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防治儿童犯专业指南

综合防治儿童犯专业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龙迪 著
图书标签:
  • 儿童犯罪
  • 预防
  • 干预
  • 综合防治
  • 专业指南
  • 青少年司法
  • 行为矫正
  • 心理辅导
  • 社会工作
  • 犯罪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00386
商品编码:29867387611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综合防治儿童犯专业指南

定价:78.00元

作者:龙迪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12230038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这是一部综合防治儿童犯的专业工具书。作者基于丰富的研究文献、国际经验和本土实践,以儿童权利和性别公正为框架,破解关于儿童犯的社会迷思,从预防、制止和专业支援服务三个方面,系统、深入探讨设计和落实多部门跨专业工作机制的专业理念和实务工作技巧。专业助人者(社工、心理咨询师)、儿童保护工作者、律师、警察、检察官、法官、学校老师、医生等儿童权利相关责任人都可从本书中得到保护儿童免受暴力伤害的专业指引。

目录


篇 认识儿童犯
章 什么是“儿童犯” ………………………… 002
第二章 迷思与事实 ……………………………………… 011
第三章 负面影响:受害儿童及成年幸存者 …………… 021
第四章 负面影响:受害家庭 …………………………… 076
第五章 促使儿童犯发生的风险机制 ……………… 091
第六章 披露与识别 ……………………………………… 109

第二篇 预防儿童犯
第七章 制定预防策略 …………………………………… 130
第八章 预防措施:面向儿童的预防教育 ……………… 147
第九章 预防措施:面向成人的预防教育 ……………… 158
第十章 预防措施:机构制度层面的情境预防 ………… 184

第三篇 专业支援服务
第十一章 初步询问 ……………………………………… 204
第十二章 即时响应 ……………………………………… 219
第十三章 联合调查 ……………………………………… 230
第十四章 跟进服务 ……………………………………… 242
第十五章 心理支援服务 ………………………………… 257

第四篇 认识犯儿童者
第十六章 认识犯儿童者 …………………………… 304

附录一 中国签署并承诺与保护儿童权利相关的国际共识及行动 ……………… 322
附录二 关于保护儿童免遭犯的中国法律法规和政策 …… 325
附录三 全面性教育课程相关内容 ……………………………… 356
后记………………………………………………………………… 360

作者介绍


龙迪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教授、保护儿童及家庭研究服务中心主任。中国医科大学医学学士、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博士。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注册督导、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家庭治疗学组理事。已出版《性之耻,还是伤之痛》(2007)、《回家之路》(2014)等专著。荣获全国女科技工作者社会服务奖(2016)、香港中文大学“杰出校友奖”(2013)、香港中文大学青年学术奖(2007)。

文摘













序言



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与行为干预:实用策略与本土化实践 图书名称: 赋能未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与行为矫正的本土化路径探索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当代青少年群体日益凸显的心理健康挑战与行为适应问题,旨在提供一套系统、前沿且高度契合本土社会文化背景的干预与支持策略。不同于传统的侧重于疾病诊断和危机处理的视角,本书强调预防性干预、积极心理学引导以及基于家庭与社区的整体支持网络构建。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四个核心部分,涵盖了从理论基础到实践操作的完整脉络。 --- 第一部分:理解当代青少年的心智景观与挑战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当前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智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我们不再将青少年视为一个同质的群体,而是细致地探讨了不同发展阶段(青春早期、中期、晚期)的神经生物学成熟特征、认知发展特点以及社会情感需求的变化。 核心内容包括: 1. 社会文化变迁下的青少年: 探讨互联网、社交媒体的普及如何重塑了他们的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模式及压力感知阈值。特别关注“数字原住民”在信息过载和身份认同建构中的独特困境。 2. 发展性风险与保护性因素识别: 系统梳理了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风险因子(如学业压力、家庭功能失调、同伴排斥)和关键保护因子(如家庭韧性、学校支持系统、积极的师生关系)。我们引入了“生态系统理论模型”,强调环境因素在个体适应中的决定性作用。 3. 常见心理困扰的早期信号捕捉: 详细阐述了焦虑、抑郁情绪在青少年群体中可能表现出的非典型症状(如躯体化、易激惹、行为退缩),强调早期、微妙变化的识别技术,为后续干预争取宝贵时间。本章内容侧重于观察工具和非正式评估方法,而非严格的临床诊断标准。 --- 第二部分:构建家庭支持的核心能力建设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基石。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视角转向家庭教育,重点在于提升父母和监护人的“心理育儿”能力,从而有效支持青少年的情绪调节与问题解决。 核心内容包括: 1. 有效沟通的艺术:超越“说教”的对话模式: 介绍“积极倾听”、“共情式回应”等核心沟通技巧,帮助家长建立与青少年的平等对话基础。深入剖析了如何处理冲突情境下的情绪爆发,实现建设性的问题解决。 2. 培养青少年的情绪素养与韧性(Resilience): 提供一系列实用的家庭活动和日常练习,指导父母如何帮助孩子识别、命名和管理复杂情绪。重点介绍了“情绪教练”模式,即父母如何引导孩子将挫折视为学习机会,增强其面对逆境的反弹能力。 3. 应对特定挑战的家庭策略: 针对电子产品依赖、学业倦怠、人际关系障碍等具体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家庭契约制定、界限设定和正面激励机制,强调家庭规则的灵活性和一致性。本部分特别强调了父母自我关怀的重要性,因为父母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家庭氛围。 --- 第三部分:学校环境中的积极心理干预与行为引导 学校作为青少年花费时间最多的集体环境,是实施大规模心理健康促进和行为规范引导的关键场所。本部分提供了面向教师、辅导员和学校管理者的实用工具箱。 核心内容包括: 1. 全校参与的心理健康促进(Whole-School Approach): 阐述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课程、校园文化建设和课外活动中。设计了一系列适用于不同年龄段的课堂活动,旨在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社交技能和抗挫折能力。 2. 非惩罚性的行为管理与引导: 摒弃单纯的惩罚模式,转而采用“修复性司法”(Restorative Justice)和“积极行为支持”(Pos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s and Supports, PBIS)的理念。详细介绍了如何分析问题行为背后的功能(Function of Behavior),并设计出替代性的、功能等同的适应性行为。 3. 师生关系:从权威到伙伴的转变: 探讨教师如何通过建立信任、展现真诚和提供个性化关注,成为学生重要的“安全港”。提供了处理课堂中的微小霸凌、非正式欺凌以及应对学生突发情绪事件的即时反应指南。 --- 第四部分:整合社区资源与本土化专业支持网络的构建 本部分将视野扩展到家庭和学校之外的社区层面,探讨如何整合社会资源,为有特殊需求或面临高风险的青少年提供持续的支持。 核心内容包括: 1. 跨专业合作的实操框架: 详细说明了学校、初级医疗机构、心理咨询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之间信息共享和责任分工的最佳实践模式。重点在于建立高效的转介流程,确保青少年在不同服务层级间平稳过渡。 2. 针对高危群体的精准支持: 针对辍学风险高、有轻微违法记录或处于家庭危机中的青少年,设计了基于强度的分级干预模型。这包括小组成员支持、职业兴趣探索辅导以及社区导师计划的实施细则。 3. 文化敏感性与本土化应用: 强调所有干预策略必须适应和尊重本土的价值观、家庭结构特点和信仰体系。讨论了如何调整西方成熟的心理学模型,使其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更具接受度和有效性,确保干预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为所有关心青少年成长的人员——无论是家长、教育工作者、社区工作者还是初级心理服务人员——提供一套可立即应用、注重预防、强调赋能和积极成长的综合性实用手册。它不是一本理论专著,而是一份行动指南,致力于陪伴青少年健康、有韧性地迈向成年。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非专业人士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一些可能看起来很复杂、很专业的问题,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平时关注儿童心理健康,但总感觉隔着一层纱,不知道如何真正去理解和帮助身边的孩子。这本《综合防治儿童犯专业指南》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窗。它没有使用大量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生动的语言,让我能够感同身受地去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同理心”培养的部分,它教会我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何去倾听他们的声音。此外,书中关于“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也让我眼前一亮,让我看到了孩子身上积极的潜力和韧性,而不是仅仅关注他们的“不足”。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孩子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也更知道如何用一种更健康、更有效的方式去与他们互动,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

评分

我之前一直认为,儿童行为问题更多是家庭教育的责任,但接触了这本《综合防治儿童犯专业指南》之后,我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这本书非常系统地阐述了儿童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影响的过程,家庭固然重要,但学校、社区,甚至社会大环境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打破了我过去的一些固有思维,让我认识到,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是多重压力和支持缺失的综合结果。书里对“早期干预”的重视,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支持性的环境,都让我印象深刻。我尤其欣赏它在“预防”层面的深入探讨,它不仅仅是教我们如何“发现”问题,更是教我们如何“避免”问题的发生。例如,书中关于如何识别高风险家庭、如何进行早期筛查、以及如何为这些家庭提供及时的支持,都提供了非常具体的指导。这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我可以在更广泛的层面发挥作用,不仅仅是为已经出现问题的孩子提供帮助,更要努力构建一个让所有孩子都能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评分

我是一名在一线教育工作多年的教师,平时接触到的学生形形色色,其中一些孩子确实存在一些让我感到棘手的行为表现,比如难以适应集体生活、情绪波动大、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等。我一直在思考,作为一名教师,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还能为这些孩子做些什么。当我看到这本《综合防治儿童犯专业指南》时,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阅读,结果却令我惊喜。书中关于“社会性发展”和“情绪管理”的章节,对我来说非常有启发。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问题并非“不听话”,而是他们缺乏相应的技能和支持。书中的一些小练习和活动设计,我尝试在班级里进行,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比如,如何引导孩子们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如何学习合作和解决冲突,这些都对改善班级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我特别欣赏的是,这本书没有将教师的角色仅仅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强调教师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扮演的“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并且提供了具体的指导,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履行这个角色。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打造的!作为一个长期在一线工作的社区心理咨询师,我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棘手的儿童心理问题,很多时候感觉力不从心,尤其是那些涉及多方面因素、难以界定的“疑难杂症”。当我拿到这本《综合防治儿童犯专业指南》时,简直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它里面提到的那些案例分析,和我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情况高度吻合,让我感觉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更重要的是,书里提供的“综合防治”理念,让我看到了突破口。以往我可能更侧重于个体的心理干预,但这本书强调了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多方协作的重要性,并且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操作方法。比如,关于如何有效地与家长沟通、如何协同学校老师进行早期筛查、甚至如何联系社区资源提供支持,都写得非常详细,有条理。我特别欣赏的是,它没有回避那些最复杂、最令人头疼的儿童问题,而是直面它们,并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未来面对的挑战充满了信心。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对儿童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非常感兴趣,但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浅显,很难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实践指导性的著作。这本《综合防治儿童犯专业指南》的出现,正好填补了我的这种需求。它在理论基础上,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可能导致一些行为问题。我尤其喜欢它在“防治”方面所做的细致梳理,不仅仅是识别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预防”和“干预”。书中对不同年龄段儿童可能面临的特殊挑战,以及针对性的干预策略,都有着非常清晰的界定。例如,对于学龄前儿童的依恋问题,或是青少年期的叛逆行为,书中都提供了详实的案例和可操作的步骤。它不仅仅是一本“治病”的书,更是一本“防病”的教科书。我反复阅读了其中关于家庭教育模式对儿童行为影响的章节,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启发,对于理解一些看似“顽固”的孩子行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