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西方思想经典译丛:自卑与
定价:32.80元
作者: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欧阳瑾,罗小容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63957064
字数:
页码:21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为个体心理学研究领域的著作,通过深入剖析与研究每个人与生俱来,以及生命中的一系列自卑情结,为我们提供了化自卑为动力,从而克服自卑心理、追求优越、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书中,作者对人们在童年时期的自卑与优越心理进行了分析,既可以指导人们如何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还可以指导父母更好地开展家教;此外,人们的出生顺序、早期的记忆,还有神奇的梦等等,会对人们以后有哪些重要的影响?本书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一一给出切实的答复。
n目录
章 人生的意义.......................................................................................... 1
n第二章 思维与肉体........................................................................................ 17
n第三章 自卑感与优越感.............................................................................. 36
n第四章 早期记忆............................................................................................. 53
n第五章 梦境....................................................................................................... 70
n第六章 家庭的影响........................................................................................ 90
n第七章 学校的影响..................................................................................... 117
n第八章 青春期............................................................................................... 136
n第九章 犯罪与预防..................................................................................... 147
n第十章 职业.................................................................................................... 180
n第十一章 人类与同胞................................................................................ 189
n第十二章 爱情与婚姻................................................................................ 198
n作者介绍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他是与弗洛伊德并驾齐驱的心理学大师,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n文摘
章 人生的意义
n人类生活在一个充斥着各种意义的世界里。我们感受到的,并非只是纯粹的环境;我们感受到的,始终都是对人类具有意义的环境。即便是寻根溯源,我们的感受也受到了人类的种种目的的限定。“木头”指的是“与人类相关的木头”,“石头”则是指“可以成为人类生活中一种要素的石头”。假如一个人试图逃避意义,只关注环境,那么他就会变得非常不幸:他会让自己与其他人隔离开来;他的一举一动,对于自己和其他人来说,都会毫无用处。简而言之就是,他的行为将毫无意义。不过,没有人能够避开意义。我们始终都是通过赋予现实意义来感受现实的;我们感受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经过了理解的某种东西。因此,我们自然可以认为,这种意义往往或多或少是没有完成的、不完善的;甚至可以说,这种意义永远都不是正确的。意义这个领域,就是一个存在谬误的领域。
n倘若我们问一个人说:“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他可能回答不上来。绝大多数人都不会自寻烦恼去想这个问题,也不会努力去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的确,这个问题有如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而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还有年纪较大的人),经常也会发出这样的呼声来:“活着是为了什么?人生意味着什么?”然而,我们可以说,他们只是在自己遭遇了某种失败的时候,才会这样去问。只要所有事情都一帆风顺,没有艰难的考验摆在他们面前的话,他们就绝不会提出这个问题来。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行为过程中都必然会提出这个问题,并且加以回答。假如堵上耳朵,不听其言,而是观察他的一举一动,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他具有属于其个人的“人生真义”,而他的所有心境、态度、举动、话语、癖好、抱负、习惯和性格缺陷,全都会与这种意义相一致。他的表现,就像是自己可以倚仗对于人生的某种诠释似的。他的所有行为当中,有一种隐含的、对整个世界及其自身的整体判断,也就是这样一种结论:“我像这个,世界就像那个。”这既是赋予他自身的一种意义,也是赋予人生的一种意义。
n我们赋予人生的意义,就像世间芸芸众生那样繁多;并且,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那样,可能每种意义都或多或少地含有某种谬误。没有人拥有的人生真义;而我们也可以说,任何一种真正有用的意义,都不能称之为谬误。所有意义,都是介乎这两个之间的不同类型。然而,在这些类型当中,我们还是能够将那些回答得较好与回答得较差的意义区分开来,能够将其中谬误较小和其中谬误较大的意义区分开来。我们能够看出,那些回答得更好的意义之间具有什么共性,而那些回答得较差的意义当中又缺了什么。这样,我们就可以获得一种科学的“人生真义”,获得一种衡量真义的通行办法,获得一种意义。这种意义,可以让我们在其涉及人类的范围内面对现实。在这里,我们必须再次牢记,“真正”的意思,是指对人类而言是真正的,是指对人类的目的和目标来说是真正的。再也没有其他什么真理,会比这一真理更加重要;而且,就算是存在着另一种真理,也绝不会涉及我们自身,我们也永远不可能了解,从而使得这种真理变得毫无意义。
n每个人都拥有三种关系,我们必须重视的,也正是这三种关系,因为它们构成了每个人所处的现实。一个人面临的所有问题,指向的也都是这些关系。一个人始终都必须回答这些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始终都在困扰着他;而他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则会向我们表明这个人对于人生真义的看法。这些关系当中,种就是我们都生活在地球这颗贫瘠行星的表面,而不是生活在其他地方。我们必须在自身居住之地所设定的种种限制条件下,利用各种可能性来发展。我们在身心方面的发展,同样必须做到既让我们能够在世间继续自己的个人生活,同时又有助于确保人类未来的延续。这是一个需要每个人都来做出回答的问题,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逃避。不管做什么,我们的行为都是自己对人类生活境况所做的回应,因为它们表明了我们认为哪些东西是必需的,哪些东西是合适的,哪些东西是可能的,哪些东西又是可取的。每一种回答,必定都会受到这样一种事实的制约,那就是我们属于人类一员,人类则是居住在这个地球之上的生物。
n注意,倘若我们考虑到人类身体的脆弱以及自身处境的不安全,那么我们就能看出,为了自己的生活,为了人类的幸福,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将每个人的回答统一起来,使它们具有远见性与凝聚力才行。这就像是面对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必须努力找出解答方法来。我们不能盲目地去求解,也不能凭空猜测,而是必须利用手头已有的工具,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努力。我们不可能找到一个的答案,不可能找到一个一劳永逸的答案。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必须竭尽所能,找到一个接近、接近一劳永逸的答案才行。我们必须一直努力,找出一个更加完备的答案。这个答案,也必须始终直接适用于这样一种事实:我们被束缚在地球这颗贫瘠行星的表面,而我们所处的位置也为我们带来了诸多的优势与劣势。
n。。。。。。
序言
最近对“人性”这个主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是忍不住去思考,是什么驱动着我们做出各种选择,又是什么塑造了我们独特的个性。而“自卑”这个词,我总觉得它与许多看似不相干的行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那些在人群中极力表现自己的人,是不是内心深处藏着难以言说的自卑?而那些总是默默无闻的人,是否也面临着另一种形式的自我怀疑?《自卑》这本书的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好奇心。我非常想知道,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这位心理学家的思想,究竟是如何阐释“自卑”这个概念的。它是否会像解剖一样,一层层地揭开自卑感的成因?它是否会讨论,自卑感与一个人对权力的追求,或者与他与他人的竞争关系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我更想知道的是,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那些看似“缺点”的行为,是否只是某种生存策略,或者是一种对更深层需求的表达?“欧阳瑾,罗小容”的译名,让我对翻译的质量充满期待,希望他们能够精准地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我渴望通过这本书,对人性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并且学会以一种更包容、更洞察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和他人。
评分最近一直在思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微妙之处,尤其是那种微妙的、不易察觉的心理博弈。总感觉,很多时候我们表面的沟通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动机和需求。这本《自卑》的书名,让我想到了阿德勒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自卑情结”。虽然我不是心理学专业人士,但对于这种“ inferiority complex”一直都很好奇。书中会不会深入探讨,一个人如何形成这种自卑情结?这种情结又会如何影响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模式?比如,有些人是不是会通过过度补偿来掩盖内心的自卑?或者,有些人会因此而产生一种“受害者心态”,将自己的不如意归咎于外界?我尤其关心的是,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洞察,帮助我们识别自己以及他人行为背后潜藏的自卑动机。想象一下,如果能更清晰地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表现得如此傲慢,为什么有些人会如此怯懦,我们是否就能以一种更宽容、更理解的态度去面对他们?这不仅有助于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也能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来印证这些理论?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是一本能够指导我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的书籍。
评分读到一本关于“自卑”的书,我首先想到的是,这会不会是一本充满哲学思辨的著作,探讨自卑感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我看来,自卑并非全然是负面的,它有时候也是激发进步的火花,是让我们不断反思和超越自我的动力。而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出了这个核心议题,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期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总是与“个体心理学”联系在一起,我很好奇他会从怎样的理论角度来剖析“自卑”?它是否会从个体的发展、社会环境的互动,甚至是历史的长河中,来寻找自卑感的根源?“西方思想经典译丛”这个前缀,预示着这本书的深度和思想的原创性,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颠覆性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对自卑感的描述和分析,而是能提供一种更具启发性的思考,去探讨如何将自卑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或者如何理解和接纳自卑,从而达到一种更和谐的自我状态。翻译是这本书的关键,我期待欧阳瑾和罗小容的译本能够准确、生动地传达原著的思想精髓,让我能够沉浸其中,享受一场思想的盛宴,并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评分读到一本关于“自卑”的书,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力量,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现代社会,好像每个人都在和某种程度的“不够好”作斗争,这种“不够好”可能源自外在的比较,也可能来自内心深处的自我否定。我一直觉得,理解“自卑”的根源,远比单纯地喊口号“自信起来”要来得重要得多。这本书的名字直接点出了这个主题,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剖析自卑感?它究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还是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去克服甚至转化为前进的动力?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这个名字,我虽然不甚熟悉,但“西方思想经典译丛”这个前缀,本身就代表着一定的学术分量和思想深度。欧阳瑾和罗小容的译者署名,也让我对翻译的质量有了初步的信心。我很想知道,他们是如何将原著的思想精髓,用流畅且富有感染力的中文呈现出来的。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具体的心理学视角,来帮助读者认识到自己自卑情绪的产生机制?又或者,它会提供一些实践性的方法,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与内心的那个“不够好”的和解,并最终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书名就如同一把钥匙,似乎能开启一扇关于自我认知和心理成长的门,我迫不及待地想进去看看里面究竟藏着怎样的风景。
评分我是一个对成长和自我提升充满热情的人。生活中,我常常会遇到一些让自己感到棘手的挑战,而这些挑战很多时候源于内心的不确定感和对自身能力的怀疑。所以,当看到《自卑》这个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可能正是我现在所需要的!” 我很想知道,这本书会从哪个角度来解析“自卑”这个问题。是侧重于它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影响,还是更关注它如何与我们的社会性紧密相连?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这个名字虽然不陌生,但他的核心思想我还需要通过这本书来深入了解。我尤其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超越”自卑感的实用建议,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比如,它会不会教会我们如何识别和挑战那些根深蒂固的消极信念?如何培养一种更积极、更健康的自我评价体系?又或者,书中会提出一些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让我们感到挫败的经历,并从中汲取力量?“西方思想经典译丛”这个标签,也让我对这本书的深度和权威性有了很高的期望。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的个人成长提供一些真正有效的指导,帮助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心理障碍,成为一个更强大、更自信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