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近代上海英文出版与中国古典文学的跨文化传播(1867-1941)-孙轶旻 上海古籍

{RT}近代上海英文出版与中国古典文学的跨文化传播(1867-1941)-孙轶旻 上海古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轶旻 著
图书标签:
  • 近代上海
  • 英文出版
  • 中国古典文学
  • 跨文化传播
  • 出版史
  • 文学史
  • 上海史
  • 文化交流
  • 古籍
  • 孙轶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3936
商品编码:29799860951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4-10-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近代上海英文出版与中国古典文学的跨文化传播(1867-1941) 作者 孙轶旻
定价 58.00元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 9787532573936 出版日期 2014-10-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内容简介
本书在文献梳理与材料实证的基础上对近代上海以英文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相关著述作出了细致的考察,并进一步论述了这种出版传播的意义以及作为媒介的出版业在传播中的作用。

   作者简介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目录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编辑推荐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文摘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序言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东方之珠:近代上海与世界文明的交汇》 一、 引言:上海,一段迷人的历史画卷 在岁月的长河中,上海这座城市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的绝佳舞台。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40年代,这座黄浦江畔的港口城市,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不仅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缩影,更是世界文明交织激荡的生动实践。本书旨在深入探寻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描绘近代上海如何成为一个多元文化交汇的熔炉,以及这种交汇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 二、 时代的烙印:开埠与变迁 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上海正式成为通商口岸。一纸条约,也开启了上海的“开埠”时代。外国列强的涌入,带来了新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租界的设立,使得上海呈现出“一国两制”的奇特景观,中西建筑风格交织,生活方式并存。 经济的引擎: 作为重要的贸易港口,上海迅速崛起为远东的经济中心。轮船、铁路、电报等现代交通和通讯方式的引入,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信息的传播。洋行林立,金融业发达,商业的繁荣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人才和资本。 政治的风暴: 租界内的治外法权,使得上海成为中国近代政治斗争的复杂舞台。革命党人、改良派、保守派在此汇聚,各种政治思潮在这里碰撞、激荡。五四运动的爆发,更是在上海掀起了思想解放的巨浪。 文化的熔炉: 随着外国人的到来,西方的教育、医疗、宗教、艺术等也相继传入。教会学校、西式医院、报刊杂志、新式剧院,都在上海落地生根。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在这里寻找新的表现形式,吸收借鉴西方元素,焕发新的生命力。 三、 文明的交织:思想的碰撞与传播 近代上海的特殊地位,使其成为了中西方思想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不同文明的碰撞,不仅带来了新的知识和观念,更激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 新思想的涌现: 西方启蒙思想、科学知识、民主理念等通过各种途径传入中国,并在上海的知识分子群体中引起了广泛关注。梁启超、陈独秀、鲁易士等一批思想家,通过办报、著书、讲学等方式,积极传播新思想,呼唤社会变革。 教育的革新: 上海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新式学堂纷纷建立,教学内容和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女子教育、职业教育等也得到了初步发展。这些新式教育机构,为培养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和人才奠定了基础。 出版的繁荣: 上海是中国近代出版业的中心。各种报刊杂志、书籍、翻译作品层出不穷。这些出版物不仅传播了新思想、新知识,也记录了时代变迁的脉搏。它们成为了连接中西方知识世界的重要桥梁。 文学的创新: 西方文学思潮的传入,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文学流派在中国落地生根。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更是打破了文言文的束缚,使文学更加贴近大众生活。上海涌现出巴金、茅盾、张爱玲等一批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作家。 四、 摩登时代的印记:城市风貌与生活方式 近代上海不仅在思想文化上发生了深刻变革,其城市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与摩登。 城市景观的变迁: 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是近代上海城市景观的标志。高耸的钟楼、宏伟的洋楼,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国际化和现代化。同时,民族资本家也在此修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生活方式的改变: 西式的生活方式逐渐渗透到上海人的日常生活中。咖啡馆、舞厅、电影院等娱乐场所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时装、化妆品、新式家具等也逐渐成为时尚的象征。 社会阶层的分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上海社会阶层也发生了分化。买办、洋行职员、金融巨头构成了上流社会;而码头工人、手工业者、小商贩则构成了底层民众。不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也存在着显著差异。 媒介的传播: 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等大众媒介在近代上海迅速发展。它们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更是塑造公众舆论、影响社会观念的重要力量。明星制度的出现,也标志着大众文化的兴起。 五、 跨越时空的对话:近代上海的遗产 近代上海,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时代精神。她所经历的开放、包容、创新,以及由此带来的思想、艺术、生活方式的革新,至今仍然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 开放与包容: 上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开放与包容的态度。这种态度鼓励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借鉴,催生了新的思想和创造。 创新与变革: 近代上海是中国社会变革的前沿。各种新思想、新事物在此落地生根,并最终影响了整个中国。这种勇于变革的精神,是上海发展的内在动力。 多元与融合: 上海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多元文化的融合。不同文明在这里并非简单地并存,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派文化。 六、 结语:永恒的魅力 近代上海,一段令人心驰神往的历史。她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世界文明的长河中。本书通过对这一时期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全景式展现,力图还原这座城市的历史原貌,展现其作为世界文明交汇点的独特价值。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近代上海的历史地位,感受这座城市曾经的辉煌,以及她所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这段历史,不仅仅属于上海,更属于整个中国,属于渴望理解文明交流与融合的每一个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近代上海的历史情有独钟,尤其着迷于它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汇点的独特魅力。这本书以“英文出版”和“中国古典文学的跨文化传播”为切入点,提供了一个我前所未见的视角,让我得以重新审视这座城市的文化影响力。孙轶旻先生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对某一特定作品翻译出版的梳理,而是更宏观地考察了整个英文出版行业在中国古典文学传播中的运作机制。他清晰地展现了,从早期传教士的无私奉献,到后期商业出版机构的精明运作,英文出版界如何逐步认识到中国古典文学的价值,并积极将其引入西方市场。书中对翻译的学术考量、商业价值评估,乃至文化策略的探讨,都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一些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例如某个特定版本的《诗经》是如何被翻译、编辑、出版,并在西方读者中引发怎样的反响,这些细节的呈现,让冰冷的数据和史料变得生动起来。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讲述近代上海如何成为中国古典文学走向世界的“超级链接”的故事。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开篇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没有用枯燥的学术语言堆砌,而是以一种充满画面感的笔触,勾勒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上海,一个如何从传统的东方港口,蜕变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宏大叙事。孙轶旻先生的研究,将“英文出版”这一看似具体的媒介,与“中国古典文学的跨文化传播”这一宏大的文化议题巧妙地结合起来,让我看到了一个被忽视但极其重要的历史维度。他细致地考察了当时活跃在上海的各类出版机构,包括外国传教士创办的报刊杂志,以及西方商人设立的印刷厂,它们是如何在商业利益与文化推广之间寻找到平衡点,并以此为平台,将屈原的《离骚》、李白的诗篇、曹雪芹的《红楼梦》等经典作品,以英文的形式呈现给世界。书中对于翻译策略的分析尤为精彩,不同时代的译者,面对不同的读者群体,其翻译的侧重点和手法亦有所不同,有时是直译,有时是意译,有时更是根据西方读者的口味进行“改编”,这些细节的梳理,不仅揭示了文化转译的复杂性,也反映了当时东西方文化心态的微妙变化。这本书让我明白,经典的传播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充满博弈、妥协与创新的过程。

评分

阅读本书,我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播并非单向的灌输,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互动性的过程。孙轶旻先生的研究,聚焦于1867年至1941年间,上海英文出版界在中国古典文学跨文化传播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为我们揭示了这一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独特面貌。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西方出版商描绘成文化的“施予者”,而是细致地分析了他们是如何在中国本土文化资源的丰富性与西方市场需求之间寻求契合点,并通过选择、翻译、编辑、推广等一系列环节,将中国古典文学以符合西方读者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作者对翻译过程中所面临的语言障碍、文化隔阂以及意识形态差异的论述,都体现了他对跨文化研究的深刻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出版机构的策略分析,例如有的侧重于学术研究,有的则以商业盈利为主要目的,这些差异化的运作方式,共同推动了中国古典文学在海外的传播。这本书让我明白,近代上海的英文出版,并非简单地复制粘贴,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文化“再创作”,它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西方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认知,也反过来影响了中国自身的文化输出策略。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心中曾有过一丝疑虑,觉得“英文出版”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结合,听起来似乎有些遥远,难以想象两者之间会有多么深刻的联系。然而,孙轶旻先生以其扎实的史料考证和清晰的逻辑梳理,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他并非将英文出版物简单地视为翻译的载体,而是将其置于近代上海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考察其作为文化中介的独特作用。从1867年第一批英文版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出现,到1941年抗战前夕,这七十余年间,英文出版界在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播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启蒙者?是选择者?还是塑形者?本书一一作了解答。书中引用了大量鲜活的史料,包括当时的出版合同、译稿、书评,甚至是一些出版商的书信往来,这些细节不仅让整个研究过程栩栩如生,更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而具体的文化传播图景。作者对不同时期、不同出版商的政策差异,以及其背后所反映的文化思潮的分析,让我对近代上海的文化生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是一份珍贵的学术遗产,它以令人信服的证据,阐释了英文出版在中国古典文学走向世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贡献。

评分

在翻阅了无数关于近代上海的史料后,我终于寻得一本以独特视角切入的著作,它深入探讨了在这个东方大都会英文出版物的兴盛如何成为中国古典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这本书并非简单罗列书目或作者,而是将目光聚焦于1867年至1941年这段波澜壮阔的时期,细致勾勒出英文出版界如何介入、选择、翻译并传播中国古典文学的复杂过程。作者孙轶旻并非仅仅停留在文本的层面,而是敏锐地洞察了背后蕴含的文化动因、社会语境以及东西方观念的碰撞与交融。读罢,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活力的时代,亲眼见证了《诗经》、《唐诗三百首》等经典作品,如何借由西方印刷术和发行网络,在异国他乡引起涟漪。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出版机构的策略分析,以及对译者群体及其翻译理念的探讨,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研究方法。对于任何对近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西文学交流,乃至上海作为文化枢纽地位感兴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扇窗,一幅画,一曲歌,带领我们深入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中国古典文学是如何在近代上海的文化熔炉中,开启其跨越语言与文化的旅程,并最终在全球文学版图上占据一席之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