 --- 第一卷:历史的足音——20世纪中国民族声乐的起源与流变 (约400字) 本卷聚焦于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前夜,中国声乐艺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挣扎与探索。它摒弃了简单的年代划分,着重分析了“民族声乐”概念的诞生背景。 核心内容: 1. “新歌剧”的尝试与民间曲种的引入: 详细考察了早期知识分子如何试图将西方美声唱法与中国传统戏曲、民歌元素进行初步融合的实践案例,分析了这种“中西合璧”在声乐技术层面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2. 地域性声乐资源的普查与记录: 深入探讨了在社会动荡时期,少数民族和汉族地区民歌、山歌、号子等原始素材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并分析了这些早期田野调查资料对后世声乐创作的奠基作用。 3. 声乐教育理念的初步建立: 考察了早期音乐学院和师范院校在声乐教学中对“民族化”的初步构想,包括对气息控制、共鸣腔体处理上如何试图摆脱纯粹的意大利美声体系的影响。 4. 革命歌曲的勃兴与风格定型: 分析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声乐在政治叙事中扮演的角色,探讨了如何利用简洁、有力的旋律和贴近口语的歌词,快速形成一种被大众接受的“时代之声”。 --- 第二卷:技术与语汇——民族声乐的内在构建 (约450字) 本卷是本书的技术核心,旨在构建一套独立于传统美声、区别于纯粹戏曲的,面向民族歌唱的声乐技术理论体系。 核心内容: 1. “民族腔体”的生理学分析: 运用现代声乐生理学知识,深入解析不同声区(如高腔、中低沉吟)在喉部、口腔、鼻腔共鸣位置上的细微差别,阐述如何通过训练达到“高而不尖,厚而不浊”的民族音色。 2. 气息的“张力与松弛”控制: 重点研究中国民族唱法中对气息“内敛”和“爆发”的独特要求,尤其是在处理如西北地区的“高亢”和江南地区的“婉转”时,气息支撑点和释放方式的区别。 3. “字、腔、韵”的耦合技术: 详细剖析了汉语声母、韵母(特别是塞音、擦音和长元音)与旋律线条的咬合关系。提出“以字带腔,以腔塑韵”的声乐处理原则,并提供大量的发声练习范例,旨在解决歌唱时“字不清晰”或“腔体受限”的问题。 4. 装饰音与处理的规范化: 针对不同少数民族音乐中常见的滑音、颤音、回音等装饰手法的处理,提供技术上的“可操作性”指南,强调装饰音必须服务于歌唱情绪的表达,而非纯粹炫技。 --- 第三卷:地域的镜像——五大声区流派的比较研究 (约350字) 本卷通过对中国主要地域声乐风格的横向比较,展现了民族声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强调“民族声乐”概念的包容性。 核心内容: 1. 北方高亢派的张力学派: 重点分析以陕北、内蒙古、山西晋北等地的歌唱特点,研究其在气息的“横向支撑”和音高的“穿透力”上的共性与差异。 2. 江南婉约派的气韵流派: 聚焦于江浙沪一带民歌,探讨其对音色细腻度、转音的柔和度以及气息“深沉内蕴”的追求。 3. 西南少数民族的色彩学派: 深入研究藏族、彝族、傣族等独特的调式与喉音运用,分析其在“泛音”控制和“色彩变化”上的技术实践。 4. 巴蜀与湖湘的叙事唱法: 考察特定区域内,声乐如何与民间故事叙述紧密结合,形成的独特的抑扬顿挫的节奏和情感表达方式。 --- 第四卷:创作的拓进——20世纪下半叶的风格重塑 (约200字) 本卷关注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民族声乐在创作领域如何进行创新与“规范化”的博弈。 核心内容: 1. “集体创作”模式下的风格统一与冲突: 分析特定历史时期,为满足大型文艺汇演需求而形成的“标准民族唱法”的优点与局限。 2. “艺术歌曲”的民族化探索: 考察作曲家如何将成熟的民族唱法技巧,嫁接到具有复杂结构和和声的艺术歌曲创作中,实现声乐与钢琴伴奏的深度融合。 3. 对“假民族”的批判性反思: 探讨在追求“新颖”的过程中,部分作品出现的对民间素材的过度“美化”或“平面化”处理,并提出回归田野的必要性。 --- 第五卷:教学法的革新与未来展望 (约100字) 本卷面向当代声乐教育者,探讨如何将历史经验转化为可实践的教学方法论。 核心内容: 1. “分层递进”的民族声乐教学大纲设计: 提出从基础发声、区域风格模仿到原创作品演绎的完整教学路径。 2. 跨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教育: 强调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培养学习者对本土音乐深层文化内涵的理解,而非仅仅停留在技巧模仿层面。 总结: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严谨的、跨学科的视角,去解构和重塑我们对“中国民族声乐”的认知。它不是一本用于演唱某一特定曲目的练习册,而是一部旨在系统提升学习者对本民族声乐体系的理论认知深度和技术掌控广度的学术专著。读者将从中获得一个全面、立体的知识体系,用以指导未来的学习、创作与研究工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典雅,那种水墨晕染的背景配上古朴的字体,一下子就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教材,而是倾注了匠心之作。我本来对民族声乐这种题材有些敬畏,觉得它离我的生活比较遥远,但翻开目录后,那种亲切感油然而生。它没有一上来就堆砌那些复杂的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读者进入主题。尤其是初期的音阶和基础练习部分,编排得极其巧妙,即便我是一个初学者,也能很快找到感觉,而且那些练习曲的旋律都非常动听,完全不像传统教材那样枯燥乏味。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不同民族唱法时,那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教学的活力。感觉作者真的是把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了这套书里,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文字都充满了对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的敬畏与热爱。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曲目和技巧,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注意到它在处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曲目时,会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脉络划分,从最基础的发声器官训练,到气息的运用,再到情感的表达和舞台处理,每一步都衔接得天衣无缝。当我练习到后面一些难度较高的曲目时,发现作者在关键的难点部分都会用加粗或者专门的注释来提醒,这一点对于自学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很多时候,我们学声乐最大的障碍就是找不到“过来人”的指点,但这套书似乎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它总能预判到学习者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提前给出解决方案。阅读起来,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沉浸式的探索过程,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

我个人对音乐史和文化背景的知识一直很感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它不仅仅是一本声乐技巧书,更是一部微型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志。在介绍每一首代表性曲目时,作者都会花费大量的篇幅去考据这首歌曲的起源、它所代表的民族习俗,甚至连演唱时所需要的服饰和舞台调度都有所提及。这让我意识到,民族声乐是深深扎根于特定文化土壤中的艺术形式,不是脱离生活背景的空中楼阁。这种全方位的解析,极大地提升了我对作品的理解深度,也让我体会到了艺术的真正魅力——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对于想要深入研究民族音乐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的文化内涵绝对是其价值的超额体现。

评分

从排版和装帧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制作水准绝对是国内一流的。纸张的选取非常讲究,墨色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难得的是,在那些乐谱的标记上,作者的专业性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使用的记谱法既尊重了传统的工尺谱和简谱体系,又结合了现代的声乐教学符号,使得不同基础的学习者都能快速上手。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高难度装饰音和颤音时的标注方式,非常精细,几乎到了“手把手”教的地步。在实体书中,这种对细节的打磨往往是检验出版质量的关键,而这本书无疑在这方面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非常可靠。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人士,我不得不说,这套教材的引入,极大地填补了当前市场上在系统化、高水平民族声乐教学资源上的空白。它兼顾了学术的严谨性与教学的实践性,这一点非常难得。我尝试用书中的某些练习片段在我的课堂上进行试讲,学生们的反馈非常积极,他们普遍反映这种结合了“气息根基”和“情感叙事”的训练方法,比以往接触的教材更加立体和有效。特别是关于“气口”和“腔调变化”的理论阐述,逻辑清晰,论证有力,为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灵活的教学工具。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仅仅停留在个人学习层面,它更像是一个行业标准的建立者,引领着未来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方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