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声乐教材》是一套具有民族性、艺术 性、时代性、系统性的中国民族声乐教材,注意课堂 教学教材与实践演出的曲目相统一,使学生上课与艺 术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中国民族声乐教材》共分三册,主要内容包括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传统民歌、民歌改编作品、创 作歌曲、中国歌剧选曲及影视插曲等。
《中国民族声乐教材(3)》为第三册,由金铁 霖主编。
1.七律二首送瘟神
2.卜算子 咏梅
3.千里共婵娟
4.春花秋月何时了
5.红彩妹妹
6.思恋
7.条条道路通北京
8.桃花红杏花白
9.赞歌
10.一塘清水一塘莲
11.昙华山好地方
12.走西口
13.今年梅花开
14.一湾湾流水
15.森吉德玛
16.江河水
17.峨嵋酒家
18.受死也要唱信天游
19.挑担茶叶上北京
20.春江花月夜
21.火把节的欢乐
22.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
23.北京颂歌
24.在中国大地上
25.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
26.北疆连着我家乡
27.木兰从军
28.山里人
29.看见你们格外亲
30.古老的歌
31.啊!中国的土地
32.乡音乡情
33.哈达似的白云
34.春风圆舞曲
35.撒尼人民心向红太阳
36.船工号子
37.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38.长城永在我心上
39.大黄河
40.回四川
41.飞天
42.龙舟竞渡
43.晨雾中牛铃在响
44.我们是黄河泰山
45.奉献给亲爱的祖国
46.牧马人之歌
47.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48.八百里洞庭美如画
49.那就是我
50.走西口新编
51.生命的星
52.公仆赞
53.走进新时代
54.黑龙江岸边洁白的玫瑰花
55.五洲人民齐欢笑
56.巴山蜀水要解放
57.铺平大道通长安
58.求你把我屈死的罪名改
59.万里春色满家园
60.暴风雪
61.情歌
说实话,最初拿到这本厚厚的教材时,我有些望而生畏,心想这又是哪位德高望重的教授闭门造车写出来的“学术巨著”吧,怕又是晦涩难懂,充满佶屈聱牙的理论。然而,翻开之后,我的疑虑立刻烟消云散了。这本书的实用性简直是超乎想象的。它在理论阐述和实际操作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比如,在讲解如何处理某些特定的喉位和口腔形状时,教材里直接提供了很多可以对照的“镜子练习”步骤,甚至连呼吸肌群的微小动作都描述得惟妙惟肖。我特别喜欢它收录的大量经典民族歌剧选段和民间曲牌的片段分析。这些片段不仅仅是简单的旋律展示,更重要的是,它对每个乐句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情感表达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这对我理解“意在言外”的民族美学至关重要。我不是科班出身,很多东西都是靠模仿和感觉积累的,而这套教材仿佛给我提供了一个“解码器”,让我瞬间明白了许多困惑已久的演唱难点。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挑剔的,大概是部分早期录音范例的音质略显陈旧,但瑕不掩瑜,内容上的价值远远超过了这一点点小小的遗憾。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简直是一次“溯源”之旅。我本以为民族声乐的学习,无非就是跟着录音机反复模仿那些脍炙人口的曲目,但《中国民族声乐教材(3)》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用一种近乎“人类学”的视角,去解构了民族声乐的构成要素。比如,教材中详尽分析了不同声区的音色特点在传统戏曲和民间歌舞中的对应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训练来“建立”出那些听起来自然天成的“戏曲腔”或“民歌味”。尤其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装饰音”和“滑音”的处理有非常细致的教学方法,这些技巧往往是教科书里最容易被一笔带过的地方。这本书却把它视为构建民族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供了大量的阶梯式练习。这套教材的深度,完全可以支撑起一个小型声乐工作室的系统教学大纲。它不只是“教你唱什么”,更是“教你如何去思考民族音乐”的工具书。我已经把这本书放在案头最显眼的位置,时常翻阅,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绝对是民族声乐学习者书架上不可或缺的“镇山之宝”。
评分这套教材的编撰团队绝对是深谙中国声乐教育精髓的行家。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对待“民族性”的理解不是停留在表层的装饰,而是深入到了骨髓。它没有把民族声乐简单等同于使用某些“地方腔调”,而是探讨了如何利用科学的发声原理,去还原和表达那些特定地域歌唱中特有的韵味——比如内蒙长调的悠远辽阔,陕北民歌的刚健质朴,以及江南小调的婉转多姿。教材花了大量篇幅去解析“气口”在不同风格中的处理差异,这一点非常关键。很多初学者一学民族唱法就容易陷入“喊叫”的误区,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实例对比和图文解析,清晰地指出了如何在高位置保持“气息的流动性”和“声音的圆润感”,而不是一味追求“亮度和冲击力”。这使得即便是演唱非常奔放的曲目时,歌者也能保持声音的质量和耐力。总而言之,它提供了一个既尊重传统又面向未来的学习框架,非常适合有一定基础、渴望突破瓶颈的进阶学习者。
评分作为一名已经工作多年,想重拾声乐梦想的业余爱好者,我最大的痛点就是时间碎片化和基础不扎实的问题。很多市面上的教材要么是面向专业音乐学院学生的“高阶课程”,要么就是针对初学者的“儿歌集锦”,很难找到能兼顾深度和灵活性的材料。这套教材的第三册,恰好填补了我的需求空白。它里面的练习设计非常巧妙,难度是循序渐进的,但关键在于,它非常注重“技术迁移”——如何将学到的民族发声技巧,巧妙地融入到更宽广的艺术歌曲或美声唱法中去。我发现,当我用书里教的方法去练习一些高难度的宽音区时,声音的稳定性和穿透力都有了显著的提升,而且疲劳感大大降低了。更贴心的是,教材中穿插的“艺术家访谈录”部分,虽然篇幅不长,但那些老一辈歌唱家的经验之谈,比任何理论分析都来得更有力量和启发性。那种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智慧,是书本知识无法替代的。这本书让我感到,民族声乐的学习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学术课题,而是可以融入日常训练,并能切实感受到进步的快乐过程。
评分这套《中国民族声乐教材》系列,尤其是第三册,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对民族声乐充满热情却苦于找不到系统指导的人准备的“及时雨”!我一直觉得,民族声乐的魅力就在于它深植于我们这片古老土地的文化基因之中,每一个音符、每一腔调都承载着特定的地域风情和历史记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它并没有急于炫技,而是脚踏实地地从最基础的发声方法入手,讲解了民族声乐特有的气息运用和共鸣技巧。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地域声乐流派的区分和深入剖析,比如北方高亢嘹亮的特点,与南方婉转细腻的唱法,教材里都有详尽的图示和文字说明,甚至配上了许多老艺术家的演唱分析。这让我不再是“凭感觉”唱歌,而是能更科学、更深入地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唱。对于那些希望未来能在民族声乐领域有所建树的年轻人来说,这绝对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武功秘籍”,它把那些看似玄妙的民族唱法,用现代音乐教育的语言重新梳理了一遍,让学习过程既有传统的韵味,又不失科学的严谨性。我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跟着书里的练习曲进行针对性训练,感觉自己的声音控制力、乐句的处理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期待能早日将这些学到的技巧融入到实际的舞台表演中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