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文化与诗学:2016年辑(总第22辑):中国文论话语的现成 | 作者 | 李春青,赵勇 |
| 定价 | 65.00元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7565371 | 出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本辑由“中国文论话语的现成”“文化诗学视野下的古代文学思想”“古代文论范畴的现代阐释”“文学观念的中西会通”“文化诗学视角的文本细读”五个栏目组成。 本辑的文章大多都是运用“文化诗学”方法研究文学现象的尝试。或者探讨现代文论观念的产生,或者剖析文学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与范畴,或者阐述中西文学观念交汇处产生的新问题以及文本细读等等,无不试图从特定文化语境立论,探究其中隐含的文化逻辑,都是“文化诗学”这一研究方法的实践。 |
| 作者简介 | |
| 李春青,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儒家文化、古代文论和文学基本理论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六项、教育部项目三项。独立著述、合著、合译、主编著作三十种,发表论文二百余篇。 赵勇,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文学理论与批评、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著述、合著、合译、主编著作十余种,发表论文百余篇。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化与诗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综合术丛刊,该基地为教育部全国100个重点研究基地中wei一的文艺学学科研究基地。该辑刊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同时是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本刊主要涉及文化研究、文学理论和批评以及思想史等相关领域。丛刊编委为国外和学者。创刊主编是我国的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现任主编是李春青教授和赵勇教授,丛刊作者大多为国外和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 |
| 文摘 | |
| 序言 | |
刚收到这本《文化与诗学》,被它厚实的质感和精美的封面设计所吸引。虽然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从目录和前言来看,就能感受到编者在学术上的严谨和选题上的前瞻性。中国文论话语的“现成”这个主题,本身就极具探索价值。在当下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时代,如何梳理、理解和创新我们自己的文学理论体系,无疑是一个重大课题。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如何从传统中汲取养分,又如何与当代思潮对话,形成既有根基又不失活力的中国文论新面貌。书中提到的“话语”概念,让我联想到不同时代、不同学派在文学批评领域所形成的独特表达方式和思想体系,相信这本辑刊会为我们提供一个观察和思考这些话语演变的绝佳视角。对于我这样对中国文学批评史和理论发展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值得期待的学术餐点,相信它会给我带来不少新的启发和思考。
评分我一直认为,文学评论不仅仅是对作品的解读,更是对文化精神的观照。这本书的标题《文化与诗学》正契合了我的这种认知。尤其当它聚焦于“中国文论话语的现成”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宏大的学术舞台,各路学者将在此碰撞思想,梳理传统,构建未来。我个人对“现成”这个词的解读,既可以指代那些历久弥新、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经典理论,也可以指向当下学术界已经形成并广泛接受的某种话语模式。这本书是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现成”话语的生成逻辑、历史演变以及潜在的局限性?是否能够揭示出在看似“现成”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学术争鸣和理论革新?这些都是我非常好奇的。我期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睿智的长者,为我们娓娓道来中国文论发展的脉络,并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在这个基础上,走出一条更具创造性的道路。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发展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触及问题本质、引发深刻反思的学术成果。《文化与诗学》这一辑,特别是其副标题“中国文论话语的现成”,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在我看来,“现成”这个词具有多重意味,它既可能代表着一种成熟的、可供借鉴的理论资源,也可能暗示着一种固化、僵化的思维模式。这本书究竟是倾向于对现有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还是更侧重于对其进行批判性反思和创新性突破?我非常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关于中国文论话语在跨文化语境下的适应性、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的张力,以及如何从“拿来主义”走向“自主创新”的深入探讨。期待书中能够涌现出一些具有原创性的观点和前沿性的研究,为中国文学理论的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避免陷入模式化的窠臼。
评分这次收到的《文化与诗学》,我最关注的是它所探讨的“中国文论话语的现成”这一议题。我一直觉得,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古代的文学理论视为“古董”束之高阁,也不能盲目地照搬西方的理论框架。如何在历史的纵深和现实的需求之间找到平衡,构建一个既能回应中国文学的独特经验,又能与世界文学理论对话的本土化话语体系,是摆在中国文论研究者面前的一大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思路,例如,它是否会探讨如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新的理论资源?是否会分析当下中国文论研究中存在的“西化”倾向及其影响?是否会提出一些具体的路径和方法,来重塑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话语?我对此充满期待,希望它能为我们带来一些颠覆性的认知。
评分收到这本《文化与诗学》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中国文论话语的现成”——这个主题太及时、太重要了!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曾经被奉为圭臬的理论,如今看来似乎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锋芒,甚至成为了某种“标签”或“套路”。这本书是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现成”话语的形成机制,揭示其背后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影响?我更期待的是,它能否提供一些超越“现成”的可能性,例如,如何在既有的理论框架内进行创新,或者如何构建全新的理论视角来理解当代文学现象?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梳理,更是一场思想的“破壁”与“重塑”。它能否帮助我们摆脱思维定势,以更开放、更灵活的态度去拥抱文学理论的未来?我非常期待能从中找到答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