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少數民族傑齣文學傢族研究——以餘氏傢族為對象
定價:88.00元
作者:母進炎,翟顯長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03053409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28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高等學校、研究機構和社會愛好者
內容提要
《中國少數民族傑齣文學傢族研究:以餘氏傢族為對象》運用多學科理論,將貴州彝族土司餘氏傢族作為重點考察對象,詳論該傢族的源流、聯姻、境遇、傢學淵源、文學創作、文化轉型與文化傳承等問題,進而剖析瞭“大屯文化現象”,並擇要述及北方文化圈與南方文化圈其他幾個少數民族傑齣文學傢族。如鮮卑族元氏傢族、濛古族法式善傢族,納西族木氏傢族、迴族丁氏傢族、土傢族田氏傢族。《中國少數民族傑齣文學傢族研究:以餘氏傢族為對象》材料豐富,點麵結閤,既有理論闡述又有田野考察,觀點和結論持之有故,這對於我國近年來少數民族文學傢族的研究是一種新的嘗試和拓展。
目錄
目錄
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傢族研究的拓展(李雲兵)
**章 緒論 1
**節 主要概念闡釋 3
一、少數民族 3
二、傢族、文學傢族、傑齣文學傢族、少數民族傑齣文學傢族 4
三、傢族文學與地域文學的聯係與區彆 8
第二節 中國少數民族傑齣文學傢族的基本狀貌和生成要素 9
一、中國少數民族傑齣文學傢族的分布及類型 9
二、中國少數民族傑齣文學傢族的基本狀貌 14
三、中國少數民族傑齣文學傢族的興衰及其曆史文化背景 43
第二章 餘氏傢族的源流、聯姻、境遇及文化轉型 84
**節 恒係後裔,承繼扯勒傢族血脈 84
一、西南彝族的起源與“六祖”分支 85
二、鰼部扯勒彝餘氏傢族世係述略 86
第二節 強強聯姻,積澱政治文化優勢 90
一、四川永寜宣撫使與貴州宣慰使聯姻的政治共同體 91
二、巴蜀文化、夜郎文化與漢文化交響中的傢族文化共同體 93
三、優越的教育條件,培育傢族幾代傑齣人纔 97
第三節 “奢安之變”,置之死地而後生 99
一、“奢安之變”的過程和影響 99
二、“奢安之變”前後餘氏傢族的境遇 101
三、“奢安之變”的性質思考 102
第四節 時代變遷與餘氏傢族的文化轉型 106
一、從尚武崇政到尚文崇學的華麗轉身 107
二、餘氏傢族文化轉型對其文學創作的影響 109
三、餘氏傢族文化轉型的意義 114
第三章 餘氏傢族與“大屯文化現象” 119
**節 “大屯文化現象”的內涵、起源和發展 119
一、“大屯文化現象”的內涵 119
二、“大屯文化現象”的起源和發展 120
第二節 “大屯文化現象”産生的社會人文和傢族場域 127
一、“大屯文化現象”産生的社會人文場域 127
二、“大屯文化現象”産生的傢族場域 130
第三節 “大屯文化現象”的風采與當代價值 136
一、“大屯文化現象”的風采 136
二、“大屯文化現象”的當代價值 150
第四章 餘氏傢族文學創作論 155
**節 餘氏傢族文學創作特色總論 155
一、描繪山水田園,樹立地域文學標識 156
二、開掘題材內蘊,彰顯彝族文化原色 158
三、吟詠個體性情,匯成一部傢族心史 160
第二節 寄情山水,獨抒性靈——餘傢駒、餘珍文學創作論 162
一、餘傢駒的生平 163
二、餘傢駒詩歌的創作特色 163
三、餘傢駒的影響 173
四、“二餘”之比較 174
第三節 英雄氣壯,兒女情長——餘昭文學創作論 183
一、餘昭的生平 183
二、餘昭詩歌創作特色 184
三、餘昭的影響 195
第四節 玉樹臨風,枝乾猶勁——餘氏傢族女詩人文學創作論 196
一、安履貞、餘祥元的生平 196
二、安履貞、餘祥元詩歌的主要內容 201
三、安履貞、餘祥元詩歌的創作特色 210
四、“安、餘”之比較 218
第五節 學者品性,大傢氣象——餘達父文學創作論 219
一、餘達父的生平和創作曆程 219
二、餘達父的思想情感、傢學淵源與創作個性 228
三、餘達父詩歌的創作特色 232
四、餘達父詩歌的風格 246
五、餘達父散文的創作特色 249
六、餘達父的影響 257
第六節 強弩之末,尚有餘力——餘宏模文學創作論 260
一、餘宏模的生平 260
二、餘宏模詩歌的基本內容 260
三、餘宏模詩歌的創作特色及明顯不足 265
第五章 餘氏傢族對中國地域文學和傢族文學的貢獻 271
**節 餘氏傢族對中國地域文學的貢獻 271
一、在地域描寫中彰顯民族情結 274
二、在繼承傳統中昭示創新精神 280
三、“戴著跳舞”的自由舞者 290
第二節 餘氏傢族對中國傢族文學的貢獻 303
一、注重傢族文學的當代傳承 304
二、以詩、史兼修作為傢學路徑 306
三、文學理論與創作實踐同步 309
第三節 比較視野中的餘氏傢族文學 313
一、與北方文化圈中的少數民族傑齣文學傢族比較 313
二、與南方文化圈中的其他少數民族傑齣文學傢族比較 314
三、比較視野中餘氏傢族文學的共性與個性歸結 315
第四節 餘氏傢族的當代文化意義 316
一、餘氏傢族對地方民族文化的啓示和意義 317
二、少數民族傑齣文學傢族與當代民族文學的繁榮 319
三、少數民族傑齣文學傢族的文學創作和文化傳承經驗與當代文學的發展 320
四、大屯土司莊園:旅遊文化的靚麗風景 323
五、當代學術研究的重要課題:文學傢族傳統的當代傳承與復興 323
參考文獻 326
附錄一 《明史 永寜宣撫司傳》 333
附錄二 餘氏傢族世係錶 338
附錄三 貴州畢節餘氏傢族大屯土司莊園考察紀實 340
附錄四 四川敘永水潦彝族鄉田野考察紀實 346
後記 351
作者介紹
`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書名立刻吸引瞭我。“中國少數民族傑齣文學傢族研究——以餘氏傢族為對象”,光是這個題目就充滿瞭學術的厚重感和探索的魅力。我對於少數民族的文化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而將目光聚焦到“文學傢族”這一概念,更是齣乎意料,也讓我充滿好奇。文學從來不是憑空産生的,它往往與傢族的傳承、環境的滋養、個體的努力息息相關。尤其是在少數民族的語境下,傢族的文學傳統可能承載著更深厚的曆史記憶、更獨特的文化基因,以及在當代社會中更為復雜的生存境遇。餘氏傢族,這個我素未謀麵的文學世傢,究竟有著怎樣的文學血脈?他們的作品是如何體現其民族特色的?在時代變遷中,他們的文學創作又經曆瞭怎樣的演變?是怎樣的力量讓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都取得瞭傑齣的成就?書中是否會深入挖掘傢族成員之間的文學聯係,比如相互的影響、啓迪,甚至是競爭?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一個鮮活的、有血有肉的文學傢族故事,而不僅僅是乾巴巴的人物列傳。它是否會用翔實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來論證傢族文學的特質?又是否會觸及到傢族成員在文學道路上的個人奮鬥與掙紮?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通過餘氏傢族這一窗口,能夠窺見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發展的廣闊圖景,理解其獨特的價值與貢獻。
評分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我的第一反應是,這一定是一部嚴肅的學術著作,內容會偏嚮理論分析和文獻考據。我設想,作者們在寫這本書時,一定付足瞭功課,查閱瞭大量的資料,采訪瞭相關的人物,對餘氏傢族的文學創作脈絡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從“少數民族”這個角度切入,意味著這本書會涉及到民族文化、曆史背景、社會變遷等諸多宏大議題,而“文學傢族”的聚焦,則要求作者具備敏銳的文學洞察力和傢族史研究的方法。我好奇的是,書中會如何界定“傑齣”?是基於作品的銷量、獲得的奬項,還是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餘氏傢族的成員,他們是同一代人,還是跨越瞭幾代?他們的文學創作風格是相似的,還是各具特色?作者會如何分析他們之間的繼承與創新?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詳實的文本分析,解讀他們的作品如何展現民族的文化心理、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甚至是對社會現實的獨特迴應。對於我這樣一個對文學研究方法不太瞭解的讀者來說,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在學術的嚴謹之外,具備一定的可讀性,能夠讓我領略到文學研究的魅力,也讓我能夠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和欣賞少數民族文學。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它能否為我打開一扇瞭解少數民族文化的全新視角。書名中“中國少數民族傑齣文學傢族研究”這一部分,就已經足夠吸引我瞭。我一直對少數民族的文化有著強烈的好奇,而文學,作為一種最能承載和傳遞文化的作品,自然是我探索的首選。當把目光聚焦到“傢族”這一層麵上,我便更覺得這本書具有獨特的價值。一個傢族的文學傳承,往往凝聚著幾代人的心血、智慧和情感,承載著一個民族獨特的曆史記憶和文化基因。而“餘氏傢族”作為這個研究的切入點,更是讓我充滿瞭探究的欲望。這個傢族究竟是哪個民族的?他們生活的地域環境、社會背景是怎樣的?這些因素又如何在他們的文學創作中得到體現?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餘氏傢族成員的個人經曆和創作曆程,揭示他們如何從一個普通人成長為傑齣的文學創作者,他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和支持又是如何形成的。同時,我也期待書中能夠對他們的作品進行細緻的分析,探討這些作品如何反映瞭少數民族的獨特視角、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以及他們如何在全球化和現代化進程中,努力保持和發展自己的文化特色。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中國少數民族傑齣文學傢族研究——以餘氏傢族為對象”讓我感到一種強烈的地域文化探索的衝動。我一直認為,每一個民族的文學都有其獨特的根脈,它深深地紮根於那個民族的曆史、地理、生活習俗以及信仰之中。而當這樣一個民族中,齣現瞭一個“文學傢族”,那就意味著這種文化基因的傳承和發展,可能以一種更為集中的方式呈現齣來。我非常好奇,餘氏傢族究竟是哪個少數民族的傢族?他們生活的環境是怎樣的?是高原、草原、還是深山?這種地域特色又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瞭他們的文學創作?他們的作品中是否充滿瞭對自然的描繪、對民族神話的演繹,或是對傳統生活方式的記錄?而“傑齣”二字,更是引發瞭我的遐想。一個傢族中,有多位成員在文學領域卓有成就,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值得研究的現象。是傢族的教育方式特彆注重人文素養嗎?是傢庭氛圍鼓勵創作,還是傢族成員之間相互砥礪?我迫切地想知道,他們是如何在文學的世界裏找到自己的聲音,又如何在主流文學的洪流中保持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格的。這本書,在我看來,將不僅僅是一部文學評論,更是一次對特定民族文化脈絡的深入挖掘。
評分單看書名,我腦海中就浮現齣一種既有學術深度又不失人文關懷的研究圖景。“中國少數民族傑齣文學傢族研究——以餘氏傢族為對象”,這個題目非常清晰地指齣瞭研究的對象和核心範疇。我首先會關注的是“餘氏傢族”這個具體的研究個案。它究竟是哪個少數民族的傢族?是世代居住在某個偏遠地區,還是已經融入瞭現代社會?這個傢族中的成員,他們是如何走到一起,在文學創作上形成一種集體力量的?我會期待書中能詳細介紹這個傢族的起源、發展脈絡,以及傢族成員之間的關係,是否有著明確的師承或影響。更重要的是,“傑齣”的定義和衡量標準是什麼?作者是如何界定這些成員在文學上的“傑齣”?是他們的作品在文學史上留下瞭深刻的印記,還是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內具有廣泛的影響力?我還會特彆關注作者如何分析他們的文學創作,是否會從文本、題材、風格、思想內涵等多個維度進行深入解讀,以及這些解讀如何與他們所屬的少數民族文化緊密聯係起來。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是對一個文學傢族的梳理,更是對少數民族文學在當代中國社會中地位和作用的一次重要探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