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声乐教材》是一套具有民族性、艺术 性、时代性、系统性的中国民族声乐教材,注意课堂 教学教材与实践演出的曲目相统一,使学生上课与艺 术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中国民族声乐教材》共分三册,主要内容包括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传统民歌、民歌改编作品、创 作歌曲、中国歌剧选曲及影视插曲等。
《中国民族声乐教材(3)》为第三册,由金铁 霖主编。
1.七律二首送瘟神
2.卜算子 咏梅
3.千里共婵娟
4.春花秋月何时了
5.红彩妹妹
6.思恋
7.条条道路通北京
8.桃花红杏花白
9.赞歌
10.一塘清水一塘莲
11.昙华山好地方
12.走西口
13.今年梅花开
14.一湾湾流水
15.森吉德玛
16.江河水
17.峨嵋酒家
18.受死也要唱信天游
19.挑担茶叶上北京
20.春江花月夜
21.火把节的欢乐
22.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
23.北京颂歌
24.在中国大地上
25.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
26.北疆连着我家乡
27.木兰从军
28.山里人
29.看见你们格外亲
30.古老的歌
31.啊!中国的土地
32.乡音乡情
33.哈达似的白云
34.春风圆舞曲
35.撒尼人民心向红太阳
36.船工号子
37.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38.长城永在我心上
39.大黄河
40.回四川
41.飞天
42.龙舟竞渡
43.晨雾中牛铃在响
44.我们是黄河泰山
45.奉献给亲爱的祖国
46.牧马人之歌
47.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48.八百里洞庭美如画
49.那就是我
50.走西口新编
51.生命的星
52.公仆赞
53.走进新时代
54.黑龙江岸边洁白的玫瑰花
55.五洲人民齐欢笑
56.巴山蜀水要解放
57.铺平大道通长安
58.求你把我屈死的罪名改
59.万里春色满家园
60.暴风雪
61.情歌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典雅,那种水墨晕染的背景配上古朴的字体,一下子就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教材,而是倾注了匠心之作。我本来对民族声乐这种题材有些敬畏,觉得它离我的生活比较遥远,但翻开目录后,那种亲切感油然而生。它没有一上来就堆砌那些复杂的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读者进入主题。尤其是初期的音阶和基础练习部分,编排得极其巧妙,即便我是一个初学者,也能很快找到感觉,而且那些练习曲的旋律都非常动听,完全不像传统教材那样枯燥乏味。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不同民族唱法时,那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教学的活力。感觉作者真的是把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了这套书里,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文字都充满了对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的敬畏与热爱。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曲目和技巧,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注意到它在处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曲目时,会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脉络划分,从最基础的发声器官训练,到气息的运用,再到情感的表达和舞台处理,每一步都衔接得天衣无缝。当我练习到后面一些难度较高的曲目时,发现作者在关键的难点部分都会用加粗或者专门的注释来提醒,这一点对于自学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很多时候,我们学声乐最大的障碍就是找不到“过来人”的指点,但这套书似乎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它总能预判到学习者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提前给出解决方案。阅读起来,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沉浸式的探索过程,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我个人对音乐史和文化背景的知识一直很感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它不仅仅是一本声乐技巧书,更是一部微型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志。在介绍每一首代表性曲目时,作者都会花费大量的篇幅去考据这首歌曲的起源、它所代表的民族习俗,甚至连演唱时所需要的服饰和舞台调度都有所提及。这让我意识到,民族声乐是深深扎根于特定文化土壤中的艺术形式,不是脱离生活背景的空中楼阁。这种全方位的解析,极大地提升了我对作品的理解深度,也让我体会到了艺术的真正魅力——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对于想要深入研究民族音乐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的文化内涵绝对是其价值的超额体现。
评分从排版和装帧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制作水准绝对是国内一流的。纸张的选取非常讲究,墨色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难得的是,在那些乐谱的标记上,作者的专业性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使用的记谱法既尊重了传统的工尺谱和简谱体系,又结合了现代的声乐教学符号,使得不同基础的学习者都能快速上手。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高难度装饰音和颤音时的标注方式,非常精细,几乎到了“手把手”教的地步。在实体书中,这种对细节的打磨往往是检验出版质量的关键,而这本书无疑在这方面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非常可靠。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人士,我不得不说,这套教材的引入,极大地填补了当前市场上在系统化、高水平民族声乐教学资源上的空白。它兼顾了学术的严谨性与教学的实践性,这一点非常难得。我尝试用书中的某些练习片段在我的课堂上进行试讲,学生们的反馈非常积极,他们普遍反映这种结合了“气息根基”和“情感叙事”的训练方法,比以往接触的教材更加立体和有效。特别是关于“气口”和“腔调变化”的理论阐述,逻辑清晰,论证有力,为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灵活的教学工具。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仅仅停留在个人学习层面,它更像是一个行业标准的建立者,引领着未来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