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班门 角
定价:58.00元
作者:《班门》编委会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8-06-01
ISBN:978755961518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在新一年中,《班门》各板块的结构一仍其旧,分“门·内”“门”“门·外”。以“门”为界,门内,向大师致敬、取经、学艺;门,是作品,是被大师加持的“手艺”,是“匠心营造”;门外,是后生的操练、游历、体验。
在本期《班门·角》中,我们将带您去南极,看看建筑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下回归本源,也会去往云南的丛林,看看对花与鸟的科学考察如何落实为纸面上极精美的绘画作品;我们思考宏特建筑形式中的尖角林立,也寻觅狭小日本茶室中令个人精神安宁的禅意一角。你会看到故宫角楼中流淌千年的中国传统建筑特征,也能在伦敦街角的涂鸦中看到现代人文精神的街头游击。你会看到,这本书的内里流淌着深刻的血液,肌肤上又纹饰着象征未来活力的焰火;它既愿意切入宏大题材的小局部,也可以从琐碎的日常生活观照出宏大的精神力量。
内容提要
目录
'门·内
笔尖上的筑梦人:电影美术师杨占家
文《班门》编委会
从勾股定理到世界本原
文徐晓冬
门·角
建筑本源的极点:访极地建筑师张翼
文:汪徽
禅意的一角:日本茶室
文:冈仓天心
哥特的诞生
文:成砚
植物迷宫与动物王国:云南花鸟
文:曾孝濂
石上纯也:建筑的一角与未来
文:灰土豆
大角斗场里的智慧与勇气
文:宋晓冬
紫禁城中那个美的存在——角楼
文:黄波
门·外
淑女与独角兽
文:马凌
城市、街角与游击的艺术:班克西的涂鸦实践
文:宋嘉伟
我来到了一个接近宇宙的地方冰岛游记
文:大头马
'
作者介绍
'杨占家,北京电影制片厂一级美术师、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1963 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美术系,留校任教。1972 年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任美术师。主要作品有《海港》《海霞》《霸王别姬》《宋家皇朝》《卧虎藏龙》及《红楼梦》(六部八集)等。
冈仓天心(1863-1913),日本明治时期的美术家、美术评论家、美术教育家、思想家。
成砚,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著有《读城》《乡土游》等书,编著《永恒的奥林匹克之城》。十年建筑求索之路,六年奥运青春奉献,写建筑文章,只为非建筑专业却爱建筑的你,说你听得懂的故事。
曾孝濂,1939 年生,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十年的科研艺术生涯,参与完成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先后为五十余部科学著作绘制插图,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在外出版多部个人画集。
马凌,文学硕士、史学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书虫、书评人、艺术史爱好者。
大头马,作家、编剧。小说《电视机》曾获豆瓣阅读征文大赛首奖。已出版长篇小说《潜能者们》、短篇小说集《电视机》《不畅销小说写作指南》。
'
文摘
序言
《班门》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技艺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人”的书。它讲述的不仅仅是技巧,更是那些掌握技巧的人的故事,他们的执着,他们的坚守,他们的平凡而伟大的生命。我从书中感受到了浓厚的时代气息,也感受到了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一种和谐的连接。它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强行说教,但那种深深的感动,却是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充满生活细节的描述,比如工匠们在劳作之余的闲谈,或者在完成一件作品后的那种满足感,这些都让那些古老的技艺变得鲜活起来,也让那些匠人们的形象更加立体。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化传承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根植于每一个具体的行动,每一次的实践。它提醒我们,要用心去发现身边的美好,去尊重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们。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有力量的书,它用一种沉静而有力的方式,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和对匠人精神的向往。
评分拿到这本《班门》,第一感觉是它的装帧设计很有格调,封面颜色沉静,文字排版考究,一看就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我一直对民间技艺和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当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就觉得眼前一亮。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听着就带着点江湖气和匠人精神,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书的厚度适中,捧在手里有分量,但又不至于过于沉重,应该是经过精心编排和筛选的内容。我在翻阅的初步阶段,并没有急于深读,而是先大致浏览了一下目录和章节的划分,发现其结构清晰,从大的门类到小的分支,层层递进,仿佛在引导读者一步步走进一个神秘而充满智慧的世界。每一章节的标题都很有吸引力,比如“木匠的方寸之间”、“石匠的千年一叹”等等,这些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技艺的尊重和对历史的敬畏。我特别期待能够从中了解到那些鲜为人知的传统工艺,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它们是如何传承和发展的。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技艺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人文精神的百科全书,让我对“班门”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
评分读完《班门》,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似乎遗忘了很多宝贵的东西。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无数个“班门”,他们或许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宏大的名声,但他们用毕生的精力,将一项技艺打磨到了极致。这种默默耕耘、精益求精的精神,在当今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并没有回避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比如技术的更新换代、年轻人的流失等等,但它更多的是以一种怀古和尊重的态度,去记录和传承。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濒危技艺的抢救性记录,这不仅仅是对技艺本身的记录,更是对那些承载着技艺的匠人生命的致敬。它让我意识到,每一项传统技艺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汗水、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当我看到书中对某个古老建筑细节的描绘,或者对某个传统器具制作过程的解析时,我都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传承感。这本书不仅仅是给我带来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在我的心中播下了一颗尊重和珍视传统文化的种子,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我们与传统的关系。
评分最近刚好有空,便开始细细品读这本《班门》。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叙述起来娓娓道来,既有史料的严谨,又不失生动的笔触。我尤其喜欢其中对那些传统工艺流程的细致描写,仿佛我亲身置于那个场景之中,能够感受到工匠们指尖的温度和对材料的把握。它没有过多地卖弄概念,而是用最朴实、最直接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那些令人惊叹的智慧结晶。我之前对某些传统技艺的认知非常有限,只停留在表面的印象,而这本书则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这些技艺背后蕴含的科学原理和人文关怀。例如,在讲述某个木器制作的章节,作者不仅仅描述了工具的使用,还深入剖析了木材的特性、季节对木材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精湛的技艺来弥补材料的不足,甚至是如何通过长期的实践来“驯服”木材,让它按照匠人的意愿来生长和塑形。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重新审视了“匠人精神”的真正含义。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它让我明白,真正的传承,是将前人的智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古老的作坊里,我静静地看着一位老匠人,一丝不苟地雕琢着一件作品。没有喧哗,没有浮躁,只有专注和沉浸。作者的文字非常具有画面感,仿佛能够通过文字触摸到木头的纹理,听到金属的敲击声,闻到油漆的香气。它不是那种堆砌名词、卖弄学问的书,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生活化的语言,去讲述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我从书中了解到,许多我们现在司空见惯的物品,在过去,它们是如何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才达到如今的形态和功能。每一个物件,每一个技艺,都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和经验。这本书让我不再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成为了一个观察者,一个思考者。我开始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还能从这些古老的技艺中学习到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去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视角,它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那些源于实践的智慧,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