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哲学学部集刊(2012)
定价:198.00元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哲学学部集刊编辑委员会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50973475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46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全书分为两卷:文学卷和哲学、宗教与语言学卷,书中收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哲学学部委员2008~2010年间发表的学术论文,集中展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哲学学科的学术成果。
目录
文学卷
文学翻译与百年中国精神谱系——杨义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及其面临的挑战——张炯
三十年间——钱中文
经典的流播与纠察——瞿秋白译介普列汉诺夫文艺理论的历史是非——胡明
美学的围城:乡村与城市——高建平
由《牡丹亭》的传播看戏曲改编与演剧通例——邓绍基
从《红楼梦》前十回看程乙本对程甲本的修改——刘世德
《新译王维诗文集》导读——陈铁民
从执着的故国家山之思向宏通的大中华观念提升
——元好问文学中“中国”意识和华夏正统观的呈现——刘扬忠
元诗文献辨伪——杨镰
说“玩物丧志”——对明清之际士人的一种言论的分析——赵园
释“齐气”——刘跃进
王渔洋“神韵”概念溯源——蒋寅
再说“荆生”,兼及运动之术——陆建德
从荷马到冉皮勒:反思国际史诗学术的范式转换——朝戈金
史诗观念与史诗研究范式转移——尹虎彬
《格萨尔》伏藏文本中的“智态化”叙事模式
——丹增扎巴文本解析——诺布旺丹
《玛纳斯》史诗在西方的流传和研究——阿地里居玛吐尔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到实践——巴莫曲布嫫
《奥义书》导言——黄宝生
《加缪全集》总序——柳鸣九
钱锺书与白瑞蒙——郭宏安
经典背反及其他——陈众议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自觉”三议——盛宁
“英雄”的演化:从茉儿到帕梅拉——黄梅
“我不是神”
——《奥德赛》16 154~212里人物辨识神人现象的文本解读——陈中梅
试论巴赫金的“文本理论”——周启超
为何是荷尔德林?——海德格尔与荷尔德林诗歌的对话——李永平
哲学、宗教与语言学卷
国际金融危机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王伟光
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发展道路——李景源
实践概念和哲学基本问题——陈筠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徐崇温
论科学发展观的特点——赵凤岐
克尔凯郭尔与黑格尔哲学——汝信
康德的“批判哲学”与“形而上学”——叶秀山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和对希腊城邦文明的理论总结——姚介厚
费希特哲学体系简评——梁志学
《梨俱吠陀》导论——巫白慧
综合创新之路的探索与前瞻——方克立
《周易》的社会“和谐”理念——李惠国
“全球化”的宗教与中国政教关系——卓新平
关于我国宗教学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杜继文
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宗教观理论概说
——从19世纪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运动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吕大吉
先秦诸子哲学对宗教传统的继承与转化——余敦康
宋元明清佛教史论纲——魏道儒
明清时代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杨曾文
罗教的演变与青帮的形成——马西沙
当今世界伊斯兰教若干问题评述——吴云贵
中国伊斯兰教教派归属的几个问题——金宜久
概念叠加与构式整合——肯定否定不对称的解释——江蓝生
英汉否定词的分合和名动的分合——沈家煊
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诸语言:使用及分布格局的变化——黄长著
北京话连词“和”读“汉”的微观分布
——兼及语“和”读“汉”音溯源——侯精一
元白话特殊语言现象再研究曹广顺——陈丹丹
汉语名词性短语的句法类型特征——刘丹青
语音史研究中历史比较研究与历史文献考证相结合的几个问题——麦耘
汉语方言里与趋向动词相关的几种语法化模式——吴福祥
论元的分布与选择——语法中的显著性和局部性——胡建华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手捧这本2012年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哲学学部集刊》,我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学术图景,仿佛是知识的星河流淌,汇聚成一泓思想的深潭。文学与哲学,二者看似独立,实则千丝万缕,相辅相成。我猜想,集刊中定然不乏对文学作品中哲学意蕴的挖掘,或许是某位古典作家作品中深邃的形而上学思考,又或是当代小说家对存在主义困境的艺术化呈现。同时,我也期待着集刊能以哲学理论为工具,审视文学发展的脉络,比如,用现象学的方法解析文本的意向性,或用结构主义的框架解构叙事的深层结构。这不仅仅是学术的交流,更是一种思想的碰撞与升华。我可以想象,在这里,会有关于“道”在文学中的体现,关于“气”的哲学美学解读,或是对中国式“无常”观在文学叙事中的多重变奏。集刊的编委会阵容强大,这保证了其内容的学术水准和思想深度,定能引领读者进入一个更广阔的文学哲学世界,发现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值得反复品味的思想火花。
评分2012年的这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哲学学部集刊》宛如一次精心的思想梳理,虽然我未能窥见其中具体的篇章,但仅仅从书名和编辑委员会的构成,便能感受到其背后所凝聚的深厚学术力量。文学与哲学,这两门学科的融合本就蕴含着无穷的可能性,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哲学学部这样权威机构编辑出版,更是为我们预示了这场学术盛宴的非凡品质。我期待着这里能有对当下文学现象的深刻洞察,无论是对经典作品的重释,还是对新兴叙事模式的探讨,亦或是对媒介变迁下文学形态演变的思考,都能在这集刊中找到富有启发性的解答。同时,哲学视角的介入,无疑会为文学研究注入更强的思辨深度,例如对于美学本体的追问,对于意义生成机制的解构,或者对主体性与他者关系的反思,都可能成为探讨的焦点。我设想着,这里或许会有一篇关于后现代主义在中国语境下的变奏,或是对某种特定中国文化哲学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独特体现进行细致分析的文章。总而言之,这本集刊于我而言,代表着一种高水平的学术追求和对文学哲学领域前沿问题的关注,即使具体内容未知,其所承载的学术精神和潜在的思想价值已足以令人期待。
评分对于2012年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哲学学部集刊》,我怀揣着一种对学术前沿的向往。虽然我无法预知其内容的具体细节,但“文学哲学”这一交叉学科的名称,本身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我相信,这本集刊必然汇聚了国内文学哲学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从古老的东方智慧到现代西方的思潮,都可能成为探讨的素材。我猜测,这里会有对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的哲学思想的全新解读,例如庄子“逍遥游”式的存在,或是老子“无为而治”的哲学观在文学作品中的折射。同时,我也期待着,集刊能够关注当代文学中的哲学议题,比如后现代语境下主体性的消解与重构,又或是网络文学中涌现出的新的哲学思考。或许,会有学者运用现象学、解释学等哲学理论,深入剖析文学作品的意义生成过程,为读者打开一扇理解文学的全新视角。这本书,代表着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深刻思想的执着追求。
评分2012年的这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哲学学部集刊》在我心中激荡起一种对智识探索的渴望。虽然我未曾阅读其中的具体章节,但其书名本身便蕴含着一种力量,一种将文学的感性与哲学的理性融为一体的强大力量。我热切地期待着,在这集刊中,能够寻觅到对文学本体的深刻追问,或许是对“文学性”本身的界定与反思,又或是对叙事艺术中时间、空间、人物等要素的哲学解读。同时,我也相信,哲学作为一种基础学科,定会为文学研究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支撑。我设想着,这里会有关于“道”与“器”的辩证关系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或是对“空”与“有”的哲学观念在诗歌中的诗意呈现。或许,还有对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在文学中如何演变与传承的精彩论述。集刊的编辑委员会,正是中国文学哲学研究领域顶尖的学者群像,他们的共同智慧,必将使这本集刊成为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著作,为读者提供一场思想的盛宴。
评分作为一个对文学哲学领域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2012年的这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哲学学部集刊》在我心中已经点燃了探索的欲望。尽管我无法知晓其具体内容,但“文学哲学”这四个字所蕴含的丰富性,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一国家级研究机构的背书,足以让我对其寄予厚望。我预感,这本集刊会提供一系列关于中国文学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可能涉及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文学创作之间关系的深度解析,例如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塑造了中国文学的精神气质。同时,我也期待它能关注当代文学的哲学问题,比如后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以及数字时代下文学本体的演变等。或许,集刊中会有关于“意境”的哲学阐释,或是对“神韵”美学特征的现代解读。我甚至可以想象,一些学者可能会运用西方哲学流派的理论,如解构主义、存在主义等,来分析中国文学作品,从而碰撞出新的火花。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个通往更深层文学理解和哲学思考的窗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